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內文摘錄

譯 者 作 品

一個人的京都春季遊
跟著山崎亮去充電:走讀北歐生活設計最前線
跟著山崎亮去充電:踏查英倫社區設計軌跡
只要我能跑,沒什麼不能解決的
決戰前:大迫傑東奧訓練紀事(附大迫傑跑步訓練日誌)
成為更強大的自己:20歲少女完全制霸世界七頂峰、南北極點
憤怒的勇氣:對不合理表達公憤﹐這個世界與你的人生就會改變。
跑過、煩惱過,才能發現的事。
京都:春季遊
日本百味散步帳:四季都好吃的一期一繪(隨書附贈金平糖「彩虹星星」書籤)

人物傳記

【類別最新出版】
百年周家兩個世界:中國大動盪中一個家庭的悲歡離合
渡阡陌:我家的兩岸故事(二)
朋友、戀人與最糟糕的事──馬修.派瑞回憶錄
在蔣經國日記找到真愛軌跡:揭密強人世界裡的夫妻、親子、情史等獨特生命篇章
家在世界的屋宇下:諾貝爾獎經濟學大師阿馬蒂亞.沈恩回憶錄


是枝裕和:再一次,從這裡開始(PEX0442)
文藝別冊 是枝裕和

類別: 社會‧文化‧傳記>人物傳記
叢書系列:People
作者:是枝裕和
       是枝裕和
譯者:涂紋凰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0年02月11日
定價:480 元
售價:379 元(約79折)
開本:18開/平裝/362頁
ISBN:9789571380650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內文摘錄



  內文摘錄

特別專訪
66個打造是枝裕和的作品


喜歡上電影、影像作品的過程,和我現在製作的作品完全是兩回事耶。小時候很喜歡,但現在回頭看卻疑惑「這哪裡有趣?」的也不少。這次就來聊非優等生選片方式如何?聊至今我看了哪些電影之類的。不過,大部分都是在我成為製作者之前的東西就是了。譬如那些有點無聊、電影史上無足輕重,在小學、國中、高中、大學時代受到影響的電影。

那就從最初看的第一部電影開始吧!我第一次看電影是在池袋東口的戲院,還有印象的電影是迪士尼的《飛天老爺車》(1961年製作?1961年發行)。印象中應該是和《木偶奇遇記》一起上映,不過可能是我記錯,或許是不同時間去看的。電影的內容是在說奇怪的科學家發明很多神奇的東西。譬如說發明彈性很強的橡皮圈,然後貼在籃球選手的鞋底,讓選手可以跳很高進球得分之類的。應該屬於科幻喜劇類的電影吧!我當時是站著看。戲院裡有很多客人,大家一起哄堂大笑,我記得我是從人群的隙縫中看完這部片。大概是我小一的時候吧?1969年左右?我不確定是哪一年去看的。那就是電影院初體驗。還有《木偶奇遇記》我記得是被鯨魚吞進肚子裡的故事。海浪和被鯨魚吞進去的畫面讓我印象深刻。

我是個很普通的孩子。沒有什麼每週去看電影的習慣,家裡的經濟條件也沒那麼寬裕,我家並不是文化素養豐富的家庭,所以一切應該只是碰巧而已。我母親說她年輕時每週都去看電影。因為是結婚之前,所以已經是二次大戰前的事情了。我母親似乎在戰後也經常跟著哥哥去看電影,直到結婚為止。她以前在有樂町當銀行行員,銀行關門之後就想著:「那今天要看什麼好呢?」母親似乎因為雙親早逝,所以很受大哥寵愛。

雖然不能常去戲院,但因為母親喜歡看電影,所以如果有什麼節目的話,晚上就會一起在家裡看電視。那應該就是我第一次接觸電影。當時很多電影都重新配音,只有在NHK播放的時候會上字幕,其他基本上都是日語配音。

那時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希區考克。母親很喜歡瓊‧芳登,所以會看她主演的《蝴蝶夢》(1940年製作?1951年發行)等影片。她也喜歡英格麗‧褒曼,雖然不是希區考克的劇本,但也會看《北非諜影》(1942年製作?1945年發行)。大家可能會覺得意外,不過我最初看的都是這種黑白的好萊塢老電影。《蝴蝶夢》、《深閨疑雲》(1941年製作?1947年發行)、《煤氣燈下》(1944年製作?1947年發行)、費雯‧麗的《魂斷藍橋》(1940年製作?1949年發行)。我和母親一起看了這些電影。

