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第一章 少年苦旅

人物傳記

【類別最新出版】
渡阡陌:我家的兩岸故事(二)
朋友、戀人與最糟糕的事──馬修.派瑞回憶錄
在蔣經國日記找到真愛軌跡:揭密強人世界裡的夫妻、親子、情史等獨特生命篇章
家在世界的屋宇下:諾貝爾獎經濟學大師阿馬蒂亞.沈恩回憶錄
撥雲見日:張麗善的情意政道


國士無雙:伍連德(WHA2009)

類別: 社會‧文化‧傳記>人物傳記
叢書系列:香港中和
作者:王哲
出版社:香港中和
出版日期:2020年09月11日
定價:530 元
售價:419 元(約79折)
開本:18開/平裝/384頁
ISBN:9789888694372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第一章 少年苦旅



  第一章 少年苦旅

1
  每個人的故事都應該開始於一個女人,因為每個人都有母親。不管這個女人多麼平凡,在孩子的眼裡她永遠是這個世界上最崇高最偉大的女人。

  1857 年,在南洋的檳榔嶼,年僅13 歲的華僑女子林彩繁出嫁了,新郎是25 歲的小金舖老闆伍祺學。時辰到了,新郎穿?一身類似清朝官服的禮服,帶?花轎和吹鼓手,敲鑼打鼓地來到林家,把滿臉是淚的小新娘接到唐人街觀音廟旁的新房裡。

  新婚燕爾的林彩繁心裡沒有多少喜悅,有的只是淡淡的哀愁。從懂事那天起,她就知道,這是她的宿命。按本地的稱呼,彩繁是第二代僑生娘惹。爺爺和他的新婚丈夫是同鄉,都是從廣東台山來闖南洋的華僑。父親林道解出生在檳榔嶼,娶了一位也是本地出生叫KOK 的客家女子,頭胎生下了彩繁。重男輕女的林道解非常失望,取名彩繁的意思是造成麻煩。沒想到後來一連生了五個兒子,然後是兩個女兒,最後也是一個兒子,這八個孩子主要是由長女彩繁照料。

  這時候,林道解心煩的不是沒有兒子,而是如何養活一大家子人。林道解是位木匠,家境艱難,因此要早早給老大彩繁找個家境比較殷實的人家,出嫁後可以接濟娘家。

  新郎伍祺學屬於闖南洋中的佼佼者。按照當時廣東的習俗,家中的長子和女孩子留在家鄉,其他男孩子長大後都要出洋闖蕩。伍祺學是家中老四,二哥和三哥去了美國加利福尼亞,他來到南洋,五弟去了澳大利亞。最後在加州的兩個哥哥只能勉強溫飽,在澳洲的弟弟窮困潦倒,只有他能夠立業並接濟父母和兄弟姐妹。

  16 歲那年,穿?一身光亮黑綢製的寬鬆外套和短褲的伍祺學來到檳榔嶼,隨身除了一張草蓆和一隻枕頭,就是勇氣和希望。運氣很好的伍祺學很快進金舖當學徒,幾年後學成手藝,自己開了金舖。由於手藝好,樣式獨特,生意很興隆,雇用了幾名助手,專門生產供當地女子佩戴的首飾。現在應該成家了,同時也是為了給舖子找個老闆娘,生意上有個幫手。

  伍林聯姻以後的32 年間,伍祺學和林彩繁一共生了15 個孩子,存活下來的有11 個, 5 男6 女。伍家的金舖生意一直比較穩定,比上不足比下有餘,雖然貧寒但尚可溫飽。

  這門親事果然對林家幫助很大。家中幾個男孩子漸漸長大後,在本地發展起來比較有限,家裡也不需要那麼多幫手。這時,正好趕上大清水師在南洋招水手。當年內憂外患不斷的清廷,洋務派佔了上風,大力發展海軍。水師的建設完全按英國的模式,因此急需能講英文,而且能行走海上的水手,林家兄弟正是這樣的人,大兒子林國禎和二兒子林國祥這對雙胞胎決定去福州投軍。

