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自序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書摘 4
書摘 5

作 者 作 品

史學與傳統
從價值系統看中國文化的現代意義
陳寅恪晚年詩文釋證
知識人與中國文化的價值
從價值系統看中國文化的現代意義:中國文化與現代生活總論(余英時經典作品絕版再現,全新編輯校對)
知識人與中國文化的價值(余英時經典作品絕版再現,全新編輯校對)
人文與民主(余英時經典作品再現,全新編輯校對)
從價值系統看中國文化的現代意義、知識人與中國文化的價值、人文與民主(余英時經典作品套書,絕版再現,全新編輯校對)

人文

【類別最新出版】
博物館的守望者: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與我
尼泊爾:不平衡的邊界
被遺忘的中亞:從帝國征服到當代,交織與分歧的中亞近代大歷史
監控危險心靈:穿透人性裂隙的觀護人筆記
敬畏:帶來生命驚奇的情緒新科學


人文與民主(BA0182)
民國百年在即 歡迎一同來思索這百年來的民主進程與中國思想的未來

類別: 宗教‧哲學‧人文>人文
叢書系列:文化叢書
作者:余英時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10年01月25日
定價:250 元
售價:198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08頁
ISBN:9789571351445

停售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自序書摘 1書摘 2書摘 3書摘 4書摘 5



  書摘 2

 

人文與民主──余英時院士「余紀忠講座」演講全文(2)

臺灣的情況,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例證。在中國這塊大地上,第一次用全民選舉選出一個政府來,是在臺灣發生的,而且這個選舉已經進行過好多次,原來大有權威的政黨被選掉,新的政黨執政,而且再度當選,現在又輪到舊的政黨整理以後又重新回頭,這就表示一個民主制度基本上建立了、生根了。這是一個很不簡單的事情,你要知道。香港也可以做到這些,但是香港沒有辦法實行民主選舉。

大陸現在還沒有人談這個問題,包括地方的選舉都是問題重重的。可見選舉在中國能建立是很不容易的,為什麼臺灣可以做到這一點?香港如果不是環境特殊,也可以做到這一點?我有一種觀察,這個觀察不是全面的,只是一部分的,就是說中國文化在臺灣、香港地區,沒有經過暴力革命的摧殘。你去算一下,香港割讓是在一八四二年,臺灣割讓給日本人是在一八九五年,遠在辛亥革命以前。換句話說,這兩個地區變成殖民地,當然是中國人的一種恥辱,是很遺憾的事情,但是這裡面有一種意想不到的發展,反而使它僥倖脫過中國一次比一次激烈的暴力革命的摧殘,所以它的社會有很多的變化,臺灣的社會也不是簡單的中國社會,它是中國傳來的,但經過很多變化。香港也是如此。變化儘管變化,但是基本的民間風俗習慣是延續性的,沒有中斷過,沒有經過暴力強迫的打碎、打爛,像文化大革命這樣。這是因素之一,使得民主的建立成為可能。我不是說這是充足的、完整的條件,但是是重要的條件之一。

中國文化跟民主沒有像大家想像的那樣互不相容:民主需要有文化的背景,中國傳統儒家文化是幫助民主觀念在中國傳布、慢慢被接受的一個重要的動力。換句話說,沒有這個背景的文化,民主觀念傳不過來的。如果中國沒有堯舜這種傳說,大家就不會想到民主有什麼好處。皇帝「家天下」,傳給子孫千秋萬世,這是秦始皇的理想。這一自私的想法,中國古人早就提出了批判。古代中國另有一個重要觀念──「天下為公」,「天下」不屬任何一人或一家,所以叫做「富天下」。這是基於一種歷史的想像,想像中國過去有一段時期,皇帝是大家都不要做的,完全是服務性的,所以有人叫許由做皇帝,他聽都不要聽,跑到水裡把耳朵洗乾淨,他不要做皇帝,不要有權力。這是中國的一種想像,後來這種想像變成文化的一部分,也變成批判力量的一部分。

沒有文化的背景,不容易發展出比較有品質的民主觀念。這話並不是我造的,而是我看羅爾斯(John Rawls, 一九二一~二○○二年)的《政治自由主義》(Political Liberalism),他特別關心一個問題,像「正義」這種重要的觀念,要能被社會所建立、所接受,要有一個條件,這個條件就是他稱之為「背景文化」(background culture),我想他指的就是英美的「自由傳統」(liberal tradition)的文化背景,或者他用另外一個名字「公共文化」(public culture),意思也差不多。所以,民主離不開文化。

民主選舉一人一票,這規定是很了不得的制度,但這是「量」的問題,只是一人一票,這可以變成多數人的專制,如果對少數人沒有尊重,中間沒有文化的成分,這種民主不是高品質的民主,這種民主可以造出很大的破壞來。

柏拉圖認為當時雅典的民主是低品質的,把蘇格拉底判了死刑。在亞里斯多德的政治系統裡面,民主(democracy)也是相當低的一種制度。所以我今天講的民主,不限於古代雅典的一種政治形式,也不光是一人一票的選舉制度。我多多少少用了杜威(John Dewey, 一八五九~一九五二年)的講法,結合了羅爾斯講法,把民主看作事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文化方式。文化越豐富,所創造出來的民主越有持久性,品質也越高。我講的是現代民主,近一、二百年來歐美發展出來的複雜體制,其中有政治系統,也有文化系統。

美國為什麼一下子就建立了一個相當完善的民主制度?人人都知道,這是得力於法國來的、整個歐洲啟蒙運動(enlightenment)的文化,這是它的真正歷史背景。研究美國歷史、思想史,看它建國初期的上百項重要文獻,背後的源頭都是從歐洲文化來的。啟蒙運動是西方近代文化發展的大高潮,在此高潮之下,關於民主、自由、法治等許許多多的觀念,都經過思想家的討論。美國許多移民已經接受了啟蒙運動的影響,所以在美國建立新的體制的時候,就回到原來歐洲文化的背景,這是很明顯的。

由於時間關係,我不能在此題目上多說。我希望大家認識文化與民主的關係,這就是人文可以幫助民主的原因。

我們知道二十世紀以來,特別是五四以來,我們的口號是「民主」與「科學」,德先生跟賽先生,這是我們最崇拜西方的兩樣寶貝。這並不錯,前幾年,我看英國有名的記者彼得.華特生(Peter Watson)一本大書《現代心靈─二十世紀知識思想史》(The Modern Mind: An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the 20th Century),講一九○○到二○○○這一百年,他最後結論是,西方文化向非西方挑戰的就是「民主」與「科學」,這完全合乎五四時候陳獨秀、胡適他們的論斷。

但我想改一個口號,強調「人文」與「民主」;這是因為「科學」今天已主宰了世界,用不著再提倡了,而且科學已與技術分不開了。過分講「科技」反而有負面的作用。我現在講的是人文的精神、人文的影響,人文影響與科學不但不是對立的,而且容納了科學、科學知識,現在大眾科學(popular science)非常普及,這也是現代人的人文修養的一部分。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 一八四二~一九一○年)有個說法,不管是研究自然的哪些東西,好像跟人沒有關係,但一旦用歷史的眼光來處理研究題目時,把人帶進來的時候,本身就變成是人文的,不完全是自然的了。總而言之,人文修養對民主有很重要的關係,這是我特別要強調的一點。我認為民主不只是「量」(quantity)的問題,一人一票、一百票就勝過九十九票之類的,那就是太粗淺。民主有「質」(quality)的問題,有兩方面,一方面,領導社會、政府各階層的領袖,必須要有高度人文修養,否則不配被稱為民主時代的領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