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
內文摘錄

哲學

【類別最新出版】
從此不再煩惱
性史:第二卷 快感的使用
心態史拓撲學:如何面對當代?如何理解歷史?
(附8支催眠學習影片)催眠療癒新手村
知識考古學


禪學入門:世界禪學宗師鈴木大拙安定內心、自在生活的八堂課(KAH1090)
An Introduction to Zen Buddhism

類別: 宗教‧哲學‧人文>哲學
叢書系列:知識叢書
作者:鈴木大拙
譯者:謝思煒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0年09月18日
定價:280 元
售價:221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32頁
ISBN:9789571383071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內文摘錄



  內文摘錄

第六堂  實際的禪

前面討論過「非邏輯的禪」以及「大肯定的禪」,讀者若沒有繼續往下看,大概會認為禪是某種不能接近、與日常生活無緣、非常迷人但又無法捕捉的東西。人們會這麼想在所難免,因此,應該用平實、熟悉又親近的方式呈現禪意。人生是萬物萬物的基礎,離開人生,任何東西也無法存在。就算懂得各種哲學,明白所有偉大美好的思想,說到底也不能逃離人生。只有踏在堅實的地上,一步步行走,才能觀測繁星。

那麼,如果是人人都可以親近的禪,那它到底是什麼呢?看看這個故事。趙州從稔問新來的和尚:「來過我們佛寺嗎?」和尚說:「來過。」趙州說:「那喝杯茶吧。」又問另一個和尚,後者則說:「沒來過。」趙州說:「那喝杯茶吧。」管理佛寺的監院便問趙州:「為何來過的叫他喝茶,沒來過的也叫他喝茶?」趙州大喊:「監院!」監院答有。趙州說:「喝杯茶吧。」

趙州從諗是唐朝最為機敏的禪宗大師。中國禪宗的發展可歸功於他的努力修行。據說,他到八十多歲時還在行腳四方、到處參學,就是為了不斷精進自己,以掌握禪意。他享有一百二十歲的高壽,說的話總像金玉一樣,令人身心為之一亮。人們都說:「禪理就在他的唇間光芒四射。」有位新來的僧人向他求教,他問:「吃粥了沒?」僧人說:「吃了。」趙州說:「那就去洗碗吧。」這位僧人聽了之後立刻開悟,體會到禪的真諦。

某日,趙州打掃庭院,有位僧人問:「大師德高望重,為什麼掃地?」趙州說:「外面總是會飄進灰塵。」僧人問:「佛寺清淨,為什麼會有灰塵?」趙州說:「哎呀!這裡還有灰塵。」

趙州駐錫的佛寺裡有一座有名的石橋,不斷引來許多遊客。有位僧人問趙州:「久聞趙州大師這邊的石橋,結果我來了只看到木板橋。」趙州說:「你只看到木板橋,才不看不到石橋。」僧人問:「那石橋的功用是什麼?」趙州說:「讓驢子跟馬都能過河。」問:「那木板橋的功用是什麼?」答:「給凡夫走的。」

這個回答可以說帶有禪意。後又有僧人問:「石橋的功用是什麼?」趙州說:「走過來就是了。」

這些問答看起來都很瑣碎,只是談談生活和自然的日常小事,似乎沒有所謂精神與宗教層面,無法啟發我們靈性。果真如此,禪宗不就是太實際、太平凡了嗎?彷彿從高深的超驗主義,一下子滑落到日常間粗俗淡飯之事。這些都取決於各人的看法。在我桌上點一支香,這是瑣事嗎?地震山崩,這是大事嗎?從一般人們的空間感來看,確實如此。然而,我們的生活真的是侷限在封閉的空間中嗎?禪宗回答:「香的燃燒,就等於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在燃燒;在趙州的茶碗中,有人魚在躍動。」只要我們一直意識到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就很難接近禪;不能愉快地渡假,不能有充足的睡眠,整個人生也會過得很失敗。

請看以下溈山靈祐與仰山慧寂的對話。

仰山夏末歸來後,前去問候他的師父溈山。師父問:「一整個夏天都沒看到你,都在忙些什麼?」仰山說:「弟子犁了一大片田,也播種完畢了。」溈山說:「看來這個夏天你沒有虛度。」仰山回問:「請問師父這個夏天都忙些什麼?」溈山說:「每日一餐,晚上睡個好覺。」仰山說:「師父也沒有虛度這個夏天。」

孟子曾說:「道理就在身邊,卻要跑到遠處去求。」(道在爾,而求諸遠)禪宗也認同這句話。禪宗厭惡抽象的語言和細緻的形上學,但我們老是透過它們去學習禪。其實,禪的真理存在於日常生活中的具體事物。有位僧人對他的師父說:「來禪堂參拜無數次,但從來沒有得到任何的佛法教誨,請您以慈悲開導我吧!」師父回答說:「這是什麼意思?你每日向我請安,我不是回答了嗎?你端茶時,我不是都高興地接受了嗎?此外你還要求什麼呢?」這就是禪的真諦嗎?禪宗要我們體會的,就是這種日常生活。正如有句禪詩寫道:「去擔水、來砍柴,這樣的工作多麼奇妙而充滿樂趣啊!」

禪宗不講邏輯與理性,有些膽小的讀者可能因此會被嚇跑,不想再多加認識。從知性的角度來看,禪宗的教學方式的確嚴格又粗野。但我相信,讀完這一章之後,讀者就能體會到禪的實際面,緩和對它的恐懼感。禪的真諦在於它體現的實際面,而它不合理的層面。因此,重點不該放在禪師那些奇怪的言行。下面再舉兩三個事例,以說明禪師在說法時,都直接訴諸於我們生活中最樸素的經驗。他們這麼做,也許是為了讓一般讀書人更容易掌握禪理,或是為了進一步表明,禪就存在於單純、日常的小事中。禪宗如此強調的實際面,都是為了免於抽象概念或理性分析的束縛。舉起竹篦、叫人搬動家具或是呼喚弟子名字,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很單純的舉動,很少人會特別留意,然而禪意就在其中。對一般人來說,禪學充滿了許多不合理的言行,以及展現人類思想深度的大道理。不過,從以下舉的幾個例子中,都可看見禪宗單純、直接且實際的那一面,也充滿了哲理。

石鞏慧藏和西堂智藏都是馬祖道一的弟子。有天,石鞏問西堂:「你能夠徒手抓住虛空嗎?」西堂說:「當然可以。」石鞏問:「怎麼抓?」師弟便伸手作勢抓了一把,石鞏說:「這才不是抓住虛空的方法。」西堂說:「不然請師兄示範?」石鞏便抓住師弟的鼻子,師弟叫道:「太過分了,這樣大力抓住我的鼻子,都快扯掉了!」石鞏說:「這麼做才能抓住虛空啊!」

如果以上的例子還不能幫助我們完全擺脫知性的層層枷鎖,再請看南陽慧忠國師的故事。南陽一日召喚侍者,侍者應諾,三召三應,慧忠說:「我叫了你三次,你回答了三次,到底是我辜負了你,還是你辜負了我?」只是叫人的名字,確實是單純的舉動。從一般的邏輯觀點來看,慧忠最後的評論很難理解。呼喚對方的名字,聽者回答,這是日常最普通的事情。但此公案卻告訴我們,禪的真理就在其中。由此可知,禪是多麼平常的事情,任何奇異之處也沒有,真理顯現於萬物之中。一人呼,另一人應,僅僅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