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得獎記錄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
導讀
緒言 1
書摘 4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緒言 2

譯 者 作 品

最致命的敵人:人類與殺手級傳染病的戰爭
器官神話
愛上中國的人──李約瑟傳

科學

【類別最新出版】
小蟲大哉問:自然生態的科學探察與人文思考
未來自然史:生物法則所揭示的人類命運
有點噁的科學:尷尬又失控的生理現象
衝破慣性:善用分子心理行為法,治好你的3分鐘熱度
被蒙蔽的視野:科學全球發展史的真貌


基因組圖譜解密(BE0085)──當代科學最偉大的發現
Cracking the Genome : Inside the Race to Unlock Human DNA

類別: 自然‧科普‧數理>科學
叢書系列:NEXT
作者:凱文‧戴維斯
       Kevin Davies
譯者:潘震澤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1年07月23日
定價:350 元
售價:276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360頁
ISBN:9571334510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導讀緒言 1書摘 4書摘 1書摘 2書摘 3緒言 2



  導讀

遺傳學百年史

潘震澤

20 世紀末科學界最轟動的大事,大概要算 2000 年的 6 月 26 日,由美國總統柯林頓及英國首相布萊爾以衛星連線共同宣布:人類基因組計畫的提前完成。這項工作被推崇為:「我們得知上帝創造生命的語言」及「21 世紀第一件最偉大的科技勝利」。在這些華而不實的話語後頭,科學家究竟成就了什麼了不起的事呢?

自 1990 年起整整十年間,有關人類基因組計畫的新聞,就不斷佔去報章雜誌的頭條。一開始是許多反對的聲音,認為這項工作既花錢又沒有什麼意義;接著是許多疾病相關基因的發現,使得大眾對此計畫寄予厚望;再來是基因專利權的爭議,又將計畫染上些許銅臭味。相關的新聞報導中,有好幾個人名不斷地出現,像是發現 DNA 結構的諾貝爾獎得主華生,先是接下美國人類基因組計畫的總主持人一職,然後又與上司鬧翻辭職;其繼任者柯林斯也是媒體寵兒,他身穿皮夾克與哈雷機車合影的相片,登在《時代》雜誌上,顛覆了傳統科學家的形象。還有另一位原本沒沒無聞的科學家凡特,先後成立了兩家公司,以創新的研究方法及先進的電腦軟硬體,創造了許多「第一」的新聞。其中最驚人的是凡特於 1998 年宣稱,將以私人公司之力,比由英美各國一流基因組中心所組成的國際聯盟,還要提前好幾年時間,完成人類全部 DNA 的定序工作。最後就是 2000 年的 6 月,由政治人物宣布該計畫的完成。

除了外電報導之外,有關基因組的國產新聞,也一樣熱鬧滾滾。先是由陽明大學及榮總組成的團隊,將第四號染色體千萬鹼基序列給決定的消息,風光登上了報紙的頭條。接著中研院的李遠哲院長帶頭要求政府撥款數十億經費,成立國家基因組中心的消息,亦不遑多讓,一再見報。根據李院長的說法,這項工作是「今天不做,明天就會後悔」的事。究竟人類的基因組有何德何能,值得我們如此重視?

任何科學研究都有其歷史淵源,鮮少無中生有,人類基因組計畫亦然。如今該計畫已宣告完成,並進入所謂「後基因組時代」,我們不妨回首百年來遺傳學的發展,對於上述問題,庶幾有所了解。

「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的兒子會打洞。」中國人對於遺傳的觀念,一向深信不疑,不但認為「虎父無犬子」,同時尋求改善「品種」的努力,也深植人心。話雖如此,「將相本無種」、「歹竹生好筍」等激勵上進的說法及實例,亦所在多有,因此不免讓人尋思:先天體質與後天環境究竟何者為重?人是否必然受到遺傳的限制,難以突破?還是功不唐捐,努力必有所成?再者,某些家族成員天生受惡疾所苦,英年早逝;有些則中年以後多慢性疾病,難以終老;還有的則鮮有病痛,活至耄耋之年;這些究竟是生活習慣造成,還是遺傳使然?

遺傳的問題,雖然常是一般人茶餘飯後的話題,但真正以科學方法將遺傳性狀在親子間分布,加以仔細紀錄研究的,首推 19 世紀後葉的孟德爾。孟德爾以豌豆的顏色及形狀等外在表徵為觀察對象,得出了兩大定律:第一是配子(精子及卵子)形成時,來自父母的對偶基因會各自分離到其中一個配子(以減數分裂形成單套體);而受精時,兩個單套的配子結合,又再形成雙套體。對偶基因有顯性與隱性之分,因此遺傳性狀也有所謂的基因型與表現型的分別。至於孟德爾的第二定律,則是指配子形成時,各種不同對偶基因的分離是獨立進行的。

以後見之明來看孟德爾的發現,不單失之過簡,裡頭也多有運氣成分,但孟德爾定律卻是現代遺傳學的發軔與根本。孟德爾於 1866 年發表了他的發現,但卻遭到忽視,直至 1900 年,才同時由三位不同國家的植物學家給重新發掘出來,20 世紀也正式進入了遺傳學的世紀。遺傳學(genetics)一詞由英國劍橋大學的動物學家貝特森於 1906 年所訂,而基因(gene)一詞,則是 1909 年由約翰森所訂。

第一位以遺傳學研究獲得諾貝爾獎肯定的,是 1866 年出生的摩根,於 1933 年以研究果蠅的遺傳得獎。一如當初孟德爾的豌豆研究,摩根以果蠅的各種外形為對象,確定了遺傳物質(基因)是由位於細胞核內的染色體所攜帶,同時也建立了有史以來第一份染色體上基因相關位置的圖譜。

