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內文摘錄
作者序

作 者 作 品

遇見世界十大教堂:建築師帶你閱讀神聖空間

建築、雕塑

【類別最新出版】
我在荷蘭當都更說客:阿姆斯特丹以人為本的10年街區再生筆記
木作‧系統櫃,全能收納訂做聖經:拿給師傅就能用!最強美型空間+人體工學尺
小宅試驗:從5坪到15坪,《Never Too Small》頂尖設計師不將就的小坪數生活提案
《小宅試驗+收納訂做聖經》雙書套組
潮汕老厝:四海潮人的心靈故鄉(修訂版)


遇見亞洲12座教堂:建築師帶你閱讀神聖空間(VJK0044)

類別: 藝術‧攝影‧影視>建築、雕塑
叢書系列:Across系列
作者:王裕華、蔡清徽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9年01月18日
定價:400 元
售價:316 元(約79折)
開本:18開/平裝/256頁
ISBN:9789571376875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強 力 推 薦

名人推薦語
誠摯推薦

高德隆蒙席 教廷駐華大使
蔡麗貞 中華福音神學院院長
黃旭榮 校園書房出版社總編輯
林承曄 日華國際旅行社總經理
謝榮生 中華基督教長老會臺北信友堂牧師

推薦序
Encountering Twelve of Asia’s Greatest Churches
The Preface for the Book written by Freda Tsai & David Wang, "Encountering Twelve of Asia’s Greatest Churches".
In the past, the construction of churches of different denominations has indeed been an important node, if not starting point, of urban and structural development of many European cities. Even though this might not always be the case in Asia, the religious architecture has undeniably enriched the history and beauty of its cities, and facilitated the encounter between different peoples, cultures and religions, thus becoming an integral part of national heritage and faith.

Encountering Twelve of Asia's Greatest Churches is a laudable effort to introduce at least some of the many Catholic, Protestant Presbyterian and Anglican churches in Asia. It is composed of three interconnected elements.

At the beginning of each part, it offers basic information about the life and work of evangelization of the ‘founders’ of each church. They had, indeed, the initial idea of building "a house for God to dwell in" [cf. 2 Sam. 7:5.13; Eph. 2:22]. It is through this idea too that they were able to fulfil their own mission, which is to facilitate the encounter with Jesus Christ, to penetrate people's hearts, to do them human and spiritual good and bring them closer to one another.

Secondly, it focuses both on the architecture design of each church and on their architectural style, developed by some renowned architects. It highlights the fact that a successful fusion of Western, Chinese and Japanese concepts, ideas, techniques and motifs has given rise, in some cases, to a new architectural form, and created an altogether original style as well. No wonder that even today certain churches count as the most important church construction from the 1950s, and are being designated, in Taiwan at least, as cultural heritage, thus going much beyond the status of a merely touristic site and attraction.

Finally, it makes clear that the true splendour of these twelve churches lies, above all, in the fact that they are a constant and visible reminder of religious and human values and ideals which have helped both the Christianity and the society to withstand very difficult times of the past. One can indeed go further and say that they remain a strong call to rekindle our inner spirit and contribute to the building of the future on the same values and ideals, always with due respect to our differences, which are a good reason for our encounter.

Readers will find that this book is not a selective presentation of certain magnificent churches, nor does its usefulness lie just in being a new contribution in the field of studies on Asian religious architecture. The greatest contribution of the book may lie in the authors attempt to stimulate and nurture "spiritual reading" of the builder's original spirit of intention, and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buildings intended for the worship of God and for the consecration of men.

It is my hope and prayer that Encountering Twelve of Asia's Greatest Churches will be helpful to many Catholic, Protestant Presbyterian and Anglican readers, as well as to become attractive to the readers coming from other religious denominations.
Msgr. Slađan Ćosić
Pro-Chargé d’affaires in China(2016.03.19 ∼)

遇見亞洲12 座教堂
過去的歷世歷代中,由不同基督教宗派興建的教堂建築,常是歐洲城市重要的都市結點,甚至是都市發展結構的開端。即便亞洲的情形並非總是如此,但教堂建築無疑地豐富了城市的歷史與觀瞻,增添美的風範,促成不同民族、多元文化和宗教在此地交流相會,使建築物能
成為國家文化古蹟遺產和群體信仰的一體。

