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第一章 《清明上河圖》乃驚世畫作

作 者 作 品

西方古城市文明
《清明上河圖》與北宋城市化(第二版)

藝術美學

【類別最新出版】
明室:攝影札記
恆隆行 :美好生活的代理 Be Your Daily
綠色思維 自然美學:一筆懸命,台灣藝想設計師&畫家柯鴻圖的美學之路
解構游本寬影像美學
型男名畫的黑歷史:畫作中男性的時尚密碼與惡趣味


《清明上河圖》與北宋城市化(WHA0142)

類別: 藝術‧攝影‧影視>藝術美學
叢書系列:香港中和
作者:薛鳳旋
出版社:香港中和
出版日期:2015年11月06日
定價:760 元
售價:600 元(約79折)
開本:16開/精裝/172頁
ISBN:9789888369010

庫存不足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第一章 《清明上河圖》乃驚世畫作



  第一章 《清明上河圖》乃驚世畫作

二○一一年的上海世博大會的主題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這不但是中國當今的需求,其實也反映了中國一千年來的追求,並通過3D多媒體大螢幕動態的將北宋著名作品《清明上河圖》,以創意的動畫方式向近億的中外參觀者展示:中國在一千年前的北宋已懂得城市應如何發展才可以令生活更美好。

驚歎一:一千年前的城市面貌與生活的重現

這幅寬二十四點八厘米、長五百二十八點七厘米的絹畫,大概創作於公元一一一一~一一二○年間,即十二世紀初。這時北宋自開國(九六○年)以來已經歷了約一百五十年的相對的和平,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達至歷史高峰,加上科技的進步,令不少中外學者認同:此時的北宋已是全球經濟最發達、文明最為昌盛的國家。而在地區發展上更體現為高度的城市化和嶄新的城市。據一些歷史分析,北宋末中國已有四十六個人口十萬以上的城市,加上為數更多的中小城市及鎮,當時的城市化率可能已達百分之三十,這與近一千年後,即一九九○年代的中國差不多。

這幅近一千年前的巨畫,通過精心佈局及選材,內中包括河道、城門、樹林、遠近山、六百八十四個人物、九十六匹畜牲、一百二十二座房屋、二十九艘船艇、十五輛車,二十多家店舖及八頂轎等。它加上高超縝密的寫實及藝術手法,有機地將這些原素貫通,構成完整故事,使人好像處身當時的汴京,感受到北宋當日的城市狀況及生活。甚至有人說:它「不是照片、勝似照片」,其心理與視覺體驗是震撼的!這樣一幅如實地反映一千年前的城市生活的藝術畫作的確是中外無雙,令人驚歎。

驚歎二:一紙絹品竟能在近千年無數次轉手中保存下來

現存於世的古代文物珍寶,多是金石製品,如石、玉、金銀等器皿。古書古畫而能留存至今的極為罕見。像《清明上河圖》這樣的大型長卷,能千年之後仍然倖存,足以令人稱奇。更使人不可思議的乃這件被北宋皇帝收藏而且被評為「神品」的珍寶,一直成為政權交替及官商爭奪的目標,屢易主人至少二十多次,竟然能被神奇地保留下來。不但如此,通過畫背的題跋、題詩與印章,我們可以較詳細地知道它經歷過多少次的風險與兵荒馬亂。一張古畫能有這樣詳細的流轉記錄,令人拍案驚奇之餘,亦挑起無限的感慨。

七次進宮、六次出宮

畫作大約成於北宋徽宗宣和、政和年間而被收於宮庭內府。一一二六年金兵攻破汴京,虜走皇室、大臣等數千人及宮廷珍寶文物北返,北宋亡。《清明上河圖》亦隨之而入金朝內府。不知何故何時,畫卷流出內府,被張著於一一八六年購得,時為北宋亡後六十年。之後,畫卷又重入元朝內府。一三四三年元朝內侍以偽作換取真本並將它轉賣給私人,再經二人之手後於一三五一年再由楊準購得。因此,它在作成後二百年間便已歷盡滄桑,三次在內府收藏,三次流出宮外,至少被四個私人收購過。

元朝最後一位購得《清明上河圖》的是周文府,時為一三六五年,三年後元亡。之後,畫卷在民間流轉了近一百三十年後,不知經歷過什麼人,至一四九一年時被明朝的朱文徵、徐溥擁有。後經李東陽、陸完、顧懋宏、嚴嵩和嚴世藩父子分別擁有後,終因嚴世藩於一五四二年被抄家而再入內府,結束了在民間(自公元一三四三年開始)達二百年的流轉。

明朝最後一位有記錄的擁有者乃太監馮保,據他自跋乃是他在一五七八年時竊為己有。自後,畫卷又再流落民間,到清朝乾隆年間再入內府,因此明亡後亦有近二百年的另一次在民間流轉。乾隆年間亦有兩次短暫地被私人陸費墀和畢沅所擁有。至嘉慶年間(一七九六 ─ 一八二五)畫卷再度入宮收藏,並留在「清宮」直至末代皇帝溥儀攜畫出宮為止。其在清宮時間大約一百五十年。自一九四五年後至今則一直由國家收藏。

因此,在近一千年間,《清明上河圖》七次進宮或由國家收藏,六次出宮;此外還被有記錄的十五位私人收藏者一度擁有。其間有約三百七十年留落民間而不知被誰收藏。經歷這樣的坎坷,而畫卷能保存下來,真乃民族之大幸、中華文明之大幸、世界藝術之大幸!

