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中文版序
原版序
譯者的話
第一章 危險的學習

譯 者 作 品

瘦身1:9--減肥一分靠運動,九分靠飲食

哲學

【類別最新出版】
從此不再煩惱
性史:第二卷 快感的使用
心態史拓撲學:如何面對當代?如何理解歷史?
(附8支催眠學習影片)催眠療癒新手村
知識考古學


超譯論語(WHA0350)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類別: 宗教‧哲學‧人文>哲學
叢書系列:香港中和
作者:安冨 步 編譯
譯者:沙亮
出版社:香港中和
出版日期:2015年06月19日
定價:440 元
售價:348 元(約79折)
開本:32開/精裝/312頁
ISBN:9789888284825

庫存不足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中文版序原版序譯者的話第一章 危險的學習



  原版序

語言易逝。

很多語言甚至瞬間消散。
我的言論要是能引起誰靈魂的共鳴,並不斷地與之共存,真是不容易啊。
這種言論我究竟迄今何時發表過呢?

如果我的言論能留諸後世,並反覆影響後人,那真是難上加難啊。
這種言論我此生中可曾說過一句?
這種言論我此生中可能說出一句?
我的言論即使能流傳後世,又能否代代相傳?
如果靠口耳相傳,尚可百年不絕,真乃奇跡。

但有時,或有此等奇跡。
不,還有比這更為奇跡之事。
例如,《論語》。

距今兩千多年前,有個名叫「孔丘」的人,就創造了奇跡。他的言論,觸及多少人的靈魂?其影響超越生死。
不僅如此,超越百年後,其言論仍垂於竹帛。
其書不單純是以書之形式流傳,更引發無數人心之共鳴。
其共鳴流諸千年,流諸異域,終成東亞人民的共同聲音。

真是完全無法想像的奇跡!
奇跡因何而來?
那是因為,孔子的言論,直達人類的真實。
可言傳的真實與不可言傳只可意會的真實,共同直指人心。

要想從《論語》的言論體會人類的真實,有兩種方法。
一種是客觀的方法。
這種方法基於文獻和考古學的資料,推定兩千多年前孔子時代是何種風貌,並進一步將《論語》作為資料來研讀。

然而,這種方法無法確定《論語》中言論的意義。
這是語言固有之特性。
不僅古代語言,現代語言也是如此。
例如,我前文所說的「語言易逝」,究竟是何意義?
僅讀這一句,誰都無法理解其本意。
就算是剛發此言的我,在發言的瞬間究竟是何想法,後來也未必想得起來。
人在互相交談間就更難體會到對方的本意了。
從此來看,要想客觀確定孔子所言之本意,是根本不可能的。

即使如此,客觀的方法也有巨大價值。

價值之一是能夠明瞭言論中沒有表達甚麼。
例如,「忠」這個詞現在表示「對君主或國家無保留地盡義務」。但「無保留地盡義務」是後代的含義,在孔孟的時代,「忠」不是這麼使用的。不了解這個歷史事實的話,就不可能正確地理解孔子的「忠」的概念。

價值之二是能夠明瞭言論本來的意義。
例如,「恕」這個字,上「如」下「心」。「如」在甲骨文中表現為「巫女」和「祭器」的組合形態,根據白川靜(一九一○至二○○六,中文學者)的研究,這是喻示巫女接受神諭的姿態。從這裡(文字的結構)就能找到言論更為合理的解釋方向。
這就是客觀方法的重要價值。

通過客觀方法無法把握的言論意義就必須利用主觀的方法了。
這種方法要將言論中隱含的真意,以人的心理去揣摩,將心比心,得到體會。
更進一步來看,其實這種言論正是期待著我心的共鳴。
實際上,要體會語言的本意,沒有其他的方法。
當然,藉助很多客觀的知識是有必要的,不僅如此,讀者不自問的話,也無法得到共鳴。

本書就是作者本人為了追求在世間生存的道理,而體會到的《論語》言論的共鳴,並筆之於書的。
《論語》,是跨越兩千多年直達我本人的奇跡之書,一定能夠引發大家的共鳴。
我為了體驗這種共鳴,一面不斷積累知識,一面多方求教。
我想用本書把我的共鳴傳達給大家。

當然,本書既是徹底的客觀,同時也是徹頭徹尾的主觀作品。
因此,本書的言論,請務必不要囫圇吞棗地接受。
每一條言論,有用就接受,沒有用就請拋棄。
要想判斷《論語》是對誰想說甚麼,就務必追溯原文,我的共鳴能否成為讀者的共鳴,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如果體會有所不同,此即為君之《論語》,務必珍而重之。
本書不過是為實現此種目的的手段而已。

***

以我來看,《論語》的思想,有以下幾個重點。

將「學習」的概念作為人類社會秩序的基礎。

《論語》的開頭就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我認為,這句話就是《論語》全部思想的基礎。
人總有想學習甚麼的好奇心。憑著這種好奇心,即使人從外部獲得了知識,也不會立即成為自己的本領,豈止如此,甚至還有可能被知識所駕馭、佔有。
但經過反覆修煉,總會有那麼一瞬間,領悟到所學完全是自己的東西了。此時,人就擺脫了被知識駕馭的狀態,而回復了主體性。這就是「習」。
此時人得大喜樂。人就是此種生物。我認為,對孔子來說,這種「學習」的快樂就是人的尊嚴與人類社會的秩序的根源。

