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得獎記錄

線 上 試 閱

導讀
書評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書摘 4
書摘 5
書摘 6
書摘 7
書評 1
書評 2
書評 3
書評 4
書評 5

作 者 作 品

第三種猩猩:人類的身世及未來
大崩壞:人類社會的明天?
第三種猩猩:人類的身世與未來〔問世20週年紀念版〕
賈德.戴蒙人類文明三部曲(共三冊):槍炮、病菌與鋼鐵 + 大崩壞 + 昨日世界
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二十週年典藏紀念版〕
大崩壞──人類社會的明天?(15週年暢銷紀念版)
動盪:國家如何化解危局、成功轉型?:(含32頁珍貴歷史圖片)
動盪:國家如何化解危局、成功轉型?(作者燙銀簽名精裝版,含32頁珍貴歷史圖片)
昨日世界:找回文明新命脈(暢銷慶祝版)
賈德.戴蒙經典作品集

譯 者 作 品

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25週年暢銷紀念版
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二十週年典藏紀念版〕

社會議題

【類別最新出版】
那一天,我追的歐巴成為了罪犯
消失的愛:逆轉我們的時代(裸背線裝-限量藏書章)
消失的愛:逆轉我們的時代
我在荷蘭當都更說客:阿姆斯特丹以人為本的10年街區再生筆記
止戰


槍炮、病菌與鋼鐵(BE0049)──人類社會不平等

類別: 社會‧文化‧傳記>社會議題
叢書系列:NEXT
作者:賈德.戴蒙
譯者:王道還、廖月娟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98年10月20日
定價:390 元
售價:308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480頁
ISBN:9571327301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導讀書評書摘 1書摘 2書摘 3書摘 4書摘 5書摘 6書摘 7書評 1書評 2書評 3書評 4書評 5



  書摘 4

工藝技術的發展、流傳,受到的限制和文字一樣(見第13章)。關鍵的問題在:工藝技術的發明、改進,依賴的是少數的天才以及許多獨特的文化因素呢?還是怎地?假如答案是肯定的,那我們就不可能了解世界技術史了。說來,弔詭的是,數不清的文化因素使得技術發展的世界模式,更容易理解,而不是更難理解。農業讓農民生產更多的糧食盈餘,因此農業社會可以供養全職的技術專家,他們不親自耕作,專注於發展技術。

農業除了支持書寫系統、技術專才,還供養了政治人。狩獵-採集游動群的成員相當平等,他們的政治領域限於游群的領地,以及與鄰近游群合縱連橫的關係。而人口稠密、定居的農牧社會中,出現了首領、國王和官僚。這種層級體制不但治理廣土眾民是必要的,維持常備軍隊、派遣探險艦隊和發動征服戰爭,沒有層級體制就辦不到。第四部「環遊世界」(第15章到19章),把從第二、三部歸納出的道理,應用到各大洲和幾個重要的島嶼上。第15章討論了澳洲的歷史,以及原來和澳洲相連的新幾內亞。技術最原始的人類社會就在澳洲,澳洲還是唯一沒有獨立發展出農牧業的大洲。因此澳洲可以作為本書理論的決斷試驗(critical test)。我們要討論:為什麼澳洲土著一直維持狩獵-採集生業,而新幾內亞的土著大多數都成了農人?

第16、17章把澳洲、新幾內亞和東亞大陸與大洋洲聯繫起來,擴張我們的視野。農業在中國興起後,促成了好幾次史前人口或文化特質的大遷徙,也許兩者皆有。其中的一次發生在中國本土上,創造了今日我們所知的中國。另一次在熱帶東南亞,源自華南的農民顛覆了東南亞狩獵-採集土著。再來就是南島民族的擴張,他們顛覆了菲律賓、印尼群島的土著,深入南太平洋,散布到玻里尼西亞各島嶼,但是沒能在澳洲與新幾內亞殖民。對世界史的學者而言,東亞族群與太平洋族群的鬥爭,重要性有兩重:一,因為他們的國家總人口佔世界的三分之一,經濟力量更有日益集中的傾向。二、他們提供了非常清楚的模型,讓我們了解世界其他地區的族群歷史。

第18章則回到第3章的問題,就是歐洲人和美洲土著的衝突。回顧過去1萬3000年這兩大洲的歷史,可以幫助我們看清楚:歐洲人征服美洲,不過是兩條漫長的歷史軌跡,毫無交集的發展結果。這兩條軌跡的差異,反映在這兩大洲各方面的比較上:馴化動植物、病菌、定居的年代、軸線的走向和生態障礙等。

最後,亞撒哈拉非洲的歷史(第19章),和新世界的既神似、又相異。歐洲人與非洲土著的接觸,可說是歐洲人與美洲土著接觸的翻版。但是即使同樣的近因,非洲和美洲的情況也有差異。結果是,歐洲人沒有在非洲亞撒哈拉建立大片的或長久的殖民地,只有南非是例外。比較有長遠影響的,是非洲境內大規模的族群代換--班圖族擴張(Bantu expansion)。其實,這個戲碼一再在各地上演,卡哈馬卡、東亞、太平洋諸島嶼、澳洲和新幾內亞。班圖族擴張也是同樣的因素促成的。本書成功的解釋了過去1萬3000年來的世界史嗎?我並沒有幻想。即使我們真的了解所有的答案,也不可能只用一本書完整的鋪陳出來。何況我們還不了解。本書鋪陳了幾組環境因素,為亞力的問題提供了大部分答案。然而,找出那些因素,是為了彰顯我們沒有把握的部分,若要釐清,還有待未來的努力。

結語「未來的人類史是一門科學」,從那些尚無解答的部分,舉出幾點提醒讀者。例如歐亞大陸的內部差異、與環境無關的文化因素,以及個人的角色。或許尚未解決的問題中最困難的,是把人類史建構成一門歷史科學,和其他的歷史科學比肩,如演化生物學、地質學和氣候學。研究人類歷史的確會遭遇困難,但是已經成立的歷史科學也會遭逢同樣的挑戰。因此,那些領域發展出來的方法,或許在人類史研究裡可以派上用場。

無論如何,我希望能說服讀者:歷史絕對不只是一個又一個的事實。人類歷史的確有普遍的模式,解釋那些模式的努力,不僅能生產慧見,也是個令人著迷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