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得獎記錄
‧延伸閱讀
‧讀者書評

線 上 試 閱

陶涵 英文版序
〔導讀〕重評蔣介石
第九章 大失敗
【歷史小講堂 系列講座】呂芳上老師談《從蔣介石日記看蔣介石》

作 者 作 品

蔣經國傳:台灣現代化的推手

譯 者 作 品

錢的歷史:貨幣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及未來
Z世代效應:改變未來企業經營的六股力量
政府正在監控你:史諾登揭密
買通白宮:柯林頓與北京的黑色交易
蔣經國傳:台灣現代化的推手
將門虎子:一個榮譽傳承的故事
裕仁天皇
李潔明回憶錄:美、中、台三角關係大揭密
東方驚雷
我的老闆是美國總統:祕勤探員獨家內幕

人物傳記

【類別最新出版】
百年周家兩個世界:中國大動盪中一個家庭的悲歡離合
渡阡陌:我家的兩岸故事(二)
朋友、戀人與最糟糕的事──馬修.派瑞回憶錄
在蔣經國日記找到真愛軌跡:揭密強人世界裡的夫妻、親子、情史等獨特生命篇章
家在世界的屋宇下:諾貝爾獎經濟學大師阿馬蒂亞.沈恩回憶錄


蔣介石與現代中國的奮鬥(上下冊不分售)(1BY0048)
The Generalissimo: Chiang Kai-shek and the Struggle for Modern China

類別: 社會‧文化‧傳記>人物傳記
叢書系列:歷史與現場
作者:陶涵
       Jay Taylor
譯者:林添貴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10年03月29日
定價:760 元
售價:600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776頁
ISBN:9789571351728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陶涵 英文版序〔導讀〕重評蔣介石第九章 大失敗【歷史小講堂 系列講座】呂芳上老師談《從蔣介石日記看蔣介石》



  第九章 大失敗


第九章 大失敗

東北失守,國民政府之敗或許也已注定,但國共內戰的最慘烈一役還有待開打。瀋陽淪陷之後才幾天,雙方就在華東展開這場決定命運的大戰。主要戰場在淮河北方(淮河是黃河、長江之間一條東西向流通的大河)。杜聿明率領的四十五萬大軍沒有撤到長江以南,反而奉蔣之命等候即將來臨的大殺戮。林彪的七十五萬大軍,武器精良,沒停下來休息、整備,就從冰封的東北挺進,進入關內。十一月一日夜裡,他們進攻、包圍天津。政府軍工兵炸堤、水淹天津四周運河網,構成嚴重防阻。解放軍並不放手,著手準備抽水。

更南方,陳毅率領的華東軍,利用虜獲的美、日大炮,在徐州東方約三十英里的碾莊,包圍了國軍十個師。蔣下令政府軍馳援,包括受美式訓練、裝備的第五軍及其坦克師(由其養子蔣緯國率領)。國軍向碾莊緩慢前進,解放軍在初步交戰時將它打退。委員長又祭出靜態防衛以及注定無效的救援,而且這次沒有諸如提振國家士氣或爭取國際同情、尊敬,可做為國軍必須慷慨赴義的好禮由。十一月二十日共軍突破碾莊,國軍司令官自戕,只有三千人逃出,奔向徐州。蔣傳話給蔣緯國,不能讓解放軍虜獲他的一百輛美式 M3-A1坦克,蔣緯國先把大部分坦克往南送到南京,然後自己才搭機逃回首都。然後他安排這些坦克以鐵路、平臺船運到上海,以便撤退到臺灣。

十一月九日,消息傳抵南京,杜魯門意外擊敗杜威。蔣拍發賀電給杜魯門,但也提出警告說,「民主國家或將喪失中國」。他緊急呼籲美國立即給予軍事及財務援助,希望美國政府發表聲明支持中國政府對抗有蘇聯撐腰的中國共產黨;還要求杜魯門派一名美國高階將領到中國考察軍事局勢,訂定軍援計畫。毫無疑問地,他並不期望得到正面答覆。

