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自序
平路推薦
南方朔推薦
林佳龍推薦
代導讀 (1)
代導讀(2)
學運世代組曲:治國篇(1)
治國篇(2)
學運世代這種人(1)
學運世代這種人(2)
五人教授團的左右透視
台獨運動新世代綱領
學運新生代參與立委選舉的期許
相關網站連結

作 者 作 品

學運世代:從野百合到太陽花

人文

【類別最新出版】
博物館的守望者: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與我
尼泊爾:不平衡的邊界
被遺忘的中亞:從帝國征服到當代,交織與分歧的中亞近代大歷史
監控危險心靈:穿透人性裂隙的觀護人筆記
敬畏:帶來生命驚奇的情緒新科學


學運世代(BC0138)──眾聲喧嘩的十年

類別: 宗教‧哲學‧人文>人文
叢書系列:歷史與現場
作者:何榮幸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1年10月04日
定價:260 元
售價:205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96頁
ISBN:9571334944

庫存不足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自序平路推薦南方朔推薦林佳龍推薦代導讀 (1)代導讀(2)學運世代組曲:治國篇(1)治國篇(2)學運世代這種人(1)學運世代這種人(2)五人教授團的左右透視台獨運動新世代綱領學運新生代參與立委選舉的期許相關網站連結



  自序

看見別人,也看見自己

◎文/何榮幸

這是一本寫了四個月,但卻在我心中潛伏長達十年的書。

說是潛伏,不是因為十年前就已動念想寫這本書,而是因為在這本書中「看見」同世代朋友的生命歷程時,也同時「看見」了自己的生命歷程。

進入新聞界十年後,今年 1 月 11 日,我在中國時報三版「我見我思」欄位撰寫「台灣學運世代出頭天?」評論,其後並於 2 月 18 日、19 日接連報導的「政治這條路──學運世代的期許與堅持」參選茶會新聞,觸及部份我所熟識的學運世代同儕最新動態。

當時仍是時報出版社總編輯的彭蕙仙小姐,在 2 月 27 日邀請我就「學運世代崛起」寫一本書,並客氣希望我不要拒絕,其後時報出版文史哲類主編吳家恆先生也加入游說。

但我其實相當掙扎。首先,我今年原本另有寫作計劃,這項盛情邀約明顯破壞我的寫作優先順序;其次,我並不是所謂的「學運份子」,我當年雖身處 80 年代學運狂飆氛圍,卻對學運種種過程與細節感到心虛。

我在學生時代曾經擔任「台大法言」總編輯、台大學代大會首任議長,創立「傳真社」並兼任社長與總編輯,台大學運份子爭取多年的學生會長普選案,我有幸能在主持學代大會時恭逢其盛落棰過關,後來社會系學妹范雲角逐第二屆學生會長時,我曾為其撰寫過爭取校園言論自由的競選文宣,進入新聞界後,我則與投入各領域的各校學運份子有相當密切的接觸與情誼。

因此,在與蕙仙、家恆的討論過程中,我強調如果是寫一本關於學運世代這群「人」在過去十年生命歷程的書,則基於我長期主跑社會運動、反對運動新聞的近距離觀察,或許可以跳脫當年學運種種理念紛歧、恩怨糾葛,進而展現屬於這個世代的生命色彩與成長掙扎,而這也是我唯一覺得有興趣與有意義的部份。

蕙仙、家恆欣然接受我的寫作概念後,我也逐漸感受到這種寫作方向與自己生命歷程的高度貼近,於是決定調整寫作優先順序。在時報出版社期待於十月份出書的前提下,我從五月份開始密集採訪學運世代同儕,四個月後交出讓自己既喜悅又心虛的十六萬餘字完稿。

過去四個月內,我像是一個充滿好奇心的小孩,聽著一個又一個有時精彩有時黯淡、有時高昂有時低迴、有時自信有時自省的生命故事。即使必須在新聞工作之餘犧牲睡眠與假期,因而在精神體力上皆備覺煎熬;即使有很長一段時間因為重感冒,而在訪問時幾乎說不出話來,我仍然對這些故事聽得津津有味,覺得在其中看到了很多動人與深刻的生命經驗。

這些生命故事,幾乎是任何人由青澀到成熟、由單純到世故、由理想到現實的必經過程,其間種種幽微深刻的焦慮掙扎,與道德批判無關,卻直指人性深處。我在聽故事的同時,也看見了自己過去十年的身影足跡。

在這段期間,我與幾位網友的網路創作於六月份集結出版成「五年級同學會」一書,對於民國 50 年代出生、現在 30 至 40 歲的「五年級」世代現象略有著墨;這項巧合,讓年齡與「五年級」高度重疊的學運世代現象,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五年級世代的另一個重要切面。

正因為如此,我開始感到另外一種心虛與自省。以我個人相對單薄的生命厚度,如何能夠精確與完整描述這一整個世代的心跳軌跡?在採訪取樣、敘事觀點都不可能讓所有學運世代滿意的必然限制下,我只能順著自己的感覺走,去嘗試捕捉屬於這個世代的某種生命力,以及那種看見彼此相同與差異的生命歷程。

如果,學運世代同儕可以在這本書中感受到一些相濡以沫的光亮與溫暖;比學運世代年紀大一點的人可以回想起自己的年少輕狂;年紀小一點的人可以思索自己未來人生的抉擇與發展,這將是我在自覺心虛不足後的最大期待與喜悅。

本書在不景氣聲中出版,必須特別感謝時報出版社的勇氣,以及家恆、俊斌等人的大力協助。本書寫作過程中,除了感謝所有受訪者願意述說他們的故事之外,馬永成、羅文嘉、范雲、周奕成、劉坤鱧、張麗伽、陳裕鑫、孫瑞穗、羅正方、魏廣文、高永謀、張慧英、彭建志等人提供意見與協助,明日報個人新聞台「記者偏見與斷簡殘篇」上所有網友的寶貴意見,以及諸多無法細數朋友的鼓勵,在此一併致謝。

此外,最應該感謝的人是我的母親與妻子。

沒有母親何鄭也女士含莘茹苦與長期支持,我的生命歷程將會是完全不同的面貌。

而若沒有愛妻郭淑媛的大力支持,及其永遠做為第一個讀者的深刻討論與批評建議,這本書也不會是現在這個樣子。我們在數不清的下午茶與夜晚時刻分享彼此生命經驗,在共飲咖啡、共賞音樂、電影、日劇、漫畫的同時,也認真討論與爭辯關於本書在內的種種人生觀點,因此,淑媛才是本書最大的幕後功臣。

美國著名導演伍迪艾倫日前在結束一場爵士樂演奏後,向台下觀眾答禮表示:「最差勁的樂手,向最棒的聽眾致敬」。我希望自己不致於是最差勁的樂手,但深信所有讀者都是最棒的聽眾。

2001.9.5 台北石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