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內文摘錄

人文

【類別最新出版】
被遺忘的中亞:從帝國征服到當代,交織與分歧的中亞近代大歷史
監控危險心靈:穿透人性裂隙的觀護人筆記
敬畏:帶來生命驚奇的情緒新科學
我在荷蘭當都更說客:阿姆斯特丹以人為本的10年街區再生筆記
你有數字病嗎?:數學、數據、績效、演算法,數字如何控制我們的每一天


口袋裡的家國:歌曲、郵票、錢幣中的國族認同(KAB1094)

類別: 宗教‧哲學‧人文>人文
叢書系列:知識叢書
作者:麥留芳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1年02月19日
定價:320 元
售價:253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16頁
ISBN:9789571385198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強 力 推 薦

推薦序(節錄)
華人社會的另一種認同╱高嘉謙(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二○二○年一月中旬到新加坡出席學術活動,有機緣跟麥留芳教授見面,約定出版此書稿之際,並不知道新冠病毒的凶險在後。一年後的今天,病毒已在全球大蔓延,染疫人數臨近一億,死亡超過兩百萬人,數字近乎虛假的真實,像是電腦虛擬世界。眼前禍患未歇,人文學術出版仍在緩慢推進。經過幾番電郵討論,麥老師如期交稿,時報出版公司接力推動,這本《口袋裡的家國》可以適時跟讀者見面,也不妨看做危機時代裡,人文出版和書寫展現一種維持日常的堅韌意志。

我認識學者麥留芳的著作始於《方言群認同》,那是接觸華人史研究不會錯過的經典著作。此外,我也讀過文人麥留芳,早年以冷燕秋、劉放筆名於六○年代出道於新馬文壇,曾出版詩集《鳥的戀情》、散文集《流放集》等文學作品。在麥老師的學術生涯裡,華人的認同議題是貫穿始終的研究主軸。從八○年代開始的華人祕密會社、方言群研究,長期著眼新馬華人社會的階層、社群、廟宇等議題,多屬社會學研究和觀照。在系列著述內,華人認同的機制媒介與虛實變化,尤其對「虛擬認同」在華人生活史的關注和發揚,卻是他近年研究成果最受矚目的一部分。

此前分別於新馬兩地出版的《虛擬認同:早期馬來亞華人的愛國歌曲》(二○一二)、《百年虛擬幫會》(二○一七)兩部著作,探究從中國傳播至新馬華人社會的幫會、愛國歌曲的想像性根源和在地建構。前者強調中國各類愛國歌曲在二十世紀上半葉如何在新馬華人社會廣為傳唱,在原鄉情懷、祖國認同、政治立場等方方面面,深刻凝聚、動員並形塑了華人在動盪時局對文化或政治「中國」的嚮往和虛擬認同。後者則回看新馬百年華人會黨史,在其組織、儀式、傳說背後,對中國反清組織天地會的潛在模擬、仿照,甚至作者所言的「借殼上市」,為殖民地華人現實生活裡的公司、會館、武館披上祕密會社的外衣,構成早期契約華工,在職業、身分上的另一種虛擬認同。

眼前這本《口袋裡的家國》,其實不妨看做「虛擬認同」研究的家用進階版。此書焦點放在歌曲(或曲譜、歌詞)、郵票、錢幣,藉由日常小物件啟動大敘事,討論的不僅是愛國歌詞、孫中山郵票,甚至是錢幣裡的孫中山、袁世凱,如何在中國境內的流通和作為國族認同標誌的建構。書中視野同時擴及台灣和海外華人社會,關注其在形塑政治偶像、國家標誌的意義上,透過一套傳遞、流通機制衍生的家國認同,在不同歷史情境發生的意義和作用。換言之,華人傳唱和創作愛國歌曲,發行、使用和蒐集郵票、錢幣,無論在官方或民間,都難掩一種家國認同的演化和變異。而作者為我們展演的,則是各種機制、象徵物所啟動的「虛擬認同」,背後種種觸景生情、一廂情願、文化感召的模擬狀態和現象。

內 容 簡 介

飛揚的歌曲、加蓋的郵票、藕斷絲連的錢幣
在口袋裡流轉的中國近代史與國族認同


社會認同是社群裡一種無可避免的歸屬或分類感受,國家、族群的認同乃是兩大普遍例子。但認同有真實的,亦有虛擬或想像的。國、族大都以旗幟、徽章、鳥獸、人物之類作為象徵符號或標誌。但它們並不是隨時隨地,或無緣無故就能被啟動的。擬啟動這些標誌而生情,就得透過某些機制的運作。其中比較有效的機制乃是歌曲、郵票、錢幣。

歌曲、郵票和錢幣在本質上雖然風馬牛不相及,卻具有共同的內涵和功能:首先,它們都與中國近代史的脈絡密不可分;其次,它們都具有迅速流通與傳播的特性。一百多年來,中國歷經朝代更替、軍閥割據、日本侵華、國共內戰等重大事件,遍布各地、尚孕育著臍帶文化的華人,如何在割裂的歷史與土地上形塑其國族認同?在中國近代史兼華僑研究之領域裡,麥留芳的《口袋裡的家國:歌曲、郵票、錢幣中的國族認同》另闢蹊徑,將視野聚焦於愛國歌曲、孫像與烈士郵票,以及藕斷絲連的孫像錢幣上,深入探索它們得以成為建構國族認同與想像機制的關鍵歷史。

作 者 簡 介

麥留芳

出生並就讀於馬來亞,新加坡公民。中學畢業後負笈臺灣與加拿大。在近乎半個世紀的教學與研究生涯中,足跡主要遍及新加坡、臺灣、香港、北京和廣州,曾任新加坡國立大學高級講師、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所長、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等。學術性著述多涉及華人/華僑的臍帶文化、方言群與幫會的組織,以及東南亞馬來伊斯蘭命名制度。學術著作有《方言群認同》、《個體與集體犯罪》、《島嶼東南亞人名與稱謂》、《虛擬認同:早期馬來亞華人的愛國歌曲》、《百年虛擬幫會》、《星馬華人私會黨的研究》等。在文藝寫作方面,中學時代勤於新詩及散文創作,《鳥的戀情》的出版是那個時代的一個寫照。教學初期也嘗試過撰寫星馬社會評論,《流放集》反映出那時段的心態。從中研院和清華退休後,尤其是往後在新加坡華裔館的自在歲月裡,返回馬華文壇重作馮婦。《鳥語鳥話》和《與智者和愚者同行》便是這時段的文學作品。

目 錄

「浮羅人文書系」編輯前言╱高嘉謙
推薦序 華人社會的另一種認同╱高嘉謙
自序
導言

第一篇 歌曲:依附飛揚的翅膀
乘歌聲翅膀漂洋過海
唱出來的境界
後庭花與紅歌
愛國歌曲在南洋

第二篇 郵票:瞞天過海的加蓋
郵票的本質與功用
有趣和沒趣的郵票
郵票與社會認同
中山在山中
孫像郵票在馬來亞

第三篇 錢幣:藕斷絲連的聯想

兩岸猿聲啼不住
從銀幣到紙幣
袁大頭與其他銀幣
孫像銀幣與紙幣
淡水日落

討論
華僑認同轉換的模式
他類虛擬認同機制

總結與展望
參考資料
附錄

讀 者 書 評

  讀者評鑑等級:★★★★☆ ,共有 0 位網友寫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