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線 上 試 閱

書摘:創痛困頓的個人經驗,焦慮不安的現代圖騰─孟克〈吶喊〉

藝術美學

【類別最新出版】
明室:攝影札記
恆隆行 :美好生活的代理 Be Your Daily
綠色思維 自然美學:一筆懸命,台灣藝想設計師&畫家柯鴻圖的美學之路
解構游本寬影像美學
型男名畫的黑歷史:畫作中男性的時尚密碼與惡趣味


曠世傑作的祕密(KA1009)
The Private life of masterpiece

類別: 藝術‧攝影‧影視>藝術美學
叢書系列:知識叢書
作者:莫妮卡‧波恩杜貞
       Monica Bohm-Duchen
譯者:余珊珊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4年11月15日
定價:550 元
售價:434 元(約79折)
開本:16開/平裝/240頁
ISBN:9571342122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書摘:創痛困頓的個人經驗,焦慮不安的現代圖騰─孟克〈吶喊〉



  書摘:創痛困頓的個人經驗,焦慮不安的現代圖騰─孟克〈吶喊〉

由於無法抹除自己對「穿透大自然而來的響亮的、無止無休的吶喊」的記憶,引發孟克將他個人刻苦銘心的創痛經驗描繪下來,他的作品也是那個時空下的產物。不過,在今天這種「時髦的」啟示錄末日預言的氛圍下,這幅畫又變得極為切合時代,成為代表現代人焦慮、恐懼和疏離的圖像象徵。這個刻意畫得十分粗糙簡單的形象,即使因遭受流行文化的濫用而變得淺薄無聊,依然保有它讓人驚嚇和不安的力量。

「一個充滿絕望、疏離感的男子痛苦的臉孔,嵌在上世紀末社會分崩離析、道德混亂的背景上,竟因為流行文化的模仿與戲謔,重新復活並化身為海報上這個為千禧年來臨而做出一副焦慮模樣的小孩。」 /文化評論者德瑞(Mark Dery),1998年

*「充氣式吶喊巨人」,是孟克畫作被商業利用的眾多手法之一。 * 麥考利克金1991年主演的電影
《小鬼當家》海報。
* 萬聖節的面具,也出現於1995年韋斯.克萊文執導的電影《驚聲尖叫》。 *這件T恤諷刺奎爾萬一當上1995年美國總統後將有的景象。

孟克是否在一個世紀前就已預測到1990年代的生活?……當他創作〈吶喊〉這幅不朽作品時,一定已經預見了未來,〈吶喊〉裡的壓力、緊張與沮喪,那長長的一聲「啊!!」,是我們每個現代人都會有的感受。現在,有了「充氣式吶喊巨人」,你可以把孟克的傑作直接帶回家裡或辦公室!有趣的是,「充氣式吶喊巨人」會讓你笑,而不是讓你哭。「充氣式吶喊巨人」很有教育意義,它會幫助你的孩子及早適應成人世界的現實。它具有治療作用—當別人都不了解你時,「充氣式吶喊巨人」會安慰你。


孟克〈吶喊〉─ The Scream, 1893 Edvard Munch


1893/油彩、粉彩、酪蛋白的紙板畫/91×73.5 公分/挪威奧斯陸國家藝廊

我和兩個朋友走在路上。夕陽西下。我感到些許感傷。突然,天空變成血紅色。
我停下來,倚著欄杆,精疲力竭。我看著火焰般的雲彩,像鮮血和利劍般高懸在藍黑色的峽灣和城市上空。
我的朋友繼續往前走。我則杵在那兒,害怕得直發抖。我感到一個穿透大自然而來的響亮的、無止無休的吶喊。 /孟克日記,1892年


你可以再靠近一點看/A Closer Look

孟克這幅最有名的畫,比他<生命的檐壁>系列中其他作品在筆法上都來得更粗率,呈現出更強烈的表現主義風格。這也是唯一一幅不是用油彩畫在畫布上的畫。孟克曾在不同階段,用不同媒材來表現這個主題,每次都藉著漩渦般的線條、波浪狀的形體和壓縮的空間,傳達出極度痛苦的強烈感受。背景中極端傾斜的路面加強了構圖的不穩定性。

