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序 1
序 2
書評 1
書評 2
報導 1
報導 2
報導 3
書摘

科學

【類別最新出版】
小蟲大哉問:自然生態的科學探察與人文思考
未來自然史:生物法則所揭示的人類命運
有點噁的科學:尷尬又失控的生理現象
衝破慣性:善用分子心理行為法,治好你的3分鐘熱度
被蒙蔽的視野:科學全球發展史的真貌


複製之謎(BE0039)──性、遺傳和基因再造
Remaking Eden : Playing God in a Brave New World

類別: 自然‧科普‧數理>科學
叢書系列:NEXT
作者:李.希爾佛
       Lee M. Silver
譯者:莊安祺、李千毅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97年12月23日
定價:280 元
售價:221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80頁
ISBN:9571324566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序 1序 2 書評 1書評 2報導 1報導 2報導 3書摘



  書摘

序曲:預覽未來新人類 造男造女任你選擇

西元2010年6月1日,波士頓

也許不久的將來你到一家大醫院的產房探望朋友的新生兒或孫子。嬰兒的母親芭芭拉正安詳地坐在椅子上給寶寶麥斯餵奶。照醫生的說法,她的陣痛像是「沒有這回事」般,而她也滿心期待第一胎的來臨。你打算開口問芭芭拉產前知不知道自己要生的是男孩,以便展開愉快的交談。你認為這是個理所當然的問題,因為早在出生前好幾個月,準父母就可以決定要不要向醫生打聽胎兒的性別。你這麼一問,芭芭拉倒愣了一下,她說:「我當然知道麥斯是男孩。他是我和我先生吉姆從我們的胚胎庫中挑選出來的。而且我第二胎準備懷女孩。老大是兒子,老二是女兒,瞧!多麼完美的家庭。」

輪到你吃了一驚。你問:「生男孩是你特意安排的?」

「沒錯!」芭芭拉回答:「當我在挑選時,我還確定麥斯長大後不會像他舅舅那麼擁腫,或像他姑媽嗜酒如命。這並非是我個人的偏見,我只不過想確保麥斯有很好的機會成為成就非凡的人。體型肥胖或染上酒癮顯然都會阻礙牠的發展。」

你盯著這個註定要變成身材適中且酒量剛好的小男嬰,內心感到不可思議。

麥斯在芭芭拉的懷裡睡著了,於是她把他放回搖籃。看到麥斯滿足的微笑,做母親的不禁也盪漾出同樣的笑容。芭芭拉舒展略痠的腿,問你想不想見見她在醫院剛認識的新朋友。你欣然同意,於是你們一塊兒到隔壁去探訪雪兒。三十五歲的雪兒生了一個九磅重的女娃,名叫羅貝嘉。

芭芭拉把你介紹給雪兒以及另一位名叫瑪德蘭的婦女,她站在床邊握著雪兒的手。小小羅貝嘉正躺在雪兒與瑪德蘭的凝視中。「她看起來還真像她的兩位母親啊,不是嗎?」芭芭拉問你。

這下子你可真是一頭霧水了。你瞄了芭芭拉一眼,低聲問道:「兩位母親?」

芭芭拉把你拉到一旁。「沒錯。雪兒和瑪德蘭已同居八年。她們是在夏威夷結婚的,當時那裡的同性結婚才剛合法。和一般的夫妻一樣,她們希望小孩出生後能兼具她們倆的血緣。在生殖技術發達的今日,她們的願望得以實現。」

你一邊觀望著這個快樂的核心家庭--雪兒、瑪德蘭和小羅貝嘉--一邊納悶醫院將如何填寫出生證明。

添加基因

西元2050年3月15日,紐約市

現在的你不僅年長了四十歲,而且對於現代世界的形形色色也較從前領悟更多。你又有機會造訪產房。這回的產婦是你自己的孫女瑪利莎。瑪利莎堅決採取自然生產,而且一概謝絕麻醉劑或止痛藥。不過她需要一點精神支柱來幫助她熬過陣痛。又是一次陣痛貫穿全身,瑪利莎央求丈夫柯提斯:「再讓我看一次她的照片。」柯提斯從桌上拿起相簿,攤開給太太看。瑪利莎望著出電腦合成的模擬照片,主角是一位五歲女孩,棕色髮髮、淡褐色眼睛及圓形臉頰。柯提斯翻到下一頁,瑪利莎全神貫注地看著同一個女孩較成熟的模樣:一個亭亭玉立,笑容燦爛的十六歲女孩。瑪利莎對著女兒長大後的照片開心地笑,同時強忍另一次陣痛來襲。

