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書摘 4
書摘 5

作 者 作 品

利器
鉛筆

譯 者 作 品

慢想力
日本家庭料理80年:和食餐桌的演變史
血色的旅途:權力、財富、血腥與兵工業,一場槍枝的生命旅程
沃爾瑪有錯嗎?:每日低價的高代價
把X放回Sex裡
女兒的靈界朋友
美麗有價
情欲徒刑:給困在親密關係卻失去性愛的你
把小錢滾成大財富:愈早看破愈早財務自由的存錢迷思
憑什麼相信你?:掌握8大影響力特質,增強自身可信度,洞悉他人話語背後的真相

藝術美學

【類別最新出版】
明室:攝影札記
恆隆行 :美好生活的代理 Be Your Daily
綠色思維 自然美學:一筆懸命,台灣藝想設計師&畫家柯鴻圖的美學之路
解構游本寬影像美學
型男名畫的黑歷史:畫作中男性的時尚密碼與惡趣味


小處著手(BE0123)──追求完美的設計
Small Things Considered : Why There Is No Perfect Design

類別: 藝術‧攝影‧影視>藝術美學
叢書系列:NEXT
作者:亨利.波卓斯基
       Henry Petroski
譯者:陳正芬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4年07月19日
定價:280 元
售價:221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72頁
ISBN:9571341584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書摘 1書摘 2書摘 3書摘 4書摘 5



  書摘 2

第二章 杯底不可飼金魚

書桌上有杯水。那是只不大不小的玻璃杯,容量約十盎司(ounce,液體盎司,美制一盎司約為二十九.五毫升),杯子跟水一樣晶瑩剔透,儘管兩者皆映透出散置桌上物體的顏色,有杯墊的藍、鉛筆的黃和鋼筆的紅。才華洋溢的藝術家,或許會把這杯水變成趣味的靜物畫,但這幾何圖案,連技藝精湛的插畫家艾薛爾(M. C. Escher)都可能傷透腦筋。桌上物體映在水中後折射,讓我想到哈哈鏡藉由玻璃凹凸表面製造出誇張的效果。儘管器皿本身是個簡單的圓柱體,厚度跟一般水杯差不多,但底部既厚且重,正中央還有個大氣泡。當我舉杯喝水時,氣泡凸顯器皿本身的設計感,彷彿是件藝術小品,又是實用的液體容器。靠近觀察氣泡,眼中的它像艾薛爾手裡的水晶球,如魚眼鏡頭般捕捉房間四周陳設的景象。


設計性之外──物件的功能

撇開所有藝術性不談,這只杯子還是著重功能,它的大小適中,十盎司的容量能裝很多水,又不會重到舉不起。它那三英寸的直徑,剛好讓成人的手抓牢,至於區區四英寸的高度,表示當伸手越過它去拿東西時,不會輕易將杯子碰倒(這只杯子應該不會翻滾)。厚重平坦的底部增加穩定度,讓杯子四平八穩地立在桌上,不會隨我打字而嘎嘎響;圓柱體的形狀和對稱性,表示我不須思考該抓住杯子的哪一邊,或者該用哪裡的杯緣喝水。杯子的清透讓人一眼看穿,杯內的垂直表面加上淡淡的邊線到底部水平面,使乾掉的牛奶或柳橙汁無法積垢。杯緣和底部外緣的比例恰到好處,使杯子在洗碗機中碰撞缺角的機率降到最低。筆直的外型方便將同款杯子緊密疊起。

人們在一千年前就發明(最初設計出)杯子,儘管比例、對稱度和設計的藝術感不及這只水杯。現代的杯子全都可以被視為古早的變化型,我書桌上的杯子或許堪稱完美設計,不表示它全無瑕疵而無須改進。或許杯子的尺寸對書桌來說大小適中,但是當我頂著炎夏陽光,坐在草地上喝冰茶時,說不定會想要容量更大的杯子;晚飯後,我一定會想用較小的杯子來喝點利口酒或波特酒。由於不同用途和場合要用不同形狀和大小的杯子,因此我家的碗櫥擺了三種尺寸共三十幾個杯子,每個杯子的底部都有顆氣泡;至於擺瓷器的壁櫃,則放置其他不成套的杯子。或許有人會說,我們應該有更多種尺寸和樣式的杯子,但是碗櫥和壁櫃的空間畢竟有限,更別提製造商和經銷商願意製作跟囤積多少存貨了。(最近我與內人到幾年前買過水杯的店裡參觀,結果確認了一件事:被製造商命名為「氣泡杯」的杯子,的確只有我們買的那三種大小,有七盎司的果汁杯、十盎司的舊式雙份杯,以及十六盎司的長杯。)

