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歷歲逾年 筆耕大師貝聿銘

作 者 作 品

生活中的公共藝術
美國公眾藝術

建築、雕塑

【類別最新出版】
我在荷蘭當都更說客:阿姆斯特丹以人為本的10年街區再生筆記
木作‧系統櫃,全能收納訂做聖經:拿給師傅就能用!最強美型空間+人體工學尺
小宅試驗:從5坪到15坪,《Never Too Small》頂尖設計師不將就的小坪數生活提案
《小宅試驗+收納訂做聖經》雙書套組
潮汕老厝:四海潮人的心靈故鄉(修訂版)


世紀建築大師:貝聿銘(YT01532)

類別: 藝術‧攝影‧影視>建築、雕塑
叢書系列:藝術家
作者:黃健敏
出版社:藝術家
出版日期:2018年06月22日
定價:380 元
售價:300 元(約79折)
開本:16開/平裝/168頁
ISBN:9789862822166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歷歲逾年 筆耕大師貝聿銘



  歷歲逾年 筆耕大師貝聿銘

文/黃健敏

1989年月1日,貝聿銘將其事務所的名稱由他本人掛名的狀況,添加了另兩位合夥人,從此於1955年創設的I. M. Pei & Partners 成為歷史,改為Pei Cobb Freed & Partners Architects,開拓新頁,同時也為他於次年宣布退休埋下伏筆。1990年,由魏卡特(Carter Wiseman)所著的《貝聿銘/一個美國建築的側貌》(I. M. Pei: A Profile in American Architecture)適時出版,為貝聿銘建築生涯作了階段性的精彩記錄。但是貝聿銘退而不休,挾1989年羅浮宮博物館成功的卓越令譽,他以貝聿銘建築師(I. M. Pei Architect)的名義馳騁於世界各地,從歐洲、中東、亞洲到美國,莫不有新的作品相繼完成,其中以他最擅長且知名的美術館/博物館佔了主流。

1995年4月藝術家出版社刊行了我撰寫的《貝聿銘的世界》,內收錄貝聿銘的五個美術館暨唯一的音樂廳作品等。當年我構思了系列性的書,擬完成《貝聿銘的藝術世界》、《閱讀貝聿銘》、《貝聿銘.東方情》、《貝聿銘的建築世界》等,1999年4月於貝聿銘生日的月份,《閱讀貝聿銘》正體版刊行。針對另兩本書,蒐集文獻與資料的工作始終進行,但至21世紀初,一項工作意外地讓整個計畫中斷,這就是第三本《世紀建築大師─貝聿銘》遲至2018年初方完成的緣由之一。

2008年11月,曾任貝聿銘建築師事務所的公關主任珍妮.史壯(Janet Adams Strong)著作的《貝聿銘全集》(I. M. Pei Complete Works)問世。該書自1989年就開始籌備進行,她訪談貝聿銘始於1995年4月18日,至1997年2月訪談活動間歇,直至2007年3月才再密集開始。此書在兩岸分別有簡體、正體的中文版。由於珍妮.史壯的身份,使得書中有許多第一手的資料,如淪為紙上建築的圓形螺旋公寓(The Helix, New York),堪稱是貝聿銘極罕見的、理論性的公寓設計,但是與爾後在威奈公司所從事的諸多住宅項目沒有牽連關係。威奈公司時期,從基浦灣公寓大樓(Kips Bay, New York)至布希尼廣場公寓(Bushnell Plaza, Hartford, CT),一系列的住宅項目著重的課題是如何節省營建費用達成美觀的環境,這般務實求美的態度,乃是早期貝聿銘作品出眾的至要關鍵。

自貝聿銘退而不休的1990年至2008年全集出版,這十八年間,相繼設計的作品計有十五件之多,其中的畢爾包大樓(Bilbao Emblematic Building)、雅加達印度尼西亞大港銀行大廈(Sentra BDNI)、巴塞隆納凱克薩銀行(La Caixa, Barcelona)與雅典古羅德里現代美術館(Basil & Elise Goulandris Museum of Modern Art)未興建。完成的十一件作品內,美術館/博物館佔了六件,由此更進一步證明貝聿銘在博物館設計領域的至尊地位。