在女兒的照片中看不見的是使瑪利莎和柯提斯更欣慰的東西,那就是存在他們女兒體內每個細胞中的添加基因。這個特殊基因將使他們的女兒對於愛滋病--AIDS病毒的感染具有終生免疫力。自從七十年前,愛滋病在人類的世界裡爆發以來,愛滋病毒的毒性愈演愈烈,愈來愈猖獗。無數的科學家經過多年的研究,仍未找到治癒愛滋病的藥物。最佳的預防之道就是在受孕約二十四小時內,趁胚胎還是單細胞時,植入抗愛滋基因。這基因嵌入染色體之後,將一而再,再而三地被複製,使胚胎裡的所有細胞皆帶有此基因,也因此每個細胞都各自擁有抵抗HIV病毒(即引起愛滋病的病毒)的屏障。瑪利莎和柯提期的確很慶幸他們有經濟能力提供小孩這種保護措施。有些家庭根本負擔不起這昂貴的開銷。

在產房外,另一位待產的婦女珍妮佛正焦慮地在走廊來回踱步。她剛抵達醫院,陣痛還沒那麼密集。和瑪利莎不同的是,珍妮佛無須藉由電腦合成一窺女兒幼年或少女時期的姿態。她早有幾十張真實的照片顯示出女兒未來的容貌。因為珍妮佛肚子裡的胎兒正是複製於她本人的孿生妹妹--源自三十六年前同一個受精卵。往後,珍妮佛的女兒一年一年地長大,她只需參看珍妮佛或她的照片或本人,就可以知道自己未來的模樣。

兩大種族崛起

西元2350年5月15日,美國

此刻是三百年後,雖然你已長辭人世,但你的子孫後裔仍延綿不絕。美國依然存在,但早已不是你所熟悉的一切了。最顯著的差別是,起源於1980年代社會的兩極化現象,目前已發展出合理的歸結,所有的人被劃分為兩種等級。屬於優等的人們被稱為阿法族(alpha),而次等的人們被稱為埃普斯隆族--(epsilon)。這種新的社會階級截然不同於傳統的種族路線。事實上,過去三百年來,民族的融合十分頻繁,使得黑人、白人及黃種人之間已經沒有鮮明的區別,相反地,美國終於成為早先領導人衷心企盼的民族大熔爐。美國人的膚色從非洲人的棕色到北歐人的肉紅色皆有之,大多數人介於兩者之間,而典型的亞洲臉孔也佔有相當的比例。儘管種族問的差異幾乎消失殆盡,另一種明顯易辨的差別卻悄然崛起。這種差別來自有些人帶有改造基因,有些人沒有。佔全美人口10%的阿法族就是帶有人工合成的基因。這些基因是在實驗室製造的:它們原本不存在人類的細胞內,直到 21 世紀生殖遺傳學家才開始將它們放進人體內。阿法族是當今遺傳階級中的基因貴族。

今日阿法族所攜帶的人工基因部分是來自父母的遺傳。這些遺傳的基因就像舊式基因的傳遞方式,可能來自親代的精子或卵子。但其他人工基因是新一代阿法族才擁有的。藉由基因工程技術,這些新的人工基因在受孕不久後立即被植入胚胎中。

