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序—―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總編輯序——承先啟後,繼往開來
主編序——當我們同在一起

建築、雕塑

【類別最新出版】
我在荷蘭當都更說客:阿姆斯特丹以人為本的10年街區再生筆記
木作‧系統櫃,全能收納訂做聖經:拿給師傅就能用!最強美型空間+人體工學尺
小宅試驗:從5坪到15坪,《Never Too Small》頂尖設計師不將就的小坪數生活提案
《小宅試驗+收納訂做聖經》雙書套組
潮汕老厝:四海潮人的心靈故鄉(修訂版)


當我們同在一起:博物館友善平權實踐心法(YT03155)
We are Here in Museums:Practice of Accessibility and Social Inclusion

類別: 藝術‧攝影‧影視>建築、雕塑
叢書系列:藝術家
作者:陳佳利編 林頌恩、袁緒文等
出版社:藝術家
出版日期:2022年07月15日
定價:380 元
售價:300 元(約79折)
開本:18開/平裝/190頁
ISBN:9789862822937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內 容 簡 介

「何謂友善平權?」當我們提及博物館如何推動友善平權時,經常聯想到提供給身心障礙朋友們的各項服務。然而,本書從更寬廣的角度,以「多元文化與博物館」及「無障礙博物館」兩大主題,共十篇的主題論文,關懷各種處於弱勢與不利處境的朋友們所遭遇的歧視與不平等,包含:原住民社群、 新住民、矯正機關青少年,並關注多元性別議題及高齡課題;另外,除了邀請博物館分享如何藉由諮 詢身心障礙代表來貼近他們的需求,本書特別邀請聽障導覽員及社工人員,分享他們參與導覽與策展 的經歷,希望帶給讀者反思博物館友善平權實踐的不同角度與新視野。

作 者 簡 介

林頌恩 Sung-En LIN Lîm, Siōng-un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展示教育組副研究員,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博士候選人。喜歡認識並身處不同族群及文化當中,也一直在練習不要變成白目的人。千禧年來到臺東後,開始關注博物館與部落、與原住民群體之間如何發展合作的各種可能性。多與屏東、花蓮、臺東部落及原住民文物館合作策劃在地主題特展、部落文史調查編輯出版等,參與部落青年培力及陪伴。熱愛各種部落美食及小旅行,覺得結合人才培訓、文史解說、特展操作與美食的基地運作,能夠促進在地文化多元立體化感知分享的可能。

袁緒文 Hsu-Wen YUAN
現任國立臺灣博物館研究助理,於 2014 年進入國立臺灣博物館服務,承接館內文化平權業務中的「新住民服務大使暨文化平權專案」。2015 年完成新住民服務大使專案上線,使臺博館成為國內第一個提供東南亞語導覽之國立博物館,並於 2017 年擔任「南洋味.家鄉味」特展共同策展人。自 2015 年至今,透過新住民服務大使協助並與「海外印尼僑民協會」、「印尼國立空中大學」、東南亞各國在臺移民工社群及東南亞各領域學者共同辦理系列節慶、展演、工作坊與講座。結合新住民服務大使專案平台與東南亞在臺社群,進一步連結其母國中各領域人士,共同策展、辦理講座、協助典藏詮釋研究。期待逐步促成臺灣社會內的多元平權與文化近用之實踐。

陳彥亘 Yen-Hsuan CHEN
現任國立故宮博物院助理研究員,英國倫敦大學博物館學碩士。自 2008 年起任職於國立故宮博物院教育部門,負責外展活動設計執行及教育巡迴展規劃製作,為故宮「郎世寧.到此藝遊」教育巡迴展、「藝術陪伴計畫」、「聽見上河的聲音」非典型教育展策展人、及「未來.不期而遇」形象短片規劃製作,歷年研究方向為博物館低度參與觀眾教育推廣及另類策展與實踐。近年服務對象包含偏鄉離島社區民眾及學校師生、青少年收容人、中輟復學生及安置機構青少年等,致力與跨領域專業師資合作轉化故宮文物素材,連結當代生活及開啟跨文化對話,透過展覽及教育活動促進社會邊緣團體近用博物館資源,發揮博物館作為不同社群對話平台的潛力。

