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內文摘錄

譯 者 作 品

在殘酷的世界中挖掘生命的美好:一行禪師弟子教你利用正念,找到耐挫與靜心的力量
關係修復力:心理學大師教你從衝突、裂痕中培養更高的適應力,重拾人與人的連結

哲學

【類別最新出版】
從此不再煩惱
性史:第二卷 快感的使用
心態史拓撲學:如何面對當代?如何理解歷史?
(附8支催眠學習影片)催眠療癒新手村
知識考古學


這一次,我們不再逃避煩惱:哲學家與心理師帶你開箱163道人生難題(CF00443)
Life: A User's Manual: Philosophy For Every and Any Eventuality

類別: 宗教‧哲學‧人文>哲學
叢書系列:人生顧問
作者:朱立安.巴吉尼、安東尼雅.麥卡洛
       Julian Baggini、Antonia Macaro
譯者:盧思綸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2年02月18日
定價:550 元
售價:434 元(約79折)
開本:18開/平裝/464頁
ISBN:9789571393391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內文摘錄



  內文摘錄

【及時行樂】(Carpe Diem)

    所謂的及時行樂,不光是享受當下的歡愉,而是要多實踐自己的核心價值。

「及時行樂」的原文為拉丁文,出自羅馬詩人賀拉斯(Horace)的《頌歌集》(Odes),而英文的標準譯法則為「掌握今日」(seize the day),但另一種英譯「採收今日」(pluck the day)卻較有韻味,不僅少了強取豪奪的意味,且能呼應詩文的場景:摘採(carpe)成熟果實。

實際上無論翻譯為何,許多人都乾脆以原文當作座右銘,更使這句話成為刺青的熱門選擇。這句拉丁箴言仿若心靈的警鐘,每當危機發生或千鈞一髮之際,它總會響起,使我們赫然意識到,平常視為理所當然的「未來」,未必真的會出現。「採擷今日,別太信任來日」(賀拉斯如是道。
    
不過「掌握今日」究竟什麼意思?難道人類只需要「今朝有酒今朝醉」,而不必多想未來嗎?這種想法與古希臘昔蘭尼學派(Cyrenaics)的主張頗為相近。他們認為,人類無須擔憂不可預測的將來,而應追求眼下能帶來快樂的任何事。此外,逝者已矣,我們也不必為過去傷懷。
   
伊比鳩魯也許會支持「及時行樂」的觀點:追求此刻的歡愉、忘卻對未來的煩惱。塞內卡寫下此學派的名言:「愚昧的人生是不知感恩又提心吊膽,且眼裡只有未來。」可是伊比鳩魯也明白,恣意享受當下雖然很痛快,但長此以往,勢必會產生問題,好比暴飲暴食或劈腿外遇。隨心所欲肯定令人快樂,但也必然會產生更多痛苦。
   
對柏拉圖而言,一味追求快活,並非圓滿的人生。在他的對話錄《斐來布篇》(Philebus)中,智者普羅泰克斯主張人生快樂就好,蘇格拉底則提出質疑:「沒有了智慧、記憶、知識和批判,你根本不知道或不記得何時感到快樂。你沒有人生,只不過是水母、牡蠣或某種海中生物,徒有肉體。」
    
齊克果也反對追求及時享樂的人生。在《人生旅途階段》(Stages on Life's Way)的〈酒後吐真言〉(In Vino Veritas)一篇中,齊克果描述了一場盛宴,酒闌人散之際,賓客紛紛仿效主人將酒杯砸在門上。最後一只酒杯摔出去後,門也應聲而開,如同死亡使者在回應主人,而滿地的碎玻璃則是象徵,眾人缺乏深謀遠慮。宴席間,享樂至上的賓客言談膚淺,只活在不斷流逝的當下,永遠不可能獲得任何滿足。無論此刻是多麼美妙,終會成為過去,你只能再追求下一刻,如此往復永不饜足。
    
然而,時不時放鬆也並非是壞事,就連力倡自制的塞內卡也寫道:「讓心神歡樂而自由地舒展一下。偶爾喝點小酒,感受微醺的滋味」。
    
總而言之,所謂的及時行樂,不光是享受當下的歡愉,而是要多實踐自己的核心價值。倘若旅行或與朋友同樂對你而言至關重要,那你現在就該先規劃活動,而不是等退休、事業上軌道或其他無關緊要的事。
    
另一方面來看,在追求嶄新的視野之餘,享受周遭日常的小確幸也不錯。有些人會過分專注在朝未來邁進,而忽略了美食的滋味與街上建築的美感。誠如塞內卡所說:「盡歡不宜遲,明夜未必來;我的人生大限已經夠長了,難保還能活到下一刻。」
    