書桌上那只裝了水的十盎司氣泡杯,杯緣的滾邊讓飲用更方便,也沒有銳角接觸嘴巴。雖說一般人說不出稜角多的杯子有任何功能優點,可就是有些風格鮮明的「設計師」杯被刻意做成那樣。著重美感和流行的設計,往往和功能、用途與常識背道而馳。有人曾經把飲料裝在正方體的杯子給我,當它被擺在托盤送來時,看起來的確挺別緻的,可真要喝的時候就成了一大難題。想握住正方體杯子,自然得抓緊兩個面,但是就得扭轉手腕,才能把杯子的一角送進嘴裡,否則有些液體會從唇邊漏出,流到下巴,最後滴到襯衫上。即使正方體杯子中規中矩,但喝的時候還是得小心,原因是那四個角讓液體流進口裡的速度,比大多數人將慣用的傳統(圓柱體)杯子舉到相同角度時還要快。換句話說,正方體杯子本質上(而且某人在無意間希望)是偽裝的滴漏杯(譯註:惡作劇用的杯子,舉杯飲用時,液體會外漏的杯子)。整組杯子或許更省空間,擺在咖啡桌上也夠醒目,但杯子的收藏和展示不應凌駕於功能之上,畢竟「一杯在手勝過兩杯在盤」。

現在,書桌上的圓杯空了,書房又沒人供我差遣。因為我今早沒帶水壺來,如果還要喝水的話,就得停止工作,拿著玻璃杯到廚房倒一杯。那沒什麼大不了,但水杯能自動填充豈不更妙?若能自動清洗呢?假如我不必將杯子放進洗碗機,取出再擺進碗櫃裡,不是挺好的嗎?假如美麗誘人的玻璃杯,可以自動保持飲料的冷度且不冒水汽,又能保持飲料溫度而不燙手,不是挺好的嗎?假如在打翻杯子時不會把內容物灑出,不是挺好的嗎?假如杯子掉到石板地上還能完好如初,不是挺好的嗎?假如能用一只杯子裝著各種飲料且完全符合時尚,不是挺好的嗎?假如杯子都是完美的,不是挺好的嗎?

以上都是一般人可能會問的問題。不過,發明家、工程師和設計師,在看到、摸到、使用任何東西時,都會問答類似問題,而且顯然不必出自專業技術評論家之口。每個人都承認日常使用的物品並非完美,而且大多想得出好幾種改進之道;然而,在腦袋想像一只不會潑灑或無須清洗的杯子,可比實際製作要容易多了。嬰兒專用的「不潑灑杯」,想必在育嬰界大受歡迎,可是話說回來,當主人在客廳請客人喝雞尾酒,或在餐桌上以葡萄酒招待賓客時,有誰會拿出附杯蓋和吸管的亮彩塑膠平底杯?再說,凡是永遠不必清洗的東西,直覺上似乎違反某些自然律。我們一面承認凡事都有改進空間,也了解在現有資源下能做的畢竟有限,最受限的資源,不外是物質、金錢,以及想像力。


設計牽涉選擇,選擇限制用途

所有物質終究取之於自然界。即便是人造材質,也是由宇宙的基本元素「原子」組成。基本上,玻璃的主要材質是加熱到極高溫的矽砂熔融後,成為液體狀態經塑形、冷卻後硬化成花器、玻璃瓶和我桌上的水杯。(嵌在杯裡的氣泡是動用小聰明的成果,為傳統玻璃製作者的絕技。)物體名稱(此處是「玻璃杯」)反映其材質,可見材質是如此基本,尤其最通俗的事物更是如此。我們還有門窗玻璃、眺望鏡、放大鏡、眼鏡、迷你望遠鏡,可見相同材質可供不同目的使用,這是件好事。科學家與工程師不斷發明新材質和新方法,將化學元素及其化合物製作成有用的新東西,但在原子層次上的著力畢竟有限,凡是微電子學、微機械裝置與奈米科技等領域的工作者,對此皆心知肚明。

