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書摘

天文

【類別最新出版】
好節氣、好天氣:淑麗氣象趴趴GO十年陪你全臺走透透!
地球之書
愛上雲的技術
地理課沒教的事(全四冊)
從奈米到光年:有趣的度量衡簡史


創世紀(XB0018)──宇宙的生成
Le Destin De L'univers

類別: 自然‧科普‧數理>天文
叢書系列:發現之旅
作者:Ttinh Xuan Thuan
       Ttinh Xuan Thuan
譯者:劉自強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95年02月20日
定價:250 元
售價:198 元(約79折)
開本:32開/平裝/174頁
ISBN:9571315737

庫存不足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書摘



  書摘

為了解析宇宙奧妙的旋律,人類窮究不已,試圖從觀察到的自然現象中,理出一套完整的邏輯體系,從而解釋表面上看似不協調的天象:諸如白晝的光明與黑夜的幽暗,晨曦的紫暈不落照的紅霞,或是無雲的夏夜裡,那道裝點蒼芎的銀河。

第一章 宇宙的歷史

很久很久以前,在神靈統治的時代……。

亙古以來,人類就想排除對浩瀚無垠的宇宙所生的恐懼感,於是用種種方式詮釋周遭的世界,建立秩序,好讓所處的環境看來親切而熟悉。

數十萬年前,先於尼安德塔人(NeanderthaI)的人類所生活的世界,充滿各種神靈,例如統御白天的太陽神、控制黑夜的月神和星神、孕育果實的樹神,以及絆人的石神。總之,這是個令人振奮,讓人倍感親切,且符合人類觀點的世界。

大約一萬年前,一個諸神統治的神話世界誕生了。在這兒,自然界的種種現象,都是諸神間互動、相愛、婚配、仇恨和戰爭的結果,就連宇宙的創生也不例外。

女人因是生育者,所以成為各種神話的靈感來源。五千年前巴比倫人相信:大地之母提亞瑪(Tiamat)和海洋之神阿普絮(Apsu)結合,生下天神安奴(Anu);安奴又和提亞瑪生下地神埃阿(Ea)。

在古埃及的神話裡,原始海與巴比倫人眼中的海洋之神阿普絮一樣,也是生命的源頭。原始海不僅孕育第一個生靈阿圖姆(Atoum),還涵括一切生命,後來化身為太陽神拉(Ra)。地神蓋伯(Geb)漂浮於原始海之上,是一個群山環繞的平盤。此外,大氣之神舒(shu),支撐美麗女神努特(Nout)的身軀而成蒼穹;女神身上熠熠閃爍的珠寶,便成了人們眼見的群星。太陽神拉每日穿梭於天際,白晝時航渡努特的背脊,晚上則跨越地平線,折返東方。

在中國人的眼中,宇宙裡並沒有人格化的神。他們認為,宇宙源生於兩股對立的力量,即陰陽兩極,彼此相生相剋。天屬陽,代表剛毅、創造和雄性;地屬陰,有柔順、雌性之義。陰陽循環運作,生生不息。就像燥熱的烈陽(陽)之後,便是清幽涼爽的月光(陰)。

公元前6世紀,沿著小亞細亞海岸,在愛奧尼亞(Ionie),出現了「希臘奇蹟」

對希臘人來說,光是觀察自然現象而不知其所以然,已無法滿足求知的渴望;而盲目地信服諸神,也不足以解釋心中的疑惑。他們認為世界受法則支配,而法則又為人類的理智所理解。不過,人類還是可以彼此分享關於諸神的知識──我們今天採行的科學方法,在「希臘奇蹟」持續的八百年間就已成形。這流傳至今的觀念是:惟有多方觀察天體運行,測定行星運動的軌跡,才能感受到世界是和諧的。

.在希臘的宇宙觀裡,地球位居宇宙的中心

我們很容易就理解為什麼有人會說:地球是宇宙的中心。那是因為當人們觀察星體在天空中,夜復一夜由東往西運行持,很自然就會假設地球靜止不動,居於宇宙的中心,太陽、月亮、行星和恆星都圍繞它運轉。公元前4世紀時,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揣想一個宇宙,地球在這個圓形巨大結構體的中心,每天隨行星和恆星運轉。但是這個雙球體的宇宙論仍無法讓人理解,行星運動某些奇異罕有的特性。每天夜裡,行星和恆星一起由東往西穿越天空,但有的行星有時會使人產生錯覺,讓人感覺它們好像在後退。如今,我們知道行星其實並沒有後退,只不過是因為在觀察行星運動的同時,我們所處的地球本身也在移動。

