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內文摘錄

人物傳記

【類別最新出版】
百年周家兩個世界:中國大動盪中一個家庭的悲歡離合
渡阡陌:我家的兩岸故事(二)
朋友、戀人與最糟糕的事──馬修.派瑞回憶錄
在蔣經國日記找到真愛軌跡:揭密強人世界裡的夫妻、親子、情史等獨特生命篇章
家在世界的屋宇下:諾貝爾獎經濟學大師阿馬蒂亞.沈恩回憶錄


好節氣、好天氣:淑麗氣象趴趴GO十年陪你全臺走透透!(PE00476)

類別: 社會‧文化‧傳記>人物傳記
叢書系列:People
作者:王淑麗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2年05月17日
定價:480 元
售價:379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320頁
ISBN:9789571398174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內文摘錄



  內文摘錄

第壹章  走上氣象主播這條路

離開都市,深入鄉鎮,每到一個地方,讓我更愛這片土地、更愛臺灣的美好,深刻感受臺灣濃厚的人情味。每趴趴GO一次,我就多增廣見聞,鄉親的質樸善良、親切好客,那種發自內心的溫暖,儘管萍水相逢,卻著實讓你覺得彷彿是相識已久的家人朋友。──王淑麗

從菜鳥交通記者到當家氣象主播

近來天氣多變,幾次的寒流及強烈冷氣團,讓大家都穿著厚厚冬衣出門,不時也會留意溫度的變化。只是,氣象播報除了天氣的溫度及降雨之外,還能有什麼?

一九九五年,我在環球電視展開了我的電視新聞記者生涯,至今已有二十七個年頭,我的第一條新聞讓我印象非常深刻,就是天氣新聞,對當時什麼新聞資歷都沒有、跑交通線的菜巴巴記者來說,做一條天氣新聞看起來是最好的練習。

當時採訪車載我到中央氣象局,下車之後要往哪裡走、去採訪誰都不知道,一進去瞎走瞎逛,在一個迴廊,終於碰到一位男士,我鼓起勇氣上前詢問:「您好,我是環球電視的記者,要採訪天氣的新聞,想知道去哪個單位找誰訪問?」那位男士看著我答說:「你要採訪天氣新聞啊!那找我就對了,跟我來吧!」原來那位男士就是當年的中央氣象局預報中心主任──陳來發。這就是我跟氣象最初的接觸,後來怎麼也沒想到,我會與氣象播報有如此深厚的緣分。

之所以這麼說,主要原因是,儘管天氣新聞是我的第一條新聞,但在天下第一線的交通線下,只要是交通部底下的局處都是我負責的範圍,氣象局只是交通部底下其中的一個局處,更何況交通線編制在新聞部生活組下,只要和生活相關的新聞也都是我們要跑要採訪的新聞,因此一個禮拜採訪一條天氣新聞已經算多(當然颱風、地震等重大災變天氣不在此限),且在當年,新聞部對一個記者或是主播的養成,一開始從記者訓練,若長官認為可以進一步栽培為新聞主播,也會先從氣象播報開始,因此氣象播報也被視為培養臺風、口條,以及臨場應變的試金石,很多新聞主播都是從氣象主播入門,進而播整點新聞及Prime Time(黃金時段)新聞。而我一開始的新聞養成,似乎也遵循這樣的步驟,只不過後來老天爺並沒有按照這SOP來安排我的命運。

對於一個初入新聞領域滿懷正氣熱血的青年來說,我當然希望能成為一位專業的新聞記者,從而成為一個家喻戶曉的當家新聞主播,氣象主播對我來說只是橋梁而已,我從來沒有想過我會在氣象播報上有所駐足停留,沒有想到老天爺不按牌理出牌,我走了一條沒有前例可循的路,從記者到氣象主播、到整點新聞主播、資深記者、午間新聞主播、假日新聞主播,再到專職氣象主播。

