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導讀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書摘 4

譯 者 作 品

翻轉人生的實踐力:讓改變全球2100萬人的領導力大師引爆你知行合一的行動力!
EQ:決定一生幸福與成就的永恆力量〔全球暢銷20週年.典藏紀念版〕
人生大事之最好的工作:每日一分鐘,啟動工作小革命
偉大的追尋──經濟學天才與他們的時代 (單冊精裝版):The Story of Economic Genius
客製風暴:解析未來十年商品、銷售、創業的獲利模式
佛陀與惡棍:矽谷工程師打造上億身心靈企業的經營心法
推出你的影響力:每個人都可以影響別人、改善決策,做人生的選擇設計師
偉大的追尋:經濟學天才與他們的時代(套書不分售)
我願意陪伴你:點亮生命的九堂課
資訊焦慮

藝術美學

【類別最新出版】
明室:攝影札記
恆隆行 :美好生活的代理 Be Your Daily
綠色思維 自然美學:一筆懸命,台灣藝想設計師&畫家柯鴻圖的美學之路
解構游本寬影像美學
型男名畫的黑歷史:畫作中男性的時尚密碼與惡趣味


美之為物(BE0064)──美的科學
Survival of the Prettiest

類別: 藝術‧攝影‧影視>藝術美學
叢書系列:NEXT
作者:南西.艾科夫
       Nancy Etcoff
譯者:張美惠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99年11月24日
定價:240 元
售價:190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40頁
ISBN:9571330132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導讀書摘 1書摘 2書摘 3書摘 4



  書摘 3

這些標準在西方文化中非常重要,奇怪的是很少人從科學的觀點作實際的驗證。人體測量學家李斯利‧法克斯(Leslie Farkas)實際測量了很多人的臉部比例,包括 200 位女人(含 50 位模特兒)、年輕男子與小孩,並請實驗者為這些人的美醜打分數。最後他將測量與評量結果與古典標準做比較。當然,他的研究不能說是絕對周全,但確實提供不少有趣的訊息。簡單地說古典標準並不精準,其中很多條件根本不重要,例如耳朵與鼻子的相對角度。有些條件根本是達不到的理想,研究對象中沒有一個人的臉或頭可等分為二、三、四等份。還有些條件是不正確的,美麗的人兩眼間的距離都大於古典標準。法可斯的研究結果不表示美麗的臉絕無法符合古典標準,但確實讓人懷疑古代藝術家無法完全掌握人體美的基本特質。他們追求的是數學的理想,這又與宗教哲學對世界起源的解釋若合符節。

我們顯然無法根據測量系統拼湊出美的典範,普遍性的審美標準也不符合杜瑞手指的比例,當然這沒什麼可訝異的。仔細觀察你會發現,美可能是這些標準的混亂組合,與生物學的關聯比數學深得多。

.美是神聖或罪惡?

人類從來沒有一貫的美學觀,有時崇拜美,有時輕蔑厭惡。柏拉圖認為美使精神力得以展現,純粹的美非人力能及,感官的美則是純粹美的模仿。美與真理、正義一樣是柏拉圖式的純粹形式,世間的事物無法呈現,只能讓人一窺純粹形式的樣貌。在柏拉圖眼中,美就是具備這種喚醒美感幸福的神奇力量。湯瑪士‧曼(Thomas Mann)在《威尼斯之死》(Death in Venice)中提到,只要能讓世人看見,所有的美德都能引發崇敬之感:「只有美這種精神形式是我們能透過感官察知的。如果神性、理性、道德、真理也都能透過感官呈現在眼前,人類會變成什麼樣子?是否會被愛燃盡立即死去,就像神話中賽梅兒(Semele)在宙斯面前一樣?」

有了基督教以後,人們的美學觀變得更不確定。教會領袖也在摸索恰當的因應態度,聖克萊蒙(St. Clement)說:「肉體非善,信神的人必須克制肉體的誘惑。」拉丁學者哲羅姆(Jerome)也認為肉體應該被「征服」。基督教義要追隨者屏棄世俗的誘惑與無常,而美就是被視為感官的誘惑,世俗的浮華,應該懼而遠之。然而美也受到尊崇,那是上帝恩典的象徵。創世紀說男人是依上帝的形象所造,容貌如神,愈美麗愈接近神。義大利神學家湯瑪斯‧亞奎納(Thomas Aquinas)說:「美是上帝的傑作,不管是宇宙或萬物」,所謂傑作就是「模仿造物主心中的構想而造」。猶太教與基督教的美學觀一直痛苦地徘徊在誘惑與上帝的榮耀之間,努力尋求和解。杜瑞有四本書探討人體的比例(他死後 1528 年出版),以阿波羅墮落前的亞當與耶穌為完美的代表。他們的完美來自神性,我們這些凡人的不完美則是失去上帝恩寵的象徵。

