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吳豐山
自序/黃清龍
內文摘錄

作 者 作 品

門裡還是門外?從蔣經國日記再探孝嚴身世
《門裡還是門外?從蔣經國日記再探孝嚴身世》+《蔣經國日記揭密》深度解密套書

人物傳記

【類別最新出版】
百年周家兩個世界:中國大動盪中一個家庭的悲歡離合
渡阡陌:我家的兩岸故事(二)
朋友、戀人與最糟糕的事──馬修.派瑞回憶錄
在蔣經國日記找到真愛軌跡:揭密強人世界裡的夫妻、親子、情史等獨特生命篇章
家在世界的屋宇下:諾貝爾獎經濟學大師阿馬蒂亞.沈恩回憶錄


蔣經國日記揭密:全球獨家透視強人內心世界與台灣關鍵命運(BCN0282)

類別: 社會‧文化‧傳記>人物傳記
叢書系列:歷史與現場
作者:黃清龍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0年07月10日
定價:380 元
售價:300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312頁
ISBN:9789571382623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吳豐山自序/黃清龍內文摘錄



  自序/黃清龍

自序 我如何與兩蔣日記結緣/黃清龍

  二○二○這一年很不平靜,彷若前兩次庚子年重現,總是給人震撼、帶來痛苦;病毒把全世界整得七零八落,每個人都有些身不由己。如此不安的環境,竟讓我偷得三個月的空閒時間,完成這本十萬字的書,說起來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

  筆耕原是本份之事。媒體工作三十多年,「不會作詩也會吟」。但為什麼跟兩蔣日記結緣呢?說遠一些,當年聯考填志願時陰錯陽差,該上台大歷史系卻跑去政大讀新聞。還好,「今天的新聞就是明天的歷史」,倒也不算離太遠。大四下學期學長找我幫忙,把《自由中國》社論分類做摘要,就這樣天天跑社資中心看雜誌、記重點,竟然從第一本看到最後一本。那還是解嚴前的八○年代初,正是禁忌待解未解之際,幾個月「苦讀」後赫然發覺:原來當時社會上熱論的議題,如國會改選、地方自治、解除戒嚴、開放組黨等,《自由中國》廿多年前都已探討過。我們關注的所謂「新聞」,其實是多年前的「歷史」。《自由中國》像一扇窗,開啟了我對新聞與歷史辯證關係的認識。

  大學畢業進入媒體,待了幾個不同的報紙,有的大、有的小,有的新、有的老,有的藍、有的綠。常有人問:媒體五顏六色,該如何調適?其實只要「我心如秤」,任爾東南西北風,自有揮灑空間。當然,合則來,不合則去,底線還是要有的。就這樣,親身經歷解嚴後的國會改選、省市長民選、首次總統民選、第一次政黨輪替……,不知不覺中,曩日談論的「未來」忽然成為「現在」,如今回看又已變成「過去」。新聞和歷史,果然就是一對雙胞胎!

  二○○六年卸下報社主管職位,抓住機會到美國進修兩年,第一年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東亞所,隔年轉到華盛頓布魯金斯研究院東北亞中心。剛巧《蔣介石日記》對外開放,在好友郭岱君的提點下,趁人在美國之便到史丹佛大學看了幾回日記,又有新的發現:原來新聞會死去,歷史卻可以活過來!

  這批日記原本放在台灣,蔣孝勇過世後就由蔣方智怡保管,二○○○年台灣第一次政黨輪替後出現「去蔣化」風潮,家屬擔心兩蔣日記可能不保,因此在二○○四年將日記送到美國史丹佛大學暫存。至今仍忘不了每次看完日記,在胡佛檔案館教授休憩室與來自兩岸、韓國、日本的學者,邊喝咖啡邊分享讀日記心得的氣氛。龍應台為了寫《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也到胡佛看日記,還有前國安會秘書長胡為真,他想知道《蔣介石日記》是如何寫他父親胡宗南。大陸學者去了很多,最勤快的莫過於楊天石教授,他對民國史專研之深令人敬佩,每回聽他講述都入神到忘了白日將盡。總之,那是一段無法忘懷的探索之旅。