摩根的研究雖然確立了染色體在遺傳上的重要性,但遺傳物質究竟為何,卻未有定論;那是因為染色體的構造裡,蛋白質及核酸各佔了一半,甚至當年主張蛋白質是遺傳物質者,還佔多數。直到 1943 年,洛克斐勒大學的艾佛瑞根據 15 年前英國的格里菲斯所發現的細菌轉型現象作進一步的研究,證實了造成細菌性狀改變的物質,是去氧核糖核酸( DNA ),而非蛋白質。接下來的 10 年間,各方的科學家便致力於解開 DNA 的結構,最終由華生及克立克拔得頭籌,於 1953 年解開了 DNA 雙螺旋結構的奧秘。

自 1953 年迄今,古典的遺傳學研究大部分已為現代的分子生物學所取代。以往抽象的基因,不但可化約成特定的 DNA 序列,以及真正執行功能的基因產物──蛋白質,同時各個基因在染色體上的位置,也可以逐步標定。在實驗動物身上,研究人員更可以進行基因轉殖或基因剔除等工作,藉由操弄特定基因,以確定其生理作用。但問題是這樣的做法,對於研究人類的基因來說,卻是力有未迨。一方面是人類基因組的龐大與複雜,使得找尋任何未知基因的工作曠日費時;再來,則是操弄人類基因所面臨的道德問題。

人類每個體細胞都擁有 23 對染色體,裡頭的 DNA 由超過 30 億個鹼基字母所組成,就算扣除大量不具功能的所謂「垃圾」 DNA ,裡頭至少帶有三至四萬個基因,一半以上身分仍然未明。因此自 1980 年中葉起,就不斷有科學家提出將整個人類基因組給定序的想法,希望能一舉解決基因定位的漫長繁瑣過程。如果成功的話,不單所有人類基因的數目、位置,以及構造,都將為人所知,同時科學家也將能夠逐漸了解未知基因功能,甚至予以改造。這種偷窺天機的誘惑,就算是堅決反對「基因決定論」人士的內心深處,只怕也免不了有幾分好奇:究竟號稱萬物之靈的人類,有幾分是基因,又有幾分不是基因,可以決定的?

《基因組圖譜解密》一書,即是以近十年來人類基因組定序工作的始末為經,百年來遺傳學的發展為緯,交織而成的精采報導。本書作者戴維斯本是遺傳學家,1990 年加入著名的《自然》雜誌擔任編輯,92 年並成為新創刊的《自然遺傳學》主編。由於所學及職務之便,戴維斯不單對整個基因組研究的來龍去脈瞭如指掌,也和參予這項計畫的各路人馬相知相熟,兼具圈內人及觀察者的角色。因此本書不但散發內行人的權威口吻,更充斥著許多不為外人知的趣味小故事。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是本書最貼切的寫照。

科學發現與藝術創作的最大不同點,在於藝術創作可百花齊放,百鳥爭鳴,科學發現就只有一次機會,拔得頭籌者得享一切榮耀。歷來許多偉大的科學發現,同時都有不只一位研究者在較勁,爭取勝利的果實。1968 年,華生將 DNA 結構的發現經過,寫成了《雙螺旋》一書,其中對於科學家勾心鬥角、爭強奪勝的率直敘述,讓一般大眾驚詫不已。其實科學家是人,當然少不了人的七情六慾;科學研究既然是人類的活動,也就脫離不了種種人性的表現。不管怎麼說,除了興趣以外,優先權及專利權(亦即名與利)之爭,也是科學進步有力的推手。同樣的主題,四十多年後在凡特與柯林斯身上,再一次得到見證。

本書的主軸,即圍繞在柯林斯所領導的公家人類基因組計畫,與凡特所主持的私人公司,對基因組定序的優先權之爭。書中第一章重述了華生及克立克的發現,以及人類基因組計畫的源起;第三及第五章著重於凡特的工作;第四章以介紹柯林斯及其他公家單位的科學家為主。第七、九及十一章,則是雙方的「攻防紀錄」,以至於最後的「大和解」;這些章節可以連續閱讀,當有一氣呵成之感。

至於本書的第二章,是基因組的背景知識介紹;第六章及第八章分別談及人類遺傳學及考古人類學的研究,對於疾病基因的找尋、人類起源、遷徙和演化的紀錄,以及在歷史懸案和法醫學應用,所扮演的角色。第十章則著重於基因組學的研究,將怎樣影響到人類的未來。這些章節對於本書主軸故事來說,雖屬旁支,但其中敘述知識性及趣味性十足,對於想要了解人類基因組的潛力,或其限制的人,都不可不讀。

生物科技號稱是國內下一波產業革命的主流,知識經濟的口號朝野也叫得震天價響,但以籌設「國家基因組中心」為例,既然要花大筆納稅人的錢,卻未見主事者提出合理的說帖,也未聞行政、立法單位與學術界有任何的公聽與討論。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錯」,閱讀本書對於人類基因組計畫始末的詳實記載,有心人當能從中學到許多,進而能夠回答一二上述的問題。

譯後記:本書的書名號稱將基因組「解密」(Cracking the Genome),但行內人都知道那是新聞報導及出版行銷的誇張說法;本書英國版的書名《序列》(The Sequence)則平實許多。決定基因組的序列是一回事,但要解開其中的秘密,可能還需要再一世紀的時間。至於genome一詞指的是一個物種所有基因的組合,因此一向譯為「基因組」,但也有人用「基因體」,特此說明,以免讀者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