到了這個時候,絕大部分中央軍高階將領已對局勢感到絕望。有些將領如何應欽,已準備飛往廣州或其他地方,有些則已經前往臺灣。行政院會議命令非軍事機關遷往重慶和廣州兩地辦公。副總統李宗仁公開主張停火、談判,明白表示委員長是「唯一的絆腳石」。在這種戰敗、絕望的低迷氣氛下,蔣仍保持他儒家的鎮定。司徒雷登也說蔣出現令人困惑的「自信、沈著」,以及近乎「亢奮的情緒」。當週的《時代》雜誌也登出一則封面故事,描繪「在災禍集聚的漩渦中」,蔣「愉快、堅定」,在他的私人地圖室忙進忙出,接見數十名訪客,並以長途電話對前敵指揮官下指導棋。他曉得下一步要往何處去。

美國聯合參謀本部和麥克阿瑟現在明白,蔣在中國某地守住與中共分治的微小可能性,已不復存在。即使最親蔣的共和黨人也不主張動用美軍部隊去拯救國民黨。

十二月十四日,解放軍包圍北平,守將傅作義統轄二十四萬沙場老將,卻派人洽降,展開漫長的祕密談判。傅要求蔣准他辭職,但蔣拒絕了,告訴傅別把勝負看得太嚴重。他說,輸可以給我們教訓、使我們更堅強,「亦不為革命歷史之羞」。傅回頭繼續和毛澤東祕密談判。太原方面,老軍閥閻錫山和十萬部隊深溝高壘,固守在三十六公尺厚的城牆裡。

同樣是十二月中旬,杜聿明所部僅剩十三萬人,被包圍在安徽、河南交界處。杜的其他兵團還有十萬之眾被切割成小股兵力、遭到殲滅或投降。出乎意料的是,指揮這個戰場的鄧小平並沒有猛攻杜聿明已被包圍的部隊;這些國軍部隊住在帳篷或露宿於零度以下的天候中,靠空投補給存活。委員長要求杜聿明別試圖突圍南奔長江,而是要往北進攻,進行最後決戰。他說,別想避開敵人,要摧毀敵人。他又說,這個攻擊將是一舉扭轉情勢使之有利於我的關鍵。

蔣曉得杜聿明部隊,甚至傅作義、閻錫山部隊的命運已定,但是基於軍人的使命,以及退往臺灣需要更多準備時間,蔣需要杜「戰至最後一兵一卒」。蔣可能也不希望在歷史上留下隔江分治中國的罵名。此外,他不肯全面退守長江可能也是因為不想讓大軍落入副總統李宗仁手中。蔣一旦下臺,李必將繼位,或許會期待能爭取到美援。無論如何,蔣起碼排除了在中國大陸某地劃界固守的方案。聖誕節時杜聿明報告說,他的部屬「吃樹皮、草根,為了取暖只好燒房子、衣服和家具」。可是,這十三萬忠貞部隊,只有一萬人降敵。

白崇禧從武漢行轅致電委員長,指出長江以北軍事作戰已經全面潰散;他又派出密使,要求蔣下野。副總統李宗仁也提出同樣的計畫,公開談論委員長的辭職。自從抗日以來,蔣、白即發展出親密關係;因此由白提出此議,肯定令蔣愕然。十二月三十一日他在日記寫下:「桂白逆謀之畢露,內外幾乎皆受其買空賣空虛偽煽惑之影響。」但是就在同一天晚上,即新年除夕,他發表聲明宣稱:「對當前國是,能共商合理合法之解決,則中正決無他求,即個人之進退出處,均惟全國人民與全體袍澤之公意是從」。同時,蔣夫人努力奔走、試圖爭取美援,卻一事無成。蔣承認大陸局勢已「成不可收拾之勢」,但仍「泰然處之」。在他儒家克己復禮的思緒下,他甚至認為在這場大災禍能不憂懼,「不可謂修養之無進步也。」也就是說,他變成更好的人了。