《遇見亞洲12 座教堂》這本佳作中,介紹眾多亞洲教堂中的數間,分別由天主教、更正教長老宗與聖公會所興建,每個篇幅是以三個環環相扣的部分組成。每一篇以教堂創啟宣教士的生平和事工介紹為開始,宣教士秉著初衷「建造天主的住所」(撒慕爾紀下7:5-13;厄弗所書2:22)興建教堂。透過這種信念,讓造訪者遇見耶穌基督,完成自己的使命託付。與耶穌基督的相遇深植於人心,讓人們的性情和心靈得益處,也拉近人與人彼此的距離。

其次,聚焦於著名建築師設計的教堂建築與風格,文中指出一個重點:若成功結合東、西方和日本等建築的理念,以及施工方式與細部,在某些情況下,能創造出嶄新的建築形制,甚至是一種全新的建築風格。難怪時至今日,一些在1950 年代興建的教堂建築,被認定是重要的文化遺產(以臺灣為例),地位超越了僅提供觀光的旅遊勝地。

最後,本書明確指出十二座教堂榮美輝煌之處,因為它們隨時以明顯的視覺標誌提醒我們,宗教人性與理想的價值,這些曾經協助基督宗教和社會大眾走過艱難歷史歲月的力量。我們其實可以進一步說,這些教堂的存在,成為喚醒內在精神和熱情的強大呼聲,要繼續秉持著
相同的價值和理想建造未來;一方面給予彼此差異的適當尊重,因為這些差異性,讓我們的相遇格外有意義。

讀者會發現,此書不是介紹一些輝煌壯麗的大教堂精選集,也不光是貢獻亞洲宗教建築領域的新作,本書的貢獻在於作者嘗試激發培養「屬靈閱讀」,此閱讀是針對興建者原始的初衷和精神,促進人們對激發崇拜天主、成為聖潔的建築符號與預表,有更深的認識。

我誠摯地希望與禱告,《遇見亞洲12 座教堂》能成為許多天主教徒、更正教長老宗與聖公會讀者的幫助,也盼望能吸引來自不同宗派的廣大讀者群體。

高德隆蒙席
教廷駐華大使館代辦(2016.03.19∼)


教堂代表的精神傳承與生命故事
中華福音神學院院長 蔡麗貞


文化氛圍濃厚的古典都市設計,往往以教堂或市政大廳為核心地標,筆者旅遊時皆以參觀教堂或博物館為優先行程。但有幾次按照地圖仍找不到地標的經驗,沿途詢問路人,彷彿仍在尋覓灰飛煙滅的古代迷宮,如十八世紀時,英國布里斯托(Bristle)戶外布道運動發跡地的約翰衛斯理教堂(John Wesley's Chapel);以及十九世紀,上海天主教的徐家匯教堂。後者曾經是小型天主教區,設有修院、天主堂、天文臺、工廠、孤兒院、圖書館,宛如迷你的梵蒂岡。但兩間風華一時的教堂,竟然都淹沒在群聚的高樓大廈中,似乎已被世人遺忘。可見能夠屹立長存的不只是建築的造型,而是其所代表的精神傳承與生命故事,如新加坡聖若瑟學院創辦人布爾神父所言:「缺乏學院精神的教堂,如同缺乏子孫的國王。」本書的定位顯然聚焦在這塊屬靈遺產的經營,作者文筆流暢,每章都細數家珍地勾畫各教堂的屬靈故事,令人著迷。

作者伉儷由《遇見世界十大教堂》處女作到《遇見亞洲12座教堂》的家鄉風味,背後肯定有動人的心情轉折故事。基督信仰不是亞洲人的本土宗教,卻在異地開展絢麗奇葩。映照歐美的教會滄桑史,亞洲的教堂又增添離鄉背井的宣教士與母國差會的互動紀錄,以及和亞洲建築人才攜手合作,鋪設獨具風味的神聖空間,兼具造就亞洲信徒眼界開闊、靈命進深的學苑。

本書編排以臺灣本島起始,「看見臺灣」的標題令人想起教育臺灣人,珍惜美麗寶島好山好水的環境保護者齊柏林先生。最令我青睞的是公東高工聖堂,外表古樸簡約,卻蘊藏豐富的精神內涵,粗曠的原木長凳椅與天花板,不規則彩色玻璃所穿透的光線,隱約之間透露神可畏的臨在。原來本島海岸山脈旁,還有躋身進入世界文化遺產的寶貝,何等雀躍!

