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心淨土淨,人成佛成◎星雲大師
會啟瑜伽最勝緣 ◎佛光山 心定
佛法不離世間覺 法會是轉換生命素質的因緣
第一章 法會的功能

作 者 作 品

一念彌陀富三千:不只是知道,而是要證道

宗教神話

【類別最新出版】
等待一朵蓮 挺水而出
妙音笑八事七十義
人間佛教研究 第12期
【限量贈送反思筆記】催眠療癒新手村(附8支催眠學習影片)
菩提伽耶那一夜


二六時中會瑜伽:要超度先人,先超度自己(YA11510)

類別: 宗教‧哲學‧人文>宗教神話
叢書系列:香海出版社
作者:永富
出版社:香海文化
出版日期:2019年04月12日
定價:260 元
售價:205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16頁
ISBN:9789869659444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心淨土淨,人成佛成◎星雲大師會啟瑜伽最勝緣 ◎佛光山 心定佛法不離世間覺 法會是轉換生命素質的因緣第一章 法會的功能



  第一章 法會的功能

佛教的八萬四千法門,都是為了對治煩惱、開啟智慧,從各方面來探討,都顯示佛教是智信而非迷信的宗教。
法會儀軌即是其中一個重要法門,古代高僧大德擷取大藏經文,制定法會儀軌,其文采斐然,不但讓佛弟子熏修德業,也提升了持誦者的文學素養;而法會、佛事的文字般若,更是透過梵唱震懾心靈,文字般若和音聲法門,相得益彰,達到端正身心、虔誠禮懺、深入法義的身口意清淨,足見法會具備文化教育的功能。以下分幾點略述:

教育啟蒙
只是佛教在中國歷史上的發展,受到政治和社會變遷的影響,法會正面的功能,被鬼神化、迷信化、商業化、形式化的弊端遮蓋,於是在民主化及知識普及的近代,引發正本清源的改革運動,務使人們對佛教法會的錯誤認知,回到原來的功能。這是所謂的「教育啟蒙」。
「瑜伽焰口法會」則是觀念正本清源最佳的實例。對佛教認識不深的人,會以為焰口法會與鬼道眾生有關,其實施食法會能使信眾認識、進而啟動大乘菩薩行,超度六道群靈。
施食儀軌和儀文細密周詳,儀文善巧警誡與會大眾,我人心念的造作,其實與惡道眾生沒有兩樣,同在苦海沉淪,儀文精準的指出,施食佛事「梵音嘹亮驚覺魔怨心」,要破迷啟悟,轉化習氣,必須「發菩提心、永離邪行,歸敬三寶,行大慈悲,利益有情,求無上道」,自覺才能覺他。

方便法門
無論哪種宗教,因為根器的不同,都有從智入門和從信入門的初學者,因此除了研讀經典、開經講座等思辯的訓練之外,佛教為度眾,也施設了各種方便法門,比如法會的安排是度眾方便權巧,讓更多人有因緣接觸佛教。
法會儀式亦是方便法門,透過完整的法會儀式,進入佛陀的教化、法義探究,了解大乘佛教的根本精神、因緣果報的關係和修行菩薩道的方法,獲得真實的法益、真正的法喜。
此外,法會中的供養也是一種方便法門,讓大眾藉著獻供引發對三寶的恭敬心,延續對三寶的恭敬心,內化到觀念裡,而外顯於日常生活中,則對人對事都能謙恭有禮,以給人希望和歡喜為要,不至隨興說出破壞性的語言和騷擾人的行為。

以法相會
為讓整個法會更莊嚴、更能達到熏修的目標,乃至有所體悟,在每次法會前,我會向信眾說明儀軌。當然,每一個人的要求都不一樣,有些人參加法會只是儀式上的參與,不想瞭解太多,亦有些人四處參加法會,對於儀式的安排、儀軌的內涵,以至參加的法會是否清淨如法就不求甚解。我必須強調,佛教是智信的宗教,佛教徒要清楚明白學佛拜佛的真正意義,不應該為參加法會,或跟隨別人參加法會而參加。
法會儀式蘊涵佛教義理,若深入觀想,可提升心靈、道德、文明精神的層次。事實上,法會前對規矩儀文的講解說明,讓大眾明瞭參加法會的禮儀和需注意的細節,掌握重點修持,就是聞思修的過程。聞思修的體會,再加以落實,而不止參加法會才遵守規矩,平日就要自律,佛法才能真正受用。
因此,法會圓滿離開道場後,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善用佛法,行為要表裡一致,這才是真正的以法相會。

提升信仰的層次
藉著每一場法會的參與,加深對宗教的體驗、對佛法的理解,以及將生活和生命做一善的循環的連結,對個人的修為很重要。一般人在平順安逸的日子對信仰不以為然,直到親人受到病苦,或自己遇上困難、挫折,才會感受到人生是苦。但平常如果沒有信仰上的訓練,苦只是苦,並不能轉化成生命的養分;對修行者而言,病苦、困難和挫折是激發生命潛能的因緣,要做出承擔。面對生命,不心甘情願做出承擔,有可能展現不理智和不負責任的行為。
因此,參加法會不能妄想祈求佛菩薩賜予我們富貴幸福、為我們斷除煩惱,而是透過理解儀軌和儀文的佛法意涵之後,在生活中修正語言、行為、觀念,才有辦法解脫煩惱。
提升信仰的層次是我們參加法會的最大功用,如果大家不想有所進步或提升,必定是敷衍了事,直到遇見關卡,再回頭已百年身。

心靈淨化
在很多法會儀軌中,會安排熏壇灑淨一環。一來透過觀世音菩薩大悲咒水的加持,將法會壇場結界為神聖的空間,二來,是透過外在的儀式洗滌我們內在的無明污染,告訴自己得到觀世音菩薩的大悲水淨化,把內心積聚的悔疚、遺憾、焦慮、沮喪等負面情緒清除,面對生命是一個新的開始。
乃至將壇場的結界延伸至內心的結界,建立內心清淨無染的神聖空間,將善惡念頭的界線規劃清楚,不讓貪嗔癡慢疑、惡見入侵。信仰、修持和生活趨於一致,時時提醒自己待人處事有所為、有所不為,不會被外境的變化、別人的一句說話或一個動作牽動自己的情緒。

悉發菩提心
發菩提心不容易,原因是大部份人所想所做,都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甚少把眾生放在心上。法會儀文的解?,乃期盼與會大眾除了理解法會的內涵之外,還能將此理解內化為資糧,從法會中培養正確的生命態度,降伏內外的障礙;在日常生活裡,感受我與大眾乃生命共同體,時刻提醒自己要擴大心量,不以自我為中心,也不會以利害得失做為行事的準則,從每一個境界中開啟菩提心,從內心深處開展慈悲心、柔軟心,不捨眾生的心,乃至喜捨心,去除貪瞋癡和怨恨。
發菩提心不是口號,而是必須一步步深化,日漸熟練。首先,對一切眾生有悲心,是發菩提心的起點,尤其政治和經濟環境處於緊張的狀況之下,個人的心量必須提升,以利他為出發點,減少對立和對抗。有菩提心的力量引導,就會懂得把身口意照顧好,哪怕是一個細微的動作,或一句話,也能妥善周全的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