在畫中沉默的吶喊似乎是從前景中人物的嘴巴中發出來的(這種「聯合感覺」,特別是「色彩聽覺」,也就是聲音和色彩之間的相互關係,不只是實驗心理學家有興趣,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的前衛藝術家也很感興趣;因此,像吶喊這樣極端的聲音,在邏輯上,視覺化後即轉化成極端強烈的色彩)。那麼,到底是誰或什麼在尖叫呢?沒有性別、如死屍般的人形,其彎曲的輪廓和背後及四周風景的渦漩形狀相互呼應,這使得畫的表面呈現扁平化,相對的,傾斜陡峭的道路所形成的對角線卻暗示著空間的深度—但並非向後退入遠方,而是以驚人的向前推刺之勢伸入觀者所在的空間—這兩者之間形成了戲劇化的張力。構圖右邊看來頗為怪異的垂直長條,也增加了畫面的空間壓迫感。即使在今天,畫面粗糙的緊迫感和毫無美感修飾,仍會讓毫無預期的初看者嚇一大跳。在某些部分,包括侏儒人形的臉部,透過簡單的幾抹油彩可以看到光禿禿的畫布—這是較近代的藝術中常見的手法(例如帕洛克的作品),但在孟克的時代卻極不尋常。

〈吶喊〉表露出這麼強烈主觀的感覺,以及表現主義畫風的自由率性,不過孟克在畫作和文字中所描繪的火紅色天空(當時的人嘲笑像蕃茄醬和蛋黃),倒是有氣象學上的根據。這種怪異的自然現象只見於北歐,是一種稱為「筴狀雲」的雲層構造,有時在深秋下過大雨、冷鋒將水氣往西推移之後即會發生,這時夕陽把藍色天空中的雲層薰染成波動起伏的紅黃色條紋。


張大嘴巴的〈吶喊〉源自15世紀的印加木乃伊?

張大嘴巴的人物形象,在藝術史上也可找到先例,像是這具15世紀的秘魯印加人木乃伊,屍體蜷曲成胎兒的姿態,被裝在罈子裡埋葬,孟克很可能在巴黎的托卡德侯宮(即今人類博物館)看過它。


藝評家和大眾對〈吶喊〉的反應

藝評家和大眾對〈吶喊〉的反應,一般而言都是糟得不能再糟。一家法國報紙說孟克的技法像是用手指沾上糞便塗到整個畫面上去。許多觀眾認為它所展現的瘋狂有可能會造成傳染,至少也會破壞既有秩序。心理學家則立刻對創造這種作品的人產生興趣。然而,一如我們所見,也有人對這幅畫的感覺非常不一樣,如挪威富有的收藏家史舒(Olaf Schou),他1901年從奧斯陸一家畫廊以600克朗(krona,約15,000美金)買下〈吶喊〉的原作(畫廊拿了這幅畫和另外五幅孟克的作品,以抵償孟克積欠他們的錢)。1909年,史舒把〈吶喊〉捐給奧斯陸國家藝廊,自此它便一直掛在那兒,只偶爾借給國外展出。


關於〈吶喊〉&挪威的國際大件事

挪威很少在國際新聞上占有什麼版面,但是在1994年,卻因兩個不同的原因成為世界頭條新聞。首先,那年2月,小鎮利勒哈麥(Lillehammer)主辦冬季奧運。數百萬人的目光焦點都集中在這件體育大事上,而挪威當局也在當地布署了三分之一的警力,以防萬一。然而,奧斯陸國家藝廊的警衛卻相當鬆懈。2月12日早上6點31分,在電眼監視下,兩個人大搖大擺打破藝廊牆壁上方的一扇窗,不到一分鐘即來到挪威最有名也最珍貴的藝術品〈吶喊〉跟前(據估計當時約值4千8百萬英鎊),頓時警鈴大作,但當班的警衛卻認為是系統故障。大約20分鐘後,一名路過的警察看到有把梯子靠牆放著,才發覺失竊。小偷竟然在傷口上灑鹽,留下一張明信片,上面印著三個人開懷大笑的現代挪威繪畫〈好故事〉,還嘲諷地寫了「感謝你們鬆懈的保全系統」幾個字。

