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佛教化現代的挑戰與機遇
星雲大師的「應用管理」心法

作 者 作 品

人間佛教研究 第11期
人間佛教研究 第12期

宗教神話

【類別最新出版】
用媽祖籤詩搞懂人生:六十甲子籤詩背後的故事,幫你解籤解人生(書+六十甲子媽祖靈籤 隨身籤卡 )
等待一朵蓮 挺水而出
妙音笑八事七十義
人間佛教研究 第12期
【限量贈送反思筆記】催眠療癒新手村(附8支催眠學習影片)


人間佛教研究第10期(YA15001)

類別: 宗教‧哲學‧人文>宗教神話
叢書系列:香海出版社
作者:香港中大人間佛教研究中心
出版社:香海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0年06月05日
定價:280 元
售價:221 元(約79折)
開本:18開/平裝/280頁
ISBN:9789869659468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佛教化現代的挑戰與機遇星雲大師的「應用管理」心法



  佛教化現代的挑戰與機遇

釋覺培
國際佛光會秘書長
中華人間佛教聯合總會秘書長
人間佛教讀書會執行長

【摘 要】
人類在歷經第四次工業革命所面臨的各種挑戰,已經是不可逆轉的事實。當我們說「現代」,這個所謂「現代」的概念,仍以持續動態的發展,不斷飛速變遷,社會整體必須做出各種必要性的因應與轉型。同樣的,佛教在歷史的推演下,也必需接受現代進程中的檢驗與試煉。

二、挑戰與機遇

(一)全球化使疆界到無遠弗屆,有利於佛教傳播
這是一個全球化的時代,全球化使各種流動愈來愈難以控制與規範,無論是人才的流動、經貿的往來,造成競合間而不斷重組。此外,環境汙染、地球暖化、國際難民等問題,都發生了彼此緊密相聯的關係,無論好與不好,其所要面對的結果,不再是單一國家的承受,而是全球得共同承擔。

宗教方面,全球化使人們受到更多外在的誘因,信仰亦漸漸薄弱,或因太多選擇而變得無從選擇。全球化之後的人我關係,競爭也比過去更為加劇,普遍人心充斥著敵對與不安。

從佛教觀點看現代的大環境,萬事萬物須仰仗各種因緣條件,「緣起無自性」正好可以因應現代人喜歡速成的弊病,對於人我衝突的問題,星雲大師提出「同體共生」的理念,更容易被理解與接納。當我們發現自己是社會整體環境的一部分,社會的進步與沉淪,與自己要作出的努力,乃息息相關的依待關係。「自他一體」的概念逐漸被彰顯,強烈的個人主義就須再進一步反省,人須與他人建立良好因緣,因緣的牽動使個人必須走向大我。

此外,流動的人力、流動的資訊,正也在各式各樣的往來中,將佛法流動出去。

佛教的傳播,可透過網際網路的方便性,超越了既定疆界的概念,而達到「無遠弗屆」。回顧四十年前,星雲大師在克服了當時社會對佛教的各種障礙後,運用了電視弘法傳播,即提出「家庭即道場,客廳即教室」,如今透過數位化的教學與傳播,可以「在在處處皆道場」。

也許有人擔心,如此一來,寺廟是否不復存在的必要?未來實體道場的功能不僅僅是提供法會修持、講授學習佛法之處,而是一個可以提供讓人心「安靜、安全、安頓」之處,是一個可以被傾聽、被接納的場域,也是一個可以被瞭解,找回自己為何而存在的地方。換言之,全球化之後的多元價值選擇往往令人無所適從,海量資訊也正為現實帶來更複雜的社會關係,但是愈是繁雜的外在世界環境,愈需要簡單規律的生活,回歸簡樸寧靜的道路,也是未來人們契機佛法的開始。

(二)人工智慧科技可取代人力,卻無法取代人心
第四次工業革命指的正是「人工智慧」(英語: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所帶來的衝擊。人工智慧(大陸稱為「人工智能」),亦稱為機器智慧。當人工智慧展開了機器人與人類並存,人們開始害怕「AI」,擔心「AI」是否對社會造成威脅,個人資料是否被洩露而失去隱私,「AI」會不會搶飯碗,或甚至會被「AI」所取代?

其實人類在開發人工智慧時,不要忘記它是為服務人類而存在。用在佛教的發展上,可以縮短過去千山萬水尋訪善知識的距離,可以解決語言上的隔閡,可以幫助學習經典,可以很快聯結溝通外面的世界,可以讓人們體會虛擬幻化的世界,了解來去有無終究一場空,人工智慧可以讓人很快了解因緣假合。

但是,人類可以複製「人腦」,卻無法取代「人心」。人類在面對人工智慧的同時,應該重新找回「人之所以為人」的存在價值,人心有情感、有溫暖,透過修行使人心更純淨地認識自己生命的究竟,這些都不是人工智慧所可以取代。尤其在一切學理上,可以因為人工智慧快速獲得答案,但是在生活上,有待身體力行的驗證才足以體會其真理。

「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千經萬論從「心」起,中國著名學者梁?超說:「佛教之最大綱領曰悲智雙修,自初發心以迄成佛,恆以轉迷成悟為一大事業。」人工智慧的開始後,正視「人心」才要開始,「人心」有沉淪、有昇華,人心可以向善、可以向惡,人心是人工智慧的主人,也是決定未來世界好壞善惡之根源,若要將人工智慧發展的有利於人,還是得從淨化人心開始。因此,佛教雖不能無知於科學大躍進的突破與改變,但科學也必須謙卑於佛法之妙理,無論是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每一個極為傳統的佛教思想,在現代人的眼裡,更凸顯出其內在意涵對當代社會的重要性。