2017年貝聿銘一百歲誕辰,從年初至年底,世界各地祝壽活動紛陳,哈佛大學設計研究所舉辦研討會辦,美國國家藝廊舉辦「貝聿銘一百歲」研討會(A Centennial Celebration of I. M. Pei at the National Gallery of Art),美國國會圖書館假傑佛遜館舉辦「貝聿銘一百歲生日展」(“I. M. Pei 100th Birthday”in the Agile Display, Jefferson Building, Library of Congress),蘇州美術館主辦「貝聿銘文獻展」,廣東省註冊建築師協會舉辦「據道為心其命惟新.回家─貝聿銘嶺南建築作品展」,香港大學建築學院與哈佛大學設計研究所分別在香港與劍橋舉辦「重思貝聿銘百年誕辰研討會」(Rethinking Pei: A Centenary Symposium)等,凡此種種引發我重新撰述貝聿銘專書以續前志的意念。

第三本貝聿銘的中文專書內容應當如何?自1955年以降至2017年,他一生的作品實在很多,審視超過一甲子的成果,影響至深的作品有四項:全國大氣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 Boulder, Colorado)是脫離房地產,邁向真正建築藝術的啟航之作。該案還促成他獲得甘迺迪圖書館(John F. Kennedy Library, Dorchster, MA)與華府國家藝廊東廂(National Gallery of Art, East Wing, Washington D.C.),前者使得貝聿銘進入權貴圈,獲得全球性的名聲;後者令他登峰,爾後獲得普立茲克建築獎,開創了事業的新境界。羅浮宮博物館(Grand Louver, Paris)則是其造極之作,讓大眾與專業皆讚賞有佳。

這四件作品不能忽略,理所當然要納入,惟華府國家藝廊東廂及羅浮博物館在《貝聿銘的世界》一書已納入,沒有必要重複。甘迺迪圖書館項目進行了十三年之久,基地屢屢更易,方案每每變更,其涉及的課題甚廣,手邊的資料雖然已經不少,但是仍不足以全面地、深度地呈現此方案,於是決定日後再行撰寫。參考全集的作品名單,決定將1990年以後的所有博物館納入,書稿撰寫進行中,東廂藝廊擴建完成,同時我又發掘了更多的文獻,於是決定再撰華府國家藝廊東廂一文,好對此卓越作品有深化的瞭解與體驗。但是本書未收盧森堡現代美術館(Musee d’art Moderne Grand-Duc Jean, Kirchberg, Luxembourg),這也是一個曠時達十二年的項目,而且資訊不夠豐富,所以沒被輯入。相對地,貝聿銘摩天高樓系列中的香港中銀大廈,是他生涯中最高、最獨特的作品,而且我個人曾參與此項目的室內設計達四年之久,對之有更親切與詳實的體驗。權衡之下,乃以香港中銀大廈取代廬森堡當代美術館。這是《世紀建築大師─貝聿銘》成書的歷程。

對於所選擇撰寫的作品,先決條件之一是我必定親身走訪過,畢竟建築是五感的實境體驗。這些建築有太多難以忘懷的回憶:兩幢不同的建築,皆畔水而建,初度走訪克利夫蘭搖滾名人堂,遭逢美國中西部大風雪,天氣酷寒刺骨;至杜哈伊斯蘭藝術博物館,是烈日當空的夏季,天氣炎陽炙人,冷熱差異的感受,正如同感受這兩個博物館大大不同般。遠離城囂,都位在山巔,滋賀美秀美術館開幕時,趁機走訪了不對外開放的教祖殿暨鐘塔,爾後多次朝聖,增添了美秀教堂的體驗;至全國大氣研究中心的歷程,長途登山跋涉,冬日夏季的研究中心環境殊異,但俱是難以忘懷的體驗。柏林歷史館與蘇州博物館,在多次旅行途中,巧合地遇到其先期的展覽,終至登堂入室親睹躬行,從無到有相隔多年,好似貝聿銘作品從構思到落成,莫不是窮年累日。旅行看建築絕非輕鬆的行程,但是收穫是豐碩的、甘美的。

謹以貝聿銘的建築旅行心得與大家分享,同時向大師獻上誠摯的賀壽之禮─101歲生日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