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 失去雄風的數位英雄/劉世南
第六章——過度使用色情影片:隨時都可以高潮
第二十一章——媒體能做什麼

譯 者 作 品

我想好好理解你:發揮神經科學的七個關鍵,你的同理也可以很走心
午餐錢大計畫

社會議題

【類別最新出版】
消失的愛:逆轉我們的時代(裸背線裝-限量藏書章)
消失的愛:逆轉我們的時代
我在荷蘭當都更說客:阿姆斯特丹以人為本的10年街區再生筆記
止戰
例外狀態(重譯本)


當男人不MAN了! 消失在科技時代的男子氣概(JAX0020)
Man (Dis)Connected: How Technology Has Sabotaged What it Means to be Male

類別: 社會‧文化‧傳記>社會議題
叢書系列:異言堂
作者:菲利普.津巴多 & 妮基塔.庫隆布
       Philip Zimbardo & Nikita D. Coulombe
譯者:丁凡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16年12月02日
定價:380 元
售價:300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312頁
ISBN:9789571368184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 失去雄風的數位英雄/劉世南第六章——過度使用色情影片:隨時都可以高潮第二十一章——媒體能做什麼



  推薦序 失去雄風的數位英雄/劉世南

(國立成功大學創意產業設計研究所副教授.成大-港中大正向社會科學聯合研究中心執行長)

  如果你擔心男生們一直關在房間裡上網會不會出事,那這本書正是解答。作者系統性的科學探討,讓我們看到科技如何瓦解男子氣概。

  科技的創新經常是推動人類文明的動力。然而,科技作為實踐人類價值以及追求幸福的工具,就必須謙虛地時常反省對人們的服務:我們必須考慮到科技為我們帶來什麼樣的生活。從人類文明的歷史上,常見突破性的科技,革新我們生活的可能,然而也意外的創造了新的問題(例如,Ronald Wright所寫的《失控的進步》)。正如Sherry Turkle所講的:「科技挑戰我們是否能堅持人類的價值,我們需要先想清楚科技是什麼,科技在對我們做些什麼?」。科技與人文必須共同創新與實踐,正如國際電機電子學會(IEEE)的宗旨:「科技進步是用來服務人性」(advancing technology for humanity)。

數位科技帶來的三大隱憂

  當前科技對生活最大的衝擊之一,就是互聯網建構的數位生活。本書就在揭開數位科技所帶來的新威脅:奪走男性的雄風。數位科技以及互聯網環境固然為現代生活創造新可能:我們可以不受距離時間的限制,即時與隨時更新資訊以及互相聯繫。這項科技所創造的生活,不僅改變了人們學習以及使用知識的方式,也改變了人們相處的社會生活。而這本書提出了另外一個衝擊,那就是數位科技所造成的性格改變。

  (一)網路讓我們變笨卻更自以為聰明(Google effect)。網路改變了人們獲得與使用知識的方式。資訊時代讓我們可以卸下平凡的心智瑣事,交給「心智的僕人」處理。就如哈佛大學 Daniel M. Wegner指出網路改變了人類腦部處理資訊的方式:雲端互聯網已經成為我們的主要外接存儲系統,人們也因此認為自己比實際上更為聰明。資訊委外的的解放,卻也使我們的世界充滿了「智慧手機和愚蠢的人」。《網路讓我們變笨?》作者 Nicholas Carr 認為問題在於:「當一個人無法把事實、想法或經驗儲存在長期記憶裡時,他就沒有知識的材料進行心智其它功能。」。儲存長期記憶不但不會讓心智能力停滯下來,而是會提升心智能力,讓我們更容易學習新的想法與技巧。後果是我們越「資訊委外」就越無法保留資訊,結果就是懂得的越少,卻誤以為自己什麼都知道。

  (二)社群媒體連結下的孤寂(Facebook effect)。麻省理工學院科技與自我創新中心創辦人Sherry Turkel指出,現行的即時通訊(例如Line, Twitter)片段的簡訊加在一起並無法構成完整的對話,我們需要與人對話以學習進行有建設性的內在對話與獨處。常見人們不斷檢查在社群媒體的連結狀況,正反應現代人無法獨處的焦慮。這種「孤獨的相處」(alone together)的同步多點聯繫,事實上很少真正對話而限制了自省和深刻思考的能力;當急於應付迅速片段的問答,快速轉移注意力,是無法體驗包括同理心和慈悲心的深沈情感,阻礙未來的社交與親密關係。

  (三)男子氣概不斷的瓦解(Game & porn effect)。這本書進一步提出的警告,互聯網上滋生的線上遊戲以及色情影片,正在使男子氣概不斷的瓦解。

科技如何瓦解男子氣概:症狀-成因-對策

  本書的結構,分別呈現令人擔憂的現象和問題症狀,並且根據科學研究與同理訪談,分析其中的可能成因,最後提出潛在問題的解決之道。這種「症狀-成因-對策」的問題分析邏輯,也正是「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的創新歷程。而作者Philip Zimbardo分析的方法,亦承繼著他在《路西法效應》(Lucifer Effect)書中所主張的系統模式:整體分析個人(individual)的特質(例如害羞、衝動和缺乏責任感);引發個人行為的物理或社會情況(situation)(例如普遍的父親缺席、容易取得令人興奮的電玩遊戲、免費接觸的網路色情;以及行為底下的權力系統(system)如何創造、維持或改變這些情況(包括重視女性需要卻沒有重視男性需要的法規所引起的政治和經濟後果、環境造成的生理改變、媒體影響、經濟不景氣造成的失業率、教育系統無法創造刺激的環境以挑戰男孩的好奇心)。 

