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首頁社會學書籍基本資料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前言
CHAPTER 1 一切都是比較出來的
CHAPTER 2 當國王的滋味很美好……不失勢的話

譯 者 作 品

如何改變一個人:華頓商學院教你消除抗拒心理,從心擁抱改變
性、謊言、柏金包:女性欲望的新科學
慣性思考大改造:教大腦走不一樣的路,再也不跟別人撞點子。
我是一個媽媽,我需要柏金包!—耶魯人類學家的曼哈頓上東區臥底觀察
是你讓工作不一樣──創造影響力的5個改變配方
庫克時代—蘋果的榮光與挑戰
當上主管後,難道只能默默崩潰?:Facebook產品設計副總打造和諧團隊的領導之路
何時要從眾?何時又該特立獨行?:華頓商學院教你運用看不見的影響力,拿捏從眾的最佳時機,做最好的決定
變身後媽:打破壞皇后詛咒,改寫伴侶關係與母親形象的新劇本
留白工作法:為自己創造白色空間,擺脫瞎忙,做真正重要的事

社會學

【類別最新出版】
自由主義和對其的不滿
人民參與死刑審判事件簿:當法槌落下!借鏡日本判例,為國民法官作好準備
台灣生態家庭:六個女性、環保與社會運動的民間典範
擺脫市場的自由:自由市場的公義思辨
在承認與平等之間: 思想視角下的「馬華問題」


朋友與敵人──哥倫比亞大學╳華頓商學院聯手,教你掌握合作與競爭之間的張力,當更好的盟友與對手(DHD0271)
Friend & Foe: When to Cooperate, When to Compete, and How to Succeed at Both

類別: 社會學
叢書系列:BIG系列
作者:賈林斯基、史威瑟
       Adam Galinsky & Maurice Schweitzer
譯者:許恬寧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17年03月31日
定價:400 元
售價:316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384頁
ISBN:9789571369563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前言CHAPTER 1 一切都是比較出來的CHAPTER 2 當國王的滋味很美好……不失勢的話



  CHAPTER 1 一切都是比較出來的

CHAPTER 1 一切都是比較出來的

多年來,大衛.米勒班(David Miliband)一直是英國未來首相的熱門人選,然而情勢卻在一夕間翻盤,眼看即將接掌英國的政治明星,甚至無法忍受繼續待在母國……

大衛2000年代初期在政壇崛起,擔任過布朗首相(Gordon Brown)內閣的外交大臣等數個重要職位,循著正統政治之路一路往上爬。布朗2010年辭去工黨黨魁時,眾人看好大衛是接班人,大衛也的確隔天就宣布參選,十五名國會議員表態支持,呼聲極高。

然而就在兩天後,黨魁選舉出現震撼彈,大衛的弟弟艾德.米勒班(Ed Miliband)也宣布參選。

黨魁候選人必須贏得絕對多數的支持才能成為新領袖,工黨經過四輪投票後,終於出現取得過半支持的候選人。大衛在第一輪的投票,以37.78%的支持率,勝過弟弟艾德的34.33%。第二輪投票時,再度以38.89%的支持率,勝過弟弟的37.47%。接著第三輪又以42.72%打敗弟弟的42.26%。

大衛在前三輪投票都勝過弟弟,然而差距越來越小,到了最後的第四輪投票,情勢逆轉,艾德勝出,以50.65%的支持率,打敗大衛的49.35%。

艾德.米勒班以些微之差,成為新任工黨黨魁。大衛後來繼續在國會任職兩年,不過如他自己所言:「令人不舒服的無窮比較,讓人難以在職業生涯中繼續努力。」2013年4月,大衛離開自己的國家,定居紐約市,遠離弟弟。

我們可以理解為什麼以些微之差落敗,那麼令人難以釋懷。輸的人會忍不住想,要是當初再多那麼一點點,一切就不一樣了。然而,為什麼以些微之差輸給自己的弟弟,更是特別難以忍受?

答案要從「社會比較」下手。「社會比較」是指我們靠著和身旁的人做比較,得知自己的表現。人是社會性動物,天生就會對比自己與他人,兄弟姐妹、鄰居、朋友、辦公室同仁、中學好友、大學室友,統統都是我們比較的對象。

依據情境的不同,「社會比較」有時鼓勵我們以更有效的方式合作,有時刺激我們競爭,有時甚至讓我們和大衛.米勒班一樣,乾脆退出。為什麼會這樣?原因和「社會比較」幾個關鍵概念有關:

首先,我們逃脫不了「社會比較」。

別忘了,我們身處不穩定又動態的社會,「社會比較」讓我們知道自己當下身處何方,我們靠著和其他人做比較,了解自己目前的表現,也因此我們永遠在尋找「社會比較」資訊。這就是為什麼七億人每天登入臉書,除了分享資訊,上臉書其實也是在看跟朋友比較起來,自己每一件事是贏了還是輸了──誰先結婚?誰工作很順利?誰度過最美好的假期?