二○○五年六月七日,TVBS氣象團隊浩浩蕩蕩成立,並召開記者會。從此,我展開了專職氣象主播的生涯,猶記得當時TVBS氣象團隊成立之前,那時擔任TVBS總經理的李四端,也是找我回來專播氣象的長官,他問我:「我希望你回來專播氣象,但你是不是要想想,你的氣象跟現在在線上的氣象主播要有什麼不同?有什麼區隔?觀眾憑什麼要看你的氣象,甚至信任你的氣象?」因為他的一席話,我開始去思考,以一個不是新聞科系、更不是念大氣科系的氣象主播,我如何做出市場區隔?更重要的是贏得觀眾的信任、贏得收視率。也因此,在當年中央氣象局局長辛江霖引薦下,認識「財團法人氣象應用推廣基金會」,並與基金會中來自各氣象單位及學界的資深氣象人員合作,成立氣象團隊,成為TVBS最強大的顧問群,當時臺灣氣象播報開始從個人走向氣象團隊的時代,從TVBS氣象團隊浩大成軍後,各新聞臺也跟著喊出氣象團隊口號。

我觀察到國外的氣象主播播報風格很多元,常常是新聞時段當中的亮點,但當這些主播在詮釋氣象資訊時卻不失專業。這樣的氣象播報讓我眼睛為之一亮,我想把這樣的氣象風格帶進臺灣。於是我在TVBS氣象團隊的播報時期,由專業氣象顧問領軍,以我為主的氣象播報則以美式輕鬆幽默且誇大的手勢作為我的風格,我想為臺灣的氣象播報帶來不同的「新氣象」。當然所有的改變一開始都是辛苦的,當年臺灣的閱聽眾對新聞主播甚至氣象主播都有既定的刻板印象,主播應該要專業、端莊、穩重、親切……,手勢不宜過多或太誇張,因此初試啼聲的挑戰也招致許多觀眾批評,認為沒有主播樣子、有失專業;幸好,電視臺並未給我過多限制,我仍持續這樣的風格再做些調整,這才漸漸開始贏得觀眾的肯定及喜歡。

在TVBS時期,我致力於將國外輕鬆幽默卻又不失專業的氣象風格帶進臺灣,希望大家每天早起看氣象是很輕鬆愉悅的,用普羅親切的方式讓大家更聽得懂氣象,沒有負擔,甚至是一大早喚醒民眾的Morning Call;在東森時期,我進一步以國臺語夾雜的方式播氣象,這也是一大創新,讓播報語言更貼近臺灣社會,很多觀眾反應感覺很親切,吸收不少原本只聽臺語新聞的觀眾,此舉打入中南部的觀眾市場,更打入中高年齡以及家庭觀眾群。然而國臺語夾雜這樣的詮釋方式,也被少數觀眾投訴不專業,認為一個主播要講國語就用標準的國語,講臺語就用標準的臺語,哪來的一下國語,一下臺語?

什麼是專業呢?客觀來說,主播的專業就是要將新聞訊息清楚表達,讓閱聽眾能聽懂,至於語言的詮釋方式只是一種工具,閱聽眾究竟能不能接受,這就是市場的自由選擇機制了,因為市場決定一切,而且市場瞬息萬變。我知道我要的風格,這是我,確定自己的初衷及方向,就會繼續往前走。

除了播報風格的改變,在內容上,TVBS時期為了樹立專業度,在氣象顧問的協助下清楚傳達氣象訊息以及颱風、梅雨等重大災變,即時掌握天氣變化,在每個小時不斷更新氣象資訊及播報內容,是主要的奠基任務,另由於我是跑生活新聞線出身,當我在思考氣象資訊時,除了颱風等重大災變天氣的發生一定是新聞主角之外,平常風和日麗的時候,氣象播報在新聞中只是提供社會服務的配角,而我在提供每天的天氣溫度、告訴觀眾會不會下雨、天氣冷還是熱之餘,還能提供什麼訊息?而這些訊息是否是觀眾想知道的或與氣象有關的?於是在TVBS時期我在平常的氣象播報上,把農民曆也加入了氣象播報內容。

