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首頁音樂書籍基本資料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線 上 試 閱

自序
代序
書摘

作 者 作 品

音樂台灣
郭芝苑:沙漠中盛開的紅薔薇
人親、土親、故鄉親:盧修一博士影像集
生命的禮讚:盧修一博士紀念文集
永遠的白鷺鷥:盧修一博士影像集
最愛台灣:溫暖滿人間
蘆葦與劍:台灣政治運動發展簡史

音樂

【類別最新出版】
村上私藏 懷舊美好的古典樂唱片2
旅人之歌:音樂家簡文彬的非虛構人生
圖解嶺南戲曲與音樂
村上私藏 懷舊美好的古典樂唱片
玩真的!朱宗慶的藝術文化必修課


百年台灣音樂圖像巡禮(CE0057)

類別: 音樂
叢書系列:生活台灣
作者:陳郁秀
出版日期:1998年12月08日
定價:250 元
售價:198 元(約79折)
開本:菊12開/平裝/240頁
ISBN:9571327689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自序代序書摘



  書摘

南北管音樂與台灣社會

.呂錘寬

日治時期台北北管團體共樂軒的獅陣

南管與北管是台灣傳統音樂約兩大系統,它們可做為特定樂種,也能做為音樂系統,甚至是音樂風格的代詞。做為樂種:南管的專稱為「弦管」,它的內容包括曲牌類的器樂曲(指套)、歌曲、標題性器樂曲(譜),有固定的器樂與樂隊編制:拍板、琵琶、三弦、二弦、洞蕭,並有郎君祭的音樂性儀式、御前清客的傳說,音樂活動以自發性且不帶商業色彩的組織──館閣為中心,館員藉音樂以陶養情性。北管音樂無系統內的專稱,它的內容包括俗稱「牌子」之鼓吹樂,「譜」之絲竹樂、「細曲」或「崑腔」之藝術歌曲,以及根據聲腔區劃之西皮(新路)、福路(舊路)、崑腔(扮仙戲)等三種戲曲,樂隊則無嚴格的制度。主要的樂器為嗩吶,殼仔絃(椰胡)、吊鬼仔(京胡)、鼓、銅器等,並有西秦王爺或田都元帥之音樂性儀式,音樂活動包括職業性的班社與業餘性的子弟館。

從宏觀的角度言之,農村的車鼓、太平歌(俗稱乞食調),甚至交加戲(或稱高甲戲)等之曲調取自南管,雖然彼此之間的表演形式、樂器、樂隊皆不甚相同、在音樂理論基礎薄弱的民間社會,彼等仍被視為南管,此外,南管曲也大量地被用作靈寶派道教儀式及鄉化佛教儀式之中;北管音樂的情形亦然,它除了供北管館閣的音樂節目,也能做為布袋戲、歌仔戲、加體(傀儡)戲、道教儀式、鄉化佛教儀式的後場音樂,而且也是若干地區之布袋戲、加體戲之前場的唱腔;因此如從曲目上論之,南管北管幾乎涵蓋了台灣民間大部份的樂種與劇種。

在整個台灣音樂的固有文化中,樂種的活動場所是有交集面的,亦即皆以迎神賽會為共同的展演空間,供酬神娛人的節目。當眾樂紛雜並陳於同一時空,人們為了辨識或指認的方便,常概括地把絲竹合奏類曲風文靜的音樂稱為南管,將鼓吹類較為喧雜熱鬧的音樂稱為北管,在這種情形下,南管或北管實已轉借為音樂風格的代詞,並不一定涉及樂曲的內容,在鄉間偶能聞聽指稱北管絲竹樂(十音,八音)為南管,或稱「百家春」為南管曲等,即取義於此。

