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得獎記錄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
前言 1
前言 2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書摘 4
書摘 5

譯 者 作 品

引爆趨勢:小改變如何引發大流行〔典藏紀念版〕
貪婪時代
知識經濟時代
引爆趨勢:舉手之勞成大事
價值行銷時代:知識經濟時代獲利關鍵
華爾街世紀
細菌戰:美國生化武器之祕
中國熱
麥肯錫中國投資報告
引爆趨勢

人物傳記

【類別最新出版】
朋友、戀人與最糟糕的事──馬修.派瑞回憶錄
在蔣經國日記找到真愛軌跡:揭密強人世界裡的夫妻、親子、情史等獨特生命篇章
家在世界的屋宇下:諾貝爾獎經濟學大師阿馬蒂亞.沈恩回憶錄
撥雲見日:張麗善的情意政道
春日的偶遇:白色恐怖、我的阿公黃溫恭與家族記憶追尋


葛林史班傳 (PE0101)
Greenspan: the man behind money

類別: 社會‧文化‧傳記>人物傳記
叢書系列:People
作者:賈斯丁‧馬丁
       Justin Martin
譯者:齊思賢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1年01月17日
定價:250 元
售價:198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96頁
ISBN:9571332933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前言 1前言 2書摘 1書摘 2書摘 3書摘 4書摘 5



  書摘 3

第二章 爵士歲月

葛林史班的圈子以音樂為中心,他甚至立志成為職業樂師。雖然好友紛紛進入正統的大學,例如,山諾夫前往紐約大學,威斯利則念紐約市立學院,他仍然選擇茱莉亞音樂學院。

在雪納的啟蒙下,葛林史班希望在茱莉亞深造,精進自己的技藝。不過,茱莉亞音樂學院走的是菁英路線,葛林史班雖然很喜歡這個學校,卻不太適合學校講究排場的作風。茱莉亞音樂學院於 1905 年成立,創辦人戴若許(Frank Damrosch)是作曲家李斯特(Franz Liszt)的義子,學校宗旨就是要與歐洲音樂名校並駕齊驅,總之,這是一個培養嚴謹音樂家的學校。茱莉亞音樂學院創校以來,出過不少知名的音樂家,例如大提琴家馬友友、小提琴家波爾曼(Itzhak Perlman)、鋼琴家克里伯恩(Van Cliburn)。在此,葛林史班必須把偶像古德曼拋在腦後。

入學標準非常嚴格,必須獲得由院內教師組成的甄選委員會認可。葛林史班當時 17 歲,手拿著豎笛站在這些考官面前。考官問了葛林史班一大堆問題,了解他對古典曲目的熟悉程度,也要求他以豎笛演奏巴哈及莫札特的作品,測試他的技巧。

結果考官很滿意葛林史班的演奏,因此他獲准進入 1943 年冬季班,主修豎笛。這一班預定 1945 年畢業,全班不到 50 人,而且由於正值二次大戰期間,學生多半是女性。

葛林史班在茱莉亞音樂學院位於上城的校區求學,也就是第 122 街及克萊蒙特大道(Claremont Avenue)交叉口的莫寧塞高地(Morningside Heights)音樂中心,從華盛頓高地無論搭公車或地下鐵都很方便。他的課程包括鋼琴、合唱、樂理和基礎聽寫等。他的導師是克瑞斯曼(Arthur Christmann)先生。

克瑞斯曼喜歡吹毛求疵,而且一絲不苟,他本身也是從茱莉亞音樂學院畢業,後來又到哥倫比亞大學及聯合神學院的聖樂學院(School of Sacred Music)深造。他在樂器上的造詣博大精深,除了豎笛之外也精通鋼琴、風琴、小提琴及中提琴。他在音樂領域上的最大貢獻是發明「雙吐奏」(double-tongued)法,這種吹奏豎笛的方法非常專業,而且只有少數人才有這種能耐。

無論從什麼角度來看,葛林史班都算不上茱莉亞音樂學院的風雲人物。當時學校發行《IMA新聞》(IMA News)為校刊,忠實記錄葛林史班這一班學生在校的表現,包括音樂會、登上榮譽榜或獲頒獎學金的名單,但是從來沒有提過他。

克瑞斯曼在音樂教育界的名氣很大,作育英才的時間也很久。幾年後,克瑞斯曼列出一份名單,上面是他歷來最得意的門生,葛林史班也是榜上無名。事實上,葛林史班和克瑞斯曼從來沒有心靈相契過,至少不像他多年後在其他學術機構和其他傑出老師那麼相濡以沫。

