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書摘 4
書摘 5

作 者 作 品

利器
鉛筆

譯 者 作 品

慢想力
日本家庭料理80年:和食餐桌的演變史
血色的旅途:權力、財富、血腥與兵工業,一場槍枝的生命旅程
沃爾瑪有錯嗎?:每日低價的高代價
把X放回Sex裡
女兒的靈界朋友
美麗有價
情欲徒刑:給困在親密關係卻失去性愛的你
把小錢滾成大財富:愈早看破愈早財務自由的存錢迷思
憑什麼相信你?:掌握8大影響力特質,增強自身可信度,洞悉他人話語背後的真相

藝術美學

【類別最新出版】
明室:攝影札記
恆隆行 :美好生活的代理 Be Your Daily
綠色思維 自然美學:一筆懸命,台灣藝想設計師&畫家柯鴻圖的美學之路
解構游本寬影像美學
型男名畫的黑歷史:畫作中男性的時尚密碼與惡趣味


小處著手(BE0123)──追求完美的設計
Small Things Considered : Why There Is No Perfect Design

類別: 藝術‧攝影‧影視>藝術美學
叢書系列:NEXT
作者:亨利.波卓斯基
       Henry Petroski
譯者:陳正芬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4年07月19日
定價:280 元
售價:221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72頁
ISBN:9571341584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書摘 1書摘 2書摘 3書摘 4書摘 5



  書摘 1

第一章 設計的本質


設計的二三事──建築師、心理學家與工程師的對話

建築師、心理學家和工程師三人,聯袂出現在廣播電台的脫口秀節目,聽來好似某個和專業人士有關的笑話,這卻是真情實境;至於國家廣播電台的「大話美國之科學星期五」(Talk of the Nation - Science Friday)亦非搞笑節目,而以日常用品的設計為主題,參加者在一小時的節目中以嚴謹態度來討論設計。他們特有的立場從一開始就很明顯,到整個節目結束時,以各自的專業對討論主題表達相當多意見。

節目主持人佛萊濤(Ira Flatow),請來賓評論好與壞的設計並舉例說明,從茶壺到電腦都包羅其中。或許為了表現該主題對禮拜五下午來說不至過於沉重,於是建築師便開門見山地表示,任何設計都可以搞怪,也可以衍生出無窮樂趣。他回想一位法國詩人的來函,提到每當葛瑞佛(Michael Graves)設計的茶壺上那隻小紅鳥鳴笛通知水燒開時,總讓他會心一笑。心理學家所見略同,他說建築師說的茶壺外型美又富有使用樂趣,他甚至擺一只在廚房窗台邊供眾人膜拜。工程師沒用過這只怪茶壺,只想到沸水曾多次從他那可愛卻設計不良的茶壺裡冒出來。

建築師在節目中言必提「美學」(aesthetics),又說若想跟市面上相同功能的產品區隔,外觀則對設計有極大影響力。心理學家一方面承認喜歡吸引人的設計,也強調讓使用者了解使用方式的重要性,他談到不良的「使用者介面」時,舉出特點多到嚇死人的電話系統和淋浴裝置,讓使用的人「霧煞煞」。

工程師所見略同,雖然他表明設計必須夠吸引人,能被陳列在「有頭有臉」的地方,而且用途要一目了然。但他也指出大部分物件的主要目的在發揮某種功能,而由於美觀、使用簡便及功效卓著等目標可能與其扞格不入,於是經濟因素往往成為仲裁者。設計的過程多半是幾個難以取捨的目標彼此較勁,最後通常在製造成本和售價等現實因素下達成妥協。幾經討論後,三位來賓在體諒與尊重下達成共識:好設計必須在可容許的成本範圍內面面俱到。這時主持人請聽友打電話進來,談談自己最喜歡的好設計,以及最恐怖的「設計噩夢」。


