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得獎記錄

線 上 試 閱

書評
自序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書摘 4
書摘 5
書摘 6
書摘 7

作 者 作 品

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
地北天南敘古今
黃仁宇作品集四書
從大歷史的角度讀蔣介石日記

其他

【類別最新出版】
武士的日本史
中日關係的光和影(海外增訂版)
屠殺
和魂洋才:締造明治時代的那些人
文言津逮


關係千萬重(BC0103)

類別: 史地‧法律‧政治>其他
叢書系列:歷史與現場
作者:黃仁宇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98年11月25日
定價:250 元
售價:198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96頁
ISBN:9571327514

庫存不足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特 惠 推 薦

黃仁宇作品集四書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書評自序書摘 1書摘 2書摘 3書摘 4書摘 5書摘 6書摘 7



  書摘 7

(日本,Nippon,Japan)

我既作此篇論文,涉及內外上下,即不能將此種情節遺置不問。可是另一方面仍要重申前旨:今逢各種關係叢集之際,我之治史歸納重於分析。以上各節已觸及宗教問題,也與人類學有關。

德皇威廉認為日人好血,並非毫無根據。但是也要追究其來源。若干人類學者以為日本各島原有一個火山地震海嘯之背景,海上漁人又經常有風濤之險,於是在群眾心理中產生一種不能規避畏死的要求,進而崇拜視死如歸之勇氣。中國軍事學專家蔣百里亦曾解釋,日人崇拜鯉魚,因為鯉魚雖受傷而不動。至此英猛與殘忍難分。從一個冒險犯難的心理狀態進而追求「祈戰死」。日人又崇奉神道。神道不難粗率的解釋,「神」與西方之上帝不同,而係一種崇高超特的品質。(但是精神上的長生不死很容易在各人心目中延伸而為實質之長生不死)「道」乃是某種行動中發揮自然賦與的節奏之訣竅。是以飲茶有茶道,使劍有劍道,其他各種行動之中無不有其「道」。這樣看來,「武士道」如何能避免尋覓各種機緣的力戰至死,殺傷過當?剖腹自殺更是避免失敗與過失,挽回名譽之出路。其死時不僅要有勇氣,還要合乎儀節。很顯然的,這已不是各個人內在之決心,而是社會與傳統的壓力。

1864年日本維新前夕,英美法荷船艦強行通過本州及長州海峽,與當地封建領主作戰,日方不支屈服,是為「下關事件」。當西方各國要求懲凶時,藩主令武士十餘人依次切腹,此時各人死態慘絕人寰,不及半而西方人士要求停止。日俄戰爭時乃木希典為日第三軍指揮官,攻旅順三度失敗,參謀總長山縣有朋要求此人撤職,只因明治天皇袒護不允。以後明治去世之日乃木切腹,其妻靜子與之相殉,自此日人視乃木希典為戰神。即在抗戰期間日軍中下級軍官亦有在戰場零星切腹事例,這樣日人已將封建社會習慣延伸而至現代。日本軍官以俘虜做訓練士兵使用刺刀之用,其違情害理,在他們看來仍繼續此好血好勇之傳統。紀思道所敘七三一部隊之軍醫,顯在誇耀其本人好血好勇。

日人作戰到底不計人命犧牲的精神與戰法,在戰場上確有成效。硫磺島之役,日軍兩萬人在美軍海軍炮及飛機轟炸之下仍殺傷美軍二萬六千餘人,日軍只1,083人得脫,多係受傷無法行動。緬甸密支那之役,日方使盟軍受損5,383人(包括傷病)內美軍1,227人。當時我們以為守城者至少有日軍五千人,及至戰後真相大白,才知對方最多不過約三千人,最少時只一千餘人,但是因為他們彈不虛發能遲滯我軍之進展達78日。最後其指揮官水上源藏自殺,但所指揮日軍仍有數百人能於夜間沿伊洛瓦底江逃脫。滇西松山之役日軍一一三聯隊居高臨下,我軍在雨季之中冒險攻堅,但彼方之1,200人竟殺傷我軍人數六至七倍。最後日軍只有十人逃脫,此外又有九人被俘,乃因我軍坑道作業以炸藥將之震昏。據此中俘虜稱,先一日他們已焚燒軍旗,殘殺自方之傷病者。此種作法為歷來軍事典範所無,只能視作宗教影響。

