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得獎記錄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
前言 1
前言 2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書摘 4
書摘 5

譯 者 作 品

引爆趨勢:小改變如何引發大流行〔典藏紀念版〕
貪婪時代
知識經濟時代
引爆趨勢:舉手之勞成大事
價值行銷時代:知識經濟時代獲利關鍵
華爾街世紀
細菌戰:美國生化武器之祕
中國熱
麥肯錫中國投資報告
引爆趨勢

人物傳記

【類別最新出版】
百年周家兩個世界:中國大動盪中一個家庭的悲歡離合
渡阡陌:我家的兩岸故事(二)
朋友、戀人與最糟糕的事──馬修.派瑞回憶錄
在蔣經國日記找到真愛軌跡:揭密強人世界裡的夫妻、親子、情史等獨特生命篇章
家在世界的屋宇下:諾貝爾獎經濟學大師阿馬蒂亞.沈恩回憶錄


葛林史班傳 (PE0101)
Greenspan: the man behind money

類別: 社會‧文化‧傳記>人物傳記
叢書系列:People
作者:賈斯丁‧馬丁
       Justin Martin
譯者:齊思賢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1年01月17日
定價:250 元
售價:198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96頁
ISBN:9571332933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前言 1前言 2書摘 1書摘 2書摘 3書摘 4書摘 5



  前言 1

美國經濟舵手

巨風起於青萍之末,一個偏遠角落的金融問題竟然演變為衝擊全球的金融風暴。

1997 年 7 月 2 日,泰國率先不支倒地,放棄捍衛泰銖。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主席葛林史班雖然清楚泰銖貶值的前因後果,卻認為不值得大驚小怪,總之,在華府的想法裡,這純屬區域問題。

泰國多年來的國家建設一直是向國際社會舉債,從摩天大樓、購物中心到高爾夫球場,背後金主都是外資。隨著泰國的經濟政策愈來愈掉以輕心,美國基金經理人及海外投資人從 1997 年上半年開始集體出走。此舉進而吸引投機客全面狙擊泰銖,而泰國中央銀行也為捍衛排山倒海而來的貶值壓力吃足了苦頭。在走投無路的情形下,泰國轉向國際貨幣基金(IMF)求告,等到泰銖兌美元貶值 10 %之後,國際社會才恍然大悟,該國的經濟危機已積重難返,這也為日後的全球金融危機埋下第一顆種子。

馬來西亞是緊接著拉警報的國家。這兩個國家的文化背景截然不同,泰國屬於佛教國家,馬來西亞則以回教徒為主,然而,在 1997 年夏季,兩國的經濟命運卻大同小異。1990 年代,泰、馬兩國的國內生產毛額(GDP)都有超強的演出,有時候成長率甚至超過 10 %。東亞的經濟奇蹟有目共睹,從 1987 年到 97 年共吸引 5,000 億美元的外資,泰、馬兩國就是帶動整個區域繁榮的火車頭。但兩國的商業法規鬆散、銀行放款條件寬鬆,因此經濟榮景的根基有如流沙,並不扎實。

自此國際投資界檢視相關國家的標準愈來愈嚴格,泰國率先滅頂,馬來西亞跟著沈淪。馬元於 1997 年 7 月24 日開始猛爆性的重貶,該國總理馬哈迪(Mahathir Mohamad)把金融風暴的責任完全推到「狗屁倒灶的投機客」身上。他甚至指名道姓,痛斥避險基金經理人索羅斯(George Soros)為「白癡」。這番氣急敗壞的言論,只換得國際投資人對整個東亞區域更加戒慎恐懼。

接著輪到菲律賓披索倒地不起,住進「加護病房」的地區貨幣愈來愈多,金融風暴愈演愈烈,美國媒體也出現令人驚心動魄的標題,暗示亞洲金融風暴可能很快會飄洋過海登陸美國。不久之後,媒體創出一個新名詞,以「亞洲金融瘟疫」(Asian Contagion)形容這個前所未見且令人色變的現象。取了名字之後,這場瘟疫彷彿大神附體,突然之間有了生命。