在及時行樂的同時,也要記住:即使不知道明天會如何,或者是否有明天,生命依舊不停邁向下一刻。無止盡地享受歡愉,會減損生命的非凡價值與意義,好比經營深厚的人際關係、追求長遠的目標與擬訂計畫。既要品嚐生活,但也該留意未來的福祉。誠如伊比鳩魯所言:「我們不完全擁有未來,也不完全失去未來。別理所當然以為,人生還有明天,也別因為人生快到盡頭而灰心喪志。」
    
只為今日而活,恐將毀了明日;只為明日而活,則恐錯過今日。叔本華看透其中的兩難:「偉大的智者懂得享受當下,並將這種樂趣作為人生的目標。當下一切皆為真實,其餘全是幻想。不過你也可以說,這是最愚昧的生活。因為一旦此刻不復存在,一切便會幻化,你的心思也就白費了。」
    
粗暴地「掌握」今日就會破壞來日,但是把心思都放在來日,就會錯過現在。應該以此刻為主,但也不時要調整視角,關注未來。奧理略曾言:「送自己一份名為現在的禮物。」不過要注意利息是否都算在未來。

【勇氣】(Courage)

去參加高空彈跳的人比勇於揭發惡行的人還多。

勇敢是最為人稱道的美德,俗諺也說「幸運之神眷顧有勇之人」、「找尋內心深處的英雄、放手去做」。可是為什麼我們做不到呢?
    
箇中緣由不計其數。亞里斯多德說得很清楚,人經常不夠勇敢,而太衝動也會有麻煩。我們都讚賞勇敢的人,而勇氣是十分微妙的概念,介於懦弱與魯莽之間。習慣想都不想就「放手去做」,實則是有勇無謀的莽夫而非智勇雙全的強者。
    
想培養勇氣,首先要知道自己靠近光譜上的哪一端。總是小心翼翼的人,就該推自己一把、放手去做;老是貿然行事的人,就最好別對內心英雄的話照單全收,多聽聽老靈魂溫柔的喊話。
    
無論是小心翼翼還是貿然魯莽,我們都要記住,勇敢取決於你在哪些項目展現勇氣。持械搶劫也需要勇氣,但你不會因為做了這些事就獲得表揚。孔子解釋得很好:「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
    
此外,意義非凡的行動最能鼓舞人們拿出勇氣,但意義因人而異。比如說辭職有好或有壞,儘管前途未卜,但有時就該走出舒適圈。
    
還有一種情況也亟需勇氣。孔子曾言:「見義不為,無勇也。」面對生命中的不公不義,我們該鼓起勇氣改變現狀,而不是自掃門前雪。近年來#MeToo運動興起,也有人出面揭發性侵兒童的醜聞。由此可見,人們多容易對他人的惡行坐視不理,沒有勇氣站出來指責犯行;去參加高空彈跳的人還比較多。
    
另外,德國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也提到一種勇敢,但很少有人重視它。在〈何謂啟蒙?〉一文中,康德說,許多不成熟的心態都是人們自己造成的,因為「他們缺乏勇氣依循自己內心的指引,只想聽別人的建議」。康德呼籲,我們要「勇敢求知」(sapere aude):勇於思考自身的處境,才敢為自己發聲。

【約會】(Dating)

「當結婚帶來的預期效用大過於維持單身或另外尋找合適的對象時,人們便會決定結婚。」──蓋瑞.貝克

歷史上偉大的哲人對約會這件事都著墨不多,原因很簡單,因為這是現代才出現的概念。以前英國人到了適當的年齡,也不會跟異性單獨約會,頂多就是朋友相約、聯絡感情。

的確,人們自古以來就都是成群結隊的,而約會的意義更明確:這是兩人成為伴侶的過程,不留任何曖昧空間,雙方都明白,對方很有機會成為未來的另一半。
    
現代人上交友網站,這個舉動與購物有許多共同之處。首先,我們瀏覽架上的商品(網友的個人檔案),並挑選感興趣的對象;如果有現貨,也就是對方願意見面,就姑且一試。還在鑑賞期內就能夠退貨,不一定要買下來;以約會來說,三次是上限。許多人還認為,同時有眾多約會對象是很合理的。
    
線上交友越來越熱門,是因為它似乎頗有成效。在許多國家,人們都用這個管道認識另一半。網路交友就好比是虛擬世界的超市走道,不少長期的伴侶關係都是由此展開。不過也有蠻多人討厭這個管道,因為得不斷推銷自己。
    
桑德爾寫道:「市場價值全面主宰了人類生活,這是前所未有的現象。」人與人的關係也因此受到腐蝕。如今萬事萬物的價值都取決於市場標準,就看人們願意付出多少金錢或資源來換取所求之物,還有市場供應與需求的範圍。桑德爾援用芝加哥經濟學派蓋瑞?貝克(Gary Becker)的論點,說明市場化甚至影響到人與人的親密關係。我們總認為,人們是出於愛結為連理,不過貝克解釋道:「當結婚帶來的預期效用大過於維持單身或另外尋找合適的對象時,人們便會決定結婚。」不就有人說過浪漫已死嗎?
    
