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書摘
附錄
關於本書
導讀
書評

譯 者 作 品

重回生命咖啡館
你的價值比你的同事高多少?──頂尖工作者必須面對的48個問題
人類時代:我們所塑造的世界
我們為何存在,又該如何定義自己?:從人類起源到生命樹,重新定義你在宇宙中的多重身分
祝你今年快樂
園長夫人——動物園的奇蹟【電影書衣典藏版】
人類時代:我們所塑造的世界(全新修訂校對暢銷新版,吳明益推薦導讀)
氣味、記憶與愛欲──艾克曼的大腦詩篇
發現7種IQ:《心智解構》全球暢銷30年紀念版
美味不設限

教育

【類別最新出版】
夢的實踐4:MAPS種子教師教學現場紀實
成為文化知識家:帶孩子探索文化資產場所的奧祕(隨書附現地教學課程學習包)
夢的實踐2:MAPS種子教師教學現場紀實
未來學校
夢的實踐:MAPS種子教師教學現場紀實


7種IQ(BE0041)
Frames of Mind :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類別: 社會‧文化‧傳記>教育
叢書系列:NEXT
作者:霍華德.嘉納
       Howard Gardner
譯者:莊安祺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98年03月17日
定價:400 元
售價:316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416頁
ISBN:957132504X

庫存不足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書摘附錄關於本書導讀書評



  關於本書

本書可以分為三大部分:

(一)發展背景與基本理念:

在第一、二章中,作者對過去智能理論作一回顧與批判,並對教育界過於依賴智能測驗的現象提出質疑,再從而闡述自己對智能的重要理念及形成智能理論的歷程。在發展智能理論的過程,作者特別注意到生物學的研究發現對人類智能本質與發展的意義,而這是過去智能理論發展最忽視,甚至脫節的一環,因此於第三章中專章探討智能的生物基礎,在本章中作者由神經生理學的研究發現,導出智能發展的遺傳與自然物種基礎,又由神經系統的可塑性談到智能發展的可能性,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嘗試以生命最初、最基礎的層面為起點,探討智能的本質與發展。這章的論述與現代生物科技快速發展引發我們思考的問題不謀而合。

在第四章中,作者提出評論智能的過程與標準,包括:腦部受傷時可以隔離出這項能力、有這類奇才或專家存在、有一組可以辨識這項智能的核心成分、有其獨特的能力發展途徑、有追溯其進化史的可能性、能得到實驗心理學與心理測量方面的論據支持、有其可編碼的符號系統。這章所列的準據是讀者在看後面作者對各項智能介紹時,可據以檢核這些能力的標準。

(二)理論主體

第五章至第十章,分別介紹語言、音樂、邏輯—數學、空間、身體—運動知覺、及個人(又分內在自我與人際)等作者認為可以獨立成群的智能。在每一章中,作者均試圖由不同對象來源(如:腦傷者、隸屬不同文化者、智障者、普通兒童或成人、該領域專家等)尋求例證,並闡述該項智能的核心成分、發展途徑、符號系統、可能的進化史,及在心理學上的證據。雖然各項智能未必都已經得到完備的證據(例如:神經心理學在語言方面的研究發現就明顯多過其他領域),但讀者不妨由上述向度分析各章的論述,或許對於各項智能可以得到較明晰的剖面圖。

在第十一章中作者試圖站在一個對立或至少是旁觀的角度,對自己的多元智能論提出批判,實則也是從另一角度檢驗多元智能論。有位數學教育家曾謂:你要反對某項說法,得先為魔鬼辯護。作者用了相似的機制為自己辯護是相當特別的方式。他檢驗每項智能的標準之一是該項智能是否有可以編碼、表徵的符號系統,符號系統的創造是思想得以溝通傳播、文化得以傳承的重要工具,或許作者認為這是其他智能論者不特別注意的,因此特闢專章在十二章中闡述人類符號系統的發展,及不同符號系統間的獨立性與互通性。

(三)理論的應用

作者很重視各項智能在真實生活中的意義,他認為一項智能存在的先決條件是至少在某些文化背景下,該項智能真正有用而且重要。如果該項智能對人類社會是重要的,我們便需考慮這些智能的評量與培育問題,在第十三章中作者由不同類型的教育情境,分析其中重視與忽視的能力、剖析其中教育與學習的機制,並對西方現代教育與思潮提出批判。第十四章中,作者由更廣的層面探討教育決策與目標,基本上尊重文化與個別差異、強調智能的可塑性與提供多元發展途徑是其主張的重要原則。在智能評量方面,作者強調對於智能早期評量的重要性,但評量的方式應依受試者的發展階段作彈性調整,主要途徑則是透過對受試者在生活情境中的觀察。

一位師資培育者的反思興回應

雖然多元智能論的理論效度曾經受到一些質疑,但這本書出版以來,獲得各地與各界很大的迴響,包括學術界的褒揚、媒體的報導、其他以多元智能理論為架構的教育實務專書陸續出版,這似乎反映出一種價值觀的轉變——對個別差異的尊重、對多元文化的接納、願意嘗試多種教育途徑或提供學生選擇機會發展其能力,這種熱潮也許已超乎了智能理論的貢獻,更像是教育改革或教育哲學的新生。筆者很高興看到這本鉅件有中譯本出現,雖然嘉納的其他著作或以多元智能論為主軸發展的訓練書籍在台灣已見中譯本,但本書無疑是更重要的基柱,也希望這本書同樣能在台灣引起熱烈迴響。

台灣教育長期以來幾乎以單一的途徑,侷限學生於狹隘的能力訓練,當我們放眼社會多元而快速的發展,真不知學校教育對學生適應與開創社會提供了怎樣的基礎或準備?筆者身為師資培育者,經常要求學生由多向度觀察自己的能力,並作自我能力的開發訓練,這是一項學生在完成後常覺受益良多的一項作業,因為他們在過程中發現了自己的可塑性。筆者希望這項親身的經驗有助他們未來成為教師時,能注意觀察學生能力的多樣性,並嘗試提供不同的能力發展管道。

筆者非常樂意推薦本書,並認為本書可在以下領域有特別的貢獻:

.對探究人類能力與智能理論有興趣的學習者,在心理、教育心理、教育、輔導等相關領域的學生尤應細讀。

.關心教育改革,希望塑造多元、適性學習文化的教育工作者及為人父母者。

.負責擬定教育決策,或督導教育的行政人員。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副教授、教育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