  可是林家家境貧寒,根本不可能給他倆出路費。還是大姐彩繁取得家裡的同意後,給他倆提供了路費和生活費。兩人到福州參加了大清水師,老二林國祥由於勤奮好學,被選拔入福建船政學堂1,成為福建船政學堂第一批學員,後來升任管帶,名列北洋水師的一代天驕。

  國禎和國祥在軍中站穩腳跟以後,把幾個弟弟相繼接到福州,參加了大清水師。一家兄弟六人同在水師服役,極為罕見。

  幾年後,老大林國禎退伍返回檳榔嶼,漸次成為檳榔嶼最高法院首席通譯,娶了一位福建富茶商的女兒。老四林國禮退伍後也回到家鄉,繼承母親家族的採礦事業。老五林國湖一直在福建水師服役。老六林六經因在中法戰爭中表現出色而獲得朝廷頒發的表揚獎狀,回到檳榔嶼後做了二十多年的政府通譯,退休後在金寶開礦致富以後,投資建築成為當地首富。在怡保擁有大批產業,迄今當地還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林六經市場和林六經故居。

  甲午中日決戰,林國祥擔任「廣乙號」艦管帶,與「濟遠號」艦奉命護送「仁字」軍赴朝鮮。1894 年7 月25 日晨,「廣乙」「濟遠」返航時為日艦「吉野」「秋津洲」「浪速」所阻攔。雙方激戰1 小時20 分鐘。「廣乙」受傷多處,人員傷亡很重,林國祥下令向東北方向逃避。「廣乙」駛至朝鮮西海岸擱淺後,林國祥為免軍艦被敵人奪去,下令鑿壞鍋爐,焚燒火藥艙,率領剩下的79 人登岸,往牙山投葉志超軍營。到了軍營發現葉志超已經潰逃,便搭乘英國軍艦回國。途中為日艦攔截,被迫簽署永不與聞兵事的聲明,才被釋放回國。此即為黃海海戰前的豐島海戰。

  9 月17 日中日海軍在黃海決戰,在旗艦中彈,主帥重傷,北洋水師全軍混亂之時,「致遠號」艦管帶鄧世昌下令對日軍旗艦「吉野」做自殺式衝擊,最終中彈沉沒。關鍵時刻「濟遠」管帶方伯謙臨陣脫逃。黃海一戰,北洋水師退守威海衛,不再出戰。戰後,方伯謙被斬首於旅順。朝野上下將林國祥與方伯謙比較,一片讚許。10 月16 日,李鴻章奏以林國祥接替方伯謙任「濟遠」管帶。林國祥接任「濟遠」管帶後,在威海衛之戰中並無突出表現。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後,林國祥被革職。不久後又被重新啟用。

  林家三郎林國裕,在甲午海戰中被日軍彈片擊中,和鄧世昌等一起成
為壯烈殉國的北洋先烈。

  中國近代史上,最令人惋惜最悲壯的莫過於甲午一戰。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徹底斷送了清廷揚威七海的雄心,在南洋更是遍地哀歌,許多南洋子弟在此役中為祖國捐軀,歷史上只有抗日戰爭時期上千南洋機工犧牲在滇緬公路之時可比。
  所謂禍不單行,剛剛經歷過喪弟之痛不久的林彩繁又痛不欲生,因為她最出色的兒子患傷寒,高燒已經三週,生命垂危。

2
  在馬來半島的西北部,位於馬六甲海峽交通要道上,有一個四方形的島嶼。1786 年英國東印度公司的代表法蘭西斯.萊特船長從吉打蘇丹手中得到這個島嶼,將其命名為「威爾斯王子島」,以紀念後來成為英國國王的佐治四世。可惜萊特並不是哥倫布,最後這座島嶼無論在馬來語,還是在華語中,都沿用記載在「鄭和航海圖」中的名字:檳榔(嶼),佐治的名字只留做首府的名字。

  華人在檳榔嶼的歷史遠在鄭和以前,可以追溯到東晉高僧法顯。據說當他從印度取經自海路返回時,曾經兩次抵達的一個島嶼,就是這個檳榔嶼。唐朝時便開始有華人在此定居,或因為島上產檳榔,或因為島形如檳榔,便有了檳榔嶼的名字。

