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序文
前言
內文摘錄

譯 者 作 品

翻轉人生的實踐力:讓改變全球2100萬人的領導力大師引爆你知行合一的行動力!
EQ:決定一生幸福與成就的永恆力量〔全球暢銷20週年.典藏紀念版〕
人生大事之最好的工作:每日一分鐘,啟動工作小革命
偉大的追尋──經濟學天才與他們的時代 (單冊精裝版):The Story of Economic Genius
客製風暴:解析未來十年商品、銷售、創業的獲利模式
佛陀與惡棍:矽谷工程師打造上億身心靈企業的經營心法
推出你的影響力:每個人都可以影響別人、改善決策,做人生的選擇設計師
偉大的追尋:經濟學天才與他們的時代(套書不分售)
我願意陪伴你:點亮生命的九堂課
資訊焦慮

科學

【類別最新出版】
小蟲大哉問:自然生態的科學探察與人文思考
未來自然史:生物法則所揭示的人類命運
有點噁的科學:尷尬又失控的生理現象
衝破慣性:善用分子心理行為法,治好你的3分鐘熱度
被蒙蔽的視野:科學全球發展史的真貌


療癒夢工廠(CFY0334)──將惡夢化為助力的心靈實作練習
Healing the Nightmare, Freeing the Soul: A Practical Guide to Dreamwork

類別: 自然‧科普‧數理>科學
叢書系列:人生顧問
作者:瑪格麗特‧博瓦特
       Margaret M. Bowater
譯者:張美惠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8年10月19日
定價:360 元
售價:284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88頁
ISBN:9789571375786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序文前言內文摘錄



  前言

前言

為什麼要讀一本談惡夢的書?

很多人會懷疑聚焦在惡夢有什麼價值,把惡夢忘掉不是比較好嗎?我的目的是彰顯惡夢的力量與意義──惡夢除了清楚顯示情緒與精神的痛苦,還蘊藏著治療的種籽。惡夢不只是像很多人以為的,隨機反映焦慮或可怕的念頭,而是從人的心理或心靈深處發出的、有目的的回應,將我們整個生命的不安帶到意識層次。我使用「靈魂」(soul)一詞表示身心靈經歷人生旅程的整體經驗。

就像身體的疼痛,惡夢是要引起我們的注意。若不管它,讓人不安的夢和惡夢可能變成慢性疾病,嚴重干擾睡眠品質,影響身心健康。重複的惡夢尤其有特殊意義,代表有未解決的問題需要注意。從醫學、心理學到宗教,夢境研究與很多領域相關,我希望本書對夢境研究這門新興學科有所貢獻。但請注意,當一連串愈來愈惡化的惡夢導致做夢者愈來愈痛苦,則應求助心理治療師或臨床心理學家。

本書介紹了八十個例子,範圍與深度應不僅能引起諮商師、護士及其他健康專業人士的興趣,還有父母、照顧者、神職人員、教牧關顧(pastoral ministry)人員、心理學家、老師,以及任何喜歡思考且有志進一步了解人類的心靈如何運作以避免傷害或受害後尋求復原的人。

這些惡夢──連同其他較愉快的夢──是我一九九七年出版第一本書後,向朋友、同僚、學生、案主及參加我的夢境研討會的人收集來的。全部都是一般人,主要是歐洲後裔,但有些是其他族群,年齡從四歲到九十六歲都有。其中也有毛利人,毛利文化體認與尊重夢的精神力量,但我不敢自稱能代表專屬毛利人關於夢的觀點。

我要誠摯感謝參與者願意透露自己的痛苦來造福別人。他們全都提供了書面同意,但書中仍隱匿了報告者的姓名(除了少數希望使用真名的人),概略敘述他們的情況,以免被認出。

我自一九八六年以來,在公共與專業領域、許多不同的宗教與俗世場合,促成了數百次夢境研討會。隨著做夢者探索自身夢境而展開的自我發現過程一直讓我深深感動,尤其當他們願意採取活動治療(action methods)的方法,例如與夢中人物對話,讓夢境自己說話。

我無意暗示惡夢只是痛苦的記憶,治療後忘掉就好了:我們需要情感支持這帖「急救藥方」來快速減輕做夢者的恐懼。但往往有更深的問題也需要探索,那會藉由夢中的一些細節透露出來。例如做夢者的性格是否有哪些部分需要加強?做夢者的人生哲學是否與實際境況不相配──例如盲目的樂觀或悲觀?是否表示生活方式應該改變?每個人都不可避免要面對某種形式的痛苦,做夢者如何能克服逆境,追求精神、意志與勇氣的成長?

