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自序
平路推薦
南方朔推薦
林佳龍推薦
代導讀 (1)
代導讀(2)
學運世代組曲:治國篇(1)
治國篇(2)
學運世代這種人(1)
學運世代這種人(2)
五人教授團的左右透視
台獨運動新世代綱領
學運新生代參與立委選舉的期許
相關網站連結

作 者 作 品

學運世代:從野百合到太陽花

人文

【類別最新出版】
博物館的守望者: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與我
尼泊爾:不平衡的邊界
被遺忘的中亞:從帝國征服到當代,交織與分歧的中亞近代大歷史
監控危險心靈:穿透人性裂隙的觀護人筆記
敬畏:帶來生命驚奇的情緒新科學


學運世代(BC0138)──眾聲喧嘩的十年

類別: 宗教‧哲學‧人文>人文
叢書系列:歷史與現場
作者:何榮幸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1年10月04日
定價:260 元
售價:205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96頁
ISBN:9571334944

庫存不足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自序平路推薦南方朔推薦林佳龍推薦代導讀 (1)代導讀(2)學運世代組曲:治國篇(1)治國篇(2)學運世代這種人(1)學運世代這種人(2)五人教授團的左右透視台獨運動新世代綱領學運新生代參與立委選舉的期許相關網站連結



  學運世代這種人(1)

學運世代的特質

1985 年,劉大任在《浮游群落》書中這樣形容 60 年代知識份子的漂泊心靈:「這些生物隨水飄盪,或因缺乏動作能力,或因體積太小,體力太弱,抵擋不住迎面而來的潮流——《大英百科全書》『浮游生物』條。」

1990 年,學運世代選擇以「台灣野百合」做為精神象徵,理由如下:一、自主性:野百合是台灣固有種;二、草根性:野百合從高山到海邊都看得到;三、生命力強:它在惡劣的生長環境下,依舊堅韌地綻放;四、春天盛開:代表了學生在春天所進行的學運。

從「浮游群落」載浮載沈的無力感,到「台灣野百合」的旺盛生命力,學運世代的生命基調似乎更為熱情、堅強、樂觀、自信。然而,經過第一個十年的生命歷程,學運世代的生命情懷是否依然不變?學運世代如何看待自己身上或多或少殘留的某種特質?學運世代又該如何描述共同擁有的過去、多元異質的現在,以及難以捉摸的未來?

學運世代的共同記憶

除了中正紀念堂靜坐抗爭的激情景象,在解嚴前後十年成長的學運世代,到底共同擁有什麼樣的集體記憶?

在校園外,他們見證台灣大社會的劇烈變動。從社會面的各地環保公害自力救濟抗爭、各種社會運動蓬勃發展、大家樂與飆車風潮,到政治面的美麗島事件、解除報禁黨禁與戒嚴、民進黨成立、蔣經國去世;他們以青澀眼光目睹 80 年代台灣政經結構快速轉型、社會力奔放宣洩及社會脫序亂象。

在校園內,他們主動參與或被動感染一種改革氣氛。他們一窩蜂加入流行「韋伯熱」、「新馬熱」的學術性社團,即使不懂也要努力在讀書小組內趕上進度;他們或是出版地下刊物,或是加入校園刊物社團,以文字為工具進行改革及「紙上造反」;他們爭取校園自治、學生會普選、修改大學法,要求國民黨黨部與教官退出校園,反對威權體制、學官兩棲。即使是只上圖書館的學生,也能感受到校園內外的巨大騷動與變化。

在文化面,他們更感受台灣社會前所未見的生命力。他們在音樂上聽著披頭四、平克‧佛洛伊德的西方吶喊,到楊弦開頭的民歌與羅大佑的黑色批判,或許夾雜蔡藍欽的苦悶,再到陳明章的本土音符;在文學上感受鄉土文學論戰,看著杜斯妥也夫斯基、陳映真的〈山路〉或蕭麗紅的《千江有水千江月》,乃至後來的村上春樹;在電影上看著侯孝賢的影像,以及〈小畢的故事〉等台灣新浪潮導演作品;在社會關懷與知識啟蒙上,則受到黨外雜誌、《人間》、《當代》、《南方》、《文星復刊號》、《中國論壇》等刊物的深刻影響。

學運世代就是在這種大環境中成長的一整個年輕世代。他們是 80 年代台灣社會整體劇變下的產物,那個大時代有什麼樣的特質,都會或多或少在學運世代身上殘留;反過來看,學運世代的某些特質,也只是那個大時代的縮影與反映而已。

學運世代的共同特質

十幾年之後,學運世代又是如何看待身上殘留的某種時代特質呢?昔日學運活躍份子的看法其實相當分歧。

台北市議員段宜康認為,學運世代沒什麼了不起,「有時候,反抗國民黨更變成不需要用功讀書的藉口,包括我自己在內,學運世代有多少人是經過深刻反省,真有意識型態做為後盾去反抗國民黨?」

民學聯核心份子,現在是台北縣議員的沈發惠說,學運世代的特殊性,是一個大時代的餘緒但不是浪頭。「所以我們跟上一代相差一、二十歲的人很相近,但跟只比我們小四、五歲的人卻差很多。」他並認為,學運世代共同存在一種對社會的模糊使命感,在任何事情發生時,比較傾向反抗主流、傾向支持弱勢,學運世代會以這種方式在社會上產生最大影響力。

台大學運領袖林佳龍則強調,學運世代是被時代捲進去,而不是自己去改造時代。學運世代是有熱情,但只是社會中既得利益者,因為當時已經上大學,能發出聲音讓別人聽到,不會被抓去關。「學運世代是人生偶然參與,不一定因此做為終生改革志業,也不見得真正有使命感。」

林佳龍認為,學運世代的某些特質正在形成當中,他對學運世代有三點期許:一、對台灣未來想像有歷史觀、國際觀;二、能解決具體問題,不只是批評;三、團隊精神。

前台大學生會會長羅文嘉也認為,學運世代的特質是「有浪漫情懷,並且兼具理想主義色彩,但也更務實,比較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大革會、民學聯核心份子曾昭明則認為,「我比較在意的不是學運本身成就什麼,而是過去在學運時養成的一種面對社會問題、尋求答案的方法論與態度,這是學運最珍貴的資產,是很個人的東西。學運的影響,應該是在每個人工作的範圍內帶領起這種風氣。」

三月學運總指揮、現在是中研院助研究員的范雲說,台灣的政治民主化,確實改造了整個學運世代,「就算沒有跟我們一起搞學運的學生,也會整體感受到當時的自由化風潮。」當年台大學生會副會長的馬永成也認為,學運世代的共同性在於一種「比較自由開放的生活態度、價值取向」,例如學運世代對於同性戀的接受度會比較高,可能也會比較自我。

野百合學運總指揮,曾任民進黨台南縣黨部執行長的翁章梁則強調「進步意識」的存在,他認為經過運動及意識型態洗禮的學運份子,身上都「具有進步意識型態的胎記」,這種進步意識型態就像幽靈般存在於學運份子的身上,只是或凸顯或隱晦。

學運世代的世代意義

昔日學運領袖對於自己身上的特質眾說紛紜,那麼,他們又是如何看待「學運世代」的世代意義呢?

范雲認為,對學運世代而言,很多東西已經不是權力問題,而是責任與能力問題。她說學運世代的權力接班是必然的,但重點是學運世代有沒有能力創造新的價值。「這不是自我膨脹,而是一種隱約的共識與想法,在某個時候可能集結為一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