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人文

【類別最新出版】
被遺忘的中亞:從帝國征服到當代,交織與分歧的中亞近代大歷史
監控危險心靈:穿透人性裂隙的觀護人筆記
敬畏:帶來生命驚奇的情緒新科學
我在荷蘭當都更說客:阿姆斯特丹以人為本的10年街區再生筆記
你有數字病嗎?:數學、數據、績效、演算法,數字如何控制我們的每一天


與藝術相遇在紐約(AK0021)

類別: 宗教‧哲學‧人文>人文
叢書系列:新人間叢書
作者:余怡菁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98年04月14日
定價:180 元
售價:142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08頁
ISBN:957132535X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序

在紐約當記者,可能是這世界上最迷人的工作。

紐約七年,幾乎都在跑新聞。前兩年在新聞學院唸書,文化報導、人物特寫、外交報導,每一門課就像一份採訪工作,以紐約為實地戰場。由於紐約是世界經濟、文化、藝術中心,提供記者最好的實習環境。兩年下來,深深著迷於紐約對記者工作提供的挑戰與樂趣。

畢業後,申請到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實習。當時CNN剛幫美國打贏了波斯灣戰爭,在國際舞台上聲譽鵲起,內部生機勃勃。在CNN實習半年,見識了國際媒體在整體運作專業化的規模,也深切體會到電視媒體在未來電子時代,勢必成為主導的傳播媒體。

無奈我對文字媒體還是情有獨鍾。CNN實習工作雖然新鮮有趣,但是製作助理的工作繁瑣事小,實在不是我的興趣,還不如記者採訪工作能帶給我的成就感。

在北美最大的華文報紙《世界日報》當記者,雖然不免受到少數族裔報紙格局的限制,但由於在美國受的新聞訓練,以及CNN的實習經驗,深諳美國新聞的流程,還是可以打進新聞主流。在紐約最後兩年,我調派主跑紐約市長辦公室和市議會,是唯一固定跑市府的華文記者,就充份發揮我在新聞學院的專業訓練。

雖然學新聞出身,不免都有想跑政治財經等重要路線的虛榮,但在紐約,這個盛產藝術家的原鄉,藝文路線卻帶給我最大的樂趣,也成為我紐約歲月中最美好的回憶。

每年開春,現代舞兩位大師模斯康寧漢、保羅泰勒在曼哈坦的City Center演季開幕,一連兩星期,新作首演,舊舞新編,一一上場,每場都想看,恨不得一網打盡。

紐約現代美術館記者招待會,都是安排在休館的星期三。從畢卡索與布雷克的立體主義特展、到馬蒂斯特展,資料完備的背景資料,配合錄音帶解說,以及回答疑問的記者會,結合成一場場生動的藝術之旅。

在這個世界藝術的舞台,常常驚喜地發現許多耀眼的黃面孔。還記得第一次在大都會歌劇院舞台上,發現東方臉孔的驚喜,循線打聽,才知道這個世界首屈一指的歌劇院有好幾位華裔演唱家。後來每次看表演時,都會不自覺地在音樂會節目單上,尋找著漢語拼音的名字。

華裔藝術家在美國其實也是一個新興的族類,不過是這二十年來的事情。從作家、作曲家、歌劇演唱家、到服裝設計師、導演,他們像雨後春筍,在美國主流社會嶄露頭角,帶著身上兩種文化的優勢,為美國藝術界注入新的活力。

他們囊括了來自中國大陸、台灣,以及世界各地的第一代華裔移民,還有在美國土生土長的第二代華裔,也就是所謂的ABC。他們都帶著兩種文化的血統,只是比例不同:第一代移民可能比較中國,ABC自然是比較美國。

受東西方兩種文化交互影響,他們有一項共同特色:擅於把他們身上東方文化的影響轉為優勢,融入在他們的創作或演出中,套句媒體記者百用不膩的術語:善於融合東西。

這本書所收錄的十六位藝術家,是我從過去在紐約採訪報導過的藝術家特寫中挑選出來的,都是比較深入的人物報導;從他們的作品,觀照到成長過程,以及創作觀。有趣的是,由於兩種文化背景的影響,他們的創作都有高度的融合性,融合種族、文化,因而也超越了種族和文化的界限,透露了藝術在 21 世紀的必然走向。

這些報導有些在台灣媒體發表過,為了出書,我又重新改寫加上新料。必須強調的是,在紐約藝鄉中,值得介紹的華裔藝術家何其多,這些只是一部份;有些很精采的藝術家,雖採訪過,但因不夠深入而沒有選入。

從紐約回到台灣之後,一直很想把紐約的採訪整理出書,但也一直沒有把握可以說服出版社:這樣的書有市場。直到無意中得獎:台灣省新聞處出版贊助獎「報導文學類」。感謝台灣有這樣的福祇,讓我得以一償風願,把萬里之外一群紐約藝鄉人的故事,與台灣讀者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