與柏拉圖同時代的年輕人尤多克斯(Eudoxe),從沒想到地球真的會移動。於是位捨柏拉圖的變球體宇宙論不用,另外假設了一個有33個球體的宇宙,也就是在地球和恆星之外,再增加一個個行星,以理解為什麼在地球不動的情況下,仍有行星後退的感覺。此外,他還讓各個行星間互有關聯。這些添加的行星不可小覷,因為它們和其他行星之間運動的結合,正好解釋了行星為什麼會後退。

.「上帝創造天地」

尤多克斯的多球體宇宙論,經過公元2世紀古希臘天文學家托勒密(Ptolemee)的改進,直到16世紀才完全被接受。儘管尤多克斯的宇宙論確實解釋了天體的運動,但仍缺少形而上與宗教範疇的解釋。不過,後來由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以及在他1600年後的神學家阿奎那(Thomas Aquinas)彌補了這項缺憾。

大約在公元前350年,亞里斯多德把世界分為兩個部分,以月球為分界。地球和月亮所屬的世界多變而不完美,由生命、消耗和死亡所統治。在這個由土、水、氣和火組成的世界中,一切運動都是上下進行。然而,在其他行星、太陽和諸恆星等遙遠的外星球世界中,情況恰好相反,一切都是完美、不變且永恆的。自然界的運動是循環進行的,這足以說明行星何以總是環繞地球運轉。亞里斯多德學派對上帝職權的闡述並不明確;但後來基督教的宇宙觀,則把上帝職權描述得非常詳盡。13世紀時,阿奎那綜合了亞里斯多德和基督教的宇宙觀。在月球、太陽、行星和恆星之外,又加上一個不停自轉的新星球。上帝從此被人格化,住在新星球外的「永恆之光」區域裡。上帝在一群天使協助下,守護著自己創造出來的宇宙。天使則住在行星和太陽上,擔任上天真正的機械師,推動星球好讓它們運轉。不過,天使住得離上帝愈遠,就愈無法彰顯神性。月球下的世界,有煉獄、地球、人類和其他生物;而地球的深處則是地獄、魔鬼和罪惡的淵藪,是壞人在結束凡間一切罪孽後的棲身之處。

.日心說與天體運行論

地球是宇宙中心的學說持續兩千年之久。1543年,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Nicolas Copernic)出版了《天體運行論》一書,不僅在當時引發一場知識革命,至今仍影響甚鉅。哥白尼剔除地球在宇宙中心的尊榮地位,改以太陽為宇宙的中心,地球則同其他行星一樣,每年圍繞太陽運行一周。

以太陽為中心的宇宙論,帶給人類自尊莫大的打擊。人類從此失去在宇宙的霸主地位,覺得自己不再為上帝所鍾愛,宇宙不再為他所專有。地球一下子被放逐到和其他行星一起的外星球領域裡。此外,既然地球是不完美且多變的,這不就意味著亞里斯多德弄錯了:那些遙遠的星體和地球一樣,也會改變和衰退。

哥白尼「日心論」的宇宙大大地擴展,相形之下,地球的大小與重要性也就不起眼了。在哥白尼發表他的假說之前,宇宙有太陽系這麼大,最遠的星體比土星遠不了多少。然而,哥白尼認為,最外層的星體是靜止不動的,所以「日心論」中的宇宙仍然有界限。群星每夜從東到西運動,不再是因為宇宙圍繞地球運轉的緣故,而是由於地球每日的自轉。

不過,在提出地球運動而群星靜止的假說時,哥白尼不得不擴大群星的範圍來加以證明:儘管地球每年繞太陽運行一周,群星仍然動也不動地保持在原位。他在地球公轉約兩個不同時刻裡,觀察一個鄰近的星球,將它與遙遠的星球相比,那個鄰近的星球應該是移動過了,但他很難察覺得出有什麼變化。因此哥白尼推斷,群星所處的位置可能非常遙遠。

.行星為什麼不會隕落

丹麥天文學家第谷.布拉赫 (Tycho Brahe),將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加以發揚光大,並使觀察天文的方法與精確性達到一個新高峰,而此時望遠鏡還未問世呢!1572年,第谷在仙后座(Cassiopee)處發現一顆新星,此星明亮異常,以致一連一個月的白晝都可見它閃閃發光。這新星想必很遙遠,遠在行星之外,因為它雖屬遙遠群星中的一顆,卻從不變換位置,這是它與行星不同的地方。「宇宙改變了」這論調,大大動搖了亞里斯多德的宇宙不變論。如今我們知道那顆新星是一顆超新星。一場電光石火的爆炸,意味著銀河系中的一顆巨大星球已宣告死亡,它在最後幾天的爆炸中,釋放出相當於數十億個太陽的能量。

