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
前言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書摘 4
書摘 5

科學

【類別最新出版】
小蟲大哉問:自然生態的科學探察與人文思考
未來自然史:生物法則所揭示的人類命運
有點噁的科學:尷尬又失控的生理現象
衝破慣性:善用分子心理行為法,治好你的3分鐘熱度
被蒙蔽的視野:科學全球發展史的真貌


玻璃 紙 咖啡豆(BE0075)──平凡事物的非凡故事
Glass, Paper, Beans : Revelations on the Nature and Value of Ordinary Things

類別: 自然‧科普‧數理>科學
叢書系列:NEXT
作者:莉亞.海格.柯恩
       Leah Hager Cohen
譯者:楊幼蘭、杜默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0年11月27日
定價:250 元
售價:198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40頁
ISBN:9571332526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前言書摘 1書摘 2書摘 3書摘 4書摘 5



  書摘 2

在澳洲神話中,太陽是人類將鴯苗鳥的蛋拋向空中而成的。但印第安和平族(Hopi)的神話卻說,它是由雄鹿皮、狐皮和鸚鵡尾所製作的明盾形成的。大洋洲的神話說,那令人議論紛紛的玩意兒是隻蝸牛,而韃靼神話則宣稱,它是由放入火中的劍所形成的。

另一方面,斯堪的那維亞神話斷言,太陽是聖火所落下的火花,而神狼日日繞著天空在後追趕。古埃及人相信,太陽是開天闢地的神鵝——凱伯(Qeb)下的金蛋。而桑人(San)〔非洲納米比亞和博茨瓦納等地的布須曼人自稱桑人〕則傳說,太陽原本是個腋下發光的人,有些孩子為了使光線更明亮,於是將他拋向空中,從此他就變成圓形,照耀著每一個人。

長久以來,無論是蘋果、白馬、斧頭、雙輪戰車、弓箭、雄雞、眼睛、毛茛、單眼鏡、車輪、圓環,或是雛菊,都象徵著太陽。而太陽則象徵著創造、忠實、自由意志、純潔和生命;此外,它也象徵著毀滅、不忠、奴役、荼毒與憤怒。有人說,太陽是趕著雲與風的牧羊人、是浴火鳳凰、是航過天海的黃金船、是資本家與蘇丹的守護神、是上帝的眼睛、是眾神的密探、是得靠每天早晨人類祭上鮮血活命的垂死天神。而代表太陽的,還有數字中的 20、希伯來文中的resh,以及善行美德。至於它的信差,則是鳥兒。

關於太陽的起落,有許多解讀。儘管有些北美印第安民族認為,日蝕象徵太陽懷抱著嬰兒,但仍有許多人感到恐慌;即使蘇美人深信,太陽將嚴厲、冷酷地審判人類,但一般人還是歡迎黎明的降臨。古埃及人相信,天空之母每晚將太陽吞下,每天早晨再從胯下將它生出。古波斯人認為,太陽是打擊魔鬼者,每次升起,都會淨化地球。某些原住民部落說,太陽是個逝去愛人的女人。每晚,她會下到地面,與愛人共枕,早上再披著愛人贈與的紅袋鼠皮出現。據科學家說,太陽是個靜止的火球,直徑約有 86 萬 5,000 哩,在距地球 9,300 萬哩處燃燒,而日出是地球自轉的結果;白晝降臨時,太陽便會出現在東方地平線上。至於神祕主義者,則總將清晨與 A 音符聯想在一起。

長久以來,世界各地不斷以祈禱、唱聖歌和親吻來迎接曙光降臨。而與太陽有關的眾神則包括:密特拉(Mitra)、瓦魯那(Varuna)、夏馬須(Shamash)、尼努塔(Ninurta)、馬度克(Marduk)、內格爾(Nergal)、巴力(Baal)、瓦赫沙塔(Hvar-Khshaeta)、莎瓦翠(Savitri)、蘇耶(Surya)、貝巴爾(Babbar)、烏圖(Utu)、羅阿(Ra)和希里奧斯(Helios)。自人類有史以來,無數族群即有崇拜太陽的儀式;尼安德塔人根據東西方之別,下葬死者。異教徒每逢夏至、冬至,都會舉行營火儀式,以加強太陽的神力,而在印加(Inca),每逢冬至節慶,便會以陽光光源引燃的棉紙,點燃所有的火。無論是丹麥或印度,均曾起造太陽戰車。而中國、英國和祕魯,也都建有太陽廟。聖經是從光的創造說起,現代蠟燭的出現,以及猶太教與基督教象徵和儀式中共有的光環,都能尋著崇拜光或太陽的蛛絲馬跡。直到上世紀末,英國鄉下人依舊相信,每逢復活節早晨,太陽便會欣然起舞,因此當天人們都會紛紛爬上山頂,欣賞日出的過程與太陽顏色的變換。

晨光普世皆同,而人們卻傳講著各自不同的晨光故事。

同樣的,我們也會說起紙、玻璃和咖啡豆的故事,拜這些貨品之賜,我們才能享有每天的咖啡與報紙。而這些東西一如往常,總伴隨著晨光而來;在一個缺乏儀式的國度裡,它們就是早晨的儀式。在這兒,我們並不親吻第一道陽光照射的地點、朝太陽的方向跪拜,或是爬上山頂,觀看旭日初升的情景。在這個國家,早晨帶來的是咖啡與報紙:一種棕色藥水,還有成堆到了一天結束時,便被拋棄的故事。

