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書摘 1
書摘 2

作 者 作 品

鉛筆
小處著手:追求完美的設計

科學

【類別最新出版】
小蟲大哉問:自然生態的科學探察與人文思考
未來自然史:生物法則所揭示的人類命運
有點噁的科學:尷尬又失控的生理現象
衝破慣性:善用分子心理行為法,治好你的3分鐘熱度
被蒙蔽的視野:科學全球發展史的真貌


利器(BE0029)
The Evolution of Useful Things

類別: 自然‧科普‧數理>科學
叢書系列:NEXT
作者:亨利.波卓斯基
       Henry Petroski
譯者:丁佩芝、陳月霞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97年02月28日
定價:230 元
售價:182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24頁
ISBN:9571322423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書摘 1書摘 2



  序

連續的創造

在我們居住的生活環境裏,除了天空及樹木等自然景觀之外,目及之處盡是人工所造:我眼前的書、書桌及電腦,我身後的椅子、地毯及門,頭上的屋頂,窗外的馬路、車輛及建築物,這些都是經由人工把自然物分解組合的成品,即使連天空也受到人為污染的影響,而樹木的培育也多少必須配合人為的綠化景觀。在城市中,感官可以感受到的一切莫不受到人為影響,我們親身體驗了這個由歷代人類「設計」出來的物質世界。

整個物質世界是如何演變成今日的形貌呢?為何這個器物的形貌不是另一種樣子?過程到底如何?同樣功能的器物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形貌,這過程又是如何?西方的刀叉和東方的筷子的演進原則是否相同?西方的鋸子靠推力切割,而東方的鋸子靠拉力切割,有什麼理論可以解釋?如果「功能決定形式」的說法無法解釋得通,整個物質文明演進的原則是什麼?

這些問題使我開始著手撰寫此書,這本書是我前兩本書的延續:一是探討器物為何會破裂的《設計是人類的本性》(To Engineer is Human),以及另一本《鉛筆》(The Pencil),從文化、政治及工業科技的角度追溯單件器物的演進過程。我著重的並非器物的缺點,而是這些缺點所衍生的意義。整本書也在反駁「功能決定形式」的說法,直探創造過程的本質。

器物的演化是連續的,是以過往的器物為基礎,書籍亦然。在寫這本書的期間,承蒙許多圖書館及館員提供許多軟硬體的資源,受益匪淺。在此感謝杜克大學工程圖書館(Vesic Engineering Library)館長史密斯(Eric Smith),他非常耐心地幫助我蒐集資料,並提供我原先未曾想過的管道。還有杜克大學帕爾今圖書館(Perkins Library)公文室的貝思斯蓋(Stuart Basefsky),由於他的協助,我才能取得專利申請的文件檔案。另外,北卡羅萊那大學希爾圖書館(D. C. Hill Library)的專利申請文件檔案中心也提供許多寶貴資料,還有許多廠商熱心提供產品目錄及公司簡介,許多朋友、讀者和收藏家鼎力相助,使得資料更加完備。

本書的許多觀念是過去數年來,我和許多發明設計家經由不斷的討論所醞釀而成的。該感謝的人太多,無法一一指名道姓,其中特別感謝戴森(Freeman Dyson)、法格森(Eugene Ferguson)、克藍柏格(Melvin Kranzberg)及維森第(Walter Vincenti)的幫助。

最後感謝古哲漢基金會(John Simon Guggenheim Memorial Foundation)提供的研究獎助金、帕爾今圖書館的讀書室、幫我整理雜亂初稿的助理編輯格林(Ashbel Green),以及我親愛的家人。

 
書摘 1書摘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