至於袖珍城邦國新加坡的教堂也占了三分之一篇幅,作者中學教育曾受惠於斯,想來也是心存感恩回饋之情。第八章新加坡聖瑪利亞天使教堂「以『生』和『死』為焦點對話」的標題頗為吸睛,基督教會正是服務信眾一生重要階段的各種需求,舉凡嬰孩洗、婚禮與追思禮等,也引導聖徒憧憬未來天國的美境。

邀請看官細細享受這場朝聖饗宴,深願聆聽十二座教堂的空間聖音之餘,滿心顧惜亞洲的世界遺產,並由衷感謝宣教士終其一生深入耕耘之功。

一首「美善真」的心靈序曲
校園書房出版社總編輯 黃旭榮


基督教《新約聖經》的《馬可福音》中,記載了一則故事。受難日的前兩天,耶穌在一個人家裡作客吃飯,「有一個女人拿著一玉瓶至貴的真哪噠香膏來,打破玉瓶,把膏澆在耶穌的頭上。有幾個人心中很不喜悅,說:『何用這樣枉費香膏呢?這香膏可以賣三十多兩銀子賙濟窮人。』他們就向那女人生氣。耶穌說:『由她吧!為什麼難為她呢?她在我身上做的是一件美事,因為常有窮人和你們同在,要向他們行善隨時都可以;只是你們不常有我。她所作的,是盡她所能的;她是為我安葬的事把香膏預先澆在我身上。我實在告訴你們,普天之下,無論在什麼地方傳這福音,都要述說這女人所作的,以為紀念。』」(14:3-9)

福音書的作者故意將這則故事,夾帶在猶太教高層欲謀害耶穌和猶大出賣耶穌的中間,就更能突顯這個女人的「美」,男人們都在做他們認為的「真」與「善」(賙濟窮人),我想這女人的美,不在她的慷慨(三十多兩銀子)、勇敢(這是男人的場子),她應該也不知道耶穌就快走上十字架,而是只有她注意到耶穌的憂傷,只有她同理耶穌的心,以祂為中心,想盡辦法要使她的主喜悅——這是人性之美。

整本《新約聖經》唯獨這一件美事,是耶穌要人無論到哪裡都要訴說的。

人們習慣說「真善美」,但也許耶穌在暗示「美善真」是更好的次序。

基督教相信壯麗的世界是上帝所創造,上帝一定很愛美,而人是按著上帝的形象被塑造出來,理當是最愛美的一種存在。我服務的出版社,除了出版書籍外,也發行雜誌,希望能推動上帝的美學,一方面把雜誌編得精美,另一方面也努力尋找美學家用文章、相機說美畫美。前年因為《遇見世界十大教堂》這本書,偶然認識王裕華、蔡清徽長老夫婦,後來因為美學專欄的作家都暫時停筆,我和責編試著向裕華夫婦邀稿,他們邀請我們到101大樓見面商談,原來清徽任職於大樓裡。面談當天,我們發現這對夫婦在各自的專業上都具備深厚的學養,不但事業有成,為人也非常謙卑,信仰也十分虔敬,當下相談甚歡,我們也順利邀到稿。裕華夫婦在百忙中幾乎每兩個月就完成一篇稿件,也接受我們的建議,開始介紹臺灣的教堂,果然獲得讀者的共鳴,除了建築專業的精彩解說,更下了許多功夫介紹教堂背後感人的宣教故事,讓雜誌增色不少,專欄更是深受喜愛和歡迎。

很高興第二本書即將出版,不僅臺灣,還含括日本、新加坡、香港、南韓、菲律賓的特色教堂,本人很榮幸,也很樂意推薦這本「美善真」的《遇見亞洲12座教堂》。

從教堂感受神的愛與溫暖
中華基督教長老會臺北信友堂牧師 謝榮生


欣聞裕華和清徽長老夫婦將要出版《遇見亞洲12座教堂》,離首本著作《遇見世界十大教堂》已過三年,引頸企盼。

《遇見世界十大教堂》中古典的教堂,我參觀過巴黎聖母院、羅馬聖彼得大教堂,還有旁邊的西斯汀教堂。現代教堂則參觀過美國加州的水晶教堂,其他的大教堂還有待機會前往。

此次《遇見亞洲12座教堂》中,有幸造訪過陽明山臺灣神學院禮拜堂、臺東的小馬天主堂、公東高工聖堂、日本輕井澤聖保祿天主堂,以及新加坡聖安德列座堂。

當年內人於臺灣神學院音樂系授課,常有機會前往嶺頭並徘徊於教堂附近,這座與我同齡的中西式混合風格的教堂建築,令人印象深刻。教堂裡的管風琴同樣吸引目光,將近一百二十年的高齡,經宣教師引入臺灣,四十年前裝置於禮拜堂內,並使用至今。