蔣在年終檢討寫下:「各地敗戰消息如雪片飛來,華北和關內岌岌可危。」得知開封、鄭州之間鐵路已斷,蔣下結論說:「國家已亡。」可是,他仍說自己「須臾不敢放鬆」。自勵即使時局動盪,仍能重建浙江到江西的鐵路,以及若干座水壩。他說:「我們必須完成一些東西,不論環境多麼惡劣……我不覺有過,我已盡了全力。」雖然他考慮退守臺灣的想法已逾兩年多,這一年來也認為退守臺灣是最可能的結果,但自從兵敗東北,其實退守臺灣早已成定局。

即使如此,蔣在新年元旦日記中正式檢視他留任的理由,以及他應該下野的理由。留,只有模糊、不確定之得;走,則是因為-「甲,痛惡現在黨政軍積重難近,非退無法改造,不得整頓;乙,打破半死不活之環境;丙,另起爐灶,重定革命基礎。」他告訴白崇禧,任何和平方案一定要中共保障長江以南仍能繼續維持中華民國的法理架構和生活方式。他說,為達成此一目的,任何犧牲-包括把你、我「當戰犯吊死」,都不礙事。當然,他曉得這情況發生的機率等於零。一月中旬,他已把海、空軍總部移到臺灣;到了六月,國民政府空軍在一月仍剩下的千架左右飛機,已有六分之五進駐臺灣。上海及江南若干工廠和兵器廠,也已開始把最好的設備拆卸、運往臺灣。

這些動作根本無從隱瞞,但遵循《孫子兵法》的蔣兵不厭詐,仍需部署欺敵之計。目標是混淆視聽,讓毛認為固然臺灣是蔣最後的避難所,但是他還有其他選擇,包括在華南或西南若干地方堅守待變。毛的確擔心,一旦蔣下臺、李宗仁繼位,美國會以大量援助支持新政府,甚至出動戰機和部隊試圖在長江以南維持一個非共的中國。毛焦慮地傳話給史達林,據情報,美國有意動用原子彈和日本部隊對付解放軍。史達林可不擔心。透過他的英國間諜菲比(Kim Philby)和其他管道,他頗能掌握英、美對華政策的可能範圍-華府方面根本沒人提到這樣的軍事干預,即使最支持委員長的「中國遊說團」也沒出現這種聲音。

從上海往南的大陸各港口已經兵荒馬亂。政府官員、商人及其眷屬擠上貨輪、渡輪、拖船等各式船隻,跨越臺灣海峽。大批部隊帶著武器裝備也擠在碼頭候船。臺灣的基隆、高雄港塞爆了。委員長下令少帥張學良和愛妾趙一荻也收拾行囊遷到臺灣。許多有錢人則覺得臺灣前途未卜,沒逃去臺灣,而是逃到香港或其他地方(主要是美國)。蔣經國一度考量把太太、小孩送到香港或英國,但是他沒有錢,而且不肯接受宋家的援助。

蔣經國的青年軍幹部,現在已以政工人員之姿回到軍中復設的政治部工作。他們負責查察、過濾數十萬前往臺灣的老百姓。蔣經國還有其他特殊任務。一月中旬某天夜裡,他持父親手諭,率領一群武裝政工人員帶著卡車隊來到上海中央銀行。蔣經國先去載了央行總裁俞鴻鈞,俞恭敬地打開金庫,看著士兵把金塊、銀幣、外國鈔券一箱箱搬上卡車。不久,海軍一艘艦艇載著大筆財物沿黃浦江而下,駛往廈門-不是臺灣。這是中國財物運往臺灣兩船次的第一批。經過廈門再轉臺灣,是委員長要讓毛澤東搞不清他要退守何地的策略之一。

