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Prologue I 聽見空間的聖音 蔡清徽
Prologue II 雙軌閱讀 後現代解構 王裕華
巴塞隆納聖家堂
歷經破壞,終成世界文化遺產
宏偉壯麗 劃時代經典之作

作 者 作 品

遇見亞洲12座教堂:建築師帶你閱讀神聖空間

建築、雕塑

【類別最新出版】
我在荷蘭當都更說客:阿姆斯特丹以人為本的10年街區再生筆記
木作‧系統櫃,全能收納訂做聖經:拿給師傅就能用!最強美型空間+人體工學尺
小宅試驗:從5坪到15坪,《Never Too Small》頂尖設計師不將就的小坪數生活提案
《小宅試驗+收納訂做聖經》雙書套組
潮汕老厝:四海潮人的心靈故鄉(修訂版)


遇見世界十大教堂:建築師帶你閱讀神聖空間(VJK1011)

類別: 藝術‧攝影‧影視>建築、雕塑
叢書系列:Across系列
作者:王裕華、蔡清徽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15年10月23日
定價:380 元
售價:300 元(約79折)
開本:18開/平裝/256頁
ISBN:9789571364292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Prologue I 聽見空間的聖音 蔡清徽Prologue II 雙軌閱讀 後現代解構 王裕華巴塞隆納聖家堂歷經破壞,終成世界文化遺產宏偉壯麗 劃時代經典之作



  巴塞隆納聖家堂



◎親切愉悅  宛若闖入七彩魔法森林
1996年我初訪聖家堂時,只看到兩面立牆,其中建築物入口立面運用了許多雕塑語彙,外觀類似沙雕,不過卻連屋頂都還沒蓋好,四周都是興建中的鷹架,第一印象與想像中有些落差。

隨後,羅馬教廷宣布投入經費,各項工程開始陸續趕工,從2000年至2010年間完成多座屋頂工程的建造。

2010年11月7日,教宗本篤十六世親臨主持新教堂奉獻儀式,聖家堂正式獲得「宗座聖殿」頭銜。

2015年初再度造訪聖家堂,經過二十年,感受與前次大不相同,教堂外觀輪廓已大致浮現,目前僅剩一面立牆還在施工,預計建造的十八座高塔完成了八座。除了立面與高塔外,還有許多矮尖塔,上面掛滿了各種水果形狀的雕塑品,彷若結實累累,真的會讓人萌生伸出手摘一顆來嘗嘗的渴望。

因為它持續在興建,距離預計完工的2026年尚有十一年,很難想像教堂完成後的全貌。進到聖家堂裡面,覺得心情很愉悅,就像到朋友家拜訪一樣親切。

一般古典教堂大多一體成形,外觀明亮、裡面光線昏暗,只有局部採光,讓人不由自主地自動安靜下來。但我走入聖家堂時,忍不住嘖嘖稱奇,感覺像是闖入了一座七彩魔法森林,絢爛的光線從天而降,宛如陽光從稀疏的樹葉縫隙灑下。室內廊柱是仿樹幹化的造型,柱體沒有繁複的雕刻,但往上一瞧,中段有橢圓形球體,像是長出樹瘤般,球體上端的柱子分叉,如樹枝向周圍散開一樣連接著天花板。

天花板做成倒立花朵狀,一朵朵向下盛開,有的中間挖空採光,有些則裝上太陽和星星形圖徽。我在現場時,親眼看到吊車正在安裝圖徽。建築師高第還使用加泰隆尼亞民族風的裝飾,紅黃交錯的現代形式彩繪玻璃,正是炫目的光源。

聖家堂像是一棵棵不斷向外生長大樹,採用骨架支撐,透過屋頂的採光設計不僅使光線明亮,建築本體也給人一種輕巧的觀感,反映出高第對神的活潑、明亮感覺。相對於早期古典教堂旨在呈現神的遙不可及,以及人的地位卑微,在教堂內往往要輕聲細語,聖家堂裡面卻是人聲鼎沸的熱鬧,一方面是因為教堂名氣大,另一方面也是整體氣氛使然。

◎建築奇才高第虔心奉獻之作
觀覽建築物的重點之一是設計的一致性和和諧性,本書介紹的教堂大多在風格上擁有一致性,有許多同期作品或接續作品護航,能在歷史的發展中清楚定位。唯獨西班牙建築奇才高第的「聖家堂」,具有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獨特風格。

