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書評
前言
導讀
書摘

作 者 作 品

不只是發明:科技改變人性?

譯 者 作 品

科學之終結
汽車大戰
科學簡史
記憶流沙:當健忘來敲門

人文

【類別最新出版】
被遺忘的中亞:從帝國征服到當代,交織與分歧的中亞近代大歷史
監控危險心靈:穿透人性裂隙的觀護人筆記
敬畏:帶來生命驚奇的情緒新科學
我在荷蘭當都更說客:阿姆斯特丹以人為本的10年街區再生筆記
你有數字病嗎?:數學、數據、績效、演算法,數字如何控制我們的每一天


科技反撲(BE0046)──萬物對人類展開報復
Why Things Bite Back : Technology and the Revenge of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類別: 宗教‧哲學‧人文>人文
叢書系列:NEXT
作者:愛德華.田納
       Edward Tenner
譯者:蘇采禾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98年07月07日
定價:300 元
售價:237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304頁
ISBN:9571325945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內 容 簡 介




科技讓人更健康、更富有,但未必讓人更快樂。



我們厭煩於電腦功能升級再升級,學習和維修成本永無止境;我們驚心於對鐵達尼號的造船技術信任過頭,反而疏忽正常警戒因此遇難;我們擔憂醫療技術發達,造成救得了命,治不了病……。



一波波生活災難從各方面排隊上場,全世界正面臨科技大反撲,身為科技外行人,如何從進步帶來的報復效應全身而退?



作者在普林斯頓大學主持一項「報復效應」研究計畫,專門研究人類在機械、化學、醫學和生物科技上的「進步」,最後卻招致「反咬」,為生活帶來更大的災難。書中所舉例子皆很耐人尋味,比如電腦功能越好,報復效果卻加諸在學習和維修成本越高;人們因對鐵達尼號的造船技術信任過頭,反而疏忽正常警戒因此遇難;醫療技術發達,造成活得越久,病得越多……。科技令人受困變成長期煩惱,隨時多一點謹慎、懷疑和警戒,是唯一生存之道。


作 者 簡 介



愛德華.田納(Edward Tenner)



普林斯頓大學畢業,獲芝加哥大學歷史博士學位,曾任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自然科學和歷史部門的執行副總編輯,高等研究院(the Institute for Advance Study)客座研究員,現任普林斯頓大學地質和地球物理系客座研究員。


譯 者 簡 介


蘇采禾

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畢業,現任記者,翻譯作品有:《大媒體潮》、《汽車大戰》、《科學之終結》(以上皆為時報出版)。


目 錄



導讀 溫肇東



前言



第一章 鐵達尼沉船的省思



  • 萬物開始與人為敵

  • 什麼是報復效果

  • 報復效果如何發生

  • 扭轉報復

  • 真正的科學怪人

  • 系統和臭蟲誕生

  • 系統效應

  • 樂觀到頂

  • 開始疑懼

  • 從災難中學習

  • 鐵達尼號的正面效果

  • 科技反撲





第二章 醫藥:救得了命,治不了病



  • 健康未必需要醫藥?

  • 古老的醫療

  • 新醫療文化

  • 特效藥問世

  • 軍事醫療

  • 意外事故和流行疾病

  • 比病還糟

  • 技術也是種負擔

  • 提高警覺的負擔

  • 救得了命,治不了病





第三章 醫療的長期報復



  • 慢性病再受重視

  • 生存的代價

  • 好死不如賴活?

  • 疾病的累積效應

  • 人類作繭自縛?

  • 傳染病捲土重來

  • 濫用抗生素

  • 愛滋併發症

  • 生活的代價

  • 控制體重

  • 與病毒共生





第四章 環境:天災或人禍



  • 侵蝕災害

  • 暴風雨和水災

  • 乾旱

  • 地震

  • 森林火災

  • 海洋的報復

  • 能源的諷刺

  • 石油外洩

  • 長期滲漏更驚人

  • 火爐的報復





第五章 害蟲得助



  • 改善生活也有困擾

  • 條紋貝入侵

  • 改善家庭環境的困擾

  • 趕盡殺絕的挫折

  • DDT效應

  • 火蟻愚行

  • 電擊是否可行





第六章 移植害蟲:動物篇



  • 移植行動

  • 麻雀和燕八哥

  • 吉甫賽娥

  • 絕對的害蟲?

  • 鯉魚之禍

  • 鯉魚有罪嗎?