再來印象比較強烈的就是希區考克的《鳥》(1963年製作?1963年發行)。應該是我小學的時候在電視上看到,而且還因為受劇情影響太深,去上學的時候一直在注意鳥(笑)。那對小孩子來說真的很恐怖。不知道身邊的烏鴉什麼時候會襲擊自己。那部片真的具有改變日常風景的力量。總之,那部電影讓我不得不在意上學途中的風景和學校裡的遊樂設施。《鳥》算是比較近期的,小時候很多電影相較之下都滿驚人的。我小時候有很多像《火燒摩天樓》或《1975年國際機場》這類的電影。

我很喜歡科幻片,所以把電視上播映的《聯合縮小軍》(1966年製作?1966年發行)等電影全部看過一遍。

後來小學高年級的時候,迷上《人猿星球》(1968年製作?1968年發行)。這也是電視上的配音版本。畢竟那時還是小孩,完全不知道那就是地球,看到最後一幕沙灘上露出半截自由女神像的時候非常震驚。我還記得隔天還在學校問朋友:「你昨天有看《人猿星球》嗎?」

現在很難想像,但不知道為什麼從那時候開始我就迷上卻爾登‧希斯頓了。一定是他太帥了。想到那個渾身肌肉的共和黨支持者的下場,就覺得和自己格格不入,但我竟然有賀芳書店刊行的電影明星彩色相簿《電影相簿》。後面還附有採訪內容,我小時候曾經買過這種書呢。我記得我還會收集《Road Show》、《SCREEN》等外國雜誌的剪報。還有《賓漢》(1959年製作?1960年發行)和《十誡》(1956年製作?1958年發行)等電影。《賓漢》真的很震撼,那時候好喜歡卻爾登‧希斯頓喔。

從這部片開始,同時代的電影進入美國新浪潮。雖然都是在電視上看的,但《虎豹小霸王》(1969年製作?1970年發行)的勞勃‧瑞福、保羅‧紐曼、凱瑟琳‧羅斯都是當時我心目中的大英雄。最後一幕是勞勃‧瑞福和保羅‧紐曼衝出來之後被殺,以定格動畫的方式結束整部電影,我還把黑白電影海報貼在房間裡。片中有凱瑟琳‧羅斯和保羅‧紐曼騎腳踏車的場景。但凱瑟琳‧羅斯已經和勞勃‧瑞福在一起了。保羅‧紐曼應該也喜歡凱瑟琳‧羅斯,所以才會和她一起騎腳踏車。還記得背景音樂是《Raindrops Keep Fallin' On My Head》,我很喜歡這個配樂    。
這個時期我應該也看了《畢業生》(1967年製作?1968年發行)和《我倆沒有明天》(1967年製作?1968年發行)之類的電影。 《午夜牛郎》應該是我長大一點之後才看的,不過當時就已經受到美國新浪潮的洗禮了。

不知道為什麼我最著迷的是《日為吾兄 月為吾妹》(1972年製作?1973年發行)。這可不是美國新浪潮的電影,而是義大利電影。這應該是我在小學六年級或國中一年級時看的電影,是一部描繪聖方濟各亞西西這位聖人的傳記電影,由法蘭高‧齊費里尼擔任導演。在迷上這部電影之前,我看過法蘭高‧齊費里尼的《羅密歐與茱麗葉》,應該是在那個時候喜歡上奧莉薇‧荷西。因為奧莉薇‧荷西我注意到導演,所以看了導演的另一部作品《日為吾兄 月為吾妹》。這部電影描述出生在放高利貸商家的兒子,上戰場回來之後改變了人生觀,把父親家裡從貧苦人家搜刮來的大量衣物從窗戶丟出去,最後裸著身體創辦了托缽修會。這是一種對天主教極權化、搜刮信徒財物的反動,他們不建教堂,而是托缽到每戶人家乞食。聖方濟各亞西西在日本也很受歡迎。在那很久之後,羅伯托‧羅塞里尼的《聖方濟之花》(1950年製作?1991年發行)把聖方濟各這個角色塑造得更加有趣,我知道他拍得更好,但我是因為法蘭高‧齊費里尼才注意到這個角色的。《日為吾兄 月為吾妹》這部片裡唐納文的歌非常好聽,一出DVD我馬上就買了,直到現在我都很喜歡。我小學的畢業紀念冊裡,喜歡的電影應該就是寫《日為吾兄 月為吾妹》。大概是把滿身肌肉的卻爾登‧希斯頓和托缽修會的《日為吾兄 月為吾妹》都一起寫上去了。