驚歎三:真本賽過多少贗本、偽本

金朝張著作為此畫第一位私人收藏者,他在畫背的題跋提到當時向氏的《評論國畫記》有云:「《清明上河圖》,選入神品,藏者宜寶之。」雖然向氏之書,現在已經見不到,但元、明的藏者並未有任何異議,可以推論:至少在金、南宋、元、明間,《清明上河圖》是一個在上層階級廣為人知的稀世珍寶。亦正因如此,它成為皇帝乃至達官貴人搜羅的對象,同時也是一些「向錢看」的畫工的偽造對象。

偽作多如牛毛,有些竟價值連城

宋代造假之風盛行,元亦如是。明清兩代名畫造偽更達高峰,尤以所謂「蘇州片」,即蘇州畫工的偽作,更為流行。明朝李日華曾說過:「京師雜買舖,每《上河圖》一卷,定價一金,所作大小繁簡不同。」因此現代歷史學家童書業認為,宋代以來,其摹本可能有「千萬數」。我個人同意他所指出的數字,但不認同這些是摹本。因為真本一直以來被秘密收藏,能一睹真跡者非常罕有。現能見到的一九七○年代前的贗本、偽本,都是憑道聽途說,加上臆想附會而創作,頂多是某程度的「仿本」,絕不是臨本及摹本。

有些較古舊及畫工較好的贗本、偽本,亦被世界各地的博物館收藏,包括了劉淵臨提及的十七種、陳詔的二十種、楊東勝列出的五十種,日本人古原宏坤說的四十一種和野島剛的五十種。其實這些多以元偽本及明代仇英的偽本為底本。「清院本」(雍正時開始由內宮五大畫師繪畫,至乾隆一年完成)因為時代較晚及一直藏於深宮,一九五○年前仍少有人知,它成為「仿偽」的對象也是因臺北故宮在對它大力宣傳之後才出現的。後者通過大量的印刷,甚至有明信片、郵票及兒童讀物等,影響所及,還有不少人以為是真本。

一九五○年代中期後《清明上河圖》真本的臨摹本才開始出現。最著名的乃由國家委託榮寶齋及故宮博物院古畫描摹專家馮忠蓮花了前後二十多年才完成的臨摹本。不可勝數的以紡織、人工刺繡、剪紙、印刷、繪畫等方法造成的其他摹本、仿本,即以此為底本,其已出現及被收藏的數目恐多至難以統計,應已超過自金、元以來的全部偽本的數目。

世界級名畫中被偽造的贗本及偽本而被皇帝及國家級博物館珍藏的,《清明上河圖》在數量上及涉及的收藏國家上,堪稱世界第一。這情況使人震驚,並且不禁要問:為什麼會這樣?

偽本、贗本與仿本、臨摹本有什麼分別?

偽本的歷史價值當然很難談得上,尤其當它們根據臆想和道聽途說創作,只能反映它們所造畫的明清時代的特色,特別是明清時代蘇州的城市面貌、舟船、車輛、人物服飾等。更由於它們缺乏反映社會現實的目的性,甚至也缺少對當時(明清時期)社會的深入觀察與思考,缺少了歷史的莊重、嚴謹,也少了生活的情感與滄桑。真本《清明上河圖》如何在這方面刻畫得入木三分、獨領風騷,是本書的主要內容,並會在下面章節展開。

從藝術風格看,明代仇英一派的青綠設色、清院本的鮮明濃艷,都與真本的古樸滄桑和風霜感相去甚遠。有評論者認為:偽本多主次不分、重點不明、散漫、軟弱、委瑣、平庸雜亂,缺少貫穿始終的佈局和大氣。我們將真本與元偽本、明仇英本及清院本作一比較,就能了解,偽本缺乏反映北宋社會的歷史價值,其藝術水準與真本比較亦高下自見。

簡單說,贗本畫的都不是宋代,不是汴京,也不是清明節,它們不是反映宋代城市及宋代城市文明的寫實畫!

驚歎四:「動態清明上河圖」迷倒多少眾生

二○一○年第四十一屆「世界博覽會」在中國上海舉行。這是「世博」首次落戶在歷史悠久及城市文明高度發展和連續不斷的中國。中國亦珍而重之,選取了目前全世界都關注的城市進步與生活幸福的相關意義為其主題,即:「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究竟理想的城市會是怎樣的?它如何能令生活更美好?中國主辦者因而列出了以下五個副題,以引導人們尋找答案:

1. 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
2. 城市經濟的繁榮
3. 城市科技的創新
4. 城市社會的重塑
5. 城市和鄉村的互動

上海「世博」一共有二百四十多個國家參加,從多元的角度展示了它們對城市歷史及城市文明的看法、個別城市目前的狀況,及對未來城市的期望。世界各地前來觀看展覽的群眾達七千三百零八萬人次。由於在二○一○年全球人口已有一半居住在城市,同時城市也產生了全球生產總值的八成,城市化及城市的持續發展已成為全球最關心的議題之一。在此背景下來看,《清明上河圖》所展現的內容已超乎藝術範圍,不少人在探究它所反映的城市化動力及城市管理及市民生活等方面,能否對目下的城市議題,提供有用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