葛林史班上過一門名為「以音樂為業的調查」的課程。根據授課大綱,這門課是幫助學生在充滿挑戰、競爭激烈的音樂界能夠立足。不過,葛林史班早已經開始躍躍欲試了。1943 年底,葛林史班接到雪納的電話。雪納知道有個巡迴樂團正在物色一位能演奏薩克斯風和豎笛的團員,他建議葛林史班去試試看。

葛林史班心動了。他覺得幹嘛要耗在茱莉亞音樂學院?如果已經有工作機會上門,為什麼還要花幾年的工夫拿資格?尤其是得上「以音樂為業的調查」這種課。不滿 20 歲的葛林史班已經非常務實了。

於是,葛林史班到西 57 街的諾拉錄音室(Nola掇 Studios)試音,希望加入這個樂團。團長傑若米(Henry Jerome)和他的左右手賈曼特(Leonard Garment)親自測試葛林史班的能耐,結果都很滿意。葛林史班沒有顯赫的實務經驗,但傑若米及賈曼特不認為這是缺點,反而認定他是受過訓練的「合格」樂師。傑若米願意每週付 62 美元的薪水聘請葛林史班,後者欣然接受。葛林史班於 1944 年 1 月 6 日從茱莉亞音樂學院辦理退學,距離入學還不到一年。就這樣,他成為傑若米樂隊的成員之一。

現年 81 歲的傑若米說:「葛林史班很厲害,不過,他主要的工作不是演奏爵士樂。我聘請他是因為他是一流的樂師,我並沒有把他當成即興樂師來用。」

已經 75 歲的賈曼特也回憶,「葛林史班是一流的分部樂師,他能夠奏出正確的音符,也和分部融為一體。整個分部聽不到一點雜音,這才是重點,他們雖然分工,但是必須合奏。」

葛林史班這輩子遇到過許多令人悠然神往的人物,傑若米和賈曼特是最令人難忘的兩位。

傑若米 12 歲就出道擔任喇叭手,足跡遍及新英格蘭。他高中時曾經休學 4 個月,原因是他要在一艘橫跨大西洋的郵輪上演奏。他也念過茱莉亞音樂學院,後來也退學,然後從 30 年代末期開始自組樂隊、巡迴演出,表演的場合其實和黑人夜總會相去不遠。他有時候會到汽船上演奏爵士樂、有時候是在賭場裡、有時候在布朗克斯區的天堂舞廳、或者到位於卡茨基爾(Catskills)的猶太人遊樂區。和不到 20 歲的葛林史班相比,傑若米絕對是老江湖。

賈曼特當時只有 19 歲,負責演奏薩克斯風,是傑若米的好友,也幫他物色好手。賈曼特在紐約市土生土長,成長的背景和葛林史班極為雷同,從小也是在布魯克林的布朗維爾區(Browninsville)打棍球和板球長大的。他也是猶太人,父母是從東歐移居到紐約。

葛林史班和賈曼特的母親都很寵愛小孩,父親也常常不在身邊。但是葛林史班的父親是真正離開了自己的家人,而賈曼特的父親只是工作時間太長,和子女比較疏離。

賈曼特的母親和羅絲一樣都熱愛音樂。她到美國之後,首先從事的工作之一就是在下東區的吉許溫(Wallensteinand Gershwin)餐廳當女侍。她有時候也會幫忙照顧餐廳老闆的小兒子喬治。吉許溫本人靠著〈波吉和貝絲〉(Porgy and Bess)及〈藍色狂想曲〉(Rhapsody in Blue)等經典名曲一炮而紅,這讓賈曼特的母親也找到在新故鄉安身立命的夢想。

傑若米的巡迴樂隊共有五支銅管樂器、四支薩克斯風、一台鋼琴、一組鼓,再搭配其他樂器及一位歌手。葛林史班的工作是演奏豎笛、高音薩克斯風,有時候也演奏橫笛。葛林史班所屬的樂隊雖然比他以前待過的樂隊大,但是仍然遠不及古德曼、米勒及紹氏(Artie Shaw)等大型樂團。畢竟傑若米無論是才華或知名度都趕不上這些樂團,他的編曲能力及演奏技巧不算特別出眾。但對葛林史班來說,反而是件好事。他能和其他人一起合奏已感心滿意足,更由於樂隊內並沒有許多天才型的成員,所以他顯得比較突出。

傑若米的風格屬於「嚴格依照節拍演奏」,他的樂隊常在酒店及賭場等場所,演奏一些所謂的「活潑爵士樂」(bounce)。很多中年人會隨著〈千百樣的你〉(All the Things You Are)及〈星塵〉(Stardust)這些歌曲,慵懶地跳舞。硬要比擬的話,這支樂隊的風格有點接近朗巴多(Guy Lombardo)樂隊,而後者以一首甜美的除夕夜主打歌而聞名。事實上,傑若米和他的樂隊也有經典之作,歌名是〈好人〉(Nice People),曲調極盡甜美之能事。傑若米樂隊每次表演的開場都是這首歌。

