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得獎記錄

線 上 試 閱

導讀
書評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書摘 4
書摘 5
書摘 6
書摘 7
書評 1
書評 2
書評 3
書評 4
書評 5

作 者 作 品

第三種猩猩:人類的身世及未來
大崩壞:人類社會的明天?
第三種猩猩:人類的身世與未來〔問世20週年紀念版〕
賈德.戴蒙人類文明三部曲(共三冊):槍炮、病菌與鋼鐵 + 大崩壞 + 昨日世界
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二十週年典藏紀念版〕
大崩壞──人類社會的明天?(15週年暢銷紀念版)
動盪:國家如何化解危局、成功轉型?:(含32頁珍貴歷史圖片)
動盪:國家如何化解危局、成功轉型?(作者燙銀簽名精裝版,含32頁珍貴歷史圖片)
昨日世界:找回文明新命脈(暢銷慶祝版)
賈德.戴蒙經典作品集

譯 者 作 品

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25週年暢銷紀念版
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二十週年典藏紀念版〕

社會議題

【類別最新出版】
消失的愛:逆轉我們的時代(裸背線裝-限量藏書章)
消失的愛:逆轉我們的時代
我在荷蘭當都更說客:阿姆斯特丹以人為本的10年街區再生筆記
止戰
例外狀態(重譯本)


槍炮、病菌與鋼鐵(BE0049)──人類社會不平等

類別: 社會‧文化‧傳記>社會議題
叢書系列:NEXT
作者:賈德.戴蒙
譯者:王道還、廖月娟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98年10月20日
定價:390 元
售價:308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480頁
ISBN:9571327301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導讀書評書摘 1書摘 2書摘 3書摘 4書摘 5書摘 6書摘 7書評 1書評 2書評 3書評 4書評 5



  書摘 6

然而,這些巨獸卻在人類出現之後消失無蹤。這些巨獸滅絕的確切時間雖仍有爭議,但在澳洲有幾個綿延了幾萬年的考古遺址,出土過鉅量的動物遺骨,學者仔細的考察過所有證據後,卻找不到那些巨獸的遺跡;近3萬5000年來,牠們完全沒有留下任何蛛絲馬跡。因此,或許那些巨獸在人類登陸澳洲不久,就滅絕了。

這麼多大型物種幾乎同時滅絕,引起一個明顯的問題:原因是什麼?一個明顯的可能答案是:第一批到此殖民的人類直接殺死或間接消滅了它們。因為在人類到達以前,那些動物在澳洲-新幾內亞已經演化了好幾百萬年。我們知道加拉帕哥斯群島(Galapagos)和南極的鳥類、哺乳動物仍然溫馴得無可救藥,因為它們在沒有人類的環境中演化,見到人也是最近的事。要不是保育人士的努力,它們可能早就滅種了。其他新近發現的島嶼,若沒有迅速採取保育措施,的確發生過滅絕的事例。莫里求斯島(Mauritius,位於馬達加斯加之東的印度洋中)上的渡渡鳥(dodo)就是一例--它已經成為代表動物絕種的符號。現在我們知道,打從史前時代開始,海洋島嶼一但有人類殖民,島上動物就會遭劫,例如紐西蘭的恐鳥(moa)、馬達加斯加(Madagascar)的巨型狐猴(giant lemurs)和夏威夷一種不能飛翔的巨型野鵝。渡渡鳥和海島海豹遇上現代人根本不知走避,等到刀斧加身,已經晚了;史前人類殺戮那些恐鳥和大狐猴,大概也是那麼容易。

因此,有學者推測:澳洲-新幾內亞的巨獸,可能在四萬年前遭到了同樣的命運。相形之下,非洲和歐亞大陸上大型哺乳動物大多至今猶存,因為牠們和人類的祖先共同演化了幾十萬年甚至幾百萬年,有充分的時間演化出對人類「敬而遠之」的本能。再說,我們的祖先當年是菜鳥獵人,沒有什麼驚人的業藝,狩獵技巧花了很長的時間才改進的。而渡渡鳥、恐鳥、或許還有澳洲-新幾內亞的巨獸,技術精良的獵人像是從天而降,根本沒時間做演化準備,只好含恨九泉。

然而,就澳洲-新幾內亞巨獸而言,這個「過度殺戮」假設不是沒有人質疑。有些學者強調,沒有人仔細研究過那些巨獸的化石,提出它們給人類獵殺的證據,甚至沒有人能證明它們曾與人類同時生活在那裡。支持過度殺戮假設的人也加以反駁:若滅絕發生的十分迅速,而且是在很久以前,比方說4萬年前,那麼找到殺戮遺址的機率是很低的。反方則提出另一個假說回應:或許是氣候變遷造成那場滅絕的,澳洲大陸本來就是個長期乾旱的地方,要是發生了嚴重的旱災,無異雪上加霜。辯論仍在持續。

