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導讀
緒論
書摘 1
書摘 2

譯 者 作 品

科技反撲:萬物對人類展開報復
汽車大戰
科學簡史
記憶流沙:當健忘來敲門

科學

【類別最新出版】
小蟲大哉問:自然生態的科學探察與人文思考
未來自然史:生物法則所揭示的人類命運
有點噁的科學:尷尬又失控的生理現象
衝破慣性:善用分子心理行為法,治好你的3分鐘熱度
被蒙蔽的視野:科學全球發展史的真貌


科學之終結(BE0034)
The End of Science : Facing the Limits of Knowledge in the Twilight of the Scientific Age

類別: 自然‧科普‧數理>科學
叢書系列:NEXT
作者:約翰.霍根
       John Horgan
譯者:蘇采禾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97年10月30日
定價:300 元
售價:237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308頁
ISBN:9571323764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導讀緒論書摘 1書摘 2



  書摘 2

(第一章:進步的盡頭)

他相信科學走到盡頭的前兆已經浮現。粒子物理學家現在很難說服社會大眾支持昂貴的實驗,像超導高速對撞儀之類的儀器,幾乎找不到經費來源。生物學家有待探索的地方還多,如受精卵如何變成複雜的多細胞生物、大腦如何運作等等,不過「大致輪廓已經畫出,尤其演化生物學,在達爾文出版《物種源始》(The Origin of Species)之後,基本原則就已確立。」他嘲笑有些演化生物學家,包括鼎鼎大名的哈佛教授威爾森(Edward Wilson)在內,想窮畢生之力搜尋地球上所有物種,這種努力「像打彈珠一樣,不必用到大腦。」

談話之時,他突然痛罵環境保護主義,認為這種主張骨子裡是反對人類進步,大力損害了美國年輕人和貧窮的黑人孩童之自尊心。我警覺自己崇拜的預言家可能情緒不穩,趕緊把話題轉到意識問題,問他是否依舊認為意識是尚未解決的科學問題?史登回答他對克里克期望很高;克氏晚年專心研究意識,只要他認為科學能解開「意識」之謎,那麼「意識」之謎解開的機會很大。史登仍然相信,單從生理角度了解意識不可能完整,得到的答案也不具意義,不能幫助我們解決倫理道德。他認為科學進步之後,不會讓很多科學家稱心如意的完全抹殺宗教,反而會澄清宗教未來的角色。科學對於真實世界的建構詮釋,宗教可能望塵莫及,不過宗教在提供道德指引上,仍有一定價值,史登說:「人類是動物沒錯,卻是道德的動物,宗教在道德領域中的份量日重。」

當我談到電腦可能具有智慧並產生自己的科學時,他嗤之以鼻,根本不贊同人工智慧的想法;在他眼裡,某些人的遠見根本是做夢。他指出,電腦在運算、下棋這些特定工作上或許表現出色,但碰到有些人類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做的事情,如辨識臉孔或聲音、穿過擁擠的人行道等,馬上變得笨拙無比。明斯基(Marvin Minsky)等學者曾預測,有一天人類能把個人人格輸入電腦裡面;史登卻說:「也許二 13 世紀會出現人工腦袋,不過它還是需要經驗累積,」即使經營餐廳精明幹練的電腦,「也不過是機器,不識牛排的滋味。」

史登還懷疑混沌複雜新學門的主張。有些學者認為,靠著電腦和精密運算,混沌及複雜之研究可能寫下科學新頁。《黃金時代來臨》討論了混沌理論先鋒曼德布格特(Benoit Mandelbrot)的傑作。曼德布洛特在 60 年代初期便指出,許多現象本質就不規律,它們展現的行為不可測,而且明顯隨機,科學家只能臆測個別事件的成因,無法準確預測事件發生。

史登說,曼德布洛特認為不可測的現象,正是混沌複雜的研究中心,怎麼可能產生有效而明白易懂的理論?他堅持書中的結論,認為不規律的現象無法做科學分析,現在情形未變,而且混沌和複雜研究的結果更證明,科學越推進,累積的智識越不統一,所以他不認為這個新學門會讓科學再生,他咧嘴笑著說:「科學要結束了,不可能起死回生。」

科學完成了什麼?