同時期我更迷電視。譬如放學回家之後的傍晚,日本電視台重播的青春偶像劇系列。剛開始應該是和姊姊一起看的。像《What's the Youth?》(1965~66年)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看,應該是因為這樣迷上連續劇,後來我自己愛看的是《給媽媽》(1975~77年)和《滿是傷痕的天使》(1974~75年)。啊,在那之前我應該先迷上了東芝日曜劇場才對。我是很罕見每週都準時收看東芝日曜劇場的小學生。那些內容對小學生來說並不有趣,簡而言之是不怎麼紅的家庭劇。因為大家都去看《太陽的微笑下》(1972~87年)。當然,我也有看《太陽的微笑下》,但我最喜歡的還是東芝日曜劇場。應該是因為在那之前看過《謝謝你》(1970~75年)、《蘿蔔花》(1970~77年)、《大膽媽媽》(1968~72年)這類的家庭劇。所以我是在沒有注意到作家的情況下,遇見向田邦子的作品。我也不知道為什麼那時候會喜歡這種電視劇。當然我也很喜歡《時間到!》(1970~90年)和《寺內貫太郎一家》(1974~2000年)等久世光?先生的系列作品,只不過更喜歡非常保守的東芝日曜劇場就是了。

其中有幾部作品我還有印象。譬如《拖曳賽馬》(1973年),這是一部以北海道拖曳賽馬為題材的電視劇,小林桂樹和八千草薰演夫妻,是個很棒的故事。八千草薰很可愛。那應該是我國中的時候吧?這個時期,有個名為HBC北海道放送的地方電視台,該電視台以倉本聰的劇本定期製作單集電視劇。應該是正逢倉本先生在東京和NHK有爭執,中途離開正在拍攝的大河劇,之後移居札幌的時期吧。正好碰上他逃到北海道的時候。這個時期製作的單集電視劇很有趣。《拖曳賽馬》就是其中一部。我還依稀對內容有印象。雖然還有《啊!新世界》、《當氣球上升時》等名作,但之後重新再看一次也不覺得有什麼,以作品的品質來說可能比較差,但同時代我看完還留下印象的只有《拖曳賽馬》。

接著,由八千草薰和大瀧秀治主演的《我家老爺》(1975~81年)系列是以北海道警察為主角的連續劇,這一部我也很喜歡。

好像光聊東芝日曜劇場時間就要結束了呢。之後山田洋次先生還寫了幾部東芝日曜劇場的戲,應該是我小時學的時候,有一部由渥美清主演的《放蕩一代子》(1973年),是以落語為主題、單集完結的電視劇。這也是一出DVD我就馬上去買了。我沒有看「阿寅」的習慣,所以第一次認識渥美清是因為《放蕩一代子》這部戲。這部戲真的非常有趣。

這部戲大概是在國中的時候看,到了高中、大學便開始追向田邦子、山田太一、倉本聰等三位作家,此時影響我最深的就是山田太一《早春素描簿》(1983年)和《打造回憶》(1981年)。這大概已經是上大學的時候了。從這個時間點往回推,記得還看了《岸邊的相簿》之類的作品,但這不是同一個時代的電視劇。我偶爾會看《岸邊的相簿》,但沒有全部看完。每個禮拜讓我為了看劇而回家的戲,就是國中時期由中村雅俊主演的《前程錦繡》(1975~1976年)。這是鐮田敏夫撰寫的劇本,那是國中生非常憧憬的大學生青春故事,而且以吉祥寺為舞台背景非常貼近生活,所以我一直都有收看。