第二個關鍵概念是,「社會比較」有「向上」與「向下」兩種方向。

別人表現勝過我們,我們敬佩他們,這是向上比較。別人比我們差,我們則產生優越感,則是向下比較。我們究竟是向上還是向下比較,深深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滿意度與動機。敬佩(向上比較)讓我們自覺不如人,但也激勵我們奮發向上。貶抑他人(向下比較)則令我們開心,但也可能造成自大。換句話說,「社會比較」可能刺激我們奮發向上,卻鬱鬱寡歡,也可能讓我們表現不佳,卻自我感覺良好。人生要成功的話,我們得抓到平衡,要有自信,但也得鼓勵自己拿出優秀表現。

第三個關鍵概念是,我們可能因為「社會比較」的緣故,太想要贏,也因此會想作弊、想挖敵人的牆角,甚至為了打敗對手而做出一些瘋狂的事。

諷刺的是,我們合作最密切的人,也是我們最常拿來和自己做比較的人。我們常拿自己和朋友比,但一比之後,朋友可能變敵人。後文會解釋該如何有效運用「社會比較」,在合作與競爭之間找到正確平衡。

◤生氣的猴子與令人憤慨的社會比較

「比較」是很危險的事,因為人天生忍不住會比較。埃默里大學的弗郎斯.德瓦爾(Frans de Waal)用僧帽猴做過一項巧妙研究,他訓練猴子用石頭當貨幣,和實驗人員交換食物。交換過程如下:實驗人員攤開空著的手,猴子將一塊石頭放在實驗人員手上,接著實驗人員給猴子一片黃瓜。

一塊石頭換一片黃瓜公平嗎?對這個實驗的猴子來說,公平,只要其他猴子也拿到一樣的東西就可以。只有一隻猴子的時候,用石頭換到黃瓜會吃得很開心,願意一換再換。然而,德瓦爾還實驗了另一種情境:讓兩隻籠子相鄰的猴子一起和實驗人員交換食物。籠子A的猴子和平日一樣,用石頭換到黃瓜,但籠子B的猴子卻換到香甜多汁的葡萄。猴子和人類一樣,覺得葡萄比黃瓜有價值──事實上,猴子覺得葡萄比黃瓜珍貴多了!

和平日一樣拿到黃瓜的猴子發現不公平之後,該怎麼說呢,牠們抓狂了。看到鄰居拿到好東西的猴子,不但不再為了黃瓜「付」石頭,還拒絕接受黃瓜,甚至把黃瓜丟回給實驗人員。在某次實驗,一隻猴子先是拿到黃瓜,接著又看到鄰居付了一樣的「價格」卻拿到葡萄,一下子把黃瓜丟在籠子地板上,還跑到籠子深處生悶氣。隔壁的猴子手伸進牠的籠子,一把抓住黃瓜,開心地同時吃起葡萄與黃瓜。這個實驗顯示,我們人類演化上的祖先在評估結果時,不是單獨評估,而是用「比較」的方式評估。

吃黃瓜的猴子在乎比較後的結果,人類也一樣。我們天生就會競爭的直覺在商業世界十分明顯,以美國航空為例,美航在2003年面臨破產,管理團隊為了拯救公司,請工會讓很大一步。歷經困難重重的談判後,美航說服工會,員工每年減薪18億美元,包括機師減薪6.6億,技師與地勤人員減薪6.2億,空服員減薪3.4億。

工會接受了公司提出的條件,選擇合作……直到聽說了新消息。

工會同意讓步沒幾天,美航遞交給證券交易委員會的10-K年報細節曝光。工會發現,美航為了留住四十五名高階主管,只要他們留到2005年,就能領到高額留才獎金。

想像一下,你是美航機師,工會領袖才剛說服你放棄6.6億薪水,然而一天後,你卻發現多名主管可以拿到留才獎金,而且有的人一拿就是160萬美元!

工會得到可以比較的資訊後,又改為競爭,不再合作,取消讓步,還開除談判負責人。美航工會和僧帽猴一樣,原本以為自己得到公平交易,直到發現別人拿到更好的東西。

美航的管理團隊不了解「社會比較」的力量。我們忙著留住資深經理,或是僱用搶手的青年才俊時,常忽略我們所做的事會造成「社會比較」。因此,雇用新員工、和客戶做生意、協商房屋價格,或是決定要幫哪個孩子買哪件衣服時,必須考慮「社會比較」強大到會影響人們的態度、行為與觀感。

◤找到正確平衡:如何利用比較心理

人天生就愛比較,我們靠著比較理解這個世界,深受比較影響。有時比較讓我們舒坦,有時讓我們不舒服。比較可以送人類上月球,但也能讓人拋棄事業,或是為了領先而作弊。如何能讓「社會比較」變成一樁美事,而不是壞事?我們可以思考以下兩個結果相反的例子。

約翰.甘迺迪1960年競選美國總統時,弟弟羅伯特.甘迺迪(Robert Kennedy)放下自己的政治野心,站在哥哥身旁,還成為競選總幹事,送約翰進白宮。

為什麼約翰和羅伯特這對兄弟檔能有效合作,英國的大衛.米勒班卻因為受不了和弟弟艾德做比較,最後黯然離開,遠走他鄉?

