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神祕起源
寶石之路
延伸悅讀
鑽石史詩
彩色寶石的王國
知名寶石的小故事

譯 者 作 品

木乃伊:邁向永恆之旅
聖修伯里:永遠的小王子
龍紋身的女孩
玩火的女孩
直搗蜂窩的女孩

藝術美學

【類別最新出版】
明室:攝影札記
恆隆行 :美好生活的代理 Be Your Daily
綠色思維 自然美學:一筆懸命,台灣藝想設計師&畫家柯鴻圖的美學之路
解構游本寬影像美學
型男名畫的黑歷史:畫作中男性的時尚密碼與惡趣味


鑽石與寶石(XB0064)──永恆的印記

類別: 藝術‧攝影‧影視>藝術美學
叢書系列:發現之旅
作者:Patrick Voillot
       Patrick Voillot
譯者:顏湘如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2年09月18日
定價:250 元
售價:198 元(約79折)
開本:32開/平裝/136頁
ISBN:9571337517

庫存不足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神祕起源寶石之路延伸悅讀鑽石史詩彩色寶石的王國知名寶石的小故事



  鑽石史詩

「19世紀,繼加州的淘金熱後,南非也興起了鑽石熱。這股熱潮出乎意料地來勢洶洶,擾亂了整個歐洲的經濟。這個英國殖民地擁有豐富的鑽石資源,儘管因波爾(Boers)戰爭造成局勢動盪,但仍引起不少人覬覦。

1866年:南非大躍進
自17世紀中葉便定居南非開普敦(Cape Town)的荷蘭移民波爾人,與英國人發生衝突後,不得不撤退到特蘭斯瓦(Tranvaal)與橘自由邦(Orange Free State)這片新土地上。這片廣大的土地除了幾個零星散布的水泉地之外,均不適宜耕作,但奇蹟卻在此發生了。

  有名少年賈可(Erasmus Jacobs)和家人住在荷普鎮(Hopetown)附近、橘河邊上的德卡克(De Kalk)農場。某日他在河岸上尋找疏通排水管用的木棍,無意間發現在許多卵石中有顆石子格外晶瑩美麗,便撿回家送給妹妹露易莎(Louisa)。

  他發現的正是南非第一顆鑽石,後來命名為「優瑞卡」(Eureka)。開普敦的殖民區事務官將21.25克拉重的原石送往倫敦,參加1867至68年在巴黎舉行的萬國博覽會。而賈可的家人則始終不願接受政府提供的賠償金,他們認為一顆普通的小石子不值這麼多錢。

採礦熱
繼「優瑞卡」之後,一些樸實農民又陸續在相同地區發現其他閃亮的小石子,其中包括83.50克拉的名鑽「南非之星」(Star of South Africa)。這個消息就像引燃導火線一般,立刻延燒到南非以外的地方。

  1870年,數以千百計的探勘者,赤手空拳來到瓦爾河(Vaal)與橘河河畔;水手們一聽到這天大的好消息,連忙下船,從一千公里外的開普敦搭牛車趕赴沖積礦床,一路顛簸了數星期。到達後,大家爭先恐後在河岸上占位子。每個人都小心翼翼地劃定自己的地盤,在九公尺見方的一小塊地方搭起帳篷,然後開始一顆顆地挑揀石子。特殊的鑽石接二連三出現,令人目眩神迷。

  一群又一群的工人、商人、大小冒險家、騙子,在非洲第一個鑽石營地普尼爾(Pniel)四周,組成了「河岸採礦」(River Diggings)的小團體,生活在可怕的無政府狀態下。但在一些機靈老練的人的帶動下,很快就建立了簡便而殘忍的體制,這些人大多很強勢,能夠迅速果決地做決定並掌控情勢,擔任領導角色。其中有個英國人帕克(Stafford Parker),原本是加州的水手兼淘金客,來到南非後,將一群尋求庇護的露天採礦者聚集起來,宣布成立「橘自由邦」(Orange Free State)。

  這些探勘者最後放棄了河流的次生礦床,轉往數公里外上游的原生礦床,鑽石在被水流沖刷走之前,全都嵌在山丘上的金伯利岩裡。尋寶者以天價向農民買下土地後,開發出杜托斯班(Dutoitspan)、布豐丹(Bultfontein)、De Beers(波爾地主之名,其土地後來成了著名礦場)及金伯利(Kimberley)等礦場。1871年7月發現的金伯利礦場,是以英國殖民事務祕書之名命名的。

鑽石工業先鋒──金伯利
1874年,單只是金伯利一個礦場就已發出430份開採許可。礦工們夜以繼日地待在「大洞」裡,由於洞內無水,而且除了利用馬匹運轉絞車將礦石與人拉出洞外,並無其他技術可言,因此只能憑藉雙手揀選鑽石。營地的規模迅速擴張,不久形成真正的城鎮,有各種信仰的教堂、銀行、賭場、鐵皮屋和木屋,較有錢的人則住磚屋,還有香料鋪和食堂,第二波的採礦人潮甚至有「食堂熱」之稱。發了財的採礦人可以用25頭牛、一些香粉與武器,討個老婆,一個個家庭組成後,第一個鑽石公司很快也隨之成形了。

  1872至74這兩年間,南非的金伯利與鄰近礦場,每年生產的鑽石超過一百萬克拉。而在礦場上工作的人更是龍蛇混雜:有波爾人、原住民、昔日黑奴,以及從世界各地湧進的好鬥之人。隨著堅硬、微藍母岩中的「大洞」越挖越深,採礦的技術便越顯得原始危險而缺乏效率。土石坍方、崩塌,壓死不少人。第一個礦區災難防治局成立後,利用每個人的捐款為礦工提供防護措施;採礦人開始組織工會;從此,所有新成立的資本公司都要出資購買重型機具,以便先將金伯利岩運出坑外,再進行寶石採選作業。這幾年間,南非鑽石產量之多可說空前絕後,歐洲的切磨匠更從未接過如此多的訂單。

  但熱度終究會冷卻。1870年代中期,鑽石熱降溫並持續了20年,直到1894年這段期間,鑽石市場的需求大幅縮水,而原石每克拉的價錢也降了六成。金伯利與附近礦場的採礦人心生恐慌,紛紛轉讓採礦權,而改買新公司的股票。

  這短暫的崩潰現象卻讓英國人羅德斯(Cecil Rhodes)建立起他的王國。羅德斯是史托佛(Stortford)主教區的牧師之子,原本只是到開普敦治療肺病。他先買下De Beers礦場,十多年後又購得經營開普敦各礦場的法國公司,最後再買下由四家公司掌控的金伯利礦場,其中一家的老闆就是同鄉兼勁敵巴奈托(Barney Barnato)。

  1888年3月13日,後來壟斷世界市場的De Beers正式創立。十年後,De Beers控制了全世界九成的鑽石原石市場,而向來政治野心勃勃的羅德斯也被任命為開普敦殖民地的首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