(三)西方主流文明的衝突困境,佛教智慧新契機
西方主流文明是從西歐啟蒙運動開始,當時在擺脫了宗教的桎梏後,人權主義抬頭,雖然這人權是神所賦予的權力,因為是神賦予的,所以不應當被人所剝奪,依此發展「自由」與「平等」的思想,也從自由思想的基礎上發展了「科學」與「民主」(賽先生與德先生)的普世價值。直到歷經幾次的工業革命後,知識與科技的大躍進帶來了無限的商機,巨大的財富累積而來的是巨大的權力,繼而左右了政治的決策方向。

知識、經濟與政治三者之間原本的理想關係是:知識監督政治,政治妥善分配經濟使社會均富,人民幸福,但如今包括受西方文明所影響的國家社會,因為商業的壟斷、權力的傾斜,使社會失去平衡,原本中產階級主流漸漸消失,轉變為富裕與貧窮兩個極端,形成了M型社會。再者,對於自由意志的無限上綱,多少媒體假言論自由之名,進行政治或權力鬥爭的工具,造成媒體不再是監督社會的公器,而是淪為各種意識形態的外衣。最後導致閱聽者,也就是普遍的社會大眾,在缺乏客觀的認識真相,被政黨的惡鬥而撕裂了人民彼此間的和諧,造成選民無法從對國家做出有利的民主選舉,而這正是目前社會出現的困境與悲哀。

反觀東方智慧的佛教思想,兩千多年前即提出「平等」的主張,在眾生皆有佛性的原則下,佛教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倡導「眾生平等」的主張者。正因為眾生皆有佛性,此佛性非上帝所授予,而是每個人本自具足的佛性,透過自覺的修持,乃至覺他的功行圓滿,以「受五戒」為始:不侵犯他人的生命(不殺生)、不侵犯他人財富(不偷盜)、不侵犯他人身體(不邪淫)、不侵犯他人名譽(不妄語)、乃至不傷害自己健康(不飲酒/吸毒),而真正落實生命應獲得平等的尊重。以當今層出不窮的社會問題,「受五戒」絕對不是舊傳統,而是建構「新文明」的磐石,是維繫社會秩序的軌則,更是人心安定的來源。也只有建立在「不侵犯他人」的基礎下,才能建構一個安全且真正「自由」的社會秩序。

佛法的真義不會因時空的不同而有所變異,息滅「貪瞋癡」、勤修「戒定慧」的論述本來就具有跨時間、跨空間而足以驗證的真理。數千年來,人類往往為了貪婪而掠奪,因瞋恨而造成無數戰火,又因為愚癡,使人我衝突加劇,如此周而復始的「輪迴」,至今貪瞋癡依舊還是世界問題的根源。倘若我們能夠實踐「五戒十善」,真正身體力行,雖是佛教傳統的基本教理,卻也才是今日社會實現真正自由與和平的具體表現。

(四)神格化崇拜信仰漸漸式微,理性思維的興起
除了佛教以外,人類多半以「神」為宗教信仰之核心,原始社會時期認為「神」是由於人對死亡恐懼而建立,一切人力所不能及的事與物,皆被神化。隨著社會結構和文化發展,神的概念逐漸由簡單轉為複雜,或一神論,或多神論,總之離不開對「神」的敬畏與崇拜。

佛教非一神論,亦非多神論,恰恰相反地,佛教「解放」神權,回歸對「生權」的重視,每個人的命運皆由自心所造,而非上帝的給予。佛經云「種如是因,得如是果」,解釋了「器世間」或「有情世間」,皆仰賴各種因緣條件的組合。直到科學與人本主義的抬頭,人類展開對自然界與社會進步研究的探討後,漸漸發現科學的發達更能印證佛法的合理性與真實性,再加上教育的普及,使各種知識必須經得起驗證。無論是「佛觀一缽水,八萬四千蟲」,或者佛經裡常提到的「三千大千世界」虛空、法界、國土眾生無量無邊等,今日透過科學、天文學等科學儀器,早已證明此說並非虛構,宇宙中充滿無量無數的銀河系、太陽系等

誠如過去愛因斯坦曾說:「沒有宗教的科學是跛子,沒有科學的宗教是瞎子。」「任何宗教如果有可以和現代科學共依共存的,那就是佛教。」到了20世紀英國知名的天文物理學家霍金,更發表了萬有引力等物理定律,說明宇宙生成的「大霹靂」理論:「宇宙能夠存在以及我們能夠存在的原因,無須再請上帝出手,讓宇宙運行……」,當霍金提出「宇宙並非上帝所創」,顛覆了西方世界過去對上帝的詮釋。

不可否認的,佛教徒在還沒有足夠了解佛法的要義前,也往往將佛陀神格化,認為透過祈求可以獲得並滿足心中的欲望。直到了解佛法後,才真正明白佛法之所以可信,是因為從佛陀時代至今,佛弟子以親身的修行體驗,證明著佛經的正確。這種透過學習、理解、實踐,與不斷的修正,以印證佛法的科學態度,將成為這個時代更能受知識分子所接受的宗教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