〈吶喊〉1895年孟克 手繪彩色石版畫 35.4*25公分 奧斯陸孟克美術館

最初,大家懷疑是挪威的反墮胎遊說團體幹的好事,因為他們曾威脅要在奧運期間鬧事。後來證實是冤枉他們,但該團體卻利用這大好機會到處散發海報,標語上感性地寫著:「哪一樣的價值更高?是小孩還是一幅畫?」警方暫時按兵不動,希望竊賊會因要求贖金而現身。同時,挪威警察局長萊爾(Leif Lier)和倫敦警察廳負責偵辦藝術品和骨董案件的小組組長巴特勒(John Butler)聯絡,想出一個擒賊計畫。

巴特勒利用他在地下犯罪組織的線民,放出風聲說有幾位有錢人想把這幅畫買回去。巴特勒手下一名便衣警探化名為羅伯茲(Chuck Roberts),自稱是洛杉磯蓋提美術館(Paul Getty Museum)的代表,警方散布謠言說,蓋提美術館已和奧斯陸國家藝廊私下講好,如果取回畫作後可以借給該館展出,蓋提美術館將負責支付贖金。

一如警方所期望的,竊賊上鉤了。挪威的知名罪犯奧森(Jan Olsen)找上畫商暨拍賣商厄文(Einar-Tore Ulving),聲稱他可以居間將畫取回。為了證明這不是騙局,竊賊在一個廢棄的巴士站留下〈吶喊〉維多利亞式鍍金畫框(其實和這幅畫完全不相稱)的一小部分。他們甚至威脅要「吃掉這幅畫,把它屙出來後,寄到文化部去。」於是雙方展開談判,羅伯茲約奧森和厄文在奧斯陸的廣場旅館碰面,但羅伯茲不知道的是,旅館裡擠滿了參加瑞典緝毒警官協會年度大會的警察。最後,他們在5月7日達成協議,竊賊開車帶著羅伯茲從奧斯陸往西南方向走了50哩,抵達阿佳斯坦村(Asgardstrand),巧合的是,孟克曾在此擁有過一間避暑小屋。在那兒,包在藍色床單裡藏在地窖中的正是孟克的名作,邊緣有點磨損,其他部分完好無缺。同時,在奧斯陸,另一名英國便衣警探假裝等著完成交易後把贖金交給奧森及其副手葛瑞鐸(Bjorn Grytdal)。兩人立刻遭到逮捕,被控犯下交易贓物之罪。

〈聖母〉1896-1902年孟克 手繪彩色石版畫 61*44.1公分 奧斯陸孟克美術館

不久後,另外兩人,安格(Pal Enger)和亞申(William Asheim)也被補,被控偷竊罪。四人雖然從頭到尾抵賴,最後還是在竊案發生後兩年定罪,四人合起來總共被判17年有期徒刑。從一開始,警方即認定幕後主腦是安格,他曾是職業足球員,還偷過孟克的另一幅畫。1996年,在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播出的《世紀竊盜案》電視紀錄片中,安格大言不慚地吹噓道:「(在足球場上)我不是最好的,但在犯罪圈裡我可是佼佼者,我認為加入我最拿手的行列比較有搞頭。」他甚至還在挪威日報上刊登弄璋之喜啟事時,厚顏無恥地宣布他兒子誕生時met et Skrik(尖聲吶喊)。1999年初,安格在刑期只剩14個月時,趁著和其他囚犯去參觀奧斯陸新機場的機會成功脫逃。逃亡兩星期後,他在太陽眼鏡和假髮的蹩腳偽裝下於火車站被補。同夥的另三名囚犯則於1998年獲釋。

國家藝廊在發生這件喪盡顏面的失竊案之後,立刻加強保全系統,但又矯枉過了頭──連館長在破案當天帶著〈吶喊〉回館時,都因未帶身分證明而被拒於門外。原作失竊期間,國家藝廊在原本掛畫的地方掛上一張廉價的複製海報,並寫上「被竊」二字。參觀者都虔敬地盯著這幅複製品瞧,一些日本遊客還公開禱告祈求原作完璧歸趙。〈吶喊〉回來後,前來瞻仰的人更多了(據說是以前的三倍)。儘管這起失竊案引起的風波較小,但活脫就是〈蒙娜麗莎〉事件的翻版。

什麼!!被偷了 ?
編按:2004年8月22日,奧斯陸孟克美術館的膠彩版〈吶喊〉又被劫走,蒙面持槍歹徒光天化日之下公然闖進博物館,把畫搶走,這件大膽搶案立刻成了國際新聞。被劫走的畫作至今下落不明。

網站內容為重排版,更多精彩、詳細內容,請見《曠世傑作的祕密》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