「海岸山脈的瑞士人」和「公東的教堂」讓我認識了「白冷外方傳教會」,這群遠自瑞士的天主教宣教師,傳福音、建教堂、設醫院、辦學校、建立社會福利機構,他們已是臺東歷史人文中不可缺少的瑰寶。我雖不懂建築和藝術,但駐足於這些極簡的教堂內,還是讓我感受到上帝對這塊土地和百姓所散發出濃濃的愛。

2017年8月,我們夫婦有機會待在羅馬五天,參觀了羅馬的四大聖殿:聖彼得大教堂、城外聖保羅大教堂、拉特朗聖約翰教堂和聖母大教堂。也參觀了據說是使徒保羅最後被囚和砍頭殉道的三泉隱修院。

聖彼得大教堂和城外聖保羅大教堂的位置,是他們殉道後安葬的地點,和特拉朗聖約翰教堂均始建於四世紀初,由歸信耶穌基督的君士坦丁大帝命令或贊助興建。聖母大教堂則於四世紀中期,由當時的教皇利伯略興建。這四座教堂經過千百年來的改建或重建,歷經無數建築師和設計師,集眾人之智慧和藝術才華,方能呈現現今的風格樣貌,展現人神相會之所。

世界十大教堂,建築的宏偉、藝術的絢爛、上帝的榮耀、人對神的敬拜和教會二千的歷史。亞洲十二座教堂,又感受神的愛與溫暖、十字架救贖的親切與臨在,歷代福音廣傳的恩典和使萬民作主門徒的應許。心中浮現這樣的祝福:「神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祂的,不致滅亡,反得永生。」(約翰福音3:16)。

內 容 簡 介

看見亞洲教堂的宣教血淚史 體悟神聖空間的場所精神

卸下宗派的束縛 感受屬靈的召喚

在空間中遇見神聖,在靜默下聆聽聖音
撼動人心的教堂建築,絕無僅有的閱讀體驗

跨世紀的歷史痕跡,物換星移的世代交替,人與物會改變,但教堂的精神和信仰的真諦將永遠留存。在神聖的教堂空間裡,沉澱心境,聆聽心靈對話,感受宗教的氛圍,發現建築藝術與人類情感的連結。

本書帶您漫遊臺灣、日本、新加坡、香港、南韓、菲律賓等最具代表性的教堂建築,菁寮聖十字架天主堂、臺神學院禮拜堂、臺東白冷會天主堂、東京聖瑪利亞主教座堂、聖保祿天主堂、巴黎外方傳教會天主堂、聖安德烈座堂、聖瑪利亞天使教堂、聖約翰座堂、明洞主教座堂、薩朗教堂、聖奧斯定教堂,並同場加映聖安瑟倫天主堂、聖巴斯弟盎聖殿。

以精闢的文字介紹十二座亞洲知名教堂,搭配精選教堂內部及外觀的照片、3D金屬等角透視圖和建築平面圖、教堂建築師的生平介紹,宏觀掌握每座教堂的建築精髓。透過專業建築師的導覽與解讀,搭配《聖經》經文,讓讀者全面感受教堂的深度、廣度和真諦。

認識教堂,更同時認識自己的文化處境!

(下圖請點擊)



作 者 簡 介

王裕華

自詡為「清教徒建築師」。臺北大稻埕出生,在古蹟林立的磚瓦建築氛圍裡,從小就期望自己成為空間雕塑的「建築師」。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士,哈佛大學都市設計碩士,於哈佛求學期間受洗成為基督徒,與同班同學的蔡清徽相遇、相知,並攜手返臺從事建築專業領域與教會的服事工作。

現為三大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合夥建築師,臺灣科技大學建築系兼任專家級副教授。曾參與宏盛帝寶、皇翔御琚、臺南夢時代購物中心、分別位於臺汽北站及士林官邸二座萬麗酒店(Renaissance Hotel)等數個跨國合作的設計工作,致力於打造優質住宅與時尚商業購物空間。

蔡清徽

出生於臺北東區眷村旁的嘉義人,自小移居星國並於該地受洗歸主。

康乃爾大學建築學士,哈佛大學都市設計碩士,與夫君相識於哈佛,畢業後返臺,為建築設計、都市設計及建築不動產財經專業。曾任臺北101大樓專業處營運長,率領團隊進行綠建築高分認證及獲頒高樓卓越獎。

現擔任基督教女青年會(YWCA)臺北女青年會董事、BSF英文查經班主領老師、臺北信友堂管風琴服事。

著有《諷 建築》分享美國建築學子之祕辛,與王裕華合著《遇見世界十大教堂:建築師帶你閱讀神聖空間》

目 錄

推薦序 Encountering Twelve of Asia’s Greatest Churches
推薦序 教堂代表的精神傳承與生命故事
推薦序 一首「美善真」的心靈序曲
推薦序 從教堂感受神的愛與溫暖
作者序 感受意義非凡的屬靈閱讀
Prologue Settle Down to Feel Lectio Divina