寫至此處,我也必須提及此種傳統業已在二次大戰中中斷。當我軍向緬北進軍企圖打通中印公路之際,在此方面應付我方之日軍將領為第十五軍軍長牟田口廉也。此人為蘆溝橋事變時之聯隊長。他眼見盟軍即將入緬,於是構想一個以攻為守之戰略。日軍以第十八師團遲滯我軍,其他三個師團全部透過森林與叢山,向印度之東北角進犯,以期奪取盟軍空軍基地,截斷我軍補給及後方交通。此處人跡罕通,日軍又無空軍支援,補給供應更成問題。但是牟田口有東條英機之支持,力排眾議,只望奇襲功成進入印度阿薩姆省平原,可以使整個戰局改觀。其彈藥以牛車載運,運完即宰食牛。軍士並曾訓練吃草。

不料英印軍收縮防線,候日軍進至山中基地較開闊處時以空運及空軍全力對付,是役盟軍之戰鬥機即飛行29,660架次,可能超過地面部隊之火力。日軍戰死 3 萬,傷病4萬2000,殘餘只原額十分之一。其三個師團長兩個撤職,一個以抗命自動撤退受軍法審判。及至總退卻命下時正值雨季高潮,據生還者云,傷病兵眼鼻生蛆。各人稱自印度之退路為「靖國街道」(日文「街道」不限於市區,凡重要道路皆可稱「街道」),亦即靈位直達神社之捷徑。事載林茂所著《太平洋戰爭》(收入中央公論社所發行《日本的歷史》系列)。可見得天堂與地獄間之區別,日人所見不一定必與我們凡人所見不同。

讀者想當聞及,日本空軍之稱「神風」突擊隊之有死無生的飛行員與家人訣別時,其離家之際,眾人即對之以神靈相視。然則據戰後與彼等接近人士所著回憶錄,最後期間此等以身殉國之志士,並非每個胸懷朗落,而多數表示沉悶抑鬱。

V-J Day後日人心理有重要之轉折。一般以狹義之愛國觀念為恥。數年之內不見國旗飄搖。舊金山和約簽字,日本主權恢復後猶然。民意測驗中一般青年表示最欽慕之國家,一為美國,次為瑞士、瑞典。

最近約25年日本民族主義復興,可以視作戰後反動之再轉折。當中各人動機複雜。三島由紀夫在1969年無端剖腹自殺,希望如此可以激動志氣消沉之日本國民,其行動固為狂妄,但我們仍應將此人一生經歷環境背景一併加入考慮。又有不少人士以為日本經濟地位已在世界舉足輕重,其政治軍事地位亦應與之相埒。殊不知日本與美國訂有安全保障條約,任美軍負責其國防,本身將軍事費用降低至國民生產總額之百分之一,為經濟突飛猛進之一大主因。又有欲為第二次大戰期間日軍行動洗刷之政客,本身亦為參戰之軍人,他們希望翻案亦可以增強本人身分履歷。亦有人以為戰事結束已逾半個世紀,日本對黷武所付代價亦非不沉重,應不再使其全國全民長期永續擔當發動戰事之罪名;即赴靖國神社參拜仍與支持東條英機等人決策有至遠之距離。這種種動機,合適與否,總之即已通過多種複雜因素之運作。

而且在90年代,日本之出處又更加一重陰影。此即經濟不景氣,而且迄今尚無打開出路之徵象。

主要原因由於日本工資過高,中國兩地三岸及東南亞各國相繼工業化後,西方各國投資傾向後者各處,即日本本國資金亦向各該國外流,引起經濟指數長期停滯於現階段,失業人數亦漸增高。且日本工商業亦仍保持傳統習慣,即產業虧本,亦不願解僱勞工或宣告破產,放債者亦不願向借戶催逼,此種作風只有使低沉之處更為低沉,新事業可以使景況復甦者,亦無從著手。西方各國加壓,望日本開放國內銀行事業,減稅以活躍國內消費市場。但日本政府如接受此種辦法,短期間內當見破產與失業劇增。加以日本缺乏可以存儲價值之事物,剩餘資金或購儲美國公債,或買置本國地產。長期執政之自由民主黨,歷來依靠農村選票,過去遍築鐵道橋樑公路,使各處地產不斷增值。若干村鎮之地產早已超過其使用價值,不少業主邀人耕耘不收佃金,僅使土地不至荒蕪而已。日本稻米生產亦如東亞其他各國以小塊土地耕耘,精密操作為主,因之農業工資無法增高。近年以來地產已高度貶值,再度減稅後,海外農產品進口將增加農村經濟困難。

最近上院選舉自由民主黨失勢,首相橋本龍太郎辭職,繼任人選醞釀未定甚久,即表示經濟政策無顯明出處之徬徨。

經濟低沉引起社會不穩,傳統上日本之過激份子在此際活動。1995年麻原彰晃之奧姆真理教教徒在地鐵散放毒氣,受害者七百人,已現此跡兆。據官方調查麻原之信從者尚且在非洲購買細菌設廠繁殖,在東京施放,預計殺人百萬,有此高度破壞後奪取政權,並將其權力施於海外,只因細菌處理未能如預期未釀事端。有識者當記得1930年間日本軍人發動侵略戰爭,最初亦在國內由激進份子主持暗殺暴動,學者亦推究其遠因在農村經濟蕭條。至今美國大學用之標準教科書,尚著重此中關係。

這一串發展,更逼近前已提及之問題:中國人應如何表態?海外華人應作何反應?

