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科技桂冠詩人 亨利‧波卓斯基
繼《鉛筆》與《利器》後最新力作
設計究竟是創意的完美呈現?還是迫不得已的讓步與妥協?
設計提供的是理想解決方案?還是一種學習與適應的過程?
人們無時無刻不在運用設計的概念。高速公路收費模式、燈泡瓦數的控制、汽車天窗、甚至菜單上的品項,皆是設計概念的展現。然而適用於一人的設計,並不一定適用於另一人。設計與其說是點子的迸發,不如說是經由諸多限制中所完成的協調方案;設計必須考量諸多因素與多樣需求,所以說設計反而是「框架內思考」、在妥協中完成。因此,設計欲達到完美的境界總永遠還差那麼一點。
被《克科斯評論》(Kirkus Reviews)譽稱為「美國的科技桂冠詩人」的亨利‧波卓斯基,他自日常事物的設計與運用出發,進行每日生活物件的細膩觀察與研究,將各項物件的設計發想過程、歷史回溯、與可能的未來發展呈現給廣大讀者。
椅子、燈泡、杯架、牙刷、門把、電燈開關、馬鈴薯削皮器、紙袋、管線膠帶等儘管無所不在,卻使用的歷程中持續演進、改善。波卓斯基在這本充滿洞見的作品中,帶領讀者進入設計的創造歷程,人們在這過程中發明了一些平凡物件,而後在追求如夢幻般的「完美」之際精益求精。過去當民眾一獲悉公用水杯可能帶菌時,便造成可拋式紙杯的熱賣;而紙杯的發明者又耗費數年光陰,抱著成竹在胸的信心和許多捨棄不用的模型──從形似紙袋般地張開到添加縐摺──最後才做出今日的紙杯,人們用過即丟,卻不怎麼思考紙杯那迷人的歷史。
《小處著手──為何沒有完美的設計?》以敏銳且出人意表的方式,評估設計成敗的理由,其中關於人性的研究也令人莞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