人類的美學觀常常和內心深處的靈肉衝突糾纏不清,於是身體被賦與各種不同的解釋:神聖的殿堂、囚牢、不朽靈魂的居所、痛苦的折磨、世俗快樂的園地、生物的驅殼、機器、歸宿。要探討我們對人體美的態度,不能不先了解我們投射在肉體上的複雜意象。

心理分析認為我們對身體一直遺留有羞愧感,佛洛依德說:「有些衝動是目的壓抑型的,愛美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也就是說,美源自性興奮但這興奮必須自源頭移開。「看到性器官總是讓人興奮,但值得注意的是性器官本身從來不被認為是美的。」他說,過度耽溺於美是一種病態的自戀。就像受虐與被動,自戀主要是女性的問題,用於掩飾女性容易產生的羞愧與無價值感。

過去尋求整形手術的人最後往往被診斷有精神方面的問題—沮喪、歇斯底里、偏執、自戀,男性尤其如此,因為男性注重外表被認為比女性病情嚴重。過去 20 年來「健康的」整形手術病患大幅增加,這可能反映出整形手術漸為主流價值接受,以及病患的多元化。也可能反映出現代精神醫學的改變,他們不再認為改善外貌是不健康的需求。心理分析師約翰‧蓋多(John Gedo)最近提出一個大膽的看法,認為整形手術與透過精神分析改善性格沒有多大不同,目的都在改造自我。精神治療師彼得‧克拉瑪(Peter Kramer)認為整形手術可與「美容的精神病藥物學」相比擬,例如服用百憂解不只可治療沮喪,也可用以改變性格,讓自己覺得「比沒生病更健康」。

.美的演化

人體美無疑是非常豐富的議題,奇特的是社會科學從未參與太多討論,本書引述的很多研究都是出現在七十年以後。嘉納‧林賽(Gardner Lindzey)1954年出版的《社會心理學手冊》(The 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是一部探討社會互動的巨著,其中「身體因素」類只列了一項。研讀六十年代末以前的心理學或人類學著作,你會以為身體因素對人的態度、感覺、精神生活完全沒有影響。為什麼社會學對人體這麼沒有興趣?

原因之一是社會學對與生俱來的生物現象沒有興趣。正如人類學家約翰‧杜比(John Tooby)與心理學家利達‧柯斯麥(Leda Cosmides)指出,過去一世紀發展出來的標準社會學模式(SSSM)視心理為一張白紙,由環境與社會塗上色彩,心理本身僅具備觀察及了解環境的基本機制。這個模式將生物學與文化因素區分為二,忽略前者,只著重探討文化的影響。本世紀的社會學模式不只是學術的,還有政治與社會的根源。

人類學家唐納‧賽門斯(Donald Symons)說,要聽懂一個人說的話必須先了解他所爭論的對象。 20 年代有人主張某些種族、階級、女性等天生較低等,遂有文化相對論興起,在美國尤其盛行。他們提出行為主義的證據,宣稱後天環境的獎懲可以大幅改變人的行為。行為主義之父約翰‧華生(John B. Watson)說:「給我十二個健康的嬰兒,用我的方式教養他們,我保證可以隨意挑選任何一個嬰兒訓練成任何一種專家—醫生、律師、藝術家、商人,當然也可以是乞丐、小偷,不論他的才能、性向、志願、種族。」

標準社會學模式也是援引各種證據證明人類行為的可塑性,並認為絕大部份行為是經驗習得的,瑪格麗特‧麥德(Margaret Mead)關於薩摩亞女孩性開放的描寫就是這種基調。也因此,社會學家對美的一貫思考是「見仁見智」。觀察人類裝飾品的種類與變化,從拉長脖子的頸環到牙齒塗色嘴唇鍍金,社會學家認為美是個人品味或文化制約的產物。

林賽提出社會學忽略人體美的另一個因素—過去學者曾嘗試建立身體與行為的關係(骨相學、面相術等),但都遭遇嚴重挫敗。下一章將探討這類研究,指出其缺乏科學證據及散佈迷信的問題,可以清楚了解為什麼很多學者迫不及待要畫清界線。達爾文便幾乎身受其害,老鷹號的船長和同時代的很多人一樣,都受到《談面相術》一書的影響,相信可以從面相看出人的性格。達爾文在自傳中說,「船長對面相深信不移……看到我的鼻子便認定我一定沒有足夠的體力與毅力完成旅程。」心理學家李斯利‧萊布維茲(Leslie Zebrowitz)說:「偉大的進化論幾乎因一個不恰當的鼻子而埋沒。」

社會學家不重視人體美,認為既瑣碎又不客觀,總之是不適合作為科學研究的主題。但是到 60 年代末,林賽開始提醒同儕「不應忽略形貌學……應適時將美及其他形貌變數納入社會現象的研究範疇。」其後卅年學者競相投入相關研究,提供很多重要證據,建構新的人體美學觀,推翻了過去視美為文化發明的論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