當時,葛林史班擔任聯邦準備理事會主席已經十年,他密切注意九千哩之外的疫情發展。葛林史班知道這個時候得沈住氣,太早反應或過度反應只會幫倒忙,外界對全球金融危機的恐懼會使危機更為惡化。此外,美國當時正值經濟擴張期,葛林史班希望使出渾身解數,維持經濟榮景。

接著傾倒的骨牌是印尼。1996 年印尼的經濟欣欣向榮,超級模特兒克勞蒂亞.雪佛(Claudia Schiffer)及坎貝兒(Naomi Campbell)翩然飛抵首都雅加達,出席時裝咖啡廳(Fashion Cafe‘s)的開幕典禮。但 97 年八月,印尼盾開始像自由落體一般跌跌不休,六個月內貶值幅度高達 80 %。經濟風暴引發印尼境內暴動,光是雅加達一地就造成 1,200 人死亡。面對危機層出不窮,印尼總統蘇哈托(Suharto)先是撤換了中央銀行總裁,然後自己也被迫下台,結束 32 年的統治生產。

「亞洲金融瘟疫」的殺傷力愈來愈強,然後它又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侵襲中國大陸及美國。香港恆生指數前一天收盤如果暴跌,就會讓幾個小時後開盤的美國股市重挫。1997 年 10 月 27 日,道瓊指數狂跌 554 點,成為 7,161 點,跌幅高達 7%,成為 10 年來單日最大跌幅。

當天收盤後,美國財政部長魯賓(Robert Rubin)宣讀一份書面聲明。魯賓站在華府財政大樓前,頭頂正是美國建國初期擔任財政部長的漢彌爾頓(Alexander Hamilton)雕像,他說:「請社會大眾別忘記,美國經濟基本面仍然相當強健。」

第二天早上,葛林史班在國會作證,也發表一份經過字斟句酌的聲明。他宣讀聲明的時候,一旁的助理隨時遞來道瓊指數最新的點數。當時美國股市已經草木皆兵,葛林史班不希望投資人因為他的談話更加坐立難安。葛林史班的遣詞用字是出了名的模稜兩可,經常容易被人誤解,但他這次作證的言辭卻再清楚不過。他甚至明白表示,「美國經濟榮景的基礎仍然穩固依舊。」

葛林史班及魯賓安定人心的談話達到預期效果,在他們兩人聯手打理下,1990 年代的美國經濟一片大好,光靠他們登高一呼,美國的金融市場似乎就暫時吃下定心丸。接下來幾個星期,道瓊指數收復大部分失土,美國的景氣也毫無減緩跡象,但是投資人內心深處仍然忐忑不安。

1997 年 11 月,南韓也宣告不治。在所謂的「裙帶資本主義」(crony capitalism)作祟下,南韓的政治人物四處貪污、私相授受;政府更鼓勵銀行業特別禮遇少數大財閥,因此經濟雖然能夠突飛猛進,卻是畸形發展。1997 年,這些資產值數十億美元的財閥接二連三倒閉,等到無法償債的財閥超過七家,南韓整個經濟體系也土崩瓦解。南韓是全球第十一大經濟體,也是美國及日本主要的貿易夥伴,如今竟然如此不堪一擊,讓全球投資人措手不及。

此刻,聯邦準備理事會不動聲色地介入希望化解危機。聯邦準備理事會的職責之一是管理美國部分的銀行,因此它敦促這些銀行展延南韓的短期債務,為南韓爭取一些時間,也減輕一些壓力,避免全球的金融情勢繼續惡化。

同時,外界愈來愈擔心日本也會被拖下水。日本銀行當時壞帳總金額估計高達 440 億美元,其中許多是受到泰國、印尼及南韓財經情勢動盪所波及。此外,亞洲在金融風暴席捲下,對日本出口的需求也嚴重萎縮。