高第是虔誠的天主教徒,他比任何教堂建築設計師更清心修道,除了一生奉獻給蓋大教堂,遺產也留作建教堂基金。他其實無意標新立異,只是一心一意、鍥而不捨地進行建築實驗,要為西班牙找到可在歷史定位的民族風格,同時將宗教熱情和理念轉化為不朽的大教堂建築。透過聖家堂,我們瞭解高第如何理解上帝,他將聖家堂視為上帝託付給他的任務,並賦予他建造的能力。

聖家堂座落的位置既無依山傍水,也不是在特別的山丘上或具有紀念性廣場的前面,而是在巴塞隆納專有的正四方街廓上。其獨特的建築外觀,使它成為巴塞隆納最知名的觀光地標;高聳尖塔在平屋頂的市鎮容貌中,顯得格外亮眼。而高第設計高塔的靈感來源,正是距離巴塞隆納市區車程約一個半小時距離的蒙瑟列山(Montserrat),其花崗岩山頭如同上帝的手指般林立,饒富趣味高聳入天際。

◎歷經兩次世界大戰  未完工即已列入世界遺產
聖家堂起初由一位去梵諦岡朝聖歸來的書商發願興建,自1882年開始興建,至今已一百三十三年了。由於資金完全來自個人及募資,因此捐款多寡直接影響工程進度的快慢,時至今日尚未完工,但已被列入世界遺產。

一開始受委任的建築師是德維拉(Francisco de Paula del Villar),他將聖壇下方的聖穴以哥德式風格設計,但一年後因與客戶意見不合而求去,改由當時年僅三十一歲、原為雕刻家的高第(Antoni Gaudi)接手,高第依原設計圖完成了地下聖壇工程後,開始全面重新設計教堂本體。

他在1902年完成建築設計,八年後在巴黎展出建築模型和位於東側的誕生立面(Nativity facade)設計圖,1917年完成位於西側的受難立面(Passion facade)的設計,但直至1926年高第過世時,只完成誕生立面的第一個鐘塔,剩下的三個鐘塔及東側誕生立面則到1930年才全部完成。

聖家堂興建過程經歷兩次世界大戰,主戰場雖不在西班牙,但1936年西班牙爆發持續了三年的內戰,戰事激烈,許多平民和軍隊遭到大規模空襲。不但使原本進度緩慢的教堂建築工程中斷,甚至破壞了已完成的一點點進度。直到內戰結束,聖家堂於1940年興建復工,先修復被破壞的工程,後來繼續用了三十多年時間,完成由高第設計的西側受難立面和中殿主體。西元2000年起,多座屋頂陸續完工,2010年教宗本篤十六到訪時,教堂內部已大致完成,今剩下最後位於南側的榮耀立面(Glory facade)及細節工作持續進行中。


◎現代建築時期最後一棟古典大教堂
「聖家堂」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是現代建築時期最後一棟古典大教堂,位於建築歷史的轉折點,設計手法沿用古典建築的比例、對位、平面,但嘗試結合新的結構工法。

高第很早就完成了聖家堂的平面圖,設計圖卻是邊蓋邊想,採用工作坊的形式,與建築團隊一起討論,從細部設計開始,構想尖塔、柱子,最後擴及整體,像是螞蟻窩不斷向四周擴張,所以每個立面的建造方式看起來獨立、不連貫,不像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物都是由建築師規劃整體結構,再交由工匠分別施工。

它的平面為「拉丁十字架」:中殿有五個走道,雙翼殿有三個走道,半圓端點有七個禱告殿。平面的長寬比例引用中世紀修道院標榜的1:2,例如,教堂總長度為90公尺,寬度為45公尺,交叉殿高度亦為45公尺;中央交叉殿長度60公尺,寬度為30公尺,翼殿高度亦為30公尺。

聖家堂基地長寬各為370公尺,是45度「東南-西北向」的平坦地形。教堂主入口則在「東南向」,不過全棟落成之後,主入口應在「東北向」。建築方位加上巴塞隆納充足的陽光氣候,聖家堂至少有兩面牆終日受光。