二○一○年,我加入東森新聞,任務是延續東森氣象前氣象主播俞川心長期所建立下來的氣象專業及東森氣象品牌,如此任重而道遠,加上我在接下此任務之前,離開氣象播報領域已有兩年的時間(二○○八~二○一○年在三立電視擔任海外頻道事業部的業務專員),如何喚起觀眾對我的記憶,以及在專職氣象播報領域當中再出發,並將東森氣象帶入新氣象及新高峰,就是首要工作任務。

東森氣象第一年,我仍以建立氣象專業為主,除了持續尋求軍方氣象單位的顧問支援,繼續以氣象團隊方式建立氣象的深度、準度之外,在生活運用上,我改以廿四節氣作為我平日氣象播報的額外素材,因為我認為節氣對臺灣民眾的連結更深,閱聽眾會更有感。然而,讓我及東森氣象真正走出新局的是「淑麗氣象趴趴GO」這個單元。

二○一一年二月十一日「淑麗氣象趴趴GO」從淡水滬尾櫻花大道首播,至今已走過十年,是臺灣最長壽的戶外氣象播報單元。其實氣象主播到戶外播氣象,我並非首例,以前李富城、俞川心及林嘉愷這些專業氣象主播們都在戶外播過氣象,更不用說記者兼職的氣象主播,但若是說到每週固定時間時段的戶外氣象播報形成帶狀單元,「淑麗氣象趴趴GO」就是首創了。

「淑麗氣象趴趴GO」這個節目,讓我認識了臺灣的四季之美、各地的農業精英、還有地方上的許多好朋友,雖然工作非常辛苦,但是能夠結交到這些地方上的好朋友、增廣見聞,甚至讓我有機會為農業與公益發聲。

每週的期待是,只要節目一播出,就有觀眾直接出發跟風,跟著淑麗氣象趴趴GO去旅行、買東西、吃東西,更進一步促進在地觀光與幫助地方小農。

從我播報氣象以來,一直在思考一件事,那就是氣象不該只是氣象,氣象與生活密不可分,「淑麗氣象趴趴GO」按照季節及節氣帶領大家看見臺灣的美好,希望透過這本書,讓大家感受這十年來的成果與足跡。

我與我的氣象之路

我是王淑麗,後來改名為王家秝,但是,公司要求螢光幕前的我,必須以「王淑麗」為名,大家也都以王淑麗稱呼我。現任東森新聞臺氣象主播、《淑麗氣象趴趴GO》主播。

我並非一開始就立志當一個氣象主播,從菜鳥記者到資深記者,從整點新聞主播到午間新聞主播,最後踏上專職氣象主播這條路,也並非是我原先的職涯方向規劃。二○○七年我離開TVBS,直到我二○一○年到東森任職,重返氣象主播工作,這中間有兩年多時間,是在三立電視臺擔任海外版權的業務。這兩年多,我離開氣象主播工作,每天不用清晨四、五點起床上班,當寒流或颱風一來,我不用加班,風雨再大,我可以成為坐在電視機前的觀眾,看著氣象主播們播報颱風最新動態。

直到二○○九年八月八日,莫拉克颱風在中南部降下破紀錄的豪雨,小林村慘遭滅村,震驚國人,當新聞播出這不幸消息時,我驚覺我居然坐在電視機前,看著莫拉克破歷史紀錄的豪雨,短短幾天內,下了臺灣一整年的雨量,小林村在半夜被突如其來翻天覆地的滾滾泥流、土石完全淹沒吞噬,近五百人慘遭活埋死亡,新聞每播一次就重擊一次我的內心,晚上我輾轉難眠,懊惱的是為何我不在鏡頭前提醒觀眾致災性降雨的到來?如果在八月八日父親節一早,我就能在電視上不斷提醒降雨的可怕,和其他的氣象主播共同提醒,是不是山區的民眾就可以早點撤離?但為什麼我不在?為什麼我會在家看電視?為什麼?一千個為什麼在腦海揮之不去,讓我整晚失眠。