  二○○八年八月返台後,重回報社崗位,陸續發表十多篇閱讀日記的文章,包括〈蔣介石與二二八〉、〈蔣介石日記秘聞之韓戰系列〉,以及〈恩惠與決裂──吳國楨和兩蔣關係〉等,雖非嚴謹的學術著作,倒也引起一些迴響。當然海內外史學界的收穫最大,陸續出現不少精彩著作,楊天石的《找尋真實的蔣介石》更是叫座。學界咸認《蔣介石日記》的開放,不但解開許多歷史謎團,甚至推翻了過去的歷史認知,對中國近代史的研究起了巨大作用,因此對於即將跟著開放的《蔣經國日記》,都抱以很高的期待。不料,由於蔣家家屬對日記所有權出現爭議,進而引發訴訟,連帶也使《蔣經國日記》的開放延後十多年。

  說來也巧,每當我工作崗位轉換時,兩蔣日記總會適時迎面而至。二○○六年閱讀《蔣介石日記》是如此,二○一九年十一月傳出《蔣經國日記》即將開放,當時我正準備從報社退休,有較多空閒時間。退休後籌組「信民兩岸研究協會」,十二月二十五日剛開過協會成立大會,不久就收到華府友人來信,邀我以協會理事長身份拜訪華府智庫,回程可以到史丹佛大學看《蔣經國日記》,真是再好不過的安排了!於是農曆大年初一即從台北出發,當時武漢已經封城,台灣開始超前部署防疫。

  美國行第一站是華府,先後拜會卡內基國際基金會、布魯金斯研究院,也和華府的藍綠兩黨代表見了面。二月二日離開華府當天,還上美國之音談香港反送中,然後就飛到西岸。二月三日一早到胡佛檔案館報到,由於肺炎疫情影響,許多兩岸學者臨時取消行程,還意外成為全球第一位入館查閱日記的人。

  蔣經國為什麼會寫日記?他十五歲到蘇聯留學,十二年後才返國,蔣介石擔心兒子受共產思想影響太深,要他寫下在蘇聯的所見所聞,蔣經國就這樣從一九三七年五月開始寫日記,寫到一九七九年十二月底因健康不佳、視力惡化才停筆。由於時間有限,行前特別擬定閱讀重點,決定以一九四九年之後的大事為主軸。蔣經國在台灣參與許多敏感、機密的工作,包括重大的軍事、情治、國防、外交決策等,特別是一九七○年代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中壢事件、台美斷交及美麗島事件等,甚至更早之前的劉自然事件、一九七○年紐約刺蔣案,日記中留下許多未經公開的紀錄。除此之外,我還發現一九七九年年底韓國大統領朴正熙遇刺,引起蔣經國高度關注,還有美國介入台灣核武發展,日記上均有所記載。這些就構成了本書第二章的內容。

  閱讀《蔣經國日記》,很難不去想找出他對章亞若的回憶紀錄。蔣與章的婚外情在解嚴前後已非敏感話題,蔣經國逝世後還有專書問世。但是關於蔣、章的婚外生子,特別是章亞若的死因,至今並沒有確切說法。還有,蔣經國生前從未談及此事,即使對家人都不曾提及,那麼他會不會在日記中留下一些紀錄呢?二○二○年二月四日上午,我在胡佛檔案館翻閱蔣日記,突然就在一九五四年的日記上,有了驚人的發現:日記中蔣經國直接否認章亞若所生雙胞胎與他有關,還明確指出雙胞胎的生父是他的老朋友王繼春。這真是太驚人的發現了!倘蔣日記所說為真,那麼在蔣方良過世之後,章孝嚴已經改姓蔣,兒子也改為蔣萬安,這段「認祖歸宗」還有效嗎?蔣經國日記的公開,會不會使蔣孝嚴的身分再度成為懸案?所有的這些謎團與可能的解答推敲,我都在本書第五章做了交代。