阿法族的基因絕非均質一致的,阿法家族有許多種類型,而每種類型裡又可分為許多次型。例如某阿法家族以運動員著稱,他們可以從上一代一路溯回 21 世紀從事職業運動選手的祖先,其中有的是橄欖球選手,有的是短跑健將。胚胎移殖技術的運用已確保阿法族的短跑選手從善於短跑的祖先那裡遺傳到天然的優良基因。但這只是個基因底子,除此,每一代阿法族短跑者陸續累積的改造基因,使當今的阿法族短跑選手表現驚人,絕非基因未加改造的埃普斯隆族所能想像的。當然,所有職業棒球手、足球手及籃球手也都是阿法族裡的次類型。經過三百年的篩選與改造,這些阿法族運動員的技巧在傳統觀念中顯然是「非人類」的表現。任何埃普斯隆族的人根本拚不過他們。

另一種阿法類型是阿法族科學家。阿法族科學家攜帶的人工基因有許多都和其他阿法族成員相同,包括某些增強身心機能以及抵抗疾病的基因。但除此之外,現今的阿法族科學家已累積了一組特殊的人工基因,配合與生俱來的優良遺傳,造就出他們現有的科學頭腦。儘管阿法族科學家與阿法族運動員的基因不同,但它們都是經由相似的過程演變而來。以一位現代阿法族科學家而言,他優良的基因底子可能源自 21 世紀某位聰明科學家的遺傳。這位聰明科學家的小孩首先被挑選出來,經過基因改造,成為更聰明的科學家,而這些更聰明的科學家又孕育出智力更高的後代,依此類推。阿法族裡還有諸多類型,包括阿法族商人、音樂家、藝術家,甚至萬事通,其產生的過程都一樣。

並非所有當今的阿法族都可以將基因底子溯源到 21 世紀,那時基因改造的技術了剛奠定基礎。在二十二甚至二 13 世紀,某些埃普斯隆家族湊足了資金,紛紛要求讓他們的小孩升等為阿法族。但畢竟為時已晚,阿法族與埃普斯隆族之間的基因差異性早已愈來愈大,現在想從埃普斯隆族跨越到阿法族幾乎是徒費力氣。如果說當今的社會已將抵達兩極化的終點,似乎並不為過。

經濟、媒體、娛樂業及知識界的各階層均被阿法族成員所控。阿法族的小孩上的是私立學校,那裡提供豐富的資源,以激發他們充分發揮強化基因的潛能。相反地,埃普斯隆族都是薪資微薄的服務人員或廉價勞工,他們的小孩就讀公立學校。但二 14 世紀的公立學校和其 20 世紀的前身不同。自從 21 世紀初,公立學校的教育基金逐漸縮減,直到現在,埃普斯隆族的小孩在學校只能學到將來工作所需的基本技能。

在阿法族與埃普斯隆族之間仍有人通婚或發生性關係。但一般人可想而知,阿法族的父母將對他們的小孩嚴施壓力,不允許他們如此沖淡昂貴的基因資產。基於現實環境和遺傳學的理由,阿法族與埃普斯隆族的混合現象將愈來愈少見。所謂環境的理由很明顯:因為阿法族的小孩與埃普斯隆族的小孩從小生長在兩個隔離的社會,彼此沒什麼機會接觸。至於遺傳學的理由卻是始料未及。

顯然地,如果每一代基因都經過強化,將使阿法族與埃普斯隆族的基因差距愈來愈大。這種逐漸擴大的差距使一項驚人的後果漸露端倪。在一次針對兩族聯姻的全國性調查中,社會學家赫然發現這些通婚夫 妻檔竟有高達90%的不孕率。生殖遺傳學家在檢查這些夫妻之後得到一個結論:不孕主要是因為夫婦兩人的基因構造無法相容。

演化生物學家早已觀察到這種現象,他們發現來自不同族皇的兩個個體,原本皆具有生殖能力,但當這兩者交配時,則會出現不孕。他們便向社會學家及生殖遺傳學家提出解釋:原來阿法族與埃普斯隆族之間已開始發生物種分離(Species separation)。在這三組專家的討論下,產生下列預測:如果基因學的知識累積和技術開發依照著當前的速度前進,則在西元四千年來臨以前,阿法族和埃普斯隆族將分別形成阿法人類及埃普斯隆人類,亦即兩種完全不同的物種,無法交配與生殖,彼此之間只剩下浪漫的遐想,就像、目前的人類對黑猩猩的情感一樣。