蘇慶元 Ching-Yuan SU
畢業於英國倫敦中央戲劇與語言學校戲劇與動作治療碩士,現為戲劇治療與戲劇教育工作者。專長為戲劇治療、動作治療、戲劇教育、一人一故事劇場、劇場編導、神話劇場;並對於歷史、文化、神話、儀式等元素對於現代心靈的療癒作用,有極高的興趣。曾任伯大尼兒少家園戲劇輔導督導、臺安醫院表達性藝術治療中心臨床戲劇治療師、臺灣一人一故事劇場協會理事長;現任聖文生發展中心、愛家發展中心、世界展望會戲劇治療師,並於臺北藝術大學、臺灣藝術大學擔任兼任講師,同時為桃源國小駐校藝術家。一直試著將戲劇帶離劇場,走入學校、走入智能障礙者、走入特殊青少年、走入早療兒童、走入部落、走入博物館……並相信,戲劇除了美學以外,還充滿著教育與治療的可能性,並能夠讓這個世界變得好一點點。

鄭邦彥 Pang-Yen CHENG
現任國立故宮博物院登錄保存處副研究員,負責藏品徵集與登錄、典藏系統管理及國際借展等業務。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史研究所、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雙碩士,國立東華大學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博士。近期研究興趣在於:博物館藏品登錄管理、性別與博物館多元文化教育、博物館永續經營與環保等議題。自 2013 年起,於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擔任兼任助理教授,開設「文物典藏實務」課程。

辛治寧 Chih-Ning HSIN
現任國立歷史博物館教育推廣組長、國際博物館協會行銷與公關委員會(ICOM MPR)及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理事。除博物館實務工作,也在國內多所博物館學相關系所兼任授課,課程主題包括博物館管理與行銷、博物館教育理論與實務等。具英國萊斯特大學博物館學及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雙碩士,元智大學管理學院博士學位。近年以文化近用、協力共學的理念,積極參與實踐史博館成為創意學習及創齡行動的樞紐角色。

羅欣怡 Hsin-Yi LO
現任全聯善美的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理事。曾任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公共服務組副研究員兼組長、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友善平權委員會執行秘書、宜蘭縣博物館家族協會理事長、宜蘭縣政府蘭陽博物館籌備處總幹事等職。具有教育學院社會教育博士、藝術學院藝術行政與教育碩士,管理學院財務金融學士。研究興趣為博物館群、博物館與文化平權、區域博物館、博物館政策、博物館教育、社會企業與文化產業等。著有《地方.文化.博物館:博物館的社會關懷與實踐》(2016)一書,為《博物館經驗》(2002)(¬e Museum Experience)一書的共同譯者。

趙欣怡 Hsin-Yi CHAO
現任國立中興大學文化創意產業學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具備藝術、建築、心理學等跨領域背景,創立社團法人臺灣非視覺美學教育協會,曾任國立臺灣美術館副研究員、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從事視覺文化、展覽策劃、視障美學、口述影像、無障礙展示設計與友善科技應用等教學與研究工作。著有《藝術。可見 ∕ 不可見》、《視覺障礙》、《21 世紀藝術文化教育》等專書文章,發表藝術、建築及多元感官等文章於國內外期刊雜誌,並開發「國美友善導覽 APP」與策劃《看見:我的微光美學》、《時。光。機》、《非_存在 》、《國美 4.0 建築事件簿》等文化近用藝術展覽。2020 年榮獲教育部藝術教育貢獻獎,持續實踐「Art for all;art from all」信念。

陳詩翰 Shih-Han CHEN
係聽障教師,任職於臺中市立啟聰學校高中部美工科,服務資歷屆滿二十二年。從小藉由家人陪伴與鼓勵,喜好參觀藝文展覽並大量借閱圖書資源,培養出文化學科的學習動機與興趣嗜好,求學路以美術科班、美術系、藝術教育碩士班為主軸。國立臺灣美術館 2017 年 8 月舉辦由聾人擔綱手語解說的聾導覽活動,應邀上場為聾觀眾們手語解說藝文展覽內容,隨後每逢寒暑假各辦理一次,迄今(2021 年)已主持過八場聾導覽工作,累積不少的美術館聾導覽實務經驗,樂於分享從事聾導覽的種種心得與省思。