1997 年到 98 年冬天,葛林史班對東亞情勢嚴陣以待,但從海外傳來的消息卻令人膽顫心驚。全球 40 %的經濟陷入衰退,有些是亞洲金融瘟疫下的受害者,有些只是湊巧處於景氣減緩週期,唯獨美國的經濟一枝獨秀。

葛林史班身為聯邦準備理事會主席,扭轉全球經濟失衡,自然是義不容辭的責任。聯邦準備理事會手上最強力的工具是兩種短期利率,可以主導債券、商業貸款及住宅抵押貸款等長期利率的走勢。他深知聯邦準備理事會如果降息,等於讓美國經濟吃了大力丸,可以對亞洲金融瘟疫產生免疫抗體。然而,如果美國未受到傳染,似乎也不必白打一劑預防針,這反而容易刺激通貨膨脹,讓美國經濟榮景戛然而止。

葛林史班陷入兩難,一方面是亞洲金融瘟疫可能跨海而來,另一方面則是美國景氣可能過熱。他於 1998 年 2 月在美國眾議院銀行委員會作證時表示,美國經濟夾在「兩股平衡但強大的力量之間」。最後,葛林史班決定採取穩紮穩打的作法,他力勸聯邦準備理事會其他同僚,暫時按兵不動,不降低利率。

1998 年 5 月,葛林史班和魯賓連袂到國會作證,希望立法部門批准柯林頓政府的要求,對國際貨幣基金增資 180 億美元。但當時國際貨幣基金只剩下 150 億美元可供運用,面對東亞來勢洶洶的金融瘟疫實在捉襟見肘。國際貨幣基金同意提供泰國 172 億美元紓困,金援印尼四百二十億美元。另外, 1997 年 12 月 3 日,國際貨幣基金也敲定提供南韓 570 億美元貸款,南韓人把這一天稱為「國恥日」。

全世界已經不起另外一次的經濟危機,但屋漏偏逢連夜雨,俄羅斯在 1998 年 8 月 17 日宣布無法償還部分外債。消息傳出,全球為之震撼,這等於是美國政府決定暫緩償還國庫券的本息。俄羅斯的無法償債是亞洲金融風暴的轉捩點,金融瘟疫已經蔓延到亞洲以外的地區。

俄羅斯如今也和許多深陷金融風暴的亞洲國家一樣同病相憐。總之,全球投資人對於新興市場的戒心愈來愈重,不管是泰國、印尼、俄羅斯或其他新興市場,投資人只想趕快出清和新興市場沾上邊的資產。投資人退場後遺留的真空,外匯投機客適時進場。事實上,緊接在俄羅斯爆發危機之後,巴西及阿根廷也感染時疫。

同年 8 月下旬,葛林史班到懷俄明州傑克森洞(Jackson Hole)參加聯邦準備理事會年會。表面上,他還是一付無動於衷的模樣,媒體雖然隨侍在側,但是他不願輕率發言,以免嚇到金融市場。但是私底下,他承認自己非常憂心全球金融情勢的發展。

最令人側目的警訊是,美國公債和新興市場債券之間的利差擴大。1998 年初,兩者利差約在6 個百分點,等到俄羅斯爆發償債危機,利差擴大到 17 個百分點。換句話說,新興市場必須支付遠高於美國公債利率的利息,才能吸引全球的資金。

更麻煩的是,投資人對於債信良好的美國公司債也敬而遠之,寧願擁抱利率較低的美國公債。依照華爾街的術語,「資金開始逃向績優資產」。美國投資人預期金融風暴即將來襲,紛紛未雨綢繆,改採守勢。

葛林史班浸淫經濟領域長達半個世紀,但是他向同僚坦承,從來沒有見過如此嚴峻險惡的情勢。投資人的情緒愈來愈緊張,美國公債和新興市場債券的利差也愈來愈大。美國公債被視為最安全的投資工具,除此之外,投資人幾乎對任何金融資產都缺乏信心。美國似乎也擺脫不了亞洲金融瘟疫的侵襲,而且感染的方式是任何人作夢都想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