  除了愛情故事,蔣經國對子女的恨鐵不成鋼,也是本書重點之一。蔣經國育有三兒一女,分別是蔣孝文、蔣孝章、蔣孝武、蔣孝勇。和許多為人父母者一樣,他對兒女有很深的期許,但是四個兒女在學業、事業、乃至婚姻上都有問題,他的期望越深,失望也越大。此種巨大的失落感,讓他飽受精神折磨,甚至看到部屬的小孩學業有成,也會心生感觸、自愧不已。還有蔣經國對繼母宋美齡與表弟孔令侃的憎怨,是政壇流傳已久的軼聞,但缺乏直接佐證。我發現蔣經國在日記中經常提到孔令侃,且幾乎都是惡評。這除了有上海打老虎的宿怨,也和孔令侃幾度靠著宋美齡庇護,想回台從政甚至奪權有關。特別是一九七九年初,蔣經國正與美國展開艱苦的斷交談判,遠在紐約的宋美齡與孔令侃不時隔洋指揮,更讓蔣經國極度憤怒,日記中常以「紐約」、「紐約方面」代稱,連名字都不願多提。究竟蔣經國如何為子女傷透腦筋,他又如何與宋美齡與孔令侃搏鬥,本書第四章有第一手的揭露。

  馭人術也是研究蔣經國的一個大題目。蔣經國是個性格複雜的人,他喜歡接觸群眾,民間形象很親切,但威權體制下的統治,又讓屬下恩威難測。其中一個讓大家議論不止的問題是:一九八四年他為何選擇李登輝而不是林洋港擔任副總統?翻閱《蔣經國日記》我發現,早在一九七八年林洋港剛擔任台灣省主席不久,蔣對林洋港的評價就十分保留,日記中形容他「好名善變,不可不防」。相反地,蔣對李登輝則是欣賞有加,說他「具有新的科學觀念,是可以培植的一位人才。」另外,《蔣經國日記》中也對孫運璿、陳誠、陳履安父子等部屬,以及當時活躍的黨外人士陳菊、許信良、康寧祥等有所評論。為了增進讀者的了解,特別以背景溯源加上日記原文引用,夾敘夾議來呈現,詳見本書第三章。

  蔣經國逝世已經三十二年,至今仍深受台灣人懷念,在全球威權體制轉型中是十分少見的例子。對於這樣一位傳奇人物,大家真正了解的又有多少?私密日記的公開無疑提供一個更全面、深入了解蔣經國的機會,也是撰寫本書的初衷。筆者想說的是,蔣經國是人不是神,也會有軟弱和沮喪的時候,甚至幾度壓力大到想一死了之。他位高權重而又生性多疑,肯向他直言說真心話的少之又少。強人掌權需賴權術,對周圍亦需時時防範,內心世界之幽微複雜,只有透過日記才能一探究竟。大家可能不知道,蔣經國有很嚴重的失眠問題,安眠藥吃了幾十年,好幾次想戒卻戒不掉,痛苦不堪。

  蔣經國晚年開放大陸探親,影響兩岸關係至今。從日記中可以發現,這絕不僅是基於所謂反統戰的政治策略,而是他設身處地的情感投射,因為他自己就是一個嚴重的思鄉者。在他晚年的日記中,經常提到對故鄉的懷念,例如一九七八年八月三十一日記:「日夜思想故鄉武嶺之山水、房舍,尤其回憶童年時候的種種生活之情況,難以忘懷,祖母、外公、外婆、先母的慈像,走路、講話、拜佛、燒香的情態,都深印在我的腦中。」再如一九七九年一月二十六日記:「年暮歲寒,念家鄉之心深切至極,不知此生尚有相見之日乎?」還有三月六日記:「杜鵑花皆已凋謝,又是一個新的季節,思鄉之心益切,人物、山水一一記在心,感受殊深。」以及十一月二十六日記:「此時家鄉已是深秋,懷鄉之心至切,不知何時得歸我鄉耶?」他對榮民的感情尤深,十二月廿一日記載:「每次巡視榮民之家,看見榮民們多衰老,尤其久病在床的苦境,看了心痛如刀割。榮民一生從軍,今日又無親人,看了實在太難過了。他們看見了我,不但毫無怨意,而且親如家人,使我感動到流出淚來。」所以當他看到老兵因為想家想父母,跑到行政院大門前跪哭高喊時,他的內心恐怕也正在同樣吶喊著「我要回家」!