什麼是夢境探討?

夢境探討(dreamwork)是刻意地探索夢的內容,希望對靈魂深處的內在智慧有更多的了解、得到更多的療癒、創造力與信任,同時能緩和日常的情緒不安,省思快樂的時刻。夢境探討假定:夢、異象或惡夢是我們內在的自我或靈魂有意義地表達訊息,因目前的經驗而引發,通常能回頭與先前的經驗做連結。我們的多數夢境都是夢過就忘了,有些卻可能改變我們的生活。

夢境探討是為意識與潛意識建立溝通的方法。此外,夢境探討有可能讓我們觸及通靈的經驗、靈性的異象與意識的其他狀態,從而擴展我們的覺察力。夢境探討應該是值得尊重的發現與成長過程,而不是自我試圖控制潛意識(有些做夢者似乎就是如此)。

研究顯示,在我們記得的夢當中,主要的情緒是焦慮和驚慌──彷彿夢是要催促我們小心做好準備,以便處理日常的人生問題。這與演化心理學的原則相符──一項功能會延續下來,必然是因為能提升我們的生存能力。我們若能定期與兩、三個信賴的朋友分享夢境,必然會有很大的幫助,朋友可以幫助我們找出更多的連結與更深刻的意義。

創傷後的記憶夢要我們注意可怕的事件,好學習未來如何提高生存的機會。很多惡夢可能源自這類事件,因此,我們應該更加體認到探究惡夢的潛在益處,從中學習,積極為未來創造新的結局。

不同的文化、宗教與治療系統有不同的做法,從簡單思索到仔細規定的儀式都有。三十年來我發展出按部就班的一套步驟,包含敘述夢境、繪出場景、確認夢中之我的行為與感覺、探討關聯性、賦予夢中角色發聲能力、當故事未完時創造新的結局、找出夢與現實生活的關聯等。這樣的夢境探討需要具備技巧、洞察力、同理心與練習。
要正確解讀夢境需要做夢者與一、兩位信任的人進行細膩的對話,後者要能提出探索性的問題,提供省思,但又不會將自己的解答強加給做夢者。目標是讓內在的自我或靈魂的能量與智慧浮現意識層,能帶給我們洞察力,幫助我們療癒過往的傷痛,整合新的觀點,指引醒著時的自我在現實生活中做出明智的決定。一段時間後,外在的自我與內心深處的自我便能建立盟友的關係,促成內在的和諧感,明白我們在人生的旅程上並不孤單。

我相信夢境探討涉及人性與靈性的層面,歷史上這方面有很多前例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我在猶太教與基督教的傳統下成長,這影響了我的心態,但我相信每一種傳統都有靈性的成分。夢境可提供無可辯駁的證據,如同讀者將在整本書裡看到的。

做夢心理學

關於人類心理的運作方式有很多種理論,也有很多人在進行意識的研究,從學術科學的嚴謹實驗室研究,到部落薩滿、宗教神祕主義者、資深冥想者內在世界的旅程探索不一而足。心理學是正規的心理研究(心理學的英文psychology源自希臘文psyche,意指靈魂),歷史尚短,但不應視為只局限於行為觀察。夢境探討則是同時仰賴直覺與科學。

夢的研究最近開始被視為嚴肅的一門學科,運用到各領域的專業知識──從睡眠實驗室的科學家到田野人類學家,從專業治療師到哲學家與物理學家都投入其中。國際夢研究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Dreams)定期在美國與其他地方舉行年會,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夢境研究者、老師、藝術家、電影人、意識探索者、科學研究人員齊聚一堂。協會將夢境心理學的新研究結果發布在該會的學術季刊《做夢》(Dreaming)及三年一期的雜誌《做夢時間》(Dream Time)。