貝克的描述令人不由得令寒毛直豎,不過套用在約會上卻沒來由地吻合:「當約會帶來的預期效用大過於維持單身或尋找其他合適的對象時,人們便會進行第二次約會。」在你追我跑的約會遊戲中,一切都是市場邏輯說了算。
    
這也不是什麼壞事。約會是最有效的活動,所以才會成為現代人認識對象的主要方式。雖然有些人看不慣約會所隱含的市場取向,但比起在酒吧或瑜珈課遇見真命天女,前者還是踏實多了。
    
所以現在我們有兩個選擇,一是絕不參加約會,就像很多人拒絕到超市購物,縱使其他購物管道比較麻煩、價格也較昂貴。但若你認定約會有違自己對人際關係的價值觀,因此決定採取其他途徑尋找伴侶。
    
二是嘗試看見約會的優點而非缺點,也就是說,過程中盡量不要落入買賣的心態,並提醒自己,重點在於確認是否被對方吸引。尊重自己,也尊重對方,不要把彼此當成商品。這些你我都做得到,不過也要了解,現今有許多約會守則,會在無形中讓約會變得像談生意。不管是約會抑或是從事任何活動,桑德爾建議:「重新思考市場在你我的社會活動、人際關係與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與影響。」

【中年危機】(Midlife Crisis)

人生沒有所謂正規的階段,只是有些人走得慢、有些人走得快。

一到中年,有的人離開溫暖的家庭、有的人跑去刺青、有的人去印度尋找自己的靈魂,還有人拿出僅有的存款去買了哈雷機車。每個人的徵兆都不一樣,發作的方式千奇百怪,但都是「中年危機」造成的。有的人某天醒來赫然發現,當前苦苦追求的事物失去了吸引力。有些人把人生奉獻給工作,多年以後才驚覺生活毫無意義。有些人實現重要的目標後,只剩下徬徨,不時自問:「下一步要往哪去?」
    
「中年危機」這個詞會令人產生誤解。首先,人到中年不一定真的會產生危機感。再者,不是所有危機都會在中年時報到,更不要說有些問題一點也不嚴重。話說回來,人難免會經歷躁動不安的階段,會不斷質疑自己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
    
在《中年生活的哲學指南》(Midlife: A Philosophical Guide)中,美國學者賽帝帶大家一起思索這段徬徨的人生路。他說,生活中的事件和活動可分為兩種,有「存在意義」(existential value)或「改善意義」(ameliorative value)的。如帶寵物去看獸醫、繳帳單和除草,這類待完成的維修和養護工作,都是有改善意義的。在中年人的日常生活中,充滿這些例行公事,每天都有一長串的待辦清單。這些事不是完全沒有價值,只是少了一些深刻的意義。如此說來,解決中年危機的方法之一,就是找出有存在意義的活動,並多花時間投入其中。

有些事情在某個時期看會覺得意義深遠,但人生進入不同階段後,又會覺得索然無味。相反地,我們也會突然開始熱衷某事。柏拉圖就認為,年輕人不需要鑽研哲學,等累積一定的歷練、心智成熟後再開始也不遲。但在印度教的觀念中,人生可分為「四行期」:首先是梵行期,男人要拜婆羅門為師,以學習吠陀經;到了家居期,他必須履行家庭與社會的義務;在第三階段的林棲期,則開始修行生活;最後是隱世期,男人當個托缽僧,雲遊四海,以追求解脫為目標。
    
英國演員莫克姆(Eric Morecambe)說過一個笑話,他本人鋼琴彈得不錯,音符都能彈對,只是速度跟樂譜標得不一樣。人生也是如此,沒有所謂正規的階段,只是有些人走得慢、有些人走得快。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政府也沒有明文規定,什麼階段該做什麼事。因此,要避免中年危機(或是三十拉警報),就是不斷找尋目標和興趣。如此一來,就能隨心調整自己的生命腳步,在任何階段都安然自得。

 
內文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