我認為,澳洲大陸的巨獸已經領教過幾千萬年的乾旱歷史,它們會突然間幾乎同時拒絕奮鬥下去,而且特別挑在人類剛好到達澳洲的時機撒手而去,實在教人莫名其妙。而且不只澳洲中部乾燥地帶的巨獸滅絕了,潮溼的新幾內亞和澳洲東南部也發生了同樣的慘劇。澳洲-新幾內亞上每一個生物棲境中的巨獸都滅絕了,從沙漠到寒帶雨林和熱帶雨林,無一例外。因此,我認為人類導致巨獸滅絕是極有可能的,途徑有二:直接的--將牠們宰來吃,間接的--人類破壞了它們的棲境。但是,過度殺戮假說也好,氣候假說也好,不管那個正確,我們要討論的是:巨獸在澳洲-新幾內亞滅絕後對人類往後歷史的影響。巨獸滅絕後,人類就沒有馴化動物當牲口的機會了,澳洲和新幾內亞的土著沒有土產牲口。本書會幫助讀者了解:這個事實對當地的歷史和世界歷史都產生了重大的後果。

因此,澳洲-新幾內亞一直到大躍進之時才有人類繁息。人類勢力的另一次擴展,緊跟其後,就是人類定居歐亞大陸最嚴寒的地帶。雖然生活在冰河時期的尼安德塔人已相當適應寒冷的天候,他們在北方的分布卻從未超越德國和基輔(Kiev)以北。這點不足為奇,因為尼安德塔人顯然沒有針線,不會縫製衣服,也沒有溫暖的房屋等可以在嚴寒地帶生存的技術。擁有那種技術的是現代人,他們約在2萬年前到達西伯利亞(當然,有人主張更早的年代)。那一次擴張也許導致了歐亞大陸長毛象和長毛犀的滅絕。

人類移民澳洲-新幾內亞後,地球上5個可居住的大洲就有3個有人定居了。(在本書中,我將歐洲與亞洲當作一個整體,我也略過南極洲不提,因為人類直到19世紀才抵達那裡,而且現在還沒有自給自足的居民。)另外兩個則是北美洲和南美洲。人類最後才到達那裡定居,理由很清楚:美洲與舊世界隔著大洋,要嘛得有船橫渡大洋(在印尼群島有證據顯示4萬年前已有船運,歐洲則晚得多),否則得先據有西伯利亞(約兩萬年前完成),再通過白令陸橋(現在是白令海峽)到達美洲。

不過,人類什麼時候開始殖民美洲卻仍不清楚,只知道是在3萬5000年前和1萬4000年前之間。美洲最早的人類遺址,最確定的是公元前1萬2000年在阿拉斯加留下的,然後在公元前1萬1000年(冰期結束)前的幾個世紀,加拿大以南的美國和墨西哥都出現了人跡。墨西哥發現的,就是克羅維斯遺址(Clovis site),這類遺址以美國新墨西哥州克羅維斯城(近德州邊界)發現的為代表。克羅維斯文化的典型大型石矛頭也是首先在克羅維斯發現。在美國、墨西哥已經發現了數百個克羅維斯遺址,分布遍及各地。然後南美洲南北兩端都出現了人跡。這些事實可以解釋成:克羅維斯人是第一個到美洲殖民的族群,他們很快的繁衍、擴張、佔據了北美、南美兩洲。

克羅維斯人的族裔,從美加邊界推進到一萬四千公里以南的巴塔哥尼亞(Patagonia,南美南端),花了不到1000年的時間,或許有人會覺得不可思議。然而,平均起來那不過等於一年大約只推進了13公里。對狩獵-採集族群而言,那實在算不了什麼,他們平常四處覓食,也許一天也會走上13公里。

顯然人類進入美洲後人口增長得很快,所以才必須不斷的向南推進,這個現象或許也有人感到驚異。但是,若我們好好計算一下實際的數字,那個人口成長現象就不足為奇了。如果南北美洲所能容納的狩獵-採集族群,平均約每259公頃一人(今日的狩獵-採集族群人口密度低於這個數字),那麼整個美洲可以容納1000萬人口。但是,即使第一批移民只有100人,人口成長率每年以1.1%計算,不到1000年就可以繁衍至1000萬。此外,人口成長速率以1.1%來計算,可說是低估了。人類殖民從無人煙的土地,人口增長率可達3.4%,這是現代史上觀察到的數字,例如英國皇家海軍邦提號(Bounty)發生的「叛艦喋血記」--叛變者和他們的大溪地女人逃往皮特克恩島(Pitcairn)墾植,就創造了這樣的紀錄。