廖福源 Fu-Yuan LIAO
挑起一磚一瓦的社會工人。一輩子的功課是:怎麼理解他人的受苦,學習在差異裡如何互相對待,並且促進社會對話與改變。於撰寫本專書文章時,擔任伊甸活泉之家、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真福之家、敲敲話行動入家團隊主任,創立粉絲頁:瘋靡 popularcrazy,而現為自由社會工作者。目前正在嘗試著發展多元化與貼近人主體的療癒可能,並看見家庭整體背後結構的影響,嘗試辨認與轉化出可以用力的方式。透過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讓家屬陪伴家屬,照顧者傾聽照顧者,使家屬的肉搏經驗成為經驗知識,運用藝術培力的文化工具,讓精神疾病經驗者得以產出自己的主體認同及促成社會溝通,並推動精神疾病經驗文化做為社群的文化平權工作。

吳家琪 Jia-Ci WU
現任活泉之家福利服務中心社工組長。活泉之家年度展覽「精神病人的房間」主策展人。曾為活泉之家「藝術教育工作者培力專案」負責人。以一個社工人陪伴精神疾病經驗者,嘗試跨領域結合藝術創作與社工專業,以日常生活支持陪伴、多元藝術課程、半開放行動小組、創作空間營造,並偕同會員嘗試各項行動,例如運用展覽、真人圖書館、開發原生商品等形式。發展精神經驗文化當事人社群,累積創作及文字成為精神文化社會資產,相信其價值能成為實質勞動收入的可能。透過這些創作分享生命及疾病經驗,期待讓精神疾病經驗者當事人與家庭許多真實的樣貌與聲音,被更多人看見與聽見,促使社會理解與對話的發生。

目 錄

4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黃光男
6 總編輯序
―承先啟後,繼往開來∕林詠能
8 主編序
―當我們同在一起∕陳佳利
10 作者簡歷
14 博物館與原住民社區合作展現平權的多種可能:
以史前館 MLA 系列展覽為例
Possibilities of Equal Rights through the Collaboration between
Museums and Indigenous Communities: Exhibition Cases of MLA
Project by the National Museum of Prehistory
◎ 林頌恩
30 跨文化人權的實踐與困境:
國立臺灣博物館與東南亞社群互動經驗探討
The Practices and Challenges of Cross-Cultural Human Rights:
A Discussion on the Interaction and Collaboration between National
Taiwan Museum and Southeast Asian Communities
◎ 袁緒文
48 從友善趨向平權―以故宮青少年收容人專案為例
Not Only Accessible but also Inclusive: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
Art Project for Young Offenders
◎ 陳彥亘
62 博物館與安置機構青少年在戲劇的相遇:
「卑南救援行動」
The Encounter of the Museum and Young Offenders in Drama:
The Call of Peinan Site Park
◎ 蘇慶元
86 以策展孵化性別平等芻議:
以 AIDS 與 LGBTQ 為討論核心
On Curating as a Catalyst for Facilitating Gender Equality:
Focusing on AIDS and LGBTQ Related Issues
◎ 鄭邦彥
104 當我們在博物館金光閃閃:
創意高齡的實踐
Let’s Go OLD with Museums: Creative Aging in Practice
◎ 辛治寧
123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友善平權實踐
Cultural and Social Inclusion Practice of National Museum of
Taiwan History
◎ 羅欣怡
138 視覺之外―國美館影像與空間文化平權策展實踐
Beyond the Sight - Curatorial Practices of Image and Space with
Cultural Accessibility at National Taiwan Museum of Fine Arts
◎ 趙欣怡
155 聾聽共融:
國美館聾導覽經驗與省思
An Inclusive World for the Deaf and the Hearing:
The Experiences and Reflections of a Deaf Tour Guide at the
National Taiwan Museum of Fine Arts
◎ 陳詩翰
172 精神疾病經驗者的文化:
策展實務與反思
The Culture of People with Mental Illness:
Curatorial Practice and Reflection
◎ 廖福源、吳家琪

讀 者 書 評

  讀者評鑑等級:★★★★☆ ,共有 0 位網友寫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