  • 殺人蜂

  • 今天的移植問題

  • 為害指標





第七章 移植害蟲:植物篇



  • 除之而後快

  • 葛藤

  • 小金櫻

  • 未來的野草:白茅

  • 樹木爆發

  •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 沒有天敵的禍害





第八章 電腦化辦公室:對身體的報復



  • I / O,I / O ,上班去

  • 累積性傷害

  • 一機在手,病痛跟著來

  • 惱人的小傷害

  • 累積性傷害與工作壓力成正比

  • 滑鼠關節

  • 群體互動出問題





第九章 辦公室電腦化的迷思



  • 價值耗損驚人

  • 數位革命

  • 數位之災

  • 升級復升級

  • 個人電腦的迷惑

  • 電腦化花費不貲

  • 電腦化與決策品質

  • 適人、適才、適位

  • 十倍速時代的隱憂





第十章 運動:強度冒險



  • 從儀式到紀錄

  • 拳擊

  • 美式足球的危險性

  • 跑步

  • 滑雪

  • 爬山和攀岩

  • 安全裝置招惹危險





第十一章 運動:提升水準的矛盾



  • 目標導向

  • 弔詭的興趣

  • 一面倒,無看頭

  • 網球和科技革命的報復

  • 循序漸進的優點

  • 趣味重於表現





第十二章 回顧和前瞻



  • 災難的正面刺激

  • 汽車和報復效果

  • 塞車何時了

  • 交通擁擠反而安全

  • 災難守恆?

  • 不再強求

延 伸 閱 讀

小處著手:追求完美的設計

作者: 亨利.波卓斯基   譯者:陳正芬   定價:280元   特價:221元

美國科技桂冠詩人 亨利‧波卓斯基 繼《鉛筆》與《利器》後最新力作 設計究竟是創意的完美呈現?還是迫不得已的讓步與妥協? 設計提供的是理想解決方案?還是一種學習與適應的過程? 人們無時無刻不在運用設計的概念。高速公路收費模式、燈泡瓦數的控制、汽車天窗、甚至菜單上的品項,皆是設計概念的展現。然而適用於一人的設計,並不一定適用於另一人。設計與其說是點子的迸發,不如說是經由諸多限制中所完成的協調方案;設計必須考量諸多因素與多樣需求,所以說設計反而是「框架內思考」、在妥協中完成。因此,...

利器

作者: 亨利.波卓斯基   譯者:丁佩芝、陳月霞   定價:230元   特價:182元

《利器》與《鉛筆》是波卓斯基以設計發明為主題、充滿知識趣味和文明風情的作品。在《利器》之中,作者耙梳上下古今,一一說明湯匙、刀、叉、迴紋針、拉鍊、錘子、鋸子、瓶子、銀器、鈕扣、3M立可貼、罐頭、易開罐、速食包裝、開瓶器…等等日常用品的發明演進過程,人類文明追求成就、舒適、方便和信賴的努力,盡在其中。書中附有42張極富價值的圖片。

不只是發明:科技改變人性?

作者: 愛德華.田納   譯者:李佩芝   定價:350元   特價:276元

你可知道台灣保齡球選手的「飛碟球」,是為了超越球道條件等因素而發展出的特殊身體技術嗎? 你可知道當揚可音樂鍵盤發明後,由於它運作得太好最後反而在發展的道路上夭折? 你可知道當人們了解所穿之鞋具備吸收衝擊力的設計後,走、跑落地時的力道會明顯增加,反而增加腳部受傷的可能嗎? 繼探討科技特異復仇方式的《科技反撲──萬物對人類展開報復》(Why Things Bite Back)後,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National Public Radio)譽為「日常科技的哲學家」的愛德華.田納,再度以科...

鉛筆

作者: 亨利.波卓斯基   譯者:楊幼蘭   定價:320元   特價:253元

梭羅以《湖濱散記》名垂千史,但你知道他是美國首位著名的鉛筆製造商嗎?你知道他如何著迷於測量、用腳測長度比別人用尺還精確嗎?在《鉛筆》一書中,從鉛筆的發明起,作者借用鉛筆的設計、製造、貿易史,闡釋人類政經文明發展的精髓── 17 世紀時,教師最大的責任是幫學生削鉛筆;而各國為了爭奪筆心所用的石墨,幾度要開戰;你知道筆心是怎麼塞進筆桿中的嗎?請看本書。

讀 者 書 評

  讀者評鑑等級:★★★★☆ ,共有 0 位網友寫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