我的建議:我們不能緊抓著往事永遠不放,而要瞻望前途。第二次世界大戰由於少數日本人藉著宗教力量及武士道傳統脅迫全國遽爾走上覆亡的道路,日人已付出至高之代價,繼續空口辯論無益。而且今日局勢,與1930年間相較又有了絕大之區別。原爆的威脅已使大規模戰爭無法取勝。而且以今日交通通信發達,國際間接觸頻繁,各國經濟亦至難再彼此隔絕。

即算今日日人以「保安」及「自衛」名義成立有限制之軍隊,至少在名義上仍未放棄1946年永不參戰之憲法,一般民眾仍對原核有極端的反感,美軍駐日在1945年開始曾未間斷,至今如是。

三島由紀夫的自殺並未引起普遍同情。麻原彰晃與七三一部隊匿名的軍醫並未被人視作大眾英雄。至於日人是否應恢復其好勇好血之傳統已近於宗教問題,應由日人自身決定。我們相信彼邦自有有識之士,旁人置喙亦甚鮮成效。數年之前東京發現暢銷小說,內中敘述美日大戰,日軍大獲全勝,佔領美國西部海岸,各發售數萬冊至數十萬冊。美國報紙雖有報導,但未聞有官方抗議或民間示威反對情事。

我作此文的目的當然不是提倡逆來順受,合理合法之要求亦不應提出。我只是建議:中國人應增強自信。中國無發動攻擊性的戰爭向外拓土的能力,但是仍有極堅實之防禦能力,而以經過八年抗戰的鍛鍊後尤然。

我在各處發表的文字,曾未掩飾中國之弱點。前述西方孩童認為中國軍民怯弱,從單獨發生的事件看出,必係實情。南京之被屠殺幾十萬,即是實證。窮究之則是中國無組織結構。以一個中世紀的國家,民智未開抵擋不住一個裝備齊全,紀律完整,結構紮實,和士氣旺盛的新式軍事體制。這樣才有八年抗戰,被日人殺進堂奧,幾乎傾覆。

但是我們將八年抗戰所有的經歷,前後聯綴,上下貫通,則所見又不同了。1937年在中國被逼作戰,無全盤作戰計劃,無財政準備,無友邦支援。當日的決策,可以說完全依賴前述蔣百里的十四字秘訣:「勝也罷,敗也罷,只是不要和他講和」。他的想法則是中國地廣人多,被侵略而自衛必得道多助。這也是蔣介石的一貫方針,幾十年之後使我們驚訝的是:他這方針早已一字一句在戰前寫出公佈,其中尚有一句:「除非日本真能在十天之內滅亡中國,要拖上三個月十個月或半年的時間則日本地位甚為危險。」囑盼日人注意。八年抗戰期間,他的情緒確有不定的時期,但是他的決心曾未放棄。他叮嚀自己不要一死報國,可見當日他頂當危局任勞任怨比一死報國還要困難。白修德(Theodore White)在抗戰期間暴露中國的弱點不遺餘力,可是他也在1943年寫出:「這支軍隊能支撐著抵禦日軍達六年之久乃是奇事之中又最為特出之處。」前面說及日軍在雲南松山和緬北密支那殺傷國軍數倍,但是讀者不要忘記,最後他們的陣地仍被我軍突破。即像1940年廣西九塘之役和1944年湖南衡陽之役,日人均在陣地前稱「勇敢之重慶軍。」

誇揚戰功,也不是我在此作文之目的。在此千言萬語,我只著重以1930年代及1940年間的艱困中國尚能咬緊牙關掙扎,度過危機。則今日青年研讀這段紀錄,不可能再失去自信。中國今日需要的不是好勇好血的言辭,而是紀律與組織。有此自信即不容易為少數有煽動力量的言辭感到惶惑。也不致於無端放棄中國傳統之人本主義的精神,招怨樹敵。中國與日本無永遠的冤仇,已在V-J Day表態明白。

前面說過:這套想法,不容易在情緒激昂時敘述得明白。至此只有在暢論「關係」時再簡切的說出:好勇不必好血,因為我們文教傳統裡,早已有「大勇」的名目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