Part1看見臺灣Taiwan
01稻穗黃金海中矗立的金字塔教堂--臺南後壁菁寮聖十字架天主堂
菁寮聖十字架天主堂地興建背景
普立茲克建築師--波姆
菁寮聖十字架天主堂的設計
臺南菁寮聖十字架天主堂的屬靈閱讀

02當「中國琉璃瓦」遇見「拉丁十字架」--仰德大道祕境花園的臺灣神學院禮拜堂
建堂背景
臺神禮拜堂本色化的建築嘗試
臺神禮拜堂的屬靈閱讀

03鮮為人知的臺灣後山宣教工廠--白冷會在臺東的三座天主堂:白冷會總會聖堂、小馬天主堂、公東高工聖堂
白冷會歷史
白冷會的宣教神學
白冷會總會聖堂(SMB Chapel)
小馬天主堂(Hsiaoma St. Nicolaus Church)
公東高工聖堂(KTuS Chapel)
白冷會三座聖堂的屬靈閱讀

Part2眺望日本Japan
04以屋頂刻畫「十字架」地景--東京聖瑪利亞主教座堂
關口教會的歷史
建築師丹下健三的都市「機能、結構與象徵」宣言
東京聖瑪利亞主教座堂的屬靈閱讀

05傳統日本建築演繹現代建築的典範--輕井澤聖保祿天主堂
聖保祿天主堂的興建背景
安東尼.雷蒙的建築宣言
聖保祿天主堂的設計
同場加映 戰後日本建築銜接國際的典範--東京目黑聖安瑟倫天主堂
區域概況
聖安瑟倫天主堂的興建背景
聖安瑟倫天主堂的設計
兩棟教堂的屬靈閱讀

Part3凝視新加坡Singapore
06教育與信仰的庇護所—巴黎外方傳教會在新加坡的三座天主堂:聖嬰女校教堂、善牧主教座堂、聖若瑟書院
宣教士營造的場所精神
都市再造下屹立不搖的「屬靈場所精神」

07殖民地花園城市藍圖的核心--新加坡聖安德烈座堂
新加坡的崛起
聖公會宗與殖民歷史
十九世紀的維多利亞城鎮規劃
聖安德烈座堂的興建歷史
日據時期
座堂的精神
聖安德烈座堂的設計
聖安德烈座堂的屬靈閱讀

08以「生」和「死」為焦點對話--新加坡聖瑪利亞天使教堂
聖瑪利亞天使教堂的歷史
方濟會的宗教精神理念
教堂的精神
聖瑪利亞天使教堂全區的設計
聖瑪利亞天使教堂的內部設計重點
聖瑪利亞天使教堂的屬靈閱讀

Part4探詢香港Hong Kong
09從帝國座堂擁抱普世教會--香港聖公會聖約翰座堂
香港聖約翰座堂的歷史
香港基督宗教的發展
座堂的精神
何謂帝國精神?
聖約翰堂的設計
聖約翰座堂的屬靈閱讀

Part5走訪南韓South Korea
10山丘上的民主庇護所--首爾「明洞主教座堂」
明洞天主堂的歷史
座堂的精神
天主堂的配置和設計
明洞天主堂的屬靈閱讀

11推動全球宣教的「江南風潮」--薩朗「愛」教堂
韓國基督教與長老宗近代的發展
薩朗「愛」教堂歷史
薩朗「愛」教會的普世宣教事工中心(SGMC)
教堂精神
薩朗「愛」教堂的設計
薩朗「愛」教堂的屬靈閱讀

Part6徜徉菲律賓Philippines
12戰火中倖存的世界級遺蹟--聖奧斯定聖殿
王城區的規劃
王城區的歷史
聖奧斯定聖殿的歷史
聖奧斯定聖殿的設計
聖奧斯定教堂的屬靈閱讀
同場加映 另類的鋼構哥德風--馬尼拉聖巴斯弟盎聖殿
天主教與菲律賓的殖民歷史
馬尼拉的都市規劃
聖巴斯弟盎聖殿的歷史
聖殿的精神
聖巴斯弟盎聖殿的設計
聖巴斯弟盎聖殿的屬靈閱讀

註釋

讀 者 書 評

  讀者評鑑等級:★★★★☆ ,共有 0 位網友寫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