  現代年輕男性正淪陷在網路而以各種方式危害自己,本書探索了各種徵狀以及彼此相連的成因,更完整顯露與前述Google effect和 Facebook effect構成數位科技帶來的三大隱憂。

  (一)徵狀。現在男性不再熱衷教育,學業表現不佳已在全球各地敲起警鐘。並且逐漸離開職場,OECD記錄顯示,全球二十五歲到三十四歲年輕男性的平均失業率已升高到百分之九。此外,男生傾向純粹男性參與的社交場合,一旦離開立刻會感到社交孤立及無聊。過度的遊戲,在二十一歲之前,平均會花一萬小時打電玩,而一般大學生只需要一半的時間就可以得到學士學位了。學生晚上打電玩,白天在學校專注力嚴重不足,「跟不在場是一樣的」。年輕人的肢體活動減少了,變得過度肥胖。過度使用色情影片,例如光是2013年,PornHub每天平均每小時有一百六十八萬人次的點閱,而且是六歲到十四歲兒童最常造訪的第三十五大網站,導致不切實際的性態度,以及色情片上癮。兒童們學到了吃顆藥就能解決問題,成年後反而失去原本沒有服藥時應該有的動力。

  (二)成因。(1)現代家庭缺少父親,結果就是我們的男孩,每週花四十四小時坐在電視、電玩和網路螢幕前,而沒有花時間和人生導師或長者相處,指引男孩「通往成年男性的地圖」。缺乏正向男性角色模範的男孩會開始在別處尋找男性認同感。不幸的,流行數位媒體充斥著扭曲的男性形象。(2)學校變得無趣,學校老師為了測驗成績教學,而不是刺激學生的好奇心和批判性思考。(3)環境的改變。壓力、肥胖、過度使用電腦或電玩,也造成精子量過低。現在年輕男性比他們的父親和祖父更缺乏生殖力。(4)科技的魅力與刺激上癮。許多年輕男性認為網路色情與電玩的世界,比真實人生的日常生活更為刺激。而且,電玩會定期提供虛擬獎勵的操作制約。而問題就出在「原本受到內在動機驅使而追求成就的人,可能變得依賴外在獎勵,失去成就人生的內在動機。」。此外,色情影片和電玩隨傳隨到的樂趣、滿足、控制和壓力釋放使得耐心降低,對事物有不切實際的期待,以及社交無能。電玩和色情影片所造成的「興奮上癮」與一般上癮有兩點不同:網路上癮單純只是為了「享受人生樂趣」,不是為了「減少人生痛苦」。隨時尋找新刺激以達到或維持高度興奮。興奮上癮將對生活裡任何牽涉到靜態、重複、需要計劃、延遲滿足、設定長期目標的事務造成負面影響。並且造成心智淺薄化,社交孤立,虛實混淆,扭曲的性態度,以及對大腦長期影響。(5)認同的矛盾。現代壓力要求我們在人生的各方面一直表現完美,我們告訴年輕男性,他們可以成為任何人,可是事實上並不像這麼回事。我們的文化缺乏教導孩子面對「發現自己不是未來的偉人」的「巨大的失望」。年輕人於是試圖經由網路上模擬人生尋找他的認同,而不是經由真實世界的日常考驗與苦難。問題是這種「高度的自我形象是不會自動轉化到真實世界」,最後仍將面對無法逃避的現實,引發嚴重的認同危機。(6)女性的崛起與父權迷思。我們談權利平等,卻不容易談責任平等。女性需要探索和承認自己對男性的偏見、雙重標準和反向的性別歧視。兩性之間缺乏更多的慈悲和合作,合理的責任平等。

  (三)對策。作者調查所得理想男性形象是:「誠實地做自己、有信心地做決定、積極追求夢想的時候,最覺得像個男人。男性天生就喜愛冒險探索,喜歡掌握事物。知道有人需要自己,可以給他動力。他們希望得到同儕的尊敬,尤其是別的男人的尊敬。這份尊敬來自他們本身,以及他們做的事情。」現在男性如何重建這些雄風?正如本書第三部份提出解決方法,必須分別在政府,學校,父母,男人,女人,媒體共同行動。

人文與科技的共同創新與實踐

  創意與文化是交互演進:科技創新有助於以體現傳統文化在現代生活中,而文化的演進也會帶動科技的創新。然而,更重要的是生活價值的實踐。或許傳統的騎士雄風已走入歷史,然而反省科技如何貢獻人類的價值及社會的發展,重新思考如何創造人們的生活,是人文與科技必須共同創新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