  檳榔嶼氣候溫暖、物產豐富,經過幾個世紀的前赴後繼,這裡已經成為馬來西亞華人佔多數的唯一的一個州。以福建移民和廣東移民為主的檳城華人在近代中國不乏英才,成為南洋和海外中華文化的一顆明珠。孫中山流亡海外時,就曾客居檳城,組織同盟會,籌劃反清大業。康有為也曾到此鼓吹君主立憲。對生長在檳城的華人來說,他們永遠是中國人。也正因為這種很強的向心力,無論是以反清為主的同盟會,還是清朝政府,都把這裡視為必爭之地。

  那一年,檳城的一個開金舖的華人家庭添丁時,他們習慣地記下:光緒五年二月十八,這一天是公元1879 年3 月10 日。凌晨三點,一個男嬰出世了。家中一切如常,沒有太多的喜悅,因為這是家中第八個孩子,而且是第四個男孩。可是,家中細心的女孩子和店裡的夥計清清楚楚地記得,這個孩子出生時,天上的烏雲突然散開,一輪明月異常明亮。按習俗,這
是非常幸運的月光。

  這個孩子會帶來幸運嗎?他的一生會有幸運相伴嗎?

  世界上本來沒有甚麼幸運,那些看起來幸運的人是因為適逢其會。機會到處都是,但是只有堅韌不拔、刻苦努力的人才能抓住機會。

這一家的主人伍祺學隻身從廣東來到檳城,學到了做金銀首飾的手藝。他設計的項鏈和腳鏈很受本地婦女和姑娘們喜愛,因此家境還算過得去,除了養活一大家人外,還可以周濟在台山的父母和在檳城的岳父兩家。大兒子連勝十歲時送回廣東,大女兒月霞和母親小時候一樣負責照顧弟妹。家中兒子的名字以連排行,連勝、連興、連發,因此這個兒子取名叫連德。按照廣東人的習慣拼音,伍姓為NG,因此這個孩子的名字叫NG LEAN-TUCK,但是從他懂事那天起,就知道自己名字的意思是五個相連的美德,因此30 年後,回到祖國的他按中國文人的習慣起了字:星聯。

  童年在伍連德的記憶中是紛亂的。父親在唐人街租了房子,樓下是金鋪,一家人住在樓上。街上主要是華人和印度人,偶爾能見到打漁為生的馬來人。華人對小連德來說,又分成和自己一樣講廣東話的廣東人,講閩南話的福建人和客家人。他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些靜靜的印度高利貸店鋪和街頭演出。有一次晚上看完演出後,連德被堂叔背回家裡,才發現腳上的金鏈子被賊偷去了,從那天起,他立誓畢生再不佩戴任何首飾,而且做到了。有志者事竟成,從這件不為他人注意的童年小事上,已經顯示此人非凡的毅力和決心。

  這種各民族混居,而且華人移民的來源也很多的生活環境,對伍連德的成長產生最大的影響,是他的平等寬容的生活態度,以及善於和不同種族不同背景的人打交道的能力,這兩點對他日後的成功是非常關鍵的。

  1886 年春節剛過,將滿七歲的伍連德該上學了。檳榔嶼是英國殖民地,有公立學校(Penang Free School),華人稱之為大英義塾,每月學費一元,窮人可以免費。這筆錢對孩子很多的伍家來說也算是不小的支出。和檳城其他華人家庭一樣,伍家也是重男輕女。男孩子到歲數就要受教育,女孩子則基本不接受教育,其中只有三姐月清上過幾年私塾。伍家的慣例是中英交替,老大連勝在廣東老家習中文,老二連興入大英義塾習英文,此時已經18 歲,馬上就要畢業了。老三連發入私塾習中文,現在老四連德該入大英義塾了。

  連德早早起來,穿上母親特意做的新衣服,背好書包,規規矩矩地給父母磕了頭,然後在大姐月霞的陪伴下到觀音廟燒香拜佛,之後去學校。連德告別了姐姐,高高興興地進了校門,來到辦公室,排隊等候註冊。學校負責註冊的職員是一位45 歲左右的華人,連德聽二哥講過,這是個福建人,叫甘陰吉。輪到伍連德了,甘陰吉用英文問:「你叫甚麼名字?」

