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得獎記錄

線 上 試 閱

書評
自序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書摘 4
書摘 5
書摘 6
書摘 7

作 者 作 品

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
地北天南敘古今
從大歷史的角度讀蔣介石日記
黃仁宇作品集四書

其他

【類別最新出版】
武士的日本史
中日關係的光和影(海外增訂版)
屠殺
和魂洋才:締造明治時代的那些人
文言津逮


關係千萬重(BC0103)

類別: 史地‧法律‧政治>其他
叢書系列:歷史與現場
作者:黃仁宇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98年11月25日
定價:250 元
售價:198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96頁
ISBN:9571327514

庫存不足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特 惠 推 薦

黃仁宇作品集四書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書評自序書摘 1書摘 2書摘 3書摘 4書摘 5書摘 6書摘 7



  書摘 5

(印尼的徬徨)

另方面若干土著蔑視商業。不少虔誠之回教徒拘於舊習以為銀行放債收利亦為不道德。華裔則無此顧忌。況且華裔工商企業家原有根底,又利用家族關係,交換內在消息,保持傳統信用經營方式,印尼土著甚難與之競爭。在管制未開放前常有印尼商人獲得政府低息借款,將之加息轉貸於華人,或向外裝飾門面自稱業主,實際受僱於華人。

西方專家意見:同化華裔政策已不可逆轉。但至少仍須數代,始能雙方感覺水乳無間。且在此期間是否無特殊事故,足以動搖全局仍未可逆料。

與此華裔問題相始終者則又有印度尼西亞之宗教問題。

出生於西印度之印度作家賴保羅(V. S. Naipaul)最近所著書《令人無法相信》(Beyond Belief),內中指出:以印尼之背景而熱烈的接受伊斯蘭實為阿拉伯人之「帝國主義」之成功。賴保羅因其本人印度背景,以為歷史上馬來半島及印尼諸群島為佛教及印度教盛行地區,今日將此傳統完全放棄至為可惜才有此論說。

我們不必同情於他對「大印度」的追慕。但是一個海島上的國家仍然墨守 7 世紀沙漠戰爭中所遺下的成規,實可視作地緣政治之錯安排。

並且事實的發展仍不止此。今日印尼的回教徒,聲勢浩大。他們能阻撓政府希望通過的一夫一妻制的婚姻法。不久之前(1990年)雅加達的一家暢銷雜誌公布它對讀者所作民意測驗結果:讀者所崇拜的古今人物中創教先知穆罕默德屈居第十一名,位在該刊編輯(基督教徒)之下。因為群情激昂,該刊物的發行執照被撤消,編輯以褻瀆神明罪被判徒刑五年。但是另一方面對宗教領袖高唱以教建國以教治國者政府仍能限制。蘇哈托曾不時將一二過激分子投獄。因此最強硬的宗教領袖與官僚組織及軍中將領實際互不相容。

然而印尼受伊斯蘭之影響已有數百年歷史,而最近百餘年,程度更為加深。當荷人統轄印尼時除榨取物資外,地方管理仍由土著負責。治下之每一村莊有如人民公社。以爪哇為例:村長監督各人產業,以佔用公地作為薪給。又主持公益事務,察看村民參加宗教儀節,教堂之教師及書記則維持秩序及紀律。所以基層之政教合一有如中國專制時代之儒教。

19世紀至20世紀之交蘇門答臘土人叛變,即以伊斯蘭作號召。事變敉平後荷蘭之開明人士提倡所謂「倫理體系」(Ethical system),主張順應土著群情,鼓勵西方基督教人士與本地回教領袖經常社交接觸,停止基督教之傳教工作,協助印尼人士往麥加朝聖。自此伊斯蘭更為盛行。日本佔領印尼期間亦獎勵土著研讀《可蘭經》以作為反抗西方之意識形態。前述暢銷雜誌之民意測驗,伊拉克之薩丹.海珊仍佔被崇拜者之第七名。可見得同教之情誼及反西方之意識均於此間表態。

印尼法律規定全國國民必須自動申報為以下五者之一:回教徒、天主教徒、基督教徒、印度教徒或佛教徒,不能無所屬亦不能在此五者之外。近年統計:稱為回教徒者已逾85%,迫近90%。但專家指出:內中有多數實際無所屬,或信奉本地各種傳統土教,只以避免官方糾紛,自供為回教徒。