原因當然有很多,不過有一個關鍵差異:羅伯特幫助「哥哥」贏得總統大選,然而艾德這個做「弟弟」的卻挑戰哥哥,而且還贏了。為什麼這點很重要?因為後者挑戰了長幼有序的道理──人們預期哥哥會比弟弟先成功,要是弟弟倒過來先成功,將引發不滿心態。

此外,羅伯特因為哥哥勝選,聲望跟著提高,接下來甚至還準備進軍白宮。大衛卻因為被弟弟一對一直接打敗,地位大挫。

因此,如果要利用「社會比較」的好處,首先要評估「符不符合順序」。如果我們期待同儕會贏,同儕也真的贏了,雖然和對方一比,我們會不舒服,但不至於做出過度激烈的行為。然而,如果我們覺得自己會贏,結果卻是同儕贏了,情緒激動是一定的。

抓到正確平衡的第二個原則,則是提供再次競爭的機會,化不滿為動力。換句話說,我們是否有機會以具有建設性的方法化解懊惱?

奧運拿第二的運動員,或許這輩子再也沒機會摘金,不過對於大部分的人來說,不論是搶工作、搶升遷,或是希望進入社區委員會,總有第二次機會(甚至是第三次、第四次機會),因此,與其舔被對手打敗的舊傷口,不如振作起來,再試一遍。

第三個「社會比較」的關鍵則是要記住,就算身邊的人沒說出口,我們的成功可能讓別人沮喪。買了新車,或是裝潢家裡之後,我們常興奮地告訴別人自己買了什麼、裝修了什麼,但不要忘了「謙受益,滿招損」的道理。換句話說,我們在臉書上貼出新買的東西、新裝潢、到國外度假的照片時,最好三思而後行。其他人或許會恭喜我們,然而不要忘了,人類一般不會承認自己嫉妒,也因此我們很容易沒發現自己觸發了「社會比較」。
謙虛的方法是分享負面資訊。當然,去了斐濟度假之後,同事和朋友都會問好不好玩,此時不要只給他們看一百張漂亮的度假飯店與美食照片,也不要大談讓你永生難忘的與鯊魚近距離接觸的故事,試著告訴大家下雨很掃興、不能出門玩的那一天,或是航空公司是怎樣弄丟了你的行李。各位會意外發現自己提供了幸災樂禍的素材,讓聽眾心滿意足。

最後,如果想利用「社會比較」來增加自己的動力,不要忘記兩個關鍵原則:一、如果想讓自己開心一點,就做自己勝過別人的比較;二、如果想讓自己更努力,那就做自己不如人的比較。換句話說,想讓自己感覺好一點,就想想那些不幸的人;更好的方法,則是自願花時間幫助他們。如果想點燃競爭的火焰,那就想想比自己稍微好那麼一點的人。

談判也可以運用相同的原則,我們與科隆大學的湯瑪士.穆斯魏勒(Thomas Mussweiler)進行研究,想找出如何在談判桌上表現良好,同時心情愉快。答案是:談判前應該「向上」比較,激勵自己談成最好的條件。一旦成交後,則應該「向下」比較,例如比較先前談到的糟糕條件,好讓自己心滿意足。

最後,在這裡要和大家分享一則俄羅斯寓言。故事的開頭聽來耳熟,不過就和大部分的故事一樣,故事的結尾提供深刻寓意。

一個男人被一盞舊燈絆倒,他撿起燈,擦掉灰塵,仔細看是什麼東西害自己摔倒,結果一擦之後,跑出一個精靈。精靈說,你要許什麼願望都可以,不過不論你拿到什麼,鄰居都會得到雙倍。

男人原地踱步,絞盡腦汁一直想,想了很久很久之後,臉亮了起來,告訴精靈:「我知道我要什麼了!我要你戳瞎我一隻眼。」

本章提到,我們靠著做比較,了解自己在社會中的位置,不過還有一個元素也很關鍵:最重要的比較通常和「權力」有關。擁有最多權力的人是老大,其他人得跟隨。下一章將討論權力的大小如何影響競爭與合作,以及我們如何能靠著掌握權力的動態,進一步與人合作,拿出更強的競爭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