在這些夢境理論中,瑞士偉大的精神科醫師容格(Carl Jung)及其追隨者的理論有很大部分是我比較接受的。容格醫生透過大約八萬則夢境報告進行心靈研究。他與佛洛依德相熟,後者的開創性研究為西方醫學界揭露了潛意識對心理運作的影響。但容格在他的精采回憶錄《榮格自傳:回憶.夢.省思》(Memories, Dreams, Reflections)中指出,他後來與佛洛依德關於潛意識的看法有了嚴重的歧異;容格對於做夢與相關過程(包括靈性發展)的正面功能比佛洛依德重視許多。

我讀過很多以容格思想為基礎的文獻,但並未受過正式的容格心理學訓練。我涉獵過其他領域,尤其是人際溝通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的人格觀點以及心理劇的互動過程,因此在理論方法上做了一些修正。我們的夢多半是簡短的內心戲劇,受到個人在特定環境下對生活事件的反應所影響。當夢中的角色──甚至包括集體潛意識的原型角色──被容許為自己發聲,不必受限於正規觀念認為應代表的訊息,夢的意義才最可能被完整顯露出來。此處呈現的過程與我的第一本書一樣,因為經驗的累積而更臻完善,這次更強調那些特別有助於探究惡夢與其他不安夢境的部分。

但請注意,長期或日益惡化的惡夢可能代表罹患憂鬱症或其他心理疾病,應求助心理治療師或臨床心理學家進一步診治。

內在的自我或心靈

在我的第一本書《夢與異象》裡,我參考了大約二百則一般人的夢境、異象以及密切相關的經驗,據以說明夢是有意義的,與我們的生活直接相關,源自內在深刻的靈性根源。這個內在的自我或靈魂似乎極度熟悉我們的個人生活經驗,會就這些經驗提供非常獨立的觀點,通常透過夢中的隱喻和故事表達。當我們探究夢中的隱喻、情緒和聯想時,可能會對生命的意義和目的有所體會──不論是簡單的省思或深刻的啟示。甘地、金恩、愛因斯坦等頂尖人物的夢改變了人類的歷史,林肯在被刺殺前數日便已在夢中得到警告。

比較普通的夢可能乍看之下不太有趣,但如果我們更用心探索,內在的自我似乎會因為我們終於用心聆聽而獲得鼓舞,夢的通道便會開啟。如果我們勤寫做夢日記,依序思考夢境,會意識到內在心靈有一個深刻的智慧在運作,傳遞給我們一連串與情緒、思想、行為相關的意象與故事。這是心靈神奇的內在反饋系統,就像身體的生物反饋一樣。裡面蘊藏著寶貴的見解和潛在的導引──有時候還有幾分幽默呢!

如何閱讀本書

我不建議一次讀完整本,裡面引述的一些惡夢(尤其是後面幾章)相當讓人不安,但我希望我把來龍去脈交代得夠清楚,足以說明惡夢如何在特定情況下產生,又(原本)可以如何用於治療與促成心靈的成長。讀者可以單獨閱讀任何一則惡夢,然後思索與自己的經驗或文化有何相似之處。每一章都可獨立閱讀,雖則是循序寫成的。此外,書中還提供了務實的自助建議,告訴讀者若有未解決的惡夢該怎麼辦。

書後附上「建議書單」;坊間有很多書籍從不同的面向探討夢境,尤其是夢與意識、宗教、健康、科學、創意藝術的關係。專研夢境探討的學者可以透過學術刊物《做夢》找到新的研究成果,但夢境探究的基礎是紀錄你自己的夢。