人類對亞里斯多德眼中完美的外星球,所懷抱的十足信心,到了1577年大彗星出現後,再次受到考驗。當時彗星就像彩虹一樣,被視為是地球的一種大氣現象。第谷卻不這麼認為。他的看法是:藝星不同於遙遠的恆星,彗星會移動,而且運動範圍比月球小,所以彗星離地球的距離比超新星離地球近,但比月球離地球的距離遠得多。由此看來,彗星一定是位於行星區的某個地方。

第谷按著假設,彗星的軌道是橢圓形,而不是圓形的。這說法直接推翻天體以全圓方式運行的觀念。況且,如果彗星的軌道是橢圓形,勢必會碰撞到行星堅硬的軌道;若這情況確實發生,簡直是件不可思議的事。第谷只好推論,行星軌道是虛構的。但是,假如行星沒有在堅實的軌道上,那它為什麼不會掉下來?到底是什麼東西把它們固定在天上?

.伽利略調和天與地

亞里斯多德的天地觀認為,地球和天空分別受不同的自然法則所支配,地球上的運動是直線進行,天上則是循環進行。但在義大利天文學家伽利略(Galileo Galilei)眼中,地球和天空其實是一體的。宇宙中的一切事物,仍然由相同的一套自然法則所支配。人類可經由精確的觀察和理智的分析,來發現這些法則。1609年,伽利略成為第一位用望遠鏡觀察天空的人。他發現宇宙中出現新「缺陷」:月球上有山脈;太陽表面有黑點;木星在軌道上由四顆衛星環繞。這些新發現都進一步證實:所有星球繞地球運轉的說法是不正確的。

1632年,伽利略在鉅著《關於世界兩大體系的對話》中表示,太陽才是宇宙的中心。天主教會無法接受這種異端邪說,於是把伽利略軟禁到1642年去世為止,他的著作則到1835年才得以解禁。直到那時,宗教與科學也才真正分家。

17世紀時,克卜勒和牛頓相繼發表的定律,奠定了用科學方法解釋宇宙的基礎

1606年,德國天文學家暨數學家克卜勒(Johannes Kepler),延用第谷的精確技術,不斷觀察行星的運動,終於解開天體運動的秘密:行星運行的軌跡,不是亞里斯多德眼中完美的圓形,而是橢圓形的。而一向被亞里斯多德視為恆定完美的移動速度,也不再是不變的;而是在接近太陽時加速,遠離太陽時減速。

可是克卜勒用來說明行星運動的數學定律,仍舊未解決第谷的疑問:到底是什麼把行星維持在自己的軌道上?為什麼它們不會墜向太陽?既然不再有天使推動,為什麼行星還是會繞太陽運轉?終於在1666年,英國物理學家暨數學家牛頓(Issac Newton),替這些問題找到了答案,並徹底摒棄亞里斯多德對天地的區分法。在牛頓看來,果園中熟蘋果的掉落和月球繞地球運轉,都受到同一股力量驅使:萬有引力。任何東西都像拋向空中的蘋果,不需借助任何外力,就可繼續沿原來的方向行進;月球也不必靠天使來將它推入軌道。

.不再需要「上帝假說」

牛頓認為,一個受萬有引力支配的宇宙,應當是焦邊無際的。倘若它有界限,那麼引力可能會處於一個中心位置,使整個宇宙都朝這地方崩潰,然後再形成一個巨大的團塊,但這景況就與所觀察到的宇宙不相符合。牛頓決定論中的宇宙,像時鐘般運轉:一切東西都受嚴謹精確的數學定律所支配,上帝不必再插手人事,只要在上好宇宙的「發條」後,從遠方看它運轉即可。

上帝如此遙不可及,所以18世紀時,法國天文學家拉普拉斯(Pierre Simon de Laplace)覺得沒有祂也無所謂。當他把《天體力學》送給拿破崙看時,拿破崙還訓斥他:書中連一次造物主都沒提到。拉普拉斯則冷冷地回答:「我不需要這個假說啊!」

19世紀西方人因身處浩瀚無垠的宇宙而覺得微不足道,又對機械論和決定論中提及的上帝感到疏離,但仍然相信,他們畢竟還是亞當和夏娃的後裔,是上帝特意創造出來做地球的主宰。但在1859年,英國博物學家達爾文(Charles Darwin)發表《物競天擇說》,粉碎了這最後的幻想。達爾又認為,人類一開始並非高等生物,而是經由魚和蛇的原始細胞,以及具人類原始模樣的猿猴演變而來。此外,生物進化需要很長的時間──雖然克卜勒和牛頓認為,宇宙的生成只需六千年。不過根據地質學研究發現,生物進化需要數十億年。

宇宙不單是空間擴大了,連時間也延伸不少。

 
書摘