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初見人世

人物傳記

【類別最新出版】
百年周家兩個世界:中國大動盪中一個家庭的悲歡離合
渡阡陌:我家的兩岸故事(二)
朋友、戀人與最糟糕的事──馬修.派瑞回憶錄
在蔣經國日記找到真愛軌跡:揭密強人世界裡的夫妻、親子、情史等獨特生命篇章
家在世界的屋宇下:諾貝爾獎經濟學大師阿馬蒂亞.沈恩回憶錄


我心歸處是敦煌:樊錦詩自述(WHA2008)

類別: 社會‧文化‧傳記>人物傳記
叢書系列:香港中和
作者:樊錦詩 口述/ 顧春芳 撰寫
出版社:香港中和
出版日期:2020年09月11日
定價:760 元
售價:600 元(約79折)
開本:18開/平裝/544頁
ISBN:9789888694013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初見人世



  初見人世

  我的祖籍是浙江杭州。1938 年7 月9 日我出生於北平。那年北平已經淪陷,日軍司令部就設在鐵獅子胡同。但是華北之大,日軍根本無法控制。日本政府決定「以華制華」,在佔領區扶植各種傀儡政權,以達成征服中國的目的。為了掠奪中國的資源,日軍接管並壟斷了華北的交通、郵電、鋼鐵、煤炭、電力和紡織等行業,還強行發行了聯銀券。華北的糧食、棉花等物資被運往日本,導致食品奇缺,物價飛漲。
  在我很小的時候,我們一家就去了上海。北平淪陷後,絕大多數北平文化教育界的著名人士都拒絕與侵略者合作,寧願拋棄優越的生活條件,到大後方為抗戰盡力。由於種種原因走不了的,也寧可隱居起來,過?清貧的日子。在這種情況下,我父母決定帶?全家去南方謀生。
  我出生的時候,家裡已經有了一個大姐,我和二姐是雙生子。按照家譜,我們姐妹是樊家的梅字輩,大姐的名字中就有個「梅」字。但是父親希望女孩子也要飽讀詩書,於是分別以「詩」「書」為名,給我們姐妹倆取了名字。我的雙胞胎姐姐叫「樊錦書」,我叫「樊錦詩」。
  我是在協和醫院出生的。我和姐姐是早產兒,出生的時候才六個半月。聽祖母說,我們生下來的時候,大腿就只有她大拇指那麼粗。由於我們嚴重不足月,醫院不讓出院,需要放在暖箱裡觀察。現在想想,如果不是在協和醫院,以當時一般的醫療條件,估計我們早就沒命了。
  因為有兩個孩子,母親的奶水又不足,等我們出院的時候,她就雇了一個奶媽。姐姐由母親親自餵養,我就交給奶媽餵養。因為奶媽的奶水很好,很快我各方面的指標都超過了姐姐。過了一陣子,我們到協和醫院做檢查,醫生說這兩個小孩,怎麼一個胖一個瘦,是不是媽媽偏心。其實並非媽媽偏心,而是奶媽格外偏愛我,照顧我特別細心。
  但我和姐姐畢竟是不足月的早產兒,又是雙生子,從小體質就比較弱。特別是我,小時候多病多災。因為先天不足,背也有點駝,就是一個「醜小鴨」。
  我父親名叫樊際麟,他畢業於清華大學,是個工程師。
  父親大學畢業後就在北平的工部局工作,後來我們舉家搬到南方,他一度改行經商。他的外語特別好,非常熱愛中國古典藝術和文化。因為我很小就離開了北平,因此對小時候在北平的那一段生活並沒有特別的印象。
  南下上海之後,因為家裡孩子多,母親就在家操持家務,全家只有父親一個人工作。我們家本來已經有了三姐妹,後來又陸續有了兩個弟弟,一共姐弟五個。因為家裡還有爺爺奶奶,父母的負擔比較重。於是,母親把我和雙胞胎姐姐放在外婆家裡寄養,我們就和外婆住在上海愚園路的一幢公寓裡。外婆家的生活條件很好,她會做西餐,我很小就會吃西餐。
  父母帶?大姐和弟弟住在舅舅家一個石庫門的房子裡。那個房子位於現在的靜安區新閘路。後來我們全家又搬去了虹口區,租住在一個租界時期的西式房子裡,家裡還有壁爐。不過到了「文化大革命」的時候,全家人都從那裡給轟了出去。
  老人的觀念比較陳舊,外婆總說女孩子唸甚麼書,將來能識字,能看丈夫的家信就行了。所以我弟弟六歲就能去讀書,而我和姐姐直到八歲才進正式的學堂。幸虧我父親沒有重男輕女的思想,他覺得女孩們也應該去上學,於是說服了外婆。正是由於父親,我才有機會進學校讀書。
  我先後上過三個私立小學。我的第一個學校是愚園路的彼得小學,那是一個教會學校。二年級的時候我從彼得小學轉到了當時的求德小學,第二年又轉到了海寧路的善導小學。我們家有五個孩子,要供五個孩子讀書,父母的負擔可想而知。直到後來公私合營,中學都是公立學校,沒有私立學校了,這時候我才進了公立學校讀書。
  每逢新學期開始,我和姐姐們領了新書回家後,父親總要和我們一起包書皮。那時候不像現在,有現成的漂亮包書紙。當時就是找些乾淨的牛皮紙,把課本的封面包上。之後,父親就會用楷書工工整整地在書封寫上「樊錦詩」三個字。父親練過書法,字寫得非常漂亮,他對孩子們也是言傳身教,從小要我們練書法。他還找來顏真卿、歐陽詢的字帖讓我們臨摹。我小時候也喜歡模仿父親的字,潛移默化地,我的字和他的很像。
  受我父親的影響,我從小喜歡聽評彈、看戲,特別喜歡跟隨家人去聽戲,因為到了戲院就可以吃到許多點心。我現在還喜歡評彈和崑曲,最喜歡聽劉天韻的《林沖踏雪》。