克羅維斯人在美洲頭幾個世紀的擴張,和毛利人(Maori)在紐西蘭的擴張類似。現代人類在歐洲擴張的初期,以及人類在澳洲-新幾內亞的殖民初期也有同樣的現象,都有豐富的考古證據可以覆按。這些發生在更早的事件也都有明證。因此克羅維斯人在美洲留下的遺址,和後來人類到從無人跡的地方拓殖的明確例子,可以互相印證。

克羅維斯人公元前1萬1000年前在美洲急速的散佈開來的意義是什麼?為什麼不是公元前1萬6000年或公元前2萬1000年?還記得西伯利亞永遠是冰天雪地的吧,在冰河時期,整個加拿大都覆蓋了冰單,無法通行。而應付嚴寒氣候的本領,要等到4萬年前現代人佔據歐洲後才發展出來,兩萬年後人類才定居西伯利亞。最後,那些西伯利亞早期居民到了到阿拉斯加,他們或者坐船橫渡白令海峽(今日寬約80公里),或者在冰期中白令海峽是乾地的時候步行通過。冰期中,寬達1600公里的白令陸橋反覆浮沈,每次陸橋存在可達千年,對於習於嚴寒氣候的人而言,穿越凍原不是難事。公元前1萬4000年左右,海平面上升,海峽又形成了。不管當年西伯利亞人用什麼方式到達阿拉斯加,步行也好,划船也好,阿拉斯加最早的人跡,出現在公元前1萬2000年。

不久,加拿大冰單上出現了一道南北向、無冰無雪的走廊,阿拉斯加最早的居民得以通過,來到北美大平原,就是現在加拿大西南的艾德蒙頓(Edmonton)附近。對現代人而言,阿拉斯加和巴塔哥尼亞之間最嚴重的障礙就此消失。最先來到艾德蒙頓的人會發現這個大平原到處都是獵物。他們會在那裡繁衍,人口增長,逐漸向南擴展,最後佔領整個美洲。

克羅維斯人是第一批在加拿大冰單以南地區拓墾的人類,因為克羅維斯現象的另一個特徵與這個推論符合。美洲和澳洲-新幾內亞一樣,本來有許多大型哺乳動物棲息。大約在1萬5000年前,美國西部簡直和今天的東非塞倫格替大平原沒有什麼兩樣:成群的大象和馬,附近有獅子和獵豹,此外還有一些奇異的物種,例如駱駝和巨大的樹懶。就像澳洲-新幾內亞大型哺乳動物的命運一樣,美洲大多數大型哺乳動物也滅絕了。澳洲的大滅絕或許在三萬年前之前就發生了,美洲的則發生在1萬7000年前至1萬2000年前之間。在美洲滅絕的哺乳動物中,那些留下大量化石可供精確定年的物種,滅絕的年代都在西元前1萬1000年左右。其中兩種有最可信的數據的,也許就是大峽谷區的夏斯塔(Shasta)樹獺和哈靈頓(Harrington)山羊,它們在是西元前1萬1000年前後一、兩百年內滅絕的。不管是不是巧合,克羅維斯獵人剛好是這時到達大峽谷一帶的(兩者的年代有些差距,但是是在實驗誤差範圍之內)。

考古家在許多長毛象的骨骼化石中發現了克羅維斯矛頭,位置正在肋骨之間,因此前面提到的年代也許不是巧合。狩獵部落在美洲不斷向南推進,遇到從未見過人類的大型哺乳動物,兩三下就把那些巨獸解決了,最後可能消滅了它們。有人提出另一個不同的理論,主張美洲大型哺乳動物的消失,和冰期結束時的氣候變化有關,那也是在西元前1萬1000年發生的。

我認為,這個氣候理論引發的問題,我們在澳洲-新幾內亞的例子裡已經談過了:美洲的大型哺乳動物既然已經熬過了22個冰期,為何它們大部分都栽在第23次上?而正巧看來無害的人類那時出現了?此外,其中包括所有棲境中的物種,事實上冰期結束後有些棲境消、有些棲境長。因此我懷疑克羅維斯獵人必須負責,但目前辯論還不會結束。不管那個理論接近真相,那些大型哺乳動物消失了之後,產生了嚴重的歷史後果:美洲土著可以馴養的物種就大大的減少了。

另一個還未解決的問題是:克羅維斯獵人是否是美洲最早的居民?前面提到過,任何一個「最早」的主張都會引出更早的主張,許多人宣佈在美洲發現了克羅維斯獵人之前的人類遺跡。每一年都有幾個這樣的發現,起先看來可信。然而隨之而來的,是無可避免的詮釋問題。例如,那些遺址中的石器真是人類打造的嗎?還是天然的?發表的碳14年代是正確的嗎?碳14年代測定法事實上有許多技術困難。假使年代無誤,那用以測定年代的標本和人工製品的關係怎麼樣呢?會不會一塊1萬5000年前的木炭,掉落到一堆只有9000年歷史的石器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