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內文摘錄

譯 者 作 品

我們為什麼要上街頭?
慷慨的感染力:在善良被低估的年代,讓善意泛起漣漪
時鐘在說謊:科學、社會與時間的構建
AI製造商沒說的祕密:企業巨頭的搶才大戰如何改寫我們的世界?
爽拿的時代:一九六○年代美國民權改革的貽害
有溫度的品牌行銷:Nike前行銷長精煉27年的創意領導課
菁英體制的陷阱:社會菁英為何成為威脅平等正義、助長貧富不均,甚至反噬自己的人民公敵?
一切都會好轉的:查理的百歲人生教會我的事
光天化日搶錢:稅賦如何形塑過去與改變未來?
他不讓你好過,你更要好好過:面對帶刺之人的不受傷練習(隨書附贈擋煞金句卡片4張)

人文

【類別最新出版】
課本中消失的文學生命與千古追求:一○八課綱中的文化缺席
心智生命
西方是什麼:從十四位古今人物的生命故事,顛覆你對西方世界如何形成的想像
寫作的靈現:AI時代寫手的修煉與想像力
復興崗人的壯采和弦:政戰風雲路 卷Ⅱ


失靈的福利國:直擊美國貧窮問題的核心,為除貧找到解方(BE00324)
Poverty, by America

類別: 宗教‧哲學‧人文>人文
叢書系列:NEXT
作者:馬修.戴斯蒙
       Matthew Desmond
譯者:王曉伯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4年08月23日
定價:480 元
售價:379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336頁
ISBN:9786263964624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強 力 推 薦

各界讚譽

呂昱達|丹尼老師的公民教室創辦人
黃克先|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廖啟宏|加州州政府研究首席、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經濟系客座教授、《一口經濟學》主持人
——誠摯推薦(依姓名筆畫排序)

這是一本必讀的著作,發人深省、懷抱希望又令人憤怒。——安・派契特(Ann Patchett),《倖存之家》作者

一場雷霆萬鈞的論戰,拓展與深化我對美國貧窮的認知。戴斯蒙以耳目一新的坦誠來面對此一主題,將他的怒火指向所有正確的地方。——羅珊‧蓋伊(Roxane Gay),《飢餓》作者

對一個長年沉痾的激烈爭論……戴斯蒙以動人的筆觸描述了貧困造成的心理創傷……他的文章簡潔、優雅、哀傷。——《經濟學人》(Economist)

透過深度研究與原創性的報導,這位備受推崇的社會學家提出解決方案,幫助美國分散財富,讓全體人民共享繁榮。——《時代雜誌》(Time)

急迫且發人深省……此一社會評論直言不諱,避開了過去往往流於簡單且自以為是的抽象窠臼,讀來令人耳目一新。它是道德力量的當頭棒喝。——《紐約客雜誌》(The New Yorker)

戴斯蒙的新書簡捷有力、激動人心。激動人心之處在於戴斯蒙直切核心的勇氣與話語中精心調整但依然憤怒的語氣。——《滾石雜誌》(Rolling Stone)

內 容 簡 介

美國的福利規模高居全球第二,為何還會讓窮人悲鳴絕望者之歌?
貧困之所以持續存在,難道是因為有人希望如此,並且有意為之?


美國,這個全世界最富有的國家,貧窮的問題卻比任何一個先進民主國家都嚴重。為什麼這片富饒之地容許每八名兒童就有一名無法獲得足夠的生活必需品、容許人民生活與死於街頭,甚至授權企業支付員工更低的薪資?

《失靈的福利國》透過歷史回顧、研究成果與第一手報導,顯示富裕的美國民眾是如何在有意識與無意識的情況下,讓窮人繼續在貧困中求生存,並且論證美國雖然號稱福利國,卻是將福利補貼給最不需要的人。

優雅的文筆,濃厚的同理心,馬修•戴斯蒙讓讀者重新思考這個在道德上的緊迫議題,也啟發我們尋找解答。為了終結貧窮,戴斯蒙建構了一套充滿原創性與萬丈雄心的計畫,令人驚嘆。他呼籲我們都成為去貧主義者,參與政治,引導一個具有集體歸屬感的社會進入共享繁榮的新時代,最終達到真自由的境界。

各界讚譽

呂昱達|丹尼老師的公民教室創辦人
黃克先|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廖啟宏|加州州政府研究首席、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經濟系客座教授、《一口經濟學》主持人
——誠摯推薦(依姓名筆畫排序)

這是一本必讀的著作,發人深省、懷抱希望又令人憤怒。——安・派契特(Ann Patchett),《倖存之家》作者

一場雷霆萬鈞的論戰,拓展與深化我對美國貧窮的認知。戴斯蒙以耳目一新的坦誠來面對此一主題,將他的怒火指向所有正確的地方。——羅珊‧蓋伊(Roxane Gay),《飢餓》作者

對一個長年沉痾的激烈爭論……戴斯蒙以動人的筆觸描述了貧困造成的心理創傷……他的文章簡潔、優雅、哀傷。——《經濟學人》(Economist)

透過深度研究與原創性的報導,這位備受推崇的社會學家提出解決方案,幫助美國分散財富,讓全體人民共享繁榮。——《時代雜誌》(Time)

急迫且發人深省……此一社會評論直言不諱,避開了過去往往流於簡單且自以為是的抽象窠臼,讀來令人耳目一新。它是道德力量的當頭棒喝。——《紐約客雜誌》(The New Yorker)

戴斯蒙的新書簡捷有力、激動人心。激動人心之處在於戴斯蒙直切核心的勇氣與話語中精心調整但依然憤怒的語氣。——《滾石雜誌》(Rolling Stone)

作 者 簡 介

馬修.戴斯蒙(Matthew Desmond)

普林斯頓大學社會學教授,該校驅離研究所創立董事。他的《下一個家在何方?驅離,臥底社會學家的居住直擊報告》獲得普立茲非小說獎、美國國家書評獎,並被《時代》雜誌評選為2010年代最佳書籍之一。

馬修・戴斯蒙是《紐約時報雜誌》的特約作家,專事研究與撰寫有關美國政治、經濟與分配不均的文章。他是麥克阿瑟天才獎(MacArthur Fellowship)、美國律師協會銀法槌獎(Silver Gavel Award),以及旨在提倡社會正義的哈里特•比徹•斯托獎(Harriet Beecher Stowe Prize)的得主,也曾被政客新聞公司(Politico)選為「美國五十位對國內政治辯論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

譯 者 簡 介

王曉伯

曾任職財經媒體國際新聞中心編譯與主任多年。著有《華爾街浩劫》、《葛林史班:全世界最有權力的央行總裁》(合著)。譯作包括《AI製造商沒說的祕密》、《菁英體制的陷阱》、《光天化日搶錢》、《有溫度的品牌行銷》、《我們為什麼要上街頭?》、《一切都會好轉的》、《慷慨的感染力》。

目 錄

序言
第一章 貧窮是什麼樣子
第二章 我們除貧為什麼沒有進展?
第三章 我們如何壓制勞工
第四章 我們如何迫使窮人付出更多?
第五章 我們對政府福利的依賴
第六章 我們如何購買機會
第七章 加強投資,終結貧窮
第八章 授與窮人掌握自己命運的權力
第九章 拆除圍牆
結語

致謝
注釋

讀 者 書 評

  讀者評鑑等級:★★★★☆ ,共有 0 位網友寫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