即實際信奉伊斯蘭者,亦分為「虔誠之回教徒」(santri)及「名義上之回教徒」(abangan)。前者人數少(實際人數無法獲知因此種區分無從客觀之劃界),而維持高姿態(high profile),易於鼓動群眾。尤以輪船通行以來,每年往麥加朝聖者數萬人。每一朝聖後,被人尊為「浩知」(Hajji),此字為姓名前之頭銜,因之終身受人尊敬,爪哇之本地商人及大地主多為浩知。他們亦多以反基督教之名義排華,因華裔富商多為基督徒。

蘇卡諾及蘇哈托均為名義上之回教徒。他們不能忽視伊斯蘭所發動之群眾力量,卻又不願視伊斯蘭領袖以宗教滲入政治,一則分裂全國,一則為行政之掣肘。(蘇哈托除與華裔富商接近外,其政府中之經濟專家亦常多基督徒。但彼亦已於1991年往麥加朝聖成為浩知。)

無疑的,伊斯蘭在現況之下不加改革足為印度尼西亞現代化之累。

有些回教教徒歧視銀行放貸生利,有如上述。殊不知現代經濟之首一要訣,即為負債經營,除非資本廣泛的流通,很多企業無法創始,而國家經濟體系之中亦產生多數罅隙,上下前後左右不能結合為一體。此正是今日印尼厄運之所由來。

一夫多妻制亦是社會中層脆弱一大主因。賴保羅書中有此一段:

直到後來我才獲悉馬利門是他父親住在同一村莊裡分居的兩個家庭中17個兒女之一。又直到後來當我旅行的時候,才發覺回教之重婚與簡易之離婚手續不僅是男人的色情關係。這[制度]損壞了家庭,它產生了一個半是孤兒的社會。一個家庭被父親拋棄,他又再去另創第二個和第三個。這是一而再再而三重複〔產生〕的故事。

在社會心理上的影響不說,在經濟上這種作法也可以使一個堅實的中層社會無法產生。伊斯蘭法律著重重婚男子對各房妻室同等贍養同樣遺傳。如此稍有能力聚集資本之家庭亦迅速的成為貧戶。回教徒以其社會中之平等觀念自豪,並且嫉視西方性道德之氾濫。但是其本身之平等取自低水準之平等,並且又將維持性禁忌之責任大部推放於女子肩上。

我們說伊斯蘭之發展於印度尼西亞乃是地緣政治之錯安排,乃因回教教條著重單一雷同,商業只通有無,不注重尋覓機緣投資製造,及個人無限制的累積資本。每日匍匐向麥加祈禱五次易行於駱駝商隊。這一切在亞洲腹地北非之乾旱地帶接近沙漠地區行之有效,處於印尼地形複雜物產豐饒,尤以這國家企圖通過經濟發展而現代化之際實自相掣肘。

回教與基督教之重大分歧在於伊斯蘭不承認三位一體(trinity),否定耶穌為人捨身贖罪有神靈力量。但後者因此構成良心上之事各人自身作主,尤以宗教改革後自此脫離僧侶羈絆而尤然。回教教徒今日尚承襲於教師(mullah)之下,以外在之紀律為依歸。彼等之墨守成規勢態必然也。

我們看來:新時代之回教徒亟應通過馬丁.路德之宗教改革階段。尤以今日教育普遍,識字率增高,時機業已成熟。穆罕默德雖否定耶穌為神,但《可蘭經》內仍有「定命論」之段落足為良心上各人自主之根據:

〔註〕如果阿拉(上帝)準備啟發某人,他開放他的心胸;使他接受伊斯蘭。他如果有心讓他挫敗,他可以使他的心胸又窄又小,使他有如平步登天一般的困難。這樣阿拉對不皈依受教的予以天罰。(六.一二二)

經中又迭有「阿拉仁慈,正義之人必受到寬恕」或類似辭語的慰藉,所以縱放棄沙漠戰爭之成規,亦無損於《可蘭經》之一神論。只是過去伊斯蘭領袖提倡不顧歷來高僧講釋,直接研讀《可蘭經》,猶且引起無數糾紛。事關宗教,又非外人所宜置喙。

敘述至此,作者與讀者當共體會今日中國處境之艱難。無辜華裔被害固然不當含默。然則過度申張又可能被指摘為干涉他國內政,徒予人以口實,於事無補,或更增加華裔之困窘。所以中共政府只對近事作極溫和之譴責,因彼邦財政困難仍支援接濟。我們尚須注意中國境內尚有數以千萬計之回教國民,而西方倡導「文明衝突說」者且在預言「儒教國家」將與伊斯蘭同流,與西方各國作戰。國際關係間之敵意與誤解易結難鬆也。