假期結束,我仍是個業務。有天,東森前同事狄志偉打電話來問我有沒有意願到東森播氣象。原來當時東森的氣象主播俞川心將軍退休了,他們要找一位可以接替俞將軍位置的氣象主播,已經尋覓了好一陣子,尚未找到適合人選,這個消息再次讓我內心起了漣漪,我想重返氣象主播臺。

但是,家人希望我三思,因為在三立當海外版權業務做海外銷售節目、偶像劇的業務工作,已經很熟悉,且有不錯的成績,業務性質可長可久,主播的工作在新人輩出的情況下,的確很不穩定且變數也高,加上當時臺灣氣象主播的市場只有資深氣象伯伯,還沒有資深氣象女主播出現,這讓已經身為人母需負擔家計的我來說陷入長考。

從現實面來看,業務的工作比較符合我的人生規劃及需求,然從情感面而言,我卻又對氣象主播的工作有些期待與使命感。在不知該如何做決定的情況下,我甚至跑去算命,還到廟裡擲筊,得到的答案都是選擇留任業務對我比較好。儘管神明都已指示,自己也做了SWOT分析,兩者都指向業務之路,我的內心卻不得安定,遲遲徘徊猶豫,最後,我毅然決然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跟著感覺走,就在二○一○年一月一日,我前往東森新聞任職,重返專職氣象主播的崗位。

在我的氣象播報職涯當中,最大的突破就屬「淑麗氣象趴趴GO」,這單元可以說是我致力氣象生活化的最佳代表作。氣象局長鄭明典在接受訪談時也給「淑麗氣象趴趴GO」莫大的肯定,他說:「回顧電視的播報,早期大概就是念稿式的,方式幾乎每臺都類似,氣象內容開始有點變化是從馮鵬年開始,他在談氣象諺語,在當時的確是把範圍擴張了,諺語就是一般人的生活經驗,而要把它擴張到影像化、具體化,其實就是你在做的事情。所以我覺得這整個系列下來,是讓氣象與民眾的生活更相關。而且氣象影響最大的,應該就是農業這一塊。經營農業的人,他本身的生活經驗,很多是會引起共鳴的,我覺得這是相當好的一個方向。」

從二○一一年二月十一日第一集「淑麗氣象趴趴GO」開播,至今已十年,這十年究竟走過哪些地方?有什麼改變?對地方觀光還有在地小農有什麼助益?我一直想整理這十年氣象趴趴GO的足跡,更想了解每次氣象趴趴GO之後,對受訪者的幫助及他們內心的想法,因此透過這本書,剛好可以為十年淑麗氣象趴趴做個回顧和省思。

新聞工作是高壓力的工作,每天都是新的開始,不管昨天的新聞跑得多轟轟烈烈,或是跑了什麼大獨家,新聞播完就歸零,隔天又有新的新聞要跑。氣象主播的工作更是每個小時都在更新內容,氣象播報幾乎不會重播,除了極少數的特殊狀況,因為每個小時的降雨及溫度都不同。因此十年來「淑麗氣象趴趴GO」不管上山下海、晴天雨天都是Live播出。除了每天早晚氣象播報之外,每週五有一次的淑麗氣象趴趴GO,所以很多聯繫及前置溝通必須要在週一到週三間完成,工作忙碌不說,由於我個人完全不擅長整理、分類、存檔這件事,因此這十年,除了公司新聞側錄的影音檔及照片檔外,我幾乎沒有文字建檔整理,直到新聞部行銷公關副理陳明宜(Penny)到職後,接觸我的淑麗氣象趴趴GO,她認為有留下紀錄的必要,遂從二○一五年起才開始有了紀錄,而我也在差不多時期開始請氣象工讀生做氣象趴趴GO的地點紀錄。因為每次的淑麗氣象趴趴GO都像在打仗一樣,且來去匆匆,連線結束旋即準備離開現場回公司,所以也很少問及受訪者後續的回饋與想法。這次藉由本書來「整理」,才發現工程浩大。一口氣訪談這麼多人,過程雖然很累,但是每一次的訪談過程都收穫良多,心中有許多的悸動。

 
內文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