即使能用一百多種相同古老的元素,做出不同凡響的新東西,不表示那些東西就會被製造並普及,因為做什麼都得花錢,而製造新奇東西更是如此。打個比方吧,如果能用類似鐵氟龍的材質製造永保清潔的水杯,讓細菌跟著水被沖走,最後這杯子的製造成本是如此昂貴,以致只有極富有的人才買得起。成本一如各種化學的因素,對物品的普及與否造成極大限制,就算做出幾近完美的水杯,但價格可一點也不完美。

儘管如此,想像總不犯法吧。想像力雖無遠弗屆,但何者能被設計與製作,仍受到許多現實面的限制。想像一些不可能的事物,絕對完美的杯子或永不停止的機器,並不會讓這些東西成真。但是話說回來,如果不開始想像,就永遠沒有實現的可能,即使想像力多過世界上所有的微塵與財富,不表示對的點子就會在對的時間和地點,出現在對的人腦袋裡。即使迪馬克利多斯(Democritus,譯註:460 B.C.-370 B.C.,為古希臘唯物思想的重要代表)曾想到發明強大殺傷力武器的點子,但古希臘科技可沒有本事接下曼哈頓計畫(Manhattan Project),而後者成功製造出原子彈。

書中的範例與個案研究是從許多觀點展現,設計也一定要在某個情境內進行,這使得有些事變得困難,有些則變得不可能,而且跟所處的時代無關。永不停止的機器是不可能的,所有機器都囿於物理定律,後者不容許不受其定律挑戰的運動。即使是可以被製造的物體,在設計時也必須考慮用途的限制,無論如何設計,玻璃杯必須能用來裝水,而且在靜態的平面上穩穩站立。此外,在舉起和傾斜杯子時,一定要把內容物送進人的口中,否則就不配被稱做「水杯﹂。不能裝水的就不叫杯子。

設計必定牽涉選擇,而選擇限制用途。真正的杯子必須具備特定容量,因此設計師必須為一系列新杯子挑選特定尺寸(或多個尺寸),才是跳脫紙上談兵。容量為十盎司的杯子,就裝不下十一盎司,想要裝十盎司以上,只要弄個容量更大的杯子即可。設計師、製造商、零售商和消費者,都必須在習慣、風俗、傳統和現實考量的限制下,決定杯子的大小。過小的杯子除了扮家家酒外幾乎無用,過大就不能再被稱為杯子,而成了花瓶、碗或雨傘架。

有人想擁有一只十二盎司的杯子,因為他從經驗得知,這跟他坐在書桌前喝多少水有關。他曾被迫在不該起身的時候,去把十盎司的杯子裝滿水,而他又發現自己從來都喝不完十六盎司的水。儘管如此,他還是端了一只十盎司的杯子到書桌前,因為他曾撞倒過更大的杯子,將飲料灑在成疊的重要文件上。由於碗櫃裡只有七、十和十六盎司的杯子,他只好到當地商店的家用品部,尋找一只十二盎司的杯子。店員說,店裡的十二盎司杯子沒有他要的樣式,況且製造商的型錄甚至沒把它列入訂製商品。店員建議另一個式樣新穎的杯子,容量剛好十二盎司,但這麼一來就無法跟碗櫃的杯子配對。既然新樣式的杯子分成六、十、十二和十六盎司四種容量,就可以用全新的一整套杯子來取代,但每個尺寸能被擺進碗櫃的數量就會變少,無論決定為何都得做出妥協。假如只買十二盎司的杯子就不成套,而如果買了一整套的新杯子,就得把原先的杯子「請出」碗櫃。最可能的妥協似乎是繼續使用舊的那套,從杯子被打翻的風險或因倒水而干擾工作兩者間,比較何者較重要或較使人分神,從而讓人在十盎司和十六盎司的杯子間進行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