使用者經驗──披薩盒裡「三隻腳」的小玩意

主持人、來賓和聽友提到的諸多事物中,好與壞的設計參半。所謂「好」設計包括樂器、克萊斯勒大樓(Chrysler Building)和紙夾(paper clip);「壞」設計則有車內收音機開關、電子遙控器和冷水壺。不過,好壞的分野並非一翻兩瞪眼,往往仁智互見。有聽友表示,這年頭的汽車方向盤是好設計,彈指間就能控制很多事物,駕駛不必挪開視線即可操作把手跟按鈕,讓行車更安全。另一位則批評現代方向盤反而有安全顧慮,因為不像以前的車子,喇叭既不是醒目的按鈕,也不是環狀物。沒多久,有人來電讚美時髦的大把手廚具,說是上天送給老人的禮物;接著另一位聽友來電吐槽,以她這種對乳膠過敏的人來說,大把手廚具沒那麼好。她說她收到過一套新鍋具,但因為對材質產生不適反應,只好將把手外殼卸下才得以繼續使用,結果鍋子變醜不說,握起來也挺彆扭。節目進入尾聲,唯一確定的結論是,要三位專業人士在設計本質上達到共識,和要求三個瞎子同意大象的本質一樣困難,但無論設計是什麼,肯定不是兒戲。

在另一個公共廣播電台的節目中,工程師是唯一來賓,這時日常用品的設計問題又被提起。主持人先發制人,規定聽眾只能談論好的設計,並要聽友說出最喜歡的例子。一位聽眾略有遲疑地說,她不確定其他人是否也有同感,但是當她看見披薩盒裡,那個防止盒蓋塌下被融化起司黏住的「小玩意」時,感到簡直不可思議。雖然她不曉得真正的名字,但是播音間和副控室立即心領神會,並以微笑表示贊同。

從這位聽友的熱情程度,顯見她認為披薩盒裡的三腳架是最棒的設計。她說她把這些小東西清洗乾淨並收藏起來,期待哪天能發掘新用途;節目主持人再次點頭贊同,工程師承認他也曾保存過幾個不起眼的小玩意,日後可能寫篇相關的文章。沒人來電要求對這個用過即丟的東西做出更好的描述,也沒有人為它起名字;然而,若是認可它、讚嘆它的精巧與欣賞它的用途等,叫什麼名字並不重要。節目播畢,另一位藝術家聽友寄了封電子郵件,說她也很崇拜這個白色塑膠物體的設計,將它稱為「三角平台」,她說只要把三隻腳弄短,就可以把顏料盒中疊在一起的調色盤隔開。把這些三角平台倒過來就變成小型支架,可以撐起球狀物供陳列。可見東西的用途,往往跟設計者的初衷甚至想像力有所出入。

另一個塑膠三腳架迷,則發現這東西用來架住雞蛋倒挺理想,她曾用小金屬片、珠珠等來飾聖誕樹,對這位迷姐來說,這個簡單的小東西可不能用過即丟。事實上,有個網站曾對這小東西做出有趣的評價:

塑膠三腳架非常昂貴,約為十塊美元,因為它使處理雞蛋更輕鬆,所以值那麼多錢。讓三腳架變得如此昂貴的,大概是包裝吧,它和必勝客的外帶披薩包裝在一塊,有些人堅稱是盒子和三腳架保護著披薩,其實是披薩和紙盒保護著塑膠三腳架。儘管如此,我們可以用某種對生態有益的方式,將披薩和盒子丟棄;至於三腳架呢,則可做為雞蛋的支架,供進一步利用。

左看右看,披薩盒中的小平台正是「中用不中看」的寫照,而不是某種「名不副實」的東西。至少有位聽友,對這微不足道的小東西夠用心,而在公共廣播電台的節目中歌頌它,另一位則為它寄來電子郵件,第三位還在網站上描述它,至於那些嗤之以鼻的人則根本不屑一顧。


