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序 ◎何政廣
序 ◎雷逸婷

繪畫、書法

【類別最新出版】
臺灣美術全集40.劉墉
穿越時空的名畫對決
近現代十家精品集
徐R的畫
學徒的眼睛


我知道什麼呢:薄茵萍1991-2022(YT03185)
What I know now

類別: 藝術‧攝影‧影視>繪畫、書法
叢書系列:藝術家
作者:薄茵萍
出版社:藝術家
出版日期:2024年05月24日
定價:700 元
售價:553 元(約79折)
開本:12開/平裝/98頁
ISBN:9789862823309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序 ◎何政廣序 ◎雷逸婷



  序 ◎雷逸婷

初識薄茵萍 ——
薄茵萍老師與我,相識於2013年4月。

  當時我正籌劃北美館「台灣現當代女性藝術五部曲,1930-1983」展覽,希望以臺灣現當代藝術史為脈絡,尋找具「現代性」與「前瞻性」藝術表現,且在創作上質量兼備而持續不輟的女性藝術家作品。

其中的第五章節展現女藝術家經由展演空間的拓展與國際藝術思潮的洗禮,在1980年代中期美術館時代之後的傑出表現:第一位即是薄茵萍。我將能找出來的作品羅列選件中,將計畫與選件寄到台北畫室,希望能聯繫訪畫,以微型回顧的模式,展出其1970-80年代表作,以及後續發展。她常年往返於紐約、台北,幸運地當時恰好在台大稻埕的畫室,拜訪數次後幸獲同意,得以展出《昇》(1974,台藝大收藏)、《如果它是玫瑰,它總是會開玫瑰花的》(1986,高美館典藏)、《希聲之四》(1989,北美館典藏)、《尋找玫瑰和它們的脊椎》(1992,國美館典藏),以及包括《出土》(2002,北美館典藏)等千禧年後的作品。

我從中選擇了「如果它是玫瑰,它總是會開玫瑰花的」圖像作為視覺象徵,寓意女/母性的理智與情感、內觀而堅毅、掙扎與追求。之後,對我而言,薄老師是藝術家,但又有如師長與母親般,與我維持一段密切但不黏著的關係——她堅強地,關懷地,普世地,思辯般地談話方式,或深或淺,都令我覺得有一股清晰且向前的力量牽引著,可以扣問下一段生活或者志業。

這本書是關於她回想在藝術上學習、探索的過程,而以下是我對於她的藝術成就上,提綱挈領地表達。

閱讀薄茵萍 ——
薄茵萍(1943-,原名薄英萍),生於山東日照縣,為了躲避戰亂和家人來台。1974年畢業於國立藝專西畫科,1976年於台北美新處個展,1978年移居紐約,在工作與養育三位兒女之餘,也在紐約普拉特版畫中心研習版畫。1989年獲美國女藝術家百年年展版畫金牌獎。1987年返國於北美館首次個展,其後以「鼎典藝術中心」為 基地致力於推介海外華裔藝術家返國展出,對於1990年代初期國內蓬勃之藝壇現象有其貢獻;從早期的星星畫室,到後期「天棚藝術」作長期教學,近年也致力於馬賽克公共藝術的社區改造。

自稱有一雙工匠的手,在不同媒材與表現形式之間,承續著現代主義精神,「人」是薄茵萍始終關切的永恆主題。早期以超現實主義手法創作油畫,企圖展現一種哲學思辯的衝擊力量。移居紐約是生命的重要抉擇,1980年代初期,她以《默》系列表達生存掙扎之精神壓抑與對人性的反省批判。

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的幾個主題,呈現現代人的焦慮與不安,旁觀的第三隻眼是人與時代的良知。作品重要的母題——玫瑰與脊椎——象徵愛與擔當,是身為母親與女性的藝術家在人生幽微刻苦處依然對人性懷抱著信心與頌讚,是藝術家的人生希望與功課。

以刀代筆的「大音希聲」系列版畫則是探索人的問題,《希聲》系列從吶喊到無聲寂靜,是她以高聲疾呼抗議人性醜惡所造成的災害。構圖以電影變焦、特寫的運鏡方式,同時呈現畫面中動與靜、寫實與抽象的意象。1990年代的創作結合木刻、繪畫和雕塑形式,於木板上以刀痕刻出圖像再層敷油彩。

2002年的《出土》,以報紙拼貼構組畫面,模仿古書的斷簡殘篇,藉此隱喻人類爭論不休的社會亂象。薄茵萍以冷靜、深沉態度刻畫社會種種不合理的現象,視野的高度與內省的自覺,使作品充滿了藝術家的思辯能力。藝術家到如今仍戮力參與社群的紮根行動,展現了自省的藝術信念,以及關懷社會的入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