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空手還鄉說道元
【前言】曹洞宗.永平寺.傳奇開山祖
【典座教訓】

譯 者 作 品

笑迎風雨
凡事徹底:鍵山秀三郎八十自述

宗教神話

【類別最新出版】
等待一朵蓮 挺水而出
妙音笑八事七十義
人間佛教研究 第12期
【限量贈送反思筆記】催眠療癒新手村(附8支催眠學習影片)
菩提伽耶那一夜


如佛一樣生活:道元法師與曹洞禪風(WX06001)

類別: 宗教‧哲學‧人文>宗教神話
叢書系列:正好文化
作者:撰述/吳繼文 繪圖/洪侃
       鍵山秀三郎
譯者:陳曉麗
出版社:正好文化
出版日期:2021年02月19日
定價:420 元
售價:332 元(約79折)
開本:變形18開/平裝/264頁
ISBN:9789869715591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空手還鄉說道元【前言】曹洞宗.永平寺.傳奇開山祖【典座教訓】



  【典座教訓】

「典座」是禪宗修行道場中負責營辦僧眾齋、粥、茶、湯等餐飲相關的役職,以現代用語來說,類似大廚,但又不僅止於此。
《典座教訓》是禪宗史上極為珍貴的文獻,因為它除了詳細說明禪門中典座一職的工作內容與修行運心的契合,同時也精彩呈現了作者道元禪師個人對佛法、尤其是禪修的見解。

〈原文〉
山僧在天童時,本府用典座(註1)充職。予因齋罷過東廊,赴超然齋之路次,典座在佛殿前曬苔(註2),手攜竹杖,頭無片笠,天日熱,地磚熱,汗流徘徊,勵力曬苔,稍見苦辛;背骨如弓,龍眉似鶴。山僧近前,便問典座法壽,座云:「六十八歲。」山僧云:「如何不使行者人工?」座云:「他不是吾。」山僧云:「老人家如法。天日且恁熱,如何恁地?」座云:「更待何時?」山僧便休。步廊腳下,潛覺此職之為機要矣。

〈白話翻譯〉
典座故事一:寧波用師父
我在天童寺掛單修習時,當地出身、法號中有一「用」字的師父正擔任典座。
有一天午齋結束,經東迴廊前往〔寮舍之一的〕超然齋途中,看到用典座在佛殿前大太陽底下曬海苔,手握竹杖,頭上連斗笠都不戴。那時陽光很強,地磚熱到燙人,他汗流浹背,仍專心勞作,看得出來有點吃力;老人家背脊屈曲如彎弓,粗礪的眉毛白如鶴羽。
我趨前詢問典座年紀,典座答道:「六十八歲。」我又問:「您年紀這麼大了,這種事為什麼不讓行者或雜工去做呢?」典座說道:「別人是別人,與我自己的修行無關。」我又說:「老人家說得沒錯,但陽光熱成那樣,為什麼非要挑這個時間來做呢?」典座答道:「如果不是現在,難道還有更適合的時間嗎?」
聽他這麼說,我無言以對。我在迴廊邊走邊回想剛才的對話,深心覺得典座這個職位的重要。

(註1)法號通常為兩個字,為表示尊敬,只以一字稱呼法號中有一「用」字的典座和尚。
(註2)苔為海藻的一種,也有一說是香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又嘉定十六年(註1)癸未五月中,在慶元舶裡,倭使頭說話次,有一老僧來,年六十許歲,一直便到舶裡。問和客討買倭椹(註2)。山僧請他喫茶,問他所在,便是阿育王山典座也。
他云:「吾是西蜀人也,離鄉得四十年,今年是六十一歲,向來粗歷諸方叢林。先年權住孤雲裡,討得育王掛搭,胡亂過。然去年解夏了,充本寺典座。明日五日(註3),一供渾無好吃,要做麵汁,未有椹在,仍特特來討椹買,供養十方雲衲。」
山僧問他:「幾時離彼?」座云:「齋了。」山僧云:「育王去這裡有多少路?」座云:「三十四、五里(註4)。」山僧云:「幾時回寺裡去也?」座云:「如今買椹了便行。」山僧云:「今日不期相會,且在舶裡說話,豈非好結緣乎?道元供養典座禪師。」座云:「不可也,明日供養,吾若不管便不是了也。」山僧云:「寺裡何無同事者理會齋粥乎?典座一位不在,有什麼缺闕?」座云:「吾老年掌此職,乃耄及之辦道也,何以可讓他乎?又來時未請一夜宿暇。」
山僧又問典座:「座尊年,何不坐禪辦道,看古人話頭,煩充典座,只管作務,有甚好事?」座大笑云:「外國好人,未了得辦道,未知得文字在。」山僧聞他恁地話,忽然發慚驚心,便問他:「如何是文字?如何是辦道?」座云:「若不蹉過問處,豈非其人也?」山僧當時不會,座云:「若未了得,他時後日,到育王山,一番商量文字道理去在。」恁地話了,便起座云:「日晏了,忙去。」便歸去了也。