沒有完美的物件,沒有完美的設計

無論多平凡或極不起眼的設計,必同時引來一群鐵石心腸的評論家跟熱情仰慕者。對行家來說,每個物體都有名有姓;事實上,賓州柯特斯維爾(Coatesville)的一間家族企業,就連同免洗紙製品、牙籤及攪拌器等物品,將這名為「披薩保存架」的塑膠三腳架賣給飯店和餐館。皇家紙品公司(Royal Paper Products)的型錄上,描述這種三隻腳的特製品可「防止披薩盒蓋黏到起司」,對龜毛的披薩愛好者來說確實是一大福音,它那小不溜丟的腳,幾乎不會弄壞披薩的餡料。然而,以一個經過設計的物件來說,或許會被譏為功能有限且外表廉價。不難想像的是,有些評論家對它的缺乏造型頗有微詞,有些則反對它的塑膠材質,更有人對起司黏在細長的腳上感到礙眼。凡是仰慕這個在盒子裡「頂天立地」的支架之人,可能會反駁:「好啊,那就設計更好的東西出來嘛。」以披薩保存架之類的東西來說,多數人會說:「誰還需要更好的?這樣就可以啦。」即使瑣碎如此,它也經歷過材質上的變化,從最初皇家紙品使用聚丙烯(polypropylene)到後來採用比較廉價的聚苯乙烯(polystyrene)。

如果將「完美」定義為絕對零瑕疵或零缺點,那麼天下沒有東西是完美的,即便包裝成本過於昂貴也是缺點。由於每個設計必須符合相互競逐的目標,因此即使不完全排除某些目標,妥協也在所難免,才能滿足較重要的目標。披薩保存架如披薩的扁平盒般中用而不中看,這個矮胖的三腳架發揮了原先設計的功用;但是,若一開始在廚房抽屜發現它的話,功能的特殊性就不那麼明顯了。建築師和心理學家當時並不在場,所以沒能把這塑膠的披薩保護物評定為好設計,但他們或許認為這東西仍有所不足,可能是缺乏造型,或用途無法一目了然。按照美術館和高檔物品賣場的標準,或許三腳架根本不登大雅之堂。

經濟學家賽門(Herbert Simon)主張,既然「滿足」(satisficing)這個字是滿意(satisfying)和「足夠」(sufficing)兩個字的組合,從設計問題的角度來說,就是「好或令人滿意,而非最適解答」。賽門表示,「決策者要在想像的簡化世界中,選擇最適或『夠好的』的決策,來滿足一個較接近實際複雜狀況的世界。」若說設計不在做決策,那麼設計就什麼都不是。某時某地有個某人,必須決定披薩盒該長什麼樣,為此有人得決定「腳」的數目、形狀和大小,以及如何將這些腳連接來。有人得指定材質、顏色跟質地,成品要能有效防止盒蓋碰到披薩,對於它在真實世界扮演的謙卑角色來說,當然是恰如其分。儘管是無心插柳,這三腳架也可以支撐圓球體並方便於裝飾陳列,使它的設計更圓滿。的確,就算它絕不可能因為出眾的美感而獲獎,在仰慕者眼中依舊如此美好。

我們的確會談及「完美」的設計,但在這個情境下,一般人對「完美」的理解來自字典定義:「具備所有必備或一般人想要的元素、品質或特性」,而不是在既有相互競爭的目標下,達到「可能的最佳狀態」。某件事物究竟可能多好,是個曖昧不明的概念,因為必須等到它變得那麼好時才能體會。即使如此,它就能達到真正完美的境界嗎?我們不光在親眼見到時才知那是好設計,而是當我們將它握在手裡、坐在上頭、在上面蹦蹦跳跳、步行穿越,或是打開一只披薩盒,才發現它在裡頭。在此同時,我們現有的一切必須足以應付,直到更好的出現為止。我們以現況為滿足,可能愈來愈習慣,並為缺點尋找正當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