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得獎記錄

線 上 試 閱

前言

譯 者 作 品

一顆屁的科學
AI之書:圖解人工智慧發展史
貓主子的科學:喵皇賣萌大小事
貓主子.狗麻吉的科學
狗麻吉的科學:汪星人狂汪大小事
品菜單:令人垂涎的經濟與社會變革紀錄
有點噁的科學:尷尬又失控的生理現象

天文

【類別最新出版】
好節氣、好天氣:淑麗氣象趴趴GO十年陪你全臺走透透!
地球之書
愛上雲的技術
地理課沒教的事(全四冊)
從奈米到光年:有趣的度量衡簡史


月球之書(CKK0072)
MOON: An Illustrated History: From Ancient Myths to the Colonies of Tomorrow

類別: 自然‧科普‧數理>天文
叢書系列:科學人文系列
作者:大衛.翁弗拉許
       Dr. David Warmflash
譯者:林柏宏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9年09月13日
定價:580 元
售價:458 元(約79折)
開本:16開/平裝/240頁
ISBN:9789571379333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前言



  前言

前言

在多數人心裡,登月探險等同於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阿波羅計畫,然而,月球史其實貫串整個人類歷史,甚至遠比人類史還早開始,阿波羅計畫不過是其中一小部分。在本書中,我們的探索之旅從月球誕生開始,那段時間距今四十五億年再多一些,然後一路往前推進,聚焦於月球史上的一百個「重要時刻」。至於如何選擇要講述的重要時刻,我考量後納入的有:目前的月球科學知識、理論、假說與思想文獻;月亮對人類文明有重大影響的,像是月亮在曆法、古代宗教的重要性,及對天文學與科學誕生的助產效果;當然,還有二十世紀中期的登月探險,及其背後所依靠、數十年來累進的科技發展。研究這些主題的時候,無意間也讀到一些文化趣聞,例如一九二九年的德國電影《月亮上的女人》(Frau im Mond),講的是一名身繫火箭科技發展關鍵的技術顧問。

閱讀本書時,讀者會發現有不少重要時刻可歸納在不同類組裡。早期的重大時刻都與地質事件有關。接下來的時期,大量資料涵蓋了月球對人類古文明的影響,尤其是美索不達米亞地區與古希臘世界。然後是一連串發生在中世紀、彼此相關的事件,此時的天文學主要研究月亮天文,其重心與真正的知識累積都在阿拉伯文明裡進行,許多不同的國家與個人都不約而同地在研究時使用阿拉伯語。接著我們經過歐洲的文藝復興,來到近代前期,這時有了望遠鏡,讓月球上的地貌一覽無遺,連帶也看出其它現象,比方說金星所經歷的階段就和月球一樣。這最早是由伽利略發現的,關於究竟是太陽與其他星球繞著地球轉,還是地球繞太陽轉,當時論戰不休,而金星的各發展階段是扭轉這場論戰的幾個關鍵點之一。這場論辯遠自古希臘就開始了,在好幾個不同的研究發現中,月球都以配角之姿出場。

在談論幾十億年前月球上的環形山坑與其他地貌如何形成的篇章裡,也會介紹幾位歷史上的偉大人物,他們致力於月球相關研究,月球環形山便是以他們命名,其中之一是阿里斯塔克斯(Aristarchus of Samos),書裡多次提到他,已經稱得上是早期月球史的主角了。阿里斯塔克斯環形山大約形成於四億五千萬年前,這名字原本的主人,阿里斯塔克斯用了相當簡單、卻讓人意想不到的方法,計算出月球和太陽的大小,以及與它們與地球之間的距離。他估算太陽體積比地球大得多,因此得到結論,一定是地球繞太陽轉,不可能反過來。阿里斯塔克斯的宇宙學被視為日心說(以太陽為中心的)宇宙模型,在古代只有少數擁護者,幾百年來的主流都是地心說(以地球為中心的)模型。到了阿拉伯文明興盛期,出現了一些蛛絲馬跡讓人質疑地心說,一部分就是因為月球運動的天文觀測結果,使得日心說最後在哥白尼、伽利略與克卜勒等人的研究工作中再度復興,這些研究者都有月球環形山以他們命名。

有幾組項目在講到二十世紀的部分密切相關,像是火箭推進技術的發明,促使NASA的土星五號推進器出現,開啟了美蘇之間的太空競賽,而後續的幕後故事又讓更多人物登場,包括蘇聯早期太空計畫創始人謝爾蓋.科羅留夫(Sergey Korolyov)。美國總統甘迺迪在他短短任期內就發揮極大影響力,使他成為登月競賽一章的主角,而尼克森總統這位反派勢力之強可能會令你吃驚,你讀了便知。

如同前面所述,本書不僅相當關注阿波羅十一號與人類首次登月之前發生的事件,在那之後的任務也是重點,特別是太空人與地面上的科學家進行的研究。我們對於月球所知的一切,以及地球與其他內行星初期發展的相關知識,許多都來自阿波羅計畫期間在月球上所做的研究,分析了太空人攜回地球、總計三百八十二公斤(八百四十二磅)重的月球物質後,也獲致不少知識。收集這些樣本的十二位太空人很了解自己做的工作,他們接受過數百小時的野外地質學訓練──扎實到他們都有拿地質學碩士的資格了,只有登月太空人哈里森.施密特(Harrison Schmitt)不太一樣,他在參與阿波羅十七號登月計畫之前就已經有地質學博士學位了。

至於觀測所使用的單位,尤其是阿波羅計畫時期的事件,讀者會發現我同時採用了公制、英制,還有航海單位,這麼做是為了與阿波羅計畫的習慣用法一致:例如工程數值、壓力值、推力值用英制表示;是到月球的航行距離、繞行軌道高度等等這些長短度量以海里表示;與科學研究有關的單位(如收集到的月球物質數量)則採行公制。(在書中較早期的部分,我還會提到一種單位,斯塔德〔stadion〕,這是古希臘的距離單位,相當於一座奧林匹克競技場的長度。)

本書尾聲探討的是將來的情況,諸如工業化、月球太陽能發電與人類在二○四○年代就建立大型月表基地的可能性等主題。不僅這些,還有其他的發展將於不久後實現。本書出版適逢阿波羅十一號計畫與人類首度登陸月球五十周年,登月前的阿波羅九號、十號任務,及之後的阿波羅十二號登月任務,也都發生在一九六九年。誰知道七十五周年時,月球又會是什麼風貌?那樣的未來景象有一部分已經在這新世紀的月球探險中精采展開。

 
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