〈白話翻譯〉
典座故事二:船上偶遇老僧
又,嘉定十六年五月初,我還待在停泊於寧波碼頭的船上。一天我正和日本的船長談話,看到一名年約六十歲的中國老僧往我們這艘船走來。他逕直上了船,說想和日本人商量購買香菇的事。我招待老僧喝茶,並問他打哪兒來的,他說他是阿育王山廣利禪寺典座。
他說:「我出生於西方的四川,離鄉至今已經四十年,今年六十一歲了。先後待過各地的道場,前幾年來到阿育王山的僧堂掛單,隨意度日;沒想到去年夏安居解夏那天被指定充任典座一職。明天為逢五之日〔要為修行僧加菜〕,可是山上並沒有什麼可以讓他們吃得開心的東西,本來打算要煮麵疙瘩,偏偏香菇也用完了。恰好聽說有日本船抵達,特地趕來購買,希望能夠好好供養來自四方的僧眾。」
我問他:「您是何時從阿育王山出發的呢?」典座說:「午齋結束後即刻下山的。」
我又問道:「阿育王山離此地有多遠呢?」典座答:「三十四、五里遠。」
我說:「準備什麼時候回返寺院呢?」典座說:「等買好香菇之後馬上回去。」
我提出建議道:「今天與您不期而遇,得以在船上交談,不是正好可以結緣嗎?請典座師父今晚接受我的供養。」典座答道:「這可不行,寺裡明天要做特別的供養,如果不是我自己來做是不行的。」
我不解問道:「像廣利禪寺這樣的大寺院,難道沒有別人可以幫忙煮飯做菜?即使您一個人不在,應該也不至於有什麼問題吧?」典座說:「我到這把年紀才當上典座,其實這就是老後的修行,我為什麼要把機會讓給別人呢?何況我離開寺院時並未取得外宿一夜的許可。」
我又問:「您年紀已經這麼大了,若說要修行,為什麼不專心坐禪辦道或參究公案,卻接下繁瑣的典座之職,整天忙著作務,您覺得這樣好嗎?」
典座聽了大笑說:「你這個外國來的老實人,看來你還不懂得真正的辦道是怎麼回事,也不太理解公案文字的作用啊。」
我聽他這麼說,突然覺得非常丟臉,心中大驚,馬上向典座請教道:「如何才是文字?還有,怎樣才叫辦道呢?」
典座答道:「如果你能夠認真去探究你的問題,終有一天你就會了解如何是文字、怎樣是辦道(註5)。」
當時我甚至搞不清楚老人家在說什麼,典座見狀說道:「如果還是不懂,以後有機會就上阿育王山來,到時我們再好好討論一下所謂參禪辦道是什麼意思。」說完立刻起座,說:「時候不早,我得回去了。」即辭別而去。

(註1)「嘉定」為南宋寧宗最後一個年號,嘉定十六年為公元一二二三年。
(註2)「椹」或是香菇,亦有一說為木耳。
(註3)禪宗道場每隔五天為「五參上堂」之日,住持登法堂須彌壇為僧眾說法,這一天也會供應比較特別的餐點。
(註4)約等於二十幾公里。
(註5)老典座似乎在此提點道元:作務和參究公案話頭以及坐禪辦道並沒有什麼分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雪峰(註1)在洞山(註2)作典座,一日,淘米次,洞山問:「淘砂去米?淘米去砂?」峰云:「砂米一時去。」洞山云:「大眾吃個什麼?」峰覆卻盆。山云:「子他後別見人去在。」上古有道之高士,自手精至,修之如此,後來晚進,可怠慢之歟?先來云:「典座以絆(註3)為道心矣。」
如有米砂誤淘去,自手檢點。《清規》云:「造食之時,須親自照顧,自然精潔。」取其淘米白水,亦不虛棄。古來置漉白水囊,辦粥米水。納鍋了,留心護持,莫使老鼠等觸誤,並諸色閒人見觸。