理論(純粹音樂學、音樂文學)方面的分析:南管的曲調包括唐宋大曲、元明時期南曲等諸曲目,樂器、唱奏制度有豐富的唐宋音樂舊制;北管的曲牌類音樂則直接承襲北曲,可知南北管乃以中古時期以來的中國文士音樂為背景,在長期積累過程中形成的。另透過音樂文化:包括館閣的組織、樂人的構成、音樂活動與社會生活等方面的研究,顯示南北管已成為台灣民間俗稱為良家子弟有閒階層之心性娛樂,即使它們的部份歌詞含有封建意識,音樂活動空間並無絲毫的階級色彩,人們的經濟背景縱然有士農工商之別,在館閣內的情感則渾然融為一體。

以人文觀點透視南北管,南管屬高層次的內心世界之藝術活動,它的音樂經濟成本較高:需有型制嚴格、材料講究的樂器,以產生純正的音階及較佳的音色,技術層次較高的演奏唱技巧,以營造典雅細緻的韻味,以及充裕的展演時間,以完成長大的樂曲,故它的活動為集中於經濟發達的西部沿海城鎮,如台北市、鹿港鎮、北港鎮、台南市等地。南管館閣的活動,參與者純粹以音樂自娛或會友,並無附帶其他目的,偶有迎神賽會或館員婚喪之酬酢,絕不接受聘僱表演,故人文氣息是閒散逍遙的,加上音樂的平穩曲調,弛緩的節奏,刻劃出具有道家情趣、清淡適性的社會。

北管屬初級層次的社會化之民俗藝術,它的音樂經濟成本較廉,樂器型制、材料都不甚考究,除了細曲之外,並不需高級的唱奏技巧,樂曲的單位展演時間短小,為一種通俗常民的娛樂,故它的活動幅員廣闊。幾遍佈台灣的漢人社會。北管的民俗功能多,利用它的曲目以展演謀生之職業班社頗多,在業餘的子弟型館閣內固仍似音樂為娛樂,也經常受聘供做廟會或喪葬的儀杖導迎鼓吹。一般言之,北管音樂的曲調較為高亢,節奏流暢,音樂風格展現台灣鄉間洋溢熱情、愛熱鬧的民俗。

有一種說法認為,南北管源自於福建省泉州與漳州二地,曲辭本事都出自於中國的舊社會,演唱的語言又屬泉州話或明清時代的官話,乃以簡單的二分法將它們視為非台灣的傳統音樂。姑且不論南北管與台灣開發時期先民社會生活的關係,50 年代以後,在文藝服務往工農群眾的口號下,中國社會的各種藝術多淪為宣傳政治的媒介,加上文化大革命時期提倡樣板戲,使中國的傳統音樂更為庸俗化;同一時期的台灣社會雖亦有政治性的策略如新生活運動,以提倡節約為由,限制廟會活動,但此一措施並未對傳統音樂的音樂藝術、人文生態造成影響,且民間樂人皆以遵崇古法為尚;在不同的社會背景下,已使台灣與泉廈的南管文化呈現不同的面貌,從西歐、美國、韓國、紐西蘭等國家地區的民間或學術界無視南管根源於泉州的史實,卻邀請台灣的館閣以展演,說明台灣的南管除了具有古樸性、也融入了台灣的人文特質。至於北管音樂,目前中國大陸幾已失去此一音樂文化,故它已唯一地成為台灣的固有音樂。

閩台南北管音樂,沉湎其中的民間樂人閒然自得、渾然忘我,經驗者或文人雅士,覺得它(南管)典雅古樸,宛若遙遠地方之聲,並能感受(北管)鄉居之率直,也有人認為南管暮氣沉重、北管喧囂粗鄙。一種能提供怡情欣賞、社會生活、思想空間等多樣環境氣氛的音樂藝術,在已體認自然生態對人類生存意義的時代,南北管音樂對台灣社會而言,顯然具有不可取代性,另一方面,它們也能如西歐古典音樂、阿拉伯的瑪卡姆音樂(Malcam)、印度的拉雅音樂(Raga)、印尼的甘美朗音樂(Gamelan)等,豐富世界性的音樂節目,此外,在日益密切的國際交流中,我們當有一套具有民族特色的表演藝術節目,以文化理念(或文化主權)的方式彰顯國家的存在。

 
自序代序書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