  蔣經國的親民作風,也是他受人民懷念的原因。有人說這是威權統治下的政治包裝,但在他日記中確實經常記載下鄉時,與民眾親切互動、被人民喜愛的感動。日記是私密性質,不需要用來對外宣傳,應該說他的親民是出於真心的。不僅如此,從一九七八年八月三日一段日記上的記載,還可以看出蔣經國民胞物與的情懷,日記上寫著:「目睹七美和望安兩離島民眾生活之改進和地方建設之進步,至為欣慰。可知社會之改造並不需要流血革命的。誰能想到望安島的漁婦,已可用長途電話和遠洋作業的丈夫通話了。」這才是蔣經國受人民懷念的主要原因!

  毫無疑問,日記作為史料參考依據有其相對主觀與局限之處,然誠如胡佛檔案館東亞部主任林孝庭指出,對於關注一九四九年後台灣時期中華民國政經、外交與兩岸關係發展的人來說,蔣經國日記仍可提供大量珍貴訊息,讓吾人對許多重大議題得以窺探蔣經國內心的思維與想法,甚至有可能顛覆大家對過往歷史事件的認知與看法,這就要說到《蔣經國日記》開放的當代意義。

  一九七一年十月二十六日,中華民國被迫退出聯合國,隔天蔣經國在日記上對美國受制於中共笑臉外交提出批判:「廿年來共匪之所謂外交一向採取蠻橫政策,在蠻橫的掩護之下隱藏了他們的恐懼。從去年開始,共匪覺悟到長期蠻橫無助於其目標之達成,於是改用笑臉外交,希望以欺騙來取得勒索不能得到的東西,本來這就是共黨外交的典型模式,不幸許多民主國家卻已上了他的圈套。這些民主國家在不久的將來可能會了解其錯誤,但可惜的是他們此刻已經造成了對我們的傷害。」

  一九七八年十一月中共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走向改革開放路線。隔年一月一日中共與美國建交,同一天發表「告台灣同胞書」,對台展開統戰攻勢。蔣經國深知此後的兩岸競爭即將進入一個新的階段,但他反共的決心始終是堅定的。在他一九七九年三月二十五日的日記就記載:「共匪自從與美建交以來,就對我展開空前的和平談判攻勢,余堅守立場,不顧無比重大來自海內外之壓力,決定置之不理。」而在同年四月四日國民黨中常會中,前述蔣經國的立場更進一步成為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三不政策的內涵。蔣經國還曾親口告訴《紐約時報》記者說:「與中國共產黨接觸(談判),就是自殺行為,我們沒那麼愚蠢。」

  有意思的是,一九七九年二月新加坡總理李光耀來訪,蔣經國一方面對「國際間尚有如此無所畏懼之友人」,甚為感動;但二月二十一日送走李光耀,當天日記就記載:「李的基本觀念雖然是反共的,但其對共黨的認識還是非常淺薄的,可慮。」顯然等著回去迎接鄧小平往訪星洲的李光耀,曾對蔣經國說了些什麼,才讓他有此感嘆。

  從事後的發展來看,蔣經國當年的反共或許過於頑固,有著「一朝被蛇咬」的陰影,三不政策後來也被迫妥協修正。但時至今日,連美國都已承認,過去四十年與中共的接觸政策是失敗的。中共不但沒有透過雙方的深化互動加快開放腳步,反而在經濟上國進民退,在政治上更加極權,在言論自由上更加緊縮;甚至想要改變國際秩序,輸出所謂的中國模式。就連香港這個「一國兩制」示範區,中共都可以隨時棄之如敝屣,完全不顧當初對港人的承諾。於此更可看出蔣經國的遠見。

  總結「蔣經國路線」的核心思想,可概括為:一、堅持中華民國主權獨立,提倡中華民國認同與台灣認同互相接納。二、反對「一國兩制」,堅拒中共統戰。三、堅持親美外交路線,堅定站在自由世界的一邊。這些或許值得正在為黨路線爭論的國民黨後人參考。

  最後,本書的完成要特別感謝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院研究員郭岱君、胡佛檔案館東亞部主任林孝庭,沒有他們的鼎力協助,我不可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完成。老長官吳豐山撥冗寫序,為本書添補許多不足之處,一併致謝。他是經歷過蔣經國時代的媒體前輩,真正了解蔣經國的人。內人黃秀錦不時給予提點,協助書稿的多媒體傳播,功勞很大。還有許多應該感謝的人,限於篇幅,就不一一列舉了。當然,書中如有謬誤之處,還請讀者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