〈白話翻譯〉
淘米如辦道
雪峰義存在洞山良价座下修習時擔任典座一職,有天正在洗米準備煮飯,洞山問他:「你是挑出沙子然後將白米丟掉,或是挑出白米而除去沙子?」雪峰答道:「管它沙子、白米全都不要。」洞山再問:「那僧眾還吃什麼?」雪峰一聽即將洗米的盆子整個翻覆過去。洞山說:「看來你以後還會找別的師父參禪去。」過去修行成就且德性高潔的禪師,都是這樣一方面遂行典座的職務,一方面不忘用心禪修,我們作為後進晚輩,還敢怠慢鬆懈嗎?過去曾有一位大德這麼說:「所謂典座,就是挽起袖子,帶著求道之心將眼下的工作全力做好。」
如果不小心將白米當沙子丟掉,或將沙子誤作白米沒有挑出,都必須親自再確認一遍。《禪苑清規》上說:「準備食材、烹煮食物的過程,如果典座都能審視每個細節,飯菜自然有好味道而且非常乾淨。」淘洗過白米的水不要輕易倒掉,自古以來都會用布囊濾過,即使一粒白米也不要浪費;洗米水拿來炊飯或熬粥時用。當洗好的白米放入飯鍋以後,也要用心看顧,不要讓老鼠等接近,也不要讓閒雜人等探看或觸摸。

(註1)雪峰義存(822-908)為德山宣鑑弟子,遍參禪席、綿密修行,有著名的「三到投子、九上洞山」典故,投子指投子山、洞山指洞山寺,三九指反覆多次,形容為求教不辭艱辛。他培育了玄沙師備、雲門文偃等弟子,有《雪峰真覺禪師語錄》傳世。
(註2)「洞山良价(807-869)為雲巖曇晟弟子,曹洞宗開宗祖師,嗣法弟子有曹山本寂、雲居道膺。
(註3)「絆」或即「?」(tasuki),日本人穿傳統服飾勞動時,用以挽繫和服長袖、讓雙手可以自由活動、方便工作的細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所謂老心者,父母心也。譬若父母念於一子,存念三寶如念一子也。貧者、窮者,強愛育一子。其志如何,外人不識,作父作母方識之也。不顧自身之貧富,偏念吾子之長大也。不顧自寒,不顧自熱,蔭子覆子,以為親念切切之至。發其心之人能識之,慣其心之人方覺之者也。然乃看水看榖,皆可存養子之慈懇者歟?大師釋尊,猶分二十年之佛壽,而蔭末世之吾等。其意如何?唯垂父母心而已。如來全不可求果,亦不可求富。

〈白話翻譯〉
如父母慈愛其子
所謂老心,即是父母心。就像父母心心念念都在小孩身上,典座對供養三寶的每一個細節都要念茲在茲,猶如父母總是念著自己小孩一樣。
再怎麼貧困、一無所有的父母,也會竭盡心力去呵護自己的小孩。那種心情到底像什麼,局外人不會理解,只有身為父母的人才懂。作父母的,不管自己冷熱,總先幫小孩添衣或遮陽,這是父母對小孩時時無微不至的天性。
能夠懷抱父母心的人,才會了解什麼叫作老心;把調理僧食的所有過程時時都放在心上的人,也才會成為一個自覺而明理的典座。總是不忘自問:檢查水量多寡或是揀選食材的時候,有沒有帶著父母養育小孩那種慈愛之心?修行成道者釋迦牟尼都自願減壽二十年,以此福德來庇蔭後世的我們。這是什麼樣的心意呢?正是父母心啊!世尊如來既不貪求任何果報,也不是為了世間的榮華富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