路有凍死骨
  我從小目睹過甚麼是「十里洋場」,也目睹過城市貧民和無家可歸的流浪人群。抗戰期間,上海淪為「孤島」,市區絕大部分地方都是日軍侵佔的淪陷區,還有英法等其他國家控制的租界。大家都害怕日本人,有時候小孩子哭鬧,只要大人一說:「日本人來了!」小孩子連哭都不敢哭。所以我們小時候對日本人的恐懼是根深蒂固的。我記得每家每戶的玻璃窗上都貼?米字格紙條,怕轟炸聲把玻璃震碎了,我的印象中連窗簾都是黑的。
  在我的記憶裡,大人們會給孩子們講文天祥、岳飛、戚繼光的故事,當時的兒童讀物主要是這樣一類鼓勵愛國的書,連積木上也印了這些個英雄人物。在父母和家人的呵護下,我們兄弟姐妹小時候受到了很好的教育。我的印象中,父親還時常教我們背誦《古文觀止》,帶我們去看電影。靜安寺愚園路附近有一個百樂門影院,我就在那裡看過美國好萊塢電影《出水芙蓉》和《綠野仙蹤》,後來還看過蘇聯電影《第三次打擊》。
  聽家裡人說,就在我出生那年的年初,也就是1938 年1 月,因為寒潮入襲上海,有上萬人被凍死、餓死。據說到了1939 年,情況更加嚴峻,大多數市民的生活也變得格外艱難,原因是米價瘋漲。上海人主要的糧食是大米,由於通貨膨脹、籌備軍糧,還有游資的囤積和政府的限價,導致了米荒。〔2〕1949 年前的上海街頭,經常有要飯的乞丐,我至今還記得在上學路上親眼看到過路邊餓死的難民。一天早上我看見有個經常在同一地點要飯的人,就倒在了那裡。很多乞丐都是從外省逃難來的。淮河地區經常鬧水災,安徽一帶的難民就逃難到上海來,但是在上海這樣的地方也沒有他們的生路。
  那段時期還聽說了一件令我終生難忘的事情。上海米價瘋漲,買不到米,而對生了小孩的家庭來說,最好的營養品就是用大米熬的粥,普通市民都想盡辦法出去弄米。聽說,有一家的月婆子出去買米,可是出門後一連幾天也沒有回來。家人十分?急,以為她去鄉下甚麼地方買米了,但是沒想到其實是被日本人抓去了,從此再沒有了音訊。這實在是童年記憶中一件令我感到震驚、恐懼而難忘的事情。
  還有一件令我無法忘懷的往事,就發生在我們和外婆居住的公寓樓裡。有一天晚上,我聽到外面有日本兵的叫喊聲和汽車聲,瞬間就感到特別恐懼。樓道裡非常吵鬧,大人說有日本兵正在搜查。這種吵鬧聲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後來荷槍的日本兵從樓裡押?一批人往外走。透過門縫,我注意到被抓的全都是高鼻子的外國人。日本兵把他們塞到停在公寓門口的卡車裡,就揚長而去。我當時並不知道日本兵為甚麼要來公寓抓人,年幼的我不懂也不會問。很多年以後,我才明白過來。很可能是「珍珠港事件」以後,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向日本宣戰。那天晚上日本兵的突然襲擊,應該是來抓捕和我們住在一棟樓裡的美國人。
  1945 年8 月抗戰勝利,日本無條件投降。這個消息傳來,上海各界組織了各種慶祝活動。那一刻,整個上海興奮得不得了!中國勝利了!上海人簡直高興得都狂熱了!我那時候已經七歲了。在這七年裡,我雖然年幼無知,但受到大人的影響,和所有人一樣有一種非常強烈的信念:「絕不當亡國奴!」現在敦煌研究院和日本方面合作的項目很多,我們也能合作得很好,有些日本學者確實非常熱愛敦煌藝術,也為莫高窟的保護做了很多切實的貢獻。但是我有時想起小時候的這些事情,還是覺得不能完全釋懷。
  當然,這只是一個孩子當時的感受。如今回過頭來看,這種愛國的感情,和大人的教育是分不開的。我們當時看的書,看的圖片,聽的故事,雖然也有白雪公主、美人魚,但更多的是精忠報國、抗擊倭寇。這些教育對我影響至深。

 
初見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