學習電路開通狀態為「仁」,得仁者稱為「君子」。

如此進行的「學習」狀態就是「仁」,能為之者稱為「君子」。君子把自身直面的困難當做學習的機會來接受、挑戰。犯錯誤也會立刻反省、改正。通過這樣的學習獲得成長,就是君子的當行之道。
自然而然地,君子也能夠寬容他人的過錯,並從中汲取教訓。但社會往往把人嵌入固定的模式,作為「器」來使用,施加巨大的壓力。背負壓力的人,最終變成固定的「器」,關閉學習的電路,也就不再是君子了。「君子不器」這句話就是這個意思。
因此,君子要不屈服於壓力,「勇」就是必要的。不管身處甚麼狀況,哪怕生命受到威脅,也不能迷失自我,要堅守學習的過程,心中「忠」字長存,保持自我,不做作虛偽,這就是「恕」。能保持「忠恕」的狀態,君子面前的前進道路就非常寬廣,無須被迫面臨道的「選擇」。在這條道上前進,見到當為之事,這就是「義」。

「仁」的基礎是「孝」,「孝」的基礎是雙親給予子女的「三年之愛」。

能夠得「仁」的人,就是內心平安的人。沒有對自己的信賴是做不到的。人要能夠信賴自己,年幼時雙親給予的無條件的「三年之愛」是必要條件。如此一來,子女也自然愛雙親。這就是「孝」。因此可以說「孝」是仁的根本。
「孝」是以雙親給予子女的慈愛為基礎,並從中自然產生的感情,所以「孝」也是社會秩序的基礎。如果雙親不愛子女,子女就無從行「孝」,社會秩序就會崩潰。沒有「孝」的感情基礎,就算硬是去行孝,也不過是裝模作樣而已,這樣的事怎能維繫社會秩序的基礎呢?

「學習」電路開通的同志之間的溝通才能成立。

當對話者雙方的學習電路都處於開通狀態時,雙方才能互相學習,共同成長。達成這種調和狀態稱為「和」。達到「和」的狀態,才能開始真正意義的溝通。此時,雙方行為的方式才配得上稱為「禮」。這就是「禮之用和為貴」的意思。
反之,學習電路關閉的人,不管行動多麼符合禮儀的要求,也只不過是「殷勤無禮」,不能稱為「禮」。洋溢著「禮」的場合,人們的發言才不會虛偽,才能與各自的心一致。心口如一的狀態才是「信」。
君子實現「和」,才能互相友愛,決不是和誰都能友愛。君子要厭惡、乃至毅然對抗關閉了學習電路的人。因此,君子友愛的是善人,厭惡的是惡人。
君子不憚於與他人的意見產生對立,哪怕引起激烈的「亂」,也會以「義」為根本從容應對。以這種方式尋求最終與對方的心相通,產生更高層次的「和」。

關閉學習電路的狀態就是「惡」,這種人稱為「小人」。

《論語》中,不能存「仁」、斷開學習電路的狀態稱為「惡」。而關閉學習電路的人就與君子相反,稱為「小人」。
小人收集信息時沒有別的念頭,拼湊信息、知識不過是明哲保身而已。在小人身上無法看到「道」,所以總是在選擇項中挑選最合適的而已,這稱之為「惑」。然而,對於自身最合適的選項,卻無法被他人理解,必然心生膽怯,行動偏激,一意孤行。本人尚且不自信,往往過於在意風評,與他人攀比。
君子知錯能改,小人不然,或尋藉口,或事隱藏。小人往往受到強者嚴酷的操縱而無從抵抗,就刻意隱忍,轉而將腹誹向弱者發洩。小人不敢與人對立,懼怕「亂」的狀態。因此無論是甚麼口號、意見、形式、規則,都能與之協調,防止「亂」的發生。這就是「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就是這個意思。這種協調是無法持久的,最終會產生裂痕,小人會互相背叛。這就是「盜」。

我想,上述《論語》中的思想,其實無意間全盤否定了在現代日本社會中被認為是「正確」的眾多觀點,提出了完全不同的倫理體系。《論語》不是陳腐保守的書籍,而是衝擊性的前衛的革命之書。

《論語》中的這些思想,已經在拙著《求生的論語》(???新書)中詳細闡述;我又進一步將引發的思想在《生存技法》(青燈社)中體系化。本書秉承這樣的觀點重讀《論語》,沿著這個方向,將讀到的各部分觀點收集在一起。對我來說,《論語》已是將過去我自己的人生感悟,形成體系、一以貫之的作品了。本書的「超譯」就是凸顯這種一貫性而為之的。

然而,從另一面說,本書也就沒有將《論語》全部包含在內。究其原因,就是要刪掉不能體現前述思想、偏離這個方向和與之矛盾之處。因此,本書不是系統介紹《論語》思想之作品。惟其如此,才能將活在當下的作者從《論語》中獲得自我共鳴之處傳遞給讀者。惟其如此,我才更相信讀者諸君能夠為了生存而自行體會《論語》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