基因複製暗潮洶湧

現在,普林斯頓(紐澤西州)

這些荒謬的論調難不成是科幻小說裡的劇情?抑或從好萊塢編劇家的想像中迸跳出來的新玩意,以突破現實世界的束縛,創下電影高票房都不是。其實前面敘述的第一幕和第二幕是直接源自現下的科學認知及技術開發。第三幕則是根據我們既有的知識延伸推測。再者,如果生物醫學研究持續以目前的速度前進,則上述三種景象很可能較我保守估計的時間還提早到來。

此刻,我們應該將當前生殖及遺傳學領域裡的所有科學和科技研究成果集合起來,以一種最寬廣的角度試問人類的未來將會是如何的情景。許多人都已知道生殖技術對治療不孕帶來重大的影響。全球首位試管嬰兒露易絲.布朗(Louise Brown)已經十八歲了,而體外受精也成為眾所周知的醫學名詞。儘管許多人仍弄不懂技術上的困難度如何,但人類的複製確已成為可能的事實。由於新的基因不斷地被發掘,例如引起囊腫性纖維症或乳癌的相關基因,或喜歡追求刺激或容易產生焦慮的基因,使得基因研究的發展逐漸成為眾人的焦點。

然而即將吸引大眾注意力的好戲還在後頭。科學家把目前的生殖技術與遺傳學的研究成果搓揉之後,製成一種匪夷所思的產品,稱作「基因複製」技術(reporgenetics)。有了這種技術,父母可以完全掌握他們的遺傳命運。他們將有權力主導及改造其子孫後代的特徵。

當然,技術上辦得到未必表示它將被運用。會嗎?會有人想運用嗎?社會將透過政府的干預來嚴禁任何人使用這種基因複製技術。過去半個世紀以來,核子武器的禁用不正是政府有能力控制科技的範例嗎?

同樣是科技,但核武技術與複製技術在資源及經費上有很大的差別。製造核子武器最重要的資源--大型反應爐及大量的鈾礦或鈽礦--受到政府嚴密的控制。而操作基因複製技術所需的資源--精密的醫療工具、小型實驗室的設備及簡單的化學藥品卻是隨手可得,只要你付得起費用,並沒有什麼限制。再者,製造一件核子武器需耗費數十億美元,然而,一間小規模的複製診所在世界各地都很容易開店經營。因此,即使某國家嚴令禁止複製技術,仍無法管束那些想要提供及想要接受這種服務的人,因為供需的管道很多。但我們究竟有什麼立場主張複製技術要受到管制?

針對這問題,許多人把焦點指向赫胥黎(Aldous Huxley)於1931年完成的小說《美麗新世界》(Brave New World)。內容描述一個未來全球的政治新局勢,能全權掌控人類生殖及人性。在這美好的新世界裡,每位官方繁殖的小孩,在出生前即被按照智能的不同劃分等級,其中阿法族是最高等,埃普斯隆族是最低等。各個階級的成員生來註定要在無靈魂的烏托邦裡扮演特定角色。在這個國度,婚姻及親子關係可以省略,代之而起的是雜亂的性關係,而且所有人已對各種疾病免疫。同時還有一種讓人照單全收的政令宣導機器以及讓心情好轉的藥物,使每個人滿意自己的現況,人人安分守己。

儘管赫胥黎猜中了人類在繁衍過程中將能握有操控大權,但我認為他完全搞錯的是使用這種權力的人與使用的目的。赫胥黎沒弄清楚的,或不願意承認的,是製造嬰兒的幕後主力。複製一個和自己一模一樣的人,純粹走出自個人或夫妻的因素。就像芭芭拉、雪兒與瑪德蘭、瑪利莎與柯提斯、珍妮佛等人,為了讓下一代過得快樂又有成就,才會想利用各種生殖新技術。透過這技術使他們既能擁有自己的孩子,又能幫助他們的孩子得到最好的發展。