在某天咖啡館裡,大杯咖啡定價 1.25 美元,也就是 125 美分。這就是一個我所能說的咖啡故事。

週日報賣 1.5 美元,而普通日報只賣 35 美分;也就是說,它價值 35 美分,售價還不如三分之一杯咖啡。這,就是一個有關報紙的故事。

我不會去想玻璃杯的價值,畢竟,它是非賣品,雖然有用,但卻沒有交易價。由於這玻璃缺乏顯而易見的價格,因此也就沒什麼可說。

這種將物的本質與貨幣價視為一體、劃上等號的傾向,又稱為「商品戀物癖」。商品是有價的東西,而戀物則涉及精神面。所謂「商品戀物癖」,是指習慣將物品的價格,視為它固有的本質,或其核心直接散發的要物,而非人類歷史與勞動而成的最終結果。

在某天咖啡館點大杯咖啡是適當的選擇,因為它既不像點層次多變的瑪奇朵(macchiato)那樣招搖、不似帶有焦糖味的拿鐵(latte)那般有如兒童甜飲、也非世界和平(World Peace)或徘句(Haiku)等茶品般新潮,亦不若搖滾樂迷(headbanger)那樣露骨。它簡單、有點直率、樸實無華,並散發著成熟風味。

《波士頓環球報》(Boston Globe)是當地具歷史的報紙,讀它要比讀《波士頓前鋒報》(Boston Herald)顯得博學而風雅,不過與《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相比,又差了一截。每天早上,只要我買了它,就成為「《波士頓環球報》閱讀俱樂部」眾多的一員,參與這項特殊的集體行動。無論在街上,或是在地鐵站,到處都能看到陌生人做同樣的動作:將報紙貼著身夾在腋下。一會兒後,在不同的房間裡,咀嚼同樣的文字和照片。

高玻璃杯上閃著微光,杯底厚得足以在盛滿咖啡上桌時發出低沉權威的聲響。即使在不喝咖啡時,我也用手環握杯身,部分是為了取暖,部分則是由於它與我環成 C 型的手掌密合得天衣無縫,摸起來既光滑,又舒適,感覺實在很好。

另外還有些關於紙、玻璃與咖啡豆的故事。這些故事,在探討「商品戀物癖」所遺漏、非經濟的層面時,跟主題聯想關聯多些,與交易價值則較不相干。不過同樣的,它仍在工人、產品與消費者的關聯間鋪陳,使人與物和人與人之間的連繫顯得更難解。

從前所謂戀物,就是篤信物品具有神奇或迷人的本質,而拚命維護,或將它視之為神,並認為其內在存著某種超越物質的質素。雕刻過的木頭、岩石、某些金屬和植物、成束毛髮、豬獠牙、雞骨、山、樹、河、白子、侏儒、駝子、麵包與酒、捲軸和披肩、彗星、雷、月亮、早晨,都有人以神聖的宗教性方式崇拜,使之成為信仰的媒介。如今,廣泛受到崇拜的對象,已成了商品。幾乎任何事物都有交易價,我們會注意一個物件的價錢,藉由價格來判斷,甚至解讀它的意義。連建議、性愛、冒險、嬰兒、時間、自然、安全,也都難逃商品化的命運。今天我們所能表達的至愛與極樂,似乎也與贈品的市價息息相關,並將其視為商品加以歌頌。即便是黎明,也難逃這詭異的進展。以往日出激發了讚美詩的吟唱,而在音樂劇《孤雛淚!》(Oliver!)中,身為無辜孤兒的主角,便歌頌著日出:「誰會買下這美麗的早晨?……誰會為我將它繫上緞帶,裝在盒裡?」

今天我們所想要或所得到的東西,多數都裝在盒裡,並綁上緞帶,緘封了它們的出處,使它們遠離了自身的真實故事,那些關於人、工作和生命的真實故事。在過去,這種無知令人難以置信。以往,我們一定知道晚餐的馬鈴薯來自那片土地;曉得誰用雙手塑形、燒製出餐盤。我們清楚自己的鞋是誰補的;知道自家的水來自哪口井、哪道泉,或哪個雨水桶,也耳聞誰家的牛被宰了,供做皮革。在世上的許多地方,人們依然知道這些事;但是,在所謂的已開發國家裡,這類事實卻已變得模糊不清,幾乎開始出現看似迷人卻不真實的神話特質。唯有放在桌上,含在我口中的咖啡本身,才是真實的。它屬於我、為我而存在,在我的擁有權內存在。無價、莫測高深的太陽是迷人的,它隨心所欲地穿過桌子,將奇形怪狀投射在我的咖啡杯內。

紙、玻璃、咖啡豆。蠟燭、線香、金魚草。爵士、手套、焦糖漿。路鹽、毛線針、散頁樂譜、法蘭絨格子呢、愛爾蘭塞爾特犬。這本書是不是談咖啡、報紙、玻璃杯,根本無關緊要。它原本可以談鞋帶、果醬、指甲刀、郵票、大蒜、製冰盤,或是通過牆上插座的電流、人行道上的方磚、從水龍頭流下的水。這一切都是商品,也都有其涵蓋的地理與時間、供給和需求,以及原料、市場力與人的故事。而這些人有姓名、有腳趾、有痛苦、有薪水、有幻想、有父母,也有回憶。我望著隨手可及的門把、票根、罐頭湯、葡萄乾;這些微不足道的小東西,卻引發了最鮮活的問題。我想,有人碰過這東西嗎?工人是不是曾握過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