從以上的情節看來,印度尼西亞的問題涉及經濟組織宗教種族多方面,各種因素又互相關聯,須要高度的忍耐,從長期間取得解決。可是今年之政變又再投入一個新的未可知因素。此即現總統哈比比態度。他是印尼回教知識分子聯合會(Indonesian Association of Intellectuals, ICMI)之會長。

前已言之,印尼之統治者希望以伊斯蘭維持秩序團結人心,又不願見回教團體干政,已歷有年所。即在日本佔領期間,日人亦感回教團體眾說紛紜,於是指令此種宗教團體歸併而為一個大組合,稱為Masyumi。印尼獨立後Masyumi立即要求以教建國以教治國。蘇卡諾拒絕,並指令停止Masyumi之政治活動,但保證印尼人民尊奉「一個神明」之主旨,可以以不同之宗教方式表示。這出處成為現今「五個原則」(Pancasila)中之首一原則,亦為今日印尼人民須各自報稱屬於五種宗教之一的根據。既然五教併行則不得互相侵犯,違者處刑。

蘇哈托執政後並通令執政黨(Golkar)之外,其餘反對黨歸併為二。一為聯合開發黨,一為印尼民主黨。回教團體歸納於前者。迄至現今為止兩黨在選舉時未曾表現有意義之突破。此固然由於蘇哈托之鐵腕政治,能以軍人控制地方政府,操縱選舉。但另一方面亦表示伊斯蘭只有最基層之凝聚力量,教民所關心者為傳統教條教規。在全國方面,伊斯蘭尚未有一個妥定之議程單,無操縱內外政治力量。

此局面可能在最近打破。

哈比比留學德國,修習航空工程,獲有博士學位。他與前總統蘇哈托為世交,由蘇召還回國服務。在今年三月就任副總統前為蘇哈托政府中之科技及研究部長。哈比比為虔誠之回教徒,每日祈禱五次,每星期二、四絕食。他所主持之重點工業包括煉鋼造船,而以製造飛機為最。在他督導之下印尼與西班牙一家工廠合作,已製成渦輪式螺槳飛機一種,預計2004年可製成噴射式飛機。評者謂哈無成本利潤觀念,部分零件尚須購自外方,且其屬下工業漏稅,但哈比比辯稱他的目的在接受尖端科技,培養人才。他在議院答覆質詢時謂印尼經濟近乎三分之一被華裔十個大型企業組合包辦,政府必須舉辦大型企業以資對付。伊斯蘭之出路,在於掌握科技為人民造福。

印尼回教知識分子聯合會成立於1990年由哈比比親持發起人名單經蘇哈托閱後批可。內中另一聞名人物則每年巡遊海外,予印尼留學生以精神訓練。伊瑪都丁(Imaduddin)修習電機工程,曾任大學講師。20年前曾因在群眾集會作煽動性演講被監禁14個月,現為知識分子聯合會主要發起人,主持電視節目。他與哈比比結合,當然志不在小。

但據前《遠東經濟評論》通信員史華茲(Adam Schwarz)研究,印尼回教知識分子聯合會會員包羅大學教授、政府部院首長、各級官員、伊斯蘭思想家以及回教領袖之中希望藉此出頭人物,迄今仍意見分歧。應否包括名義上之回教徒,應否剔除印尼伊斯蘭內之本地文教成分,甚至聯合會應否成為政治工具均無確切的解答。史華茲又判斷:蘇哈托曾瞻顧內外,發覺軍中對彼之支持,已不如以前熱烈,才接受伊斯蘭之社會活動以作對策。

我們從技術的角度看來則哈比比之企劃有如中國一個世紀前之「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而實際兩者不能相互支持。印尼今日亟應注意的為其經濟體系之組織結構,而不在繁褥之文飾。尖端工業缺乏社會支援及於商業之批發零售信用轉貸等互為環節,亦終為社會之外界體。精神力量不能填補此龐大之罅隙。