  「伍連德。」連德按廣東話發音回答。

  甘陰吉愣了一下,又問:「你能用英文寫你的名字嗎?」

  連德想起來了,二哥告訴過自己,甘先生是講閩南話的,不明白廣東話發音。於是點點頭,工工整整地在紙上按廣東話的拼音寫下:NG LEEN TUCK。

  連德又點點頭,在紙上認認真真寫下三個漢字:伍連德。

  甘陰吉終於點點頭,嘴裡用閩南話念這三個字:GNOH LEAN TEIK。隨後在註冊簿上寫下:GNOH LEAN TUCK,然後指?這三個英文字告訴連德:「記住,這是你的正式名字。」

  於是,伍連德就有了GNOH LEAN TUCK 這樣一個閩南話和廣東話雜交的名字。按照英國人的習慣,他成了德(TUCK)先生,以至後來,他的行醫執照上寫的是頒發給德醫生的。直到1908 年伍連德來到天津時,才按照國語的拼寫,開始使用WU LIEN TEH 這個名揚四海的名字。

  大英義塾採用英國式教育,用英語教學,輔以馬來語和中文。伍連德入學後的頭幾年,大英義塾的教育水平比較初級,也沒有室外活動的場地。和其他學生相比,伍連德的條件更差,家裡沒有專門供他學習的房間,他只好找到哪裡是哪裡,有時是店裡的一個角落,有時是餐桌角。當時還沒有電燈,全家的照明就靠掛在房頂的一盞煤油燈。晚上過了十點,便熄燈安歇。這時候,勤奮的連德便點燃粗淺陶碗上泛?細繩子的小椰子燈,繼續看書學習。搖晃不定的微弱燭光伴隨?他度過無數個苦讀的夜晚,也使得他視力受到損傷。

  可以說,上學的前幾年,無論是學校,還是家庭,都沒有給伍連德提供良好的條件,有的只是一個弱小的少年日復一日地自強不息。

  而此時的伍連德本人,可以說看不到甚麼美好的未來。他所能憧憬的,就是和二哥一樣,從大英義塾畢業,到地方法院擔任通譯,掙錢養家,然後娶妻生子,有個稍微體面的生活而已。多少個日出日落,一個南洋少年,在檳榔嶼岸邊,望?遠方,有些迷茫,有些歎息,還有些不甘心。

  遠方是和檳榔嶼、馬六甲同屬海峽殖民地的新加坡,連德聽說過,那裡遠比檳榔嶼繁華,那裡的孩子也比檳榔嶼的孩子幸運。就在他上學的前年,英國海峽殖民地總督金文泰(Sir Elementi Smith)發起並建立了女皇獎學金,每年授予兩名優秀學生每年200 英鎊,為期四年的獎學金,並提供來回船票去英國深造。

  當時海峽殖民地沒有大學,殖民地政府對除白人以外的其他種族採取歧視政策,華人子弟根本沒有進入上層社會的途徑,唯一的辦法就是經商致富。女皇獎學金一建立,便成了華人子弟唯一的上進途徑,因此競爭十分激烈。從1885 年到1892 年,女皇獎學金均由教育程度較高的新加坡學生獲得。對於檳榔嶼的孩子們來說,一來公校教育水平太差,二來要去新加坡考試,單程要坐30 小時的船,費用不低。連德聽從新加坡回來的人談起過女皇獎學金,可是對他來說是天方夜譚。

  就在連德入學五年後,學校為了提高教育水平,於1891 年從英國聘請哈格立夫先生出任校長。哈格立夫來到檳城後,改革了義塾的教育體制,按照英國公校的辦法,引進室外活動和英國文學、歷史、地理、拉丁文和幾何等高級課程。短短兩年,檳城公校的教學水平突飛猛進,改變了女皇獎學金由新加坡學生獨霸的局面,從1893 年開始,檳城公校的學生連續獲
得女皇獎學金。

  夜深人靜,濤聲不斷,小椰子燈下,一個少年合上書本,揉揉疲倦的雙眼,看?遠方,心中燃起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