雖然有些人不同意為人父母老有權利用這種方式控制他們的下一代,但美國社會卻特別認同打從孩子出生直到成人以前,父母有權掌握兒女的各方面。你若能接受父母在嬰兒出生後的特權,恐怕也很難反對他們在嬰兒出生前的特權。當然條件是在不傷害胎兒的情況之下。

許多人認為,有些人能獲得生殖技術帶來的優勢,而經濟較差的人卻只能仰賴機率,這是天生不公乎的事。沒錯,這是生來就不平等的。但大家別忘了,美國社會裡有個根深柢固的原則,那就是個人的自由意願與財富主導一切。只要你承認有錢的父母提供子女到貴族學校受教育是夭經地義的事,便不能以「不公平」為由,反對生殖技術的使用。

事實上,在一個把個人自由視為一切之上的社會,很難找出台情合理的基準點來限制複製技術的使用,不論對社會長期以後有何影響。再者,即使政府曾經試圖管制,也著實無法全面禁止。

就在過去十年來,當生殖與基因技術發展到比從前更無所不能時,許多操作這些技術的科學家及醫師愈來愈不願意推測未來的導向。原因之一是他們害怕猜錯。我們的確很難肯定地預料未來哪一種科技將如期地進展,哪一種將遭遇意外的阻礙。這好比赫臂黎眼中的孵蛋場,我們在此提出的某些想法最後可能因為技術無法超越或困難度太高而無法落實。但反過來說,未來一定也有許多技術性的突破,只是目前還沒有人猜想得到,就像赫胥黎在1931年時,尚無法想像遺傳工程或無性繁殖成體的細胞。

另一個讓生殖專家不願意猜測末來發展動向的理由是政治因素。在當前這種環境下,墮胎診所屢遭恐怖分子威脅,宗教人士謁罵任何違反自然的受孕,從事體外受精的專家當然不願對生殖與基因操作的技術多加描述,以免引發眾人矚目,激起公憤。

英國出版的《自然》(Nature》是全世界兩大重要的科學期刊之一(另一為美國出版的《科學》,Scicnce)。它屬於週刊,讀者群包括從事生物、物理及醫學研究的科學家。從各方面來看,《自然》都不算是一種激進或駭人聽聞的期刊。1996年二1月7日出版的那一期《自然》裡有一篇描述如何從單一一個受精卵複製出無數隻羊的報導,為遺傳工程提出進一步的改良方法。這項獨立的突破事件引發來自四面八方的聲浪,直到一週後,騷動較平息了,編輯部才發表一篇熱情洋溢的評論,其中有這麼一段:「日益神通廣大的分子遺傳學已把人類未來將有能力改變人類本質的前景擺在眼前,這是個從未被深入報導的事實。科學知識或許尚不足以提供詳實的理解,但其可能性已夠清楚了。這將引起諸多爭端,然而追根究底地,問題還是要回歸居住在這個道德環境中的人們……這項議程是由全體人類決定的,而不是僅取決於少數的科學家。」

沒錯,此議程的確不能由科學家決定。但他們沒搞對的是認為「全體人類」--對當前許多緊要關頭的爭議尚達不到共識的人類--將能發揮某種作用。理所當然地,此議程應該由個人或夫妻代表自己及子女來決定。

接下來的章節,我將闡釋驚人的科學與科技發展,如何迫使我們重新思考長久以來一般觀念裡的父母身分、子女身份以及生命的意義。尤其,我將顯示科技進步如何提供個人及夫妻各種意想不到的生殖方法。同時我也將帶領各位預覽末來人類如何利用基因複製技術控制他們的命運。

除此,我將在許多部分探討人們反對基因複製技術的原因。在某些例子中,我將反對的理由歸因於人們對於侵略上帝的領域之有意識或潛意識的恐懼。但綜觀各案例,我不禁要說基因複製技術是不可避免的。它不會被政府、社會或甚至創造它的科學家控制。

無庸置疑,不論是好或壞,新的時代已來臨。不管我們喜不喜歡,基因複製的供需市場將是最高的主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