刻下對印尼回教知識分子聯合會作最尖刻之批評者亦為雅加達之一大聞人,華希德(Abdurrahman Wahid)不僅名聞遐邇而且迄今又為印尼最具爭議性人物。

他公開的對印尼回教知識分子聯合會諸人之支持「五個原則」質疑。他認為他們的目的在驅使印尼成為一個徹頭徹尾的伊斯蘭國家。他反對蘇哈托的獨裁專制,但是他認為印尼如果以教建國以教治國則比今日之無政治上之自由,至少各人尚能在宗教方面選擇的情景還要壞。華希德自己領導印尼最大的回教團體「伊斯蘭學者協會」(Nahdlatul Ulama),被新聞記者稱為「那個瞎眼的老僧侶,他有三千萬信徒」。他之態度如此,看來費解。

華希德視力甚低,但非瞎子。他現年剛五十餘,也不算太老,他更非僧侶。他不僅為虔誠的回教徒,而且數代如茲。他的祖父曾往麥加朝聖,他的父親滯留於麥加兩年。祖父回印尼後開辦了一所伊斯蘭寄宿學校,最初由八個學生陸續擴充至他去世時已四千人。他的父親又繼續祖業,曾在印尼獨立時任蘇卡諾政府中之宗教部長。現今伊斯蘭寄宿學校遍設於印尼每一村莊。學者協會 NU 有會員三千萬人,從辦學創下基礎。原為聯合開發黨之一部。1984年華希德使之脫離聯開黨,但他仍蟬聯當選會長。他的意見不一定被普遍接受,但是為人獲尊重,當蘇哈托在任時,華希德為唯一能在外國新聞記者前批評總統之人。

華希德認為印尼政府應當放開視聽,接受伊斯蘭輿論,他反對的是政教合一。他認為回教應當是一種道德的力量,不應使人見而生畏。印尼的少數派充實國家的新生命,應當接受保護。伊斯蘭信徒應與華裔和基督徒合作。華裔經營的企業也應當繼續。他尚且反對蘇哈托的合作社運動,因為這些合作社無實效。他認為印尼大多數人民實際無所屬,應當竭力感化。

如果我能作一個不倫不類的比喻的話,則華希德的立場很遙遠的可和英國十七世紀宗教衝突時的獨立派之立場相比。這些獨立派堅持「良心上之自由」。他們不願強迫旁人就範,也絕對不容許旁人以信仰上之事要挾。所以在克倫威爾執政時信教自由及於猶太教而不及於天主教,因為當日天主教仍想恢復總攬基督徒的地位。此中相似之處實有誇大,但是這比喻可以協助瞭解華希德的動機之由來。

這樣看來華希德縱不能成為領導全國的人物,他之堅持反對的立場,仍對印尼政局有實切之貢獻。

所以印尼今後一年的政局還有很多變數。蘇哈托雖辭職,他並不缺乏幕後操縱的力量。軍中將領的意向,尚不明顯。今後幾個月經濟的發展,也可以影響到民意與明年的選舉。而且外間的力量也仍可能有重要的關係。美國透過 IMF ,成為債權國,可以投入負的因素。因為在伊朗和菲律賓的經驗,美國總是想和不孚人望的領導人物保持距離。今年五月由於 IMF 拒發臨時緊急借款,即足以加速蘇哈托的去職。

印尼的近況,可以與中國近代史並讀。印尼的困窘杌隉以及內部的參差情景,百年內外中國無一不有。印尼的華裔問題還不過是內部少數民族操縱本國經濟。中國則有租界及領事裁判權,使沿海及通商口岸的經濟,整個外向。仇外的情緒,曾激起義和團事變,而中國終於將兩千年來的專制政權整個推翻。民初的行憲也注定的無結果,因為所寫憲法只代表一種理想,與社會的實際情景,並不銜接。最後發現徹底改革,只有整個的清算「尊卑、男女、長幼」的舊社會。五四運動時的「打倒孔家店」不算,「文化大革命」尚使餘波震盪數十年。讀史至此,中國人應心安理得,覺得過去的歷史,並不是一連串的錯誤。中國百年內外的問題與今日印尼的問題相較,也可以說是不倫不類。但是彼此之所面臨已是一個組織結構的問題而不只是政策左右人事參差的問題。我們的瞭解應從大處著眼。

今日印尼並無如60年前的中國之有強鄰壓境,內外煎逼。況且又有豐富的資源和很多島嶼上面人口稀少的空間足資周轉。有了這些優勢的條件應當避免重蹈中國之覆轍,以和平方式解決問題。我們無意「好為人師」。但是讀史至此,南望南中國海,為著印尼人民,為著華裔,為著我們自己,禁不住要表示這樣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