葛林史班在傑若米樂隊期間,幾乎跑遍了美國東半部。他們有時候搭乘巴士、火車,有時候也會租車,樂器則裝在貨車上,跟在車隊後面。他們的大本營設在紐約市,但是一巡迴公演就幾個月不回來。傑若米通常在一個地方不會只待一個晚上;反而常待上幾晚,甚至幾個星期,例如曼菲斯的克拉奇酒店(Claridge Hotel)、肯德基州康溫頓鎮的路奧客棧(Lookout House),或者新奧爾良羅斯福酒店(Hotel Roosevelt)。

葛林史班和賈曼特都是在城市裡長大的小孩,很少出外旅行,因此非常開心。葛林史班常在下午先舒服地游個泳、曬太陽,然後再到維吉尼亞海灘的衝浪夜總會(Surf Club)表演。

但是對傑若米這種已經 126 歲的老鳥來說,巡迴演出的日子很難熬。傑若米說:「所有事情都是一成不變,每個城市都似曾相識,早上醒來的時候一定是在旅館裡,變成一種習慣。」

傑若米已經厭倦這種永無止境的巡迴演出,他更厭倦這種既賺不到太多錢,也不算有名的日子。當時是 40 年代中期,搖擺樂快要走入歷史。從古德曼在洛杉磯帕洛馬(Palomar)舞廳首度演出,搖擺樂的主流地位已經 10 年。但是一般人愈來愈想要一些新鮮的舞曲,不再熱衷於林迪舞及吉特巴(jitterbug),比波普(bebop)於是登場。對葛林史班來說,這是他短暫音樂生涯中最不尋常的一章。

依照現代爵士樂的沿革,搖擺樂之後是比波普接棒。後者也算是搖擺樂,只是經過改良,更動感、動作也更複雜。

比波普和搖擺樂一樣,都源自黑人樂師。搖擺樂的開山鼻祖是貝西(Count Basie)、艾靈頓(Duke Ellington)及韓德森(Fletcher Henderson)。但是真正把搖擺樂發揚光大、成為樂壇主流音樂的人卻是古德曼等白人樂師。搖擺樂的聲勢如日中天的時候,比波普的先驅也開始進入這個新領域,例如韓斯(Earl Hines)、帕克(Charlie Parker)、吉列斯派(Dizzy Gillespie)及葛頓(Dexter Gordon)。

基本上,比波普的曲風比爵士樂更爵士。這類音樂的創作者都是從小聽阿姆斯壯(Louis Armstrong)及艾靈頓的歌曲長大的,如今他們想要創作自己時代的作品。當時許多黑人不斷遷徒到美國北部的大都會地區,為了適應時勢,他們創作的歌曲偏向都市風格。聆聽比波普的音樂必須更投入,搖擺樂比較適合跳舞,屬於看熱鬧式的音樂,比波普則是看門道的人聽的音樂。

樂隊要轉型演奏比波普,連大師級的米勒都會覺得是一項挑戰,遑論傑若米。對葛林史班更是難上加難,因為他並沒有迷上這種音樂的曲風,更何況他本身的演奏技巧也沒有到爐火純青的境界。不過,既然比波普已經是大勢所趨,葛林史班有能力,也有風度,因此仍然賣力演出。

負責樂隊轉型的人正是賈曼特。他一有機會,就會溜到紐約市的夜總會。他到過哈林區的上城夜總會(Uptown House),也到過西 52 街的凱利的馬房(Kelly‘s Stable)及三點(Three Deuces),當地也被稱為「搖擺胡同」(Swing Alley)。他對這種音樂讚不絕口。

賈曼特經歷第一場音樂革命,深受這種音樂感動及啟發,他在 1944 年底告訴傑若米:「傑若米,你得來聽聽比波普音樂是未來的趨勢,它有朝一日會取代搖擺樂。那些百分之百優秀的樂師一心一意只想演奏這種音樂。」

這個點子簡直是不按牌理出牌,但傑若米卻想把死馬當活馬醫,反正損失也不大。其他樂隊或多或少已經有點成績,也獲得聽眾的認可。但包括杜西(Tommy Dorsey)或松希爾(Claude Thornhill)都不敢改弦易轍,因為他們擔心,轉型之後可能弊大於利。不過傑若米和他的樂隊反正還沒有闖出名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