教堂的三個立面分別以耶穌一生的重要場景:誕生、受難、榮耀為主題,各立面分別有四座高塔,共十二座,代表著十二使徒;交叉翼殿有四座尖塔紀念四福音書門徒(馬太、馬可、路加、約翰);祭壇上方的尖塔是奉獻給聖母馬利亞的;中央有尚未開始興建的高塔是紀念耶穌的,預計高度達170公尺,全部竣工時將會有十八座高尖塔。祭壇兩側是兩間聖物間(sacristies),加上三個大祈禱殿:中央聖壇「耶穌升天殿」、西側「受洗殿」及「懺悔殿」。四周環繞著廊柱,做為儀式通道,並與外界隔離。

◎哥德風融合自然仿生元素
若說教堂建築的道德正確性是以設計師的宗教情操評論,那麼高第的聖家堂肯定是歷史上數一數二的教堂建築。它重實踐甚於理論的操作模式,跨領域集結工作團隊,在大環境極其不易又缺乏資金的情況下,誠屬難能可貴。

高第及其後繼者都認為哥德風格是最適合演繹大教堂的風格。但應該如何以現代手法改善舊式哥德?也就是,如何「去哥德化」,同時保有原始哥德的「靈性」?

高第認為哥德具有強烈的法國民族風格,看似多餘的支撐結構(飛扶壁、肋筋)主控了外觀美學,他決定創造屬於西班牙的哥德風格,去除那些使建築物看來如同「殘障」的輔助支撐結構,並利用現代建築的混凝土結構,發明預力(pre-stressed)以曲線成型的屋頂結構,降低對柱子和飛扶壁的仰賴。高第的教堂屋頂不需採用支撐穹窿的肋筋,反而可自由地落在單點支柱上。這些柱子又細又長,如同樹枝分叉頂到波浪形屋頂,饒富空間趣味。這些「預力曲線」可謂高第的「仿生象徵」手法,他原為雕塑家,不會特別注重建築理論,因而發展出獨特設計構思,在有機的概念中傳遞新藝術風格潮流的「自然」及「花草」元素。

高第毫無偏見地使用在地特色的藝術創作,例如採用他最著名的「陶瓷拼貼」(Trencadis)手法,將不高貴的陶土應用在外牆裝飾上,並將仿水生植物花卉等重現在教堂外觀上。多處使用陶瓷拼貼的地方為樹形柱、尖塔外飾、蜂巢柵門、葡萄藤蔓、有機型態的窗戶等不規矩的矩陣,他認為大自然蘊含著最大的寶藏,也是上帝給予世人最好的禮物,相較傳統教堂經常運用的光或透明亮度,這些仿生形狀更能展現創物主的偉大。

聖家堂體現新歌德精神,但還是看得到傳統哥德教堂的影子,例如立面有彩繪玻璃,而且玻璃色彩反映在外側立面的意象也各有不同,誕生立面的彩繪玻璃絢爛奪目,象徵欣欣向榮;受難立面則是簡單的玻璃。為了呈現大自然的景觀,彩繪玻璃造型有蜂巢、花朵等形狀,與巴黎聖母院花俏精細的玫瑰花窗上色彩斑斕的彩繪玻璃有很大不同。

◎隱藏在創造萬物之神裡的奧祕
又使眾人都明白,這歷代以來隱藏在創造萬物之神裡的奧祕是如何安排的,為要藉著教會使天上執政的、掌權的,現在得知神百般的智慧。∞ 新約以弗所書3:9-10 ∞

高第人生最後一段日子為聖家堂設計的許多部分,都成為日後接手者興建的參考,其中包括「雙曲面」、「拋物線體」、「螺旋」「橢球」等,這些曲面形狀都是經過嚴格的數學計算求出來的,不同空間形式對應不同形狀的屋頂。以螺旋形體而言,他發明了「雙迴旋柱子」(double twisted column),模仿樹的生長型態;「雙曲面」專用在開窗口和拱頂,「拋物線體」專屬於拱頂與拱頂、屋頂與柱子之連接面,「橢球」則用於樹形柱的主幹上。