向田邦子過世前,我明確知道她作家的身分而觀看的作品並不多。其實《夥伴》(1980年)和《宛如阿修羅》(1979~80年)這類作品對高中生來說沒什麼感覺。向田邦子過世之後,其他編劇以她留下的手稿為基底撰寫劇本。久世先生在新春特別劇還是終戰紀念之類的時段,打造由田中裕子主演的兩小時電視劇,之後回想起來對我助益良多。其中,有一集叫做《天空之羊》(1997年),由小林薰飾演落語家,內容非常精彩。我一直想和田中裕子、小林薰合作,可惜都沒實現。久世先生搭配田中裕子的戲都非常精采,這應該是導演和演員最理想的相遇方式吧!電視的情況差不多就是這樣。

上大學之後,我為了消磨時間開始去電影院,剛開始是迷上費里尼。這件事我已經到處講過,早稻田旁邊有一座名為ACT小劇場的電影俱樂部,只要繳交年費一萬日圓就可以每天去看,真的很棒。播放的作品有限,所以同一部電影能重複看很多次。不過那好像是違法經營的樣子。因為之後不知道為什麼,小劇場就倒了。應該是未經許可就播放影片吧?事實上到底怎麼樣我也不清楚。我在那裡開始用愛森斯坦特輯、費里尼或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特輯、法國新浪潮等以前沒注意過的電影製作手法觀點看戲。算是慢了很多拍。一開始我先從有英格麗‧褒曼和卻爾登‧希斯頓演出的戲看起,之後則是看編劇選片,直到上大學之後才開始思考導演到底是什麼。我因此看了費里尼的《大路》(1954年製作?1957年發行)和《卡比利亞之夜》(1957年製作?1957年發行)這兩部片。但當時我心想:「這到底是什麼東西?」很有趣吧!那時候除了這兩部之外,還看了什麼呢?小劇場播的東西還滿多的。「阿寅」之類的電視劇我也是在那裡看完的。

再來就是池袋的文藝坐和銀座的並木座、三鷹奧斯卡三大戲院。我在這些戲院看了很多作品,這應該就是我從事電影工作的起點。

雖然有點不好意思,不過我是在十幾歲的尾聲才在並木座看了黑澤明的《生之慾》(1952年)和《美麗的星期天》(1947年)這兩部電影。應該是十九歲的時候吧!我記得是入學之後沒多久的事情。這件事在各種層面上來說都具有很強烈的意義。我在並木座看完小津安二郎、成?巳喜男、溝口健二的作品。從這時候開始,我也會去電影資料館,但最常去的還是並木座。不過電影底片都很破舊。彩色底片會褪色,黑白底片則是傷痕累累,有時候還會因為雜訊跳過一整幕,但是我覺得非常有趣。我那時候第一次想好好看日本的電影。那應該就是一開始的起點。現在覺得成瀨的作品很有趣,但當時最喜歡的還是黑澤明。日本電影不知道為什麼通常都很無聊,但黑澤明的作品很有趣。不過那和我現在的拍攝風格沒什麼關係就是了。

小栗康平《泥之河》(1981年)應該也是大學的時候看的。我很喜歡這部戲。直到現在也很喜歡,應該是說我只要一看就會哭。我想可能是因為我很喜歡宮本輝這位作家。經營賣春船的商家裡有一對姊弟,姊姊銀子在橋墩下的小餐館吃飯。那是藤田恭子和田村高廣經營的餐館。銀子說把手放進米桶就有幸福的感覺,因為自己家裡沒有像樣的飲食。那一段非常淒涼,表現得很好。

這些電影有很多都影響我至今,不過我一開始最喜歡的還是義大利電影。畢竟我是從費里尼開始接觸電影的。我在ACT 小劇場看了羅伯托‧羅塞里尼的《羅馬,不設防的城市》(1945年製作?1950年發行)和《戰火》(1946年製作?1949年發行)。除此之外,也很喜歡《德國?年》1948年製作?1952年發行)。我應該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喜歡有小孩演出的電影。

說起那個時候的義大利,就會想到塔維亞尼兄弟,應該是七?到八?年代吧!我還記得《聖洛倫佐之夜》(1982年製作?1983年發行)和《我父我主》(1977年製作?1982年發行)這兩部電影。

除此之外,還有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我很喜歡《公路之王》(1957年製作?1959年發行)。

 
內文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