本書分成三大部分,每一章探討的夢會愈來愈讓人不安。

第一章提供六種不同惡夢的例子,說明與做夢者生活中現有的問題如何密切相關。
第二章簡述睡眠的知識及睡眠與做夢的關係。
第三章提供解夢的定義、理論和原則,說明我教導的夢境探討方法。
第四、五章簡述夢中選擇的背景、結構和角色有什麼意義,將之與舞台劇、電影或小說做比較。
第六、七章探討創傷經驗對成人、小孩的惡夢發展有何影響。
第八、九章顯示性侵與身心疾病的特殊影響,以及夢如何蘊藏復原的線索。此外,這兩章也提供實務上與情緒上的支持。
第十、十一、十二章介紹更專門類型的惡夢經驗,多源自危機時刻正常意識的邊緣地帶。這些惡夢會引發關於何謂真實以及人生意義等存在的問題。

書中內容可能有時會讓讀者感到震驚、感動或激發強烈的感覺。我希望在過程中能讓讀者知道,如何以建設性的方式面對讓人不安的夢與惡夢(不論是自己或別人的夢)──明白這會讓你對人類共同的境況有更寬闊的了解。

我個人的故事

我生長於紐西蘭鄉下,家中有六個孩子,我是長女,父母是英格蘭與蘇格蘭後裔,受過良好教育。我自奧克蘭大學取得英國語言與文學碩士學位後,擔任中學老師。一九六○年與自然科教師艾瑞克結婚,育有三個兒子。我後來投入社區教育,並重新接受團體領導力、諮商與心理治療的訓練。過程中我一直積極維持心胸開放的基督教信仰,主要從教牧的角度出發,輔以廣泛閱讀,以便整合心理學、靈性探索與治療。

擔任教職第一年壓力很大,我出現焦慮與慢性惡夢的問題,但我只是努力忍耐,直到我在工作上更有能力才比較改善。實際研究夢的意義在我的正規治療訓練中並不是很重要的部分,一九八五年我加入同僚所成立、依據實際經驗探索夢境的團體,兩週聚會一次練習解夢技巧。我發現這是一條通往自身與他人內心世界的道路,立刻深受吸引。我讀遍關於這個主題可以找到的所有書籍。當時多半是從容格的觀點探討的,提供一個架構讓我可以看到夢在靈性成長中扮演的角色。我自己的一個預示夢便是印證了我的人生朝這個新方向發展。另外我花很多時間接受心理劇的訓練,努力提升自己的情緒覺察力,並用心研究人際溝通分析。

一九八九年發生一樁悲劇,我們的么兒史蒂芬車禍喪生。這迫使我們面對信仰、死亡、生命的意義這些深刻的存在問題。其他家人的夢反映了我們的悲傷,以及後來的希望──希望史蒂芬已前往另一個存在的向度。死亡是肉體生命的結束,但我相信我們的意識會繼續某種靈性的旅程。這個信念不只是建立在我的直覺認知:我聽過、讀過很多關於瀕死經驗以及一般通靈經驗的敘述。我想肉體死亡後意識存續的證據是很廣泛的──不論是存在這個世界或另一個層次的真實。

一九九一年我加入國際夢研究協會後(asdreams.org),擴展了我對夢境研究的智性了解。這帶引我去接觸新的研究,尤其是關於創傷、惡夢、文化差異、藝術與大腦睡眠循環的神經學。同時我在人際溝通分析的領域也努力精進,尤其是「重新決定模式」(redecision model)。我發現這可以應用到夢境上,尤其是讓人不安的夢與惡夢。那時我在奧克蘭諮商訓練計劃負責夢境研討會的三階段課程,並依據參與者提供的各種夢境發展我自己的夢境探討模型。我們逐漸可以清楚看到,沒有一種模型本身就足夠周全。當理論無法解釋實際的經驗,那麼理論就需要擴充。

自一九九五年以來,我在國內與國際的專業刊物發表文章超過六十篇。我的第一本書《夢與異象:靈性的語言》於一九九七年出版,紐西蘭的出版社是Tandem Press,美國是The Crossing Press。我自己記錄做夢日記超過三十年,也參與同儕的小型夢境討論團體。二○一二年參加澳洲第一場夢境研討會議後,紐西蘭團體的一些會員創立了紐西蘭夢研究網(Dream Network of Aotearoa–New Zealand;dreamnetwork.org.nz)。二○一五年我們在奧克蘭舉辦第一場夢境研討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