雙迴旋柱是這些設計中最為特殊的,從四方形柱底發展至多邊形平面,一路向上迴旋,產生多角的複雜形體,有點像兩條巨蟒纏繞,柱子是同基座的雙螺旋交叉體,朝相反方向旋轉向上,讓柱子能因應屋頂結構做出旋轉,以承載各面向的重力。此舉突破了古典柱式,卻仍符合古典注重比例、圖形等規範原則。柱子的面積也是經過仔細設算,與教堂的各部位尺寸呼應。以最大尺寸的十二等份,將平面的寬、長、高度等尺寸,與柱子的直徑和開口直徑連結在一塊兒,橢球與柱子的半徑亦存在比例關係。

在教堂建築史中,我們看到古典教堂的裝飾都是工匠一筆一刀慢慢雕塑,工程很可能因為某工匠過世,後繼無人,只好停擺。但工業革命後,機器取代人力,任何物品都可以大量製造。高第想恢復過去強調手工製作的方式,因此費時許久。

以當時的時空背景,不可能用全石材建造,聖家堂的柱子大多是混凝土,且因高第是雕塑家出身,也會使用石膏做為建材,裡面是中空,將細節做好再逐一貼上去,算是半現代建築。我在聖家堂地下室工作坊中還看到3D列印設備,顯示現代人勇於結合舊建築並嘗試創新工法,也見識到新科技發展帶給建築的可能性。
雖然聖家堂對外宣稱預計於2026年完工,但我不免擔心過度趕工的結果會犧牲了建築品質,親臨現場時即注意到許多近年新蓋好的部分區域,遠不如高第時代完成的地方精緻。

◎關於高第
安東尼.高第.科爾內特(Antoni Gaudi i Cornet, 1852~1926)是西班牙「加泰羅尼亞現代主義」建築家,新藝術運動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他具有良好的空間解構與雕塑天分,小時候因生病無法到處玩耍,便把注意力轉移到觀察大自然,為日後師法自然的建築風格奠定基礎。他發現自然界幾乎不存在純粹的直線,他曾說:「直線屬於人類,曲線屬於上帝。」因此他的作品中幾乎找不到直線,大多採用充滿生命力的曲線與有機型態的物件來構成。

對自然世界的好奇和偏愛使他發展出建築新顯學,一種仿大自然動物的生理構造,詮釋並複製於再造的教堂構造裡。教堂等於高第的小宇宙,他將對天父上帝的敬畏崇拜反映在崇仰受造之物的豐富和美麗當中,以純粹的創作解讀上帝的智慧與榮耀。

高第是位充滿智慧、知識豐富的建築設計師,他想出各式各樣讓教堂建築更富變化的巧工,除了善用各種材料,他也懂得利用鑲嵌、雕刻等不同手法,突破一般教堂追求幾何純粹的框架,引領包括雕刻工、巧匠工、細麻、繡花工所組成的建築團隊不斷創新,並運用藍色、紫色、朱紅色等創造出與自然呼應的色調。
曾有人質疑為何聖家堂的興建如此緩慢?高第回答:「我的客戶並不急。」他的客戶正是「天主」,這位永恆的上帝。

聖家堂模糊了建築與雕塑的界線,徹底推翻了主流教堂建築風格。但因西班牙在國際建築領域不具領銜地位,也不是羅馬教廷歷代權謀角力的重點國家,同時因戰爭頻繁,沒有人能著書提倡他的設計理論,他低調的行事做法以至於逝世多年後,這棟建築仍未受到應有的重視。

終生未婚、過著獨身禁欲及勤儉淡食生活的高第,一生中有四十三年都貢獻在聖家堂的設計上,1925年甚至住在教堂工地裡,1926年6月7日到市中心教堂做禮拜時,被電車撞倒,三天後不幸去世。6月12日,西班牙為高第舉行了隆重的葬禮,他被安葬於聖家堂的地下墓室。因著他深切的宗教奉獻,巴塞隆納大主教卡洛斯(Ricardo Maria Carles)追封他為「真福級」(Beatification),讓公眾得以禮敬榮耀他的作為。

高第身後留下許多寶貴資料、設計稿和模型,要閱讀、解讀這樣獨樹一幟的建築物,只能從他本身如何汲取創作泉源來理解。終其一生,高第僅完成了地下聖壇、半圓形端點和部分「誕生立面」,這些部分已被劃定為世界遺產,其餘則由助理蘇格尼(Domenec Sugranes)接手,並有多位雕塑家及建築師參與興建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