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黃富源序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譯 者 作 品

鬱金香熱

社會議題

【類別最新出版】
那一天,我追的歐巴成為了罪犯
消失的愛:逆轉我們的時代(裸背線裝-限量藏書章)
消失的愛:逆轉我們的時代
我在荷蘭當都更說客:阿姆斯特丹以人為本的10年街區再生筆記
止戰


暴力失樂園(BE0032)
Violence : Reflections on a National Epidemic

類別: 社會‧文化‧傳記>社會議題
叢書系列:NEXT
作者:詹姆斯.吉力根
       James Gilligan
譯者:李芬芳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97年07月29日
定價:250 元
售價:198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56頁
ISBN:9571323403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黃富源序書摘 1書摘 2書摘 3



  黃富源序

暴力犯罪背後

.黃富源

(犯罪學博士,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系主任兼犯罪防治研究所長)

在劉邦友、彭婉如與白曉燕三大命案發生之後,台灣的民眾充滿了憤怒與擔憂,《中國時報》今年 4 月 20 日對台灣地區的 839 位民眾的電話查訪顯示:有約占八成二的受調查對象擔心小孩會被綁架;而有約 38.6% 的受調查民眾對政府改善國內的治安沒有信心。事實上,從刑事警察局所公佈的實際刑案發生件數而言,十年前我國總共發生了 9 萬 3181 件刑事案件,但是民國84年我國的刑事案件總數已經高漲到 17 萬 204 件之高了,其中,暴力犯罪的增加更是驚人,民國75年我國的暴力犯罪案件總數僅有 6303 件,但是民國 84 年我國的暴力犯罪案件總數卻已攀高到 1 萬 6489 件了。

上升的犯罪狀況,使得國人在望治心切之際,普遍認為唯有以嚴刑峻罰的方式,嚴厲對付所有的犯罪人才能有效地截止犯罪上揚的惡風!不過,「嚴刑峻罰」果是防治犯罪最好的方法?吉力根(James Gilligan)博士,以其醫學的專業研究和長期與暴力犯罪人相處的經驗指出:理性自利理論(在我們犯罪學裡將此一理論翻譯為理性選擇理論)支持者的嚴懲觀念,將會模糊了我們對暴力的真正理解,而無法以有效的方法達到減少暴力的目的,吉力根博士更認為:不管是用懲罰或是治療來試著治療傷害,對受害者和施暴者都稍嫌太晚,因此我們一定要強調暴力的預防。

本書的觀點令人印象深刻,事實上吉力根博士的看法,不但是哲學家、刑罰學家和犯罪學近幾個世紀來最大的爭論,也是近幾十年來精神醫學家、心理學和社會學家最大的研究課題。吉力根博士在本書中以自己遠親的案例為開場白,接續著幾個在美國犯罪學史上駭人聽聞的個案,說明了暴力的產生有促發的近因,更有其潛伏的重要遠因,家庭與幼年生活則是暴力犯罪的最根本源頭,也因此犯罪預防的重點,應該走在個體小的時候,即需從事;而非到了犯罪者已經到了成人犯罪,待其人格逐漸成熟定型之後,才以矯治的各種措施進行處理;而犯罪防治的重點應該是在個體成長的「家庭」,而非到了犯罪者已經蹈犯法網之後,待其為機構所監禁之時,才以強化少年矯治的各種措施或方案進行處理的。

整體而言,回應吉力根博士的觀點,犯罪防治應該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其有三個層次,即預防犯罪於先、防止犯罪於中、防止再犯於後。預防犯罪於其先即讓社會人民不會、不想、不願犯罪;阻止犯罪於其中即讓潛在的犯罪者不能、不敢犯罪:防止再犯於其後即讓犯罪者改悔向上不再蹈犯法網。讓社會人民不會、不想、不願犯罪,要靠溫厚的人心與關懷的社會,因此需要有完善的社會、教育、文化建設;讓潛在犯罪不能、不敢犯罪要靠團結社區的軟、硬體觀念、設備,有能力的檢警功能和適當的刑罰;讓犯罪者改悔向上不再蹈犯法網,則要靠有效的矯治系統與完善的更生保護制度網路。

吉力根博士提醒了我們犯罪防治不能以激情為之,在本書出版的前夕,期盼本書能帶給國人更多的省思,以提供規劃未來我國犯罪防治有效、系統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