我們距史登想像的新桃花源顯然還很遠,部分理由是應用科學尚未走到他期望(或害怕)的地步。不過我認為,史登在《黃金時代來臨》裡的預言,從某方面來說已經實現,追求知識的純科學——有關人類是什麼以及來自何處的探索,已步入報酬遞減階段。目前看來,阻礙純科學繼續進步的,正是其過去輝煌的成就;研究人員以往的努力已勾畫出物理世界的真實面貌,小如夸克、電子,大如星球、銀河,清楚呈現眼前,而且揭露了主宰所有物質運作的四種基本力:重力、電磁力、強核力和弱核力。

科學家已利用現有知識拼湊人類起源的故事,雖然細節還待補充,但內容已經足夠動人。根據他們的敘述,宇宙在五十億到一百五十億年間,因大霹靂而出現(天文學家對爆炸時間的說法紛云),至今仍在繼續擴張。大概在四十五億年前,一顆超新星爆炸的殘屑冷卻凝固,成為太陽系,接下來數億年間,由於某些我們永遠不了解的因素,宛如煉獄的地球出現單細胞有機體,帶有最原始的DNA分子,這些太古微生物體經由天擇過程,創造一系列的複雜生物體,其中之一就是人類。

依我猜測,科學家編織的這套「現代創世紀」應當會流傳一百年,甚至一千年。理由為何?很簡單,因為內容真實。以科學目前已有的成就,加上又遭到現實環境和社會認知的限制,想要在既有知識基礎上再創新猷,恐怕難上加難,未來不可能再有達爾文、愛因斯坦,或華森、克里克之流的大師出現。

「不死人」的大夢

應用科學還有一段長路好走,科學家會繼續發明功能奇妙的東西;更快、更精密的電腦,基因工程使我們更加健壯長壽,核融合反應器提供廉價能源而不會污染環境(雖然經費大幅縮減,核融合的前景似乎比以前黯淡)。不過應用科學的進步會讓人驚奇嗎?會帶來知識革命嗎?科學家已經畫好的宇宙結構圖或萬物源始的故事,會因此需要修正嗎?十之八九不會。應用科學在這個世紀的發展,只加強而非挑戰現存理論典範,雷射光和電晶體證實量子力學的威力,基因工程強化了以DNA為基礎的演化模式。

什麼讓人驚奇?愛因斯坦發現時間和空間曲折讓人驚奇,天文學家觀察到宇宙擴張讓人驚奇,量子力學揭開一切事物表相之下另有構成元素更是一大驚奇。上帝確實喜歡和人擲骰子(儘管愛因斯坦不同意這種說法)。後來再發現質子和中子是由更小的粒子夸克構成,就比較不引人注意了,因為這只把量子理論再多推一步,物理學的基本原理紋風不動。

理解人類經由天擇程序慢慢演化出來,而非上帝所創,當然讓人震撼,至於其他細節,如人類何時、何處、如何演化出來,就不那麼重要了。細節或許有趣,但除非推翻科學家的基本演化假設,否則不可能讓人張口結舌。如果有一天發現人類智慧是外星人賦予的,像電影《二00一年太空漫遊》(2001)的情節一樣,才值得大書特書。事實上,只要任何證據顯示地球以外還有生命,或曾經有過生命,才會讓人再次驚奇,因為科學和人類思維將因此翻新,也得重新尋找對於生命起始和發展假設的證據。

找到其他生命的機會有多大?仔細想想,美國和蘇聯的太空計畫目的只在恐嚇對方,不是真的想開啟人類知識的新領域。期望太空探險成就一番事業的機會越來越小,我們已不再想(也沒有錢)為研究而研究。以人類的血肉之軀,或許有一天能旅行太陽系其他星球,但找出超越光速的方法以前,我們哪裡也去不了。太空船時速要達到一百萬哩,現代科技必須再提高一個位階(十倍)才行,但以這樣的速度,還是得花上近三千年才能抵達緊鄰我們的星座——半人馬座阿爾法星(Alpha Centauri)。

應用科學如果找到長生不老的方法,將會造成轟動。許多科學家正努力辨認老化的過程,一般認為,只要能解開衰老的步驟,就能造出和天地同壽的「不死人」,但即使應用科學找到長生之道,也無助於增進基礎科學知識,我們不會更加了解宇宙形成的原因,也不能跨出現有知識的界限。更何況演化生物學家認為,生死天注定,天擇定律賦予我們繁衍和養育後代的壽命,衰老成因並不單純,從一開始就和身體結構交織糾結,難解難分,想要永生不死恐怕是一場大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