一九四八年底,經國也負責把第一批為數上千的北平故宮博物院藏品,用兩艘海軍船艦運到臺灣。一九三一年日本占領東北之後,蔣介石下令將一萬九千多箱故宮珍藏,先運到上海、轉南京,再溯長江、過三峽而至重慶,藏在四川山區。一九四六年,它們回到南京,但迄未開箱。一九四九年一月,經國又督導另外兩次運載任務,連同這批藏品的典藏人員一起送到基隆港。總計約有三千八百箱運到臺灣,占全部藏品的百分之二十二,不過它們是故宮收藏的精華。

一月六日,解放軍終於對困守在安徽青龍集、又冷又餓的杜聿明部隊發動攻擊。杜聿明拍電報給委員長說,他已盡了全力,準備做最後的反攻。他提到因為最近捐了一顆腎給他的兄弟,導致腎臟疼痛。蔣答覆說他身邊沒有其他具備作戰經驗和鬥志的高階將領可以替換杜。接下來幾天,杜聿明部隊在共產黨徵集民伕所挖的同心圓壕溝中,和共軍進行激烈的白刃戰。一月九日,杜以電報報告,他的精銳部隊已全部摧毀,他和殘部只能「戰鬥到底」。蔣告訴杜,次晨會派一架飛機去接他出來。可是,次日黎明,蔣獲悉解放軍已犁庭掃穴、圍捕杜及其殘部。在第二次緬甸之役告捷的這位Y部隊名將,證明他英勇、忠誠直到最後一刻:接下來二十五年,杜的身分都是戰俘。由於認為對杜聿明及其部屬應負責任,蔣自我安慰,慶幸沒有早早下野交出總統大權。他在日記寫下:「我問心無愧。」

一月中旬,毛澤東發表和談八條件:包括懲處戰犯(除了宋慶齡之外,蔣、宋家族統統在列);廢除「偽憲法」;「依據民主原則改編一切反動軍隊」。換句話說,國民黨要無條件投降。若情勢反過來,蔣也會有同樣的要求。

四天後,蔣主持最後一次會議。當出席人士多數主張停火、和談時,蔣表示他預備放棄總統職位。一月二十一日,他非正式地「引退」,交出中華民國總統和三軍統帥的權力,但他不是「退休」或「辭職」。副總統李宗仁明白此語意的重要性,因此李只是「代總統」。蔣還留著國民黨總裁的身分,還保有多數國民黨殘存將領的支持。

次晨,蔣再次扶案寫下他簡短但十分坦誠的分析,檢討一度強大的政府何以潰敗。這一次,他沒有責怪馬歇爾或美國。他說:「此次失敗之最大原因,乃在於新制度未能適合現在之國情與需要,而且並未成熟與建立,而舊制度已放棄崩潰,在此新舊交接緊要危急之一刻,而所恃以建國救民之基本條件完全失去。」他再度暗示致命之失是他領導的黨、軍不團結、分裂、無紀律,還有他本身未能建立一個現代化、有效率的組織。他的結論是「今後立國建軍,以確立制度為最重要」。

蔣從來沒從國家偷錢,也沒有私有的金庫。為了支應他遷到臺灣之前的開銷,他向陳立夫主持的中國農民銀行辦貸款,借了一百萬元快速貶值中的金圓券(依那時的官方匯率為一萬美元)。同一天,委員長和長子蔣經國坐一輛黑色大轎車,在維安車隊的陪同下前往紫金山。經過二十分鐘的車程,父子倆來到孫中山陵寢。中山陵的拱門鐫刻著很可能是蔣親選的兩個字:「博愛」。下了車,父子倆緩緩走上八段的陡石梯,偶爾佇足休息。他們把保鑣留在外頭,兩人獨自走進陵寢,在中